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1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是一本由江城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一):恨其不争,深深的无力感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近现代史是敬谢不敏的。年少时,只喜欢大汉盛唐,只喜欢被渲染的很繁荣的康乾盛世,对于晚清这段丧权辱国,伸着脖子挨揍的历史根本是不会想要主动了解的。

  年岁渐长,慢慢的有了一些面对现实承受力,不禁对这一段历史产生好奇,以往历史课本上所了解的那点只言片语明显不够了,我想要再了解多一点。于是,在众多相关的书籍中,挑选了这一套。

  如果你和我的情况类似,那么,我想这套书应该是最对的选择。这套书的行文风格和《民朝那些事儿》类似,风趣但没有那么油嘴滑舌,让人能轻松自如的看下去,在轻松自如的文字风格下,还能慢慢体会到晚清的种种不堪,在轻松自如的文字风格下,心慢慢沉了下去。

  吃惊,原来是这样!你会有这样的感叹,康梁的事是这样的呀!

  愤怒,怎么能这样!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举国危矣,重臣还在想着自已!

  悲愤!拍案而起,李大人吐的那口血好像是自已吐的,恨不能时光倒流,亲自回去把一切重新来过!

  但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深深深深的无力感。本来是有如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良机,可以让中国强大起来的,可是,到底是谁误了国?

  人性如此复杂,怎么用黑白好坏来形容。

  如此,注定要搅它个天翻地覆了,不破不立。

  期待第二部《共和》。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二):细品活色生香"民国味"——评《历史深处的民国》

  该书以幽默全面尊重史实的角度,从故纸堆中找出形形色色人物,讲他们的逸事,也讲他们的风骨。比如,《非主流少年袁世凯》一章,说的是袁世凯的发迹及日后的堕落之路;《孙中山"劫赌款"》,引出的是孙中山为革命筹集款项的爱国行动;《民国神雕侠侣传说讲述的是汪精卫刺杀监国摄政王载沣的爱恨情仇……诸如此类,都是正史中绝难见到的边角碎料,甚至有些是上不了"台面"的鸡毛蒜皮,但被江城先生还原成一个个活色生香的故事,让人读来颇有娓娓而谈趣味。在嬉笑怒骂中,一个真实惊险、复杂、曲折有趣的民国在心中轻点,却滴到了深处。

  茶余饭后,一读《历史深处的民国》,曾如枝头繁花叶茂。如今,属于他们的时代已落幕,只是隐约可观。但后浪如潮涌,前史可追。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三):历史比电视剧有趣

  历史深处的民国Ⅰ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官方教科书的历史带有太多统治者主观色彩。想了解历史,光看教科书,只会见到编者想让你看到的“历史”,那就很尴尬了。个人对历史很感兴趣,但要我读文言文的史料,我还真读不下去。像我一样的肯定不在少数,所以这也是《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史书有那么大市场空间原因。这里不讲明朝,讲讲清朝。

  《历史深处的民国》在风格上和《明朝那些事儿》类似,都是用浅显直白、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历史。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主讲晚清。虽然作者为了增加阅读趣味而在某些地方强行幽默让人读来有点尴尬,但整体上可读性还是很强的,而且叙事逻辑清楚比较容易理解从咸丰到溥仪这段时间发生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也容易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不敢说这本书所讲的历史就是真相,但起码,比教科书的真。

  读书少容易使人狭隘,看到“人贩子一律死刑”就疯狂转发以表热心肠,看到李鸿章就骂卖国贼。当年,他的确代表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被当时的人骂得狗血淋头。教科书上也给他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但是,细思,他只是受老板委托代为签署而已,犯得着被扣上卖国这一大帽子吗?掌管最高权力的慈禧才是大boss啊。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年代,慈禧说,小李子你去签个字吧。李鸿章能违抗吗?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其实当时的百姓应该要感谢李鸿章吧。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身边几乎没有能与列强谈判合适人选。此时慈禧又想起那个被“卸甲归田”的曾经的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只有他了。一封电报,已逾70高龄且带病的李鸿章便踏上了漫漫谈判之路。一谈就是一年。一开始,列强开口就是怒怼慈禧,禁造军火,禁进口军火,赔银十亿,允许驻兵,割地……好说歹说,几次在谈判桌上吐血,磨了一年,终于拟定了条约:不割地,不杀慈禧,赔银四亿五千万及其他。都说弱国无外交,在八国强势围攻下,“天朝上国”的大清早就扛不住了,能谈到这一地步,算是这样了。

  但当时的人认为,妥协就是软弱,谈判就是卖国。人们对清政府的无能而激发的愤怒可以理解,但冷静想一下,以当时的国力、军事能力,不谈判可能被瓜分得更惨,被剥削得更惨。武力反抗?以卵击石只会更惨烈,除了在史书上留下“清政府坚决不议和,斗争到底,最后……”,说起来“荡气回肠”,好像也没别的好处了。流更多血,毁更多地,还能怎么样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鸿章都算不上卖国。相反,他对国家还是有点贡献的,比如推动近代化建设。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开展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办学校,建海军等等,一系列举措加快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脚步。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过错。耗资巨大的由他一手打造的三大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居然全军覆没,对战争没有贡献,导致《马关条约》成为中国人民沉重枷锁

  除了被误解的李鸿章 ,本书还有好多好有趣的人,比如慈禧、袁世凯、光绪皇帝、曾国藩、张之洞、孙中山……

  历史的剧情电视连续剧有趣。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四):一本很优秀的近代史大众入门读物,值得推荐

  口语化风格讲历史,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这样跟风的书很多,但是《历史深处的民国》无疑是非优秀的。

  首先,虽然叙述风格很口水,但不难看出作者掌握了大量史料,深入浅出

  其次,尽管历史非常复杂,事件和人物非常多,但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不但清晰,而且故事的串连工作也做得很好,不像有些书,网撒得太大,不知道从哪开始讲,给人感觉写作功力不够。举个例子,看《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时,恰好也翻了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后者从袁世凯开始讲,但无论从史料功夫还是串连工作,或是叙述语言,都差远了。

  再者,虽然叙述风格很口水,但是对待历史还是很严肃的,一点该有的分析,一点也不缺少,正好像一个人嬉笑怒骂却一点不失去正人君子的风格。还是以《民国就是这么生猛》为例,这本书很多地方未免显得太轻浮了些。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很优秀的近代史大众入门读物,值得推荐。准备开读《历史深处的民国·共和》。

  哦,对了,插一句,本来这类书我是从来不给5星的,就连《明朝那些事儿》也只能给3-4星,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给4-5星。《明朝那些事儿》主要毁在后半部分虎头蛇尾。《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篇幅不大,从这本书来说,作者还是稳稳地hold住。所以,给5星。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五):晚清,不破不立

  中国近代的历史,当从晚清读起,中国悠久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过程也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但在晚清之前,中国大地上的风云际会受到外来的干扰可以说还是非常的少,所以长期以来演化出的政治文化体系,长期以来把这个巨大的国家维系的还算不错,但是渐渐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西方经过了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征服世界基础资本逐利的特性也让外国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大的财富利益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

  晚清确实时运不济,赶上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当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同时来袭,清朝的统治阶级们却还沉浸在天朝泱泱大国自信中,打一巴掌不够,按到地上踩一脚,还幻想着守旧,当然,换一个角度,这并不能全归咎于清朝的统治者们,毕竟清朝虽是外族统治,但从统治体系和文化而言,清朝也不过是沿袭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传统而已,所谓历史包袱越重,甩掉就越难,放到晚清可以说是很恰当了,事后来看,也许觉得你怎么这也不做,那也不搞,但历史的进程从来就是有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移风易俗尚且需要很长时间,何况改变几千年来的体制谈何容易

  去探讨晚清当时如何做可以更好更早的走出泥潭可能是个过于宏大主题,不如从书里面让我印象比较深一些人和事上,多少能对当时的情况有个局部认识

  1. 林则徐

  从小我们就学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觉得他是民族英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正是林则徐当时轻视洋人,过分自大,准备不足,直接导致了一败涂地,后来也就有了南京条约,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林则徐代表的正是典型的清代正统教育知识分子,他也有爱国热情价值观,但是缺少务实的能力和才干,这也不能怪他,毕竟那时候人才选拔机制科举,但是林则徐在被贬伊犁之后,还曾嘱托好友魏源,托付了解西方的重任,他自己再新疆仍然到处勘察留下了宝贵记录,知识分子的风骨还是相当让人钦佩的,同样是战败,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了了解西方的重要性,倘使林则徐这样的能认清形势的人多些,或许历史的进程可以有所不同

  2. 李鸿章

  提到晚清,就不能不提李鸿章,他是曾国藩的学生,又大力提携过袁世凯,他是北洋的当家人,和盛宣怀一起做了无数的实业尝试,他又是签订了各种耻辱条约的"卖国贼",他深得慈溪的宠爱,在外国人面前也极有影响力。有部很火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可以说把李鸿章有些神话了,事实上李鸿章确实兼具对内外时局发展的洞见,和付诸实践的能力,可以说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李鸿章就像一个苦苦支撑的大管家,所以他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但另一方面,他也很难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改革家,因为他还有传统教育根深蒂固一面,比如之前的淮军,后来的北洋,都快成了他的私人产业任人唯亲,权谋内耗这些在他身上也同样明显。所以他是"裱糊匠”,撑着晚清往前走了一段路,打下了很多基础。但不可能推动真正的触动根本的变革,毕竟他是这个家的管家

  3. 袁世凯

  如果没有读过历史,只从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来说,袁世凯=窃国大盗,他窃国确实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袁世凯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巨大,他虽然出身也算名门,但走的不是正统的科举道路,而是靠着一套官场摸爬滚打的钻营之术加上军营里面的机会扶摇直上,所以他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军事上他的小镇可以说是整个晚清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他推动废除了科举,建立了诸多现代制度警察制度,修铁路,搞外交,和袁世凯的干练相比,孙中山更像是个理想主义者,事实上后来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当然他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后来袁世凯利用权谋当上大总统,后来又称帝,一步步走向了众叛亲离

  4. 慈禧&光绪

  多读些历史,对于慈禧这个人和光绪的悲剧命运就会有更深的感受,应该说慈禧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从一个后宫女人成为了大清朝长期的实际控制者,老佛爷,你很难说慈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则天式的人物,她也是在斗争过程中成长为了一代政治家,权谋家,你不能不佩服她的一些看法谋略,比如她倚重汉臣,她甚至也一度是打算还政于光绪的,但是她的另外一面又是极端保守自私,她因为给自己过寿,可以无脑向全世界开战,她重用汉臣,但始终还是把权利仅仅攥在满人手里,对外又丧权辱国,结友人之欢心,只求把自己从惩处名单上划去,这是她的局限,更是清朝的悲哀

  光绪皇帝就更悲剧了,这个当得窝囊至极的皇帝,同时又是空有热情,缺少理智的皇帝,本想大干一场结果却落得凄凄惨惨致死,实在也是个让人唏嘘的事情,但这就是历史,他按照客观规律向前发展,并不因你有一番好心而格外青睐

  读晚清这段历史,你能感受到大厦将倾之下,有人墨守成规,有人试图负隅顽抗,有人苦苦支撑,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有心无力,但历史的车轮需要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来推动,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脑子里面根深蒂固,晚清虽然摇摇欲坠,很多人却仍然没有完全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已经变成了不是简单改朝换代,这个观念转变,还需要更加彻底的变革,所以晚清,总结起来就是不破不立,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革命的枪声就将打响,从此彻底改变历史!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六):一个真实的晚清

  文/伊莎贝尔不在

  假如是一百斤,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沉重?

  假如是一百里,你会不会觉得稍显漫长?

  假如是一百年,你会不会觉得太过遥远?

  假如只用读一本书的时间,就能让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遥远,真实地回归你面前,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精彩、很有趣?

  作者如是说。的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精彩。读书那会儿是很不爱翻历史书的,因为教科书上的历史太枯燥乏味了,没有一点儿吸引人的地方,什么年份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儿,根本就分不清,所以历史老也学不好。而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来是一气呵成的那种,不会让人感觉到乏味,用一种现代人的阅读口吻来看真本书,无疑是很轻松的。先暂且不去理会这一百年的历史是否让人感觉沉重,作者这样的写法倒是能够引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的,因为读来无不畅快。

  我对历史了解甚少,且自己是不敢在别人面前说历史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让我看到了民国以前晚清的真实面目。清朝第九任皇帝咸丰可以说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但他身边却有一群凶猛的“羊群”帮他主宰了大半个世纪的清朝,而这个“羊群”由哪些人组成呢,他的老婆慈禧、大臣曾国藩和李鸿章、侄子光绪,还有后来的袁世凯,全部属羊(我也是醉了)。

  不得不说,我是很佩服慈禧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咸丰没过多久也跟着翘辫子了,而此时的慈禧却顺其自然地成了八大辅臣的绊脚石,为了保命,为了她儿子,她必须奋起反抗,所以联合恭亲王奕訢发起了“辛酉政变”,才逃过此劫,保全了性命。她的机智和果断,胆识和眼光,在那时估计是没有哪一个女人能比得上的。其实我想说说林则徐,以前在历史教科书上了解的他原来只是表面而已,我以为他是英雄的,因为他的虎门销烟,我一直认为他是当时最清醒的人,但看了此书之后,才发现他其实也挺愚昧的,只是不明显,比其他人好点儿而已。曾国藩已经被评为完人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而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怎么觉得自己好无知啊),光绪呢,实在是太“节俭”了,但那又怎样,下面的官员还不是照样铺张浪费,贪污行贿,他是以身作则了,但他根本看不到外面是怎样的,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不懂节俭唯他一人懂,这也是因为他的无知造成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都不喜欢袁世凯,所以我也就不多用笔墨来写他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晚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被洋鬼子霸占和侵略的年代,幸而还有几个清醒的人不停地涌现,不断地抗争,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应该感谢他们。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七):屏蔽上帝视角看历史

  关于历史的描述中,大家最喜欢说的话是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背后的原因很深刻,就在于历史也是由人来叙述的,在历史被发现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经过了人为地重组。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出于立场和其他目的,必然会被扭曲和加以引导,毕竟真相不那么令人痛快。

  读此书更加让我加深了这种观点,而首当其冲的人物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不受欢迎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从小到大的历史教育下,我们一听到这三个字,本能地脑海中就出现一个脑袋大,胖乎乎,一脸阴谋诡计的卖国贼形象。可不是嘛,戊戌变法出卖皇帝,捕杀革命党,签订二十一条,逆大势称帝,每一条罪状,都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袁世凯是孙中山的死敌,孙中山又是国共双方共同的革命教父,在他们的书写下,袁世凯想有个客观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不站立场,不开上帝视角,从客观存在的资料中去评价袁世凯这个风云人物,这么一来,你会发现袁世凯的面目焕然一新,有血有肉。人家也不是历史书上只会卖国的大奸贼,他的职业生涯从出道开始,就是一鸣惊人的表现,在朝鲜为帝国处理事务,狠狠教训了日本一顿,为当时屈辱的对外作战史添了一点亮色;他深感国家积弱,于是提出强军目标,成立并训练新军,出色的军事管理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军队建设;老袁虽然没什么正经文凭,但是人家也是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势的人,不然后来帝国的预备立宪的政策,他也不会忙前忙后张罗一切。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感悟,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中,袁世凯似乎是最有可能带领中国完成变革走向富强的人物。翻开历史上的改革案例,你会发现,往往其领导者是一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甚至离经叛道的家伙。因为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简单地写文章,做理论,喊口号。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没有说明书的,旧的体质就像是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该从哪里开始补呢?没人知道,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而袁世凯显然是最具备胜任这个改革者的角色,他有野心和决心实施改革,也通晓国外先进经验,有一定的操控大权,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和身边虎狼一样的敌人周旋,既能保持稳定局面,也要让改革事业继续下去。这些品质,不管是当时的帝国皇亲国戚,还是孙中山的革命党,都不具备。

  可惜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了用上帝视角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袁世凯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所以自然不会有什么正面的评价。感谢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本书,让普通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观。

  期待阅读系列第二部。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八):一段折腾的历史,一本入迷的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初中的历史老师,那个不带课本就滔滔不绝的老头。可惜的是,由于教育体制和书籍的编写,很多历史故事,只会一笔带过,所以这本书,很吸引我,让我深深入迷。写历史最难,百口莫辩,千万人有千万人的评论,真是众口难调。看了两遍,意犹未尽,急着想看第二部,作者太吊人胃口,不厚道。民国的故事,说远不远,说近,又不够清晰,我们这代人,只能静观聆听,无法体会那代人的风风雨雨。这本书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确实很值得一看,深入的分析了历史事件后面的内因,讲述个中人物的时候,也是由内而外的解析人物的个性。这是有内容的一本书,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了,去看吧,细细品读。期待下一部。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九):【174】群英荟萃的年代

  想了半天,想出了这么个题目。其实我是硬逼着自己写出来的,总觉得自己一年看那么多书,不留下些什么东西也说不过去。(其实也可以当做是一种日记吧。)

  现在是11月底了,有幸在双十一买到了这套书。原以为是一时兴起,拿来凑数的书,却勾起了自己无穷的乐趣。以至于买来没有半个月便让我拆封了(这应该算是最快纪录了吧)。

  提到民国,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张鸣老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与这本书有年代上的重合,只不过那一本更专一些,毕竟是比较严肃的论文集性质的书。而我个人感觉,如果没有做学问的钻研精神,那样的书可以先放一放,先品一品此类幽默小品文为佳。

  而且自从《明朝那些事》以来,各类模仿之作的问世之声不绝于耳。本人也拜读过一些,窃以为均有模仿太重而创新不足的嫌疑。有的甚至将一个好好的、趣味横生的朝代写得寡淡无味。(在这里不是扬《明朝》。)不过到今天,我找到了这样一本可以说是模仿更是独创的丛书,甚是欣慰。更应了自己一向以来的观点: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反之亦然。

  民国本是一个神仙老虎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短短一百年,天地都换了颜色,因此我一直认为这段历史是不容易,也不愿细细研究的。不过在这里,我读到了带有很强的条理性、概括性、专业性的文字。不得不令人对作者刮目相看!也慢慢勾起了我的兴趣。(其实历史课本真的是骗人的!)原来晚清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有同光中兴),原来李鸿章并不像众人想象的那么卖国(至少他无数次挽救了慈禧乃至大清国的命),原来袁世凯是个很有抱负的有志青年(那时候想着富国强民的人并不在多数)……有些应该深深的颠覆了自己以前的观点。

  有人可能比较反对通过读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来对一段时期作深刻的启蒙认识。我倒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还不够装逼)。历史,先要自己了解,才能深究。并不是每个人上来都能通读《史记》、《资治通鉴》的。

  没想到自己能写这么多,赞佩自己!(我觉得现在离自己年度200本,总数1400本的目标渐行渐远了。还是争取吧!再出发!走起!)

  《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读后感(十):不简单的书

  以为会是本需要花些时间来读的书,但没想到读起来这么的顺畅过瘾,作者确实有写故事的天赋,过去看过几本民国相关的书,可读性跟这本比起来,就差了很多。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用之反观今日,可以用之展望未来。一个没有历史观的人是无知的,一个没有历史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历史都是被误读的历史,这也造成人们某种程度上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种误读还带有“传染性”,这段历史就变成了人们主观认识中的“模样”。不得不说这种危害是相当可怕的。 近代史,就是一个被一代一代人误读和扭曲的一段历史。 从该书中,你我会发现原先教科书所定义的概念完全被颠覆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