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色起义》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百色起义》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3-29 03:3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色起义》经典影评1000字

  《百色起义》是一部由陈家林执导,卢奇 / 李良涛 / 郭少雄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色起义》精选点评:

  ●

  ●我还为它写了日记,小学时候

  ●完全没兴趣看下去……

  ●1993年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和最喜欢老战争片的老爸一起看的

  ●小平同志有点帅

  ●场景比较有历史感,不像现在电影场景感觉就很崭新。

  ●主旋律电影,无亮点,而且主角是李明瑞,百色起义只是尾声

  ●还是很佩服陈家林导演,看了下他的作品,全是这种历史剧,而且是正剧,喜欢。但这个百色起义,感觉力度不够,不知所云,前奏太多。有空再追其他剧

  ●

  《百色起义》影评(一):比神剧好些

吴奇隆

  第一次应该还是集体活动,学习哦组织的,那时这么小,当然只记得打打杀杀.

  肺炎时期,躲在家里,看cctv 6的, 虽然是高清的,图像质量是非常差,不过看出了一点小事后没看懂的东西.

  * 财政, 实际上倒台上台都是靠这个, 老蒋靠的是江浙沪+上海海关 左右地方军阀, 那gcd靠的是啥,会不不是卢布?

  * 广西,估计一个旅的铁军就可以控制, 就像当年满人10万就可以入关.

  * 俞作柏兄弟+李明瑞, 活的最好的居然喜欢倒戈的, 一条筋的都被杀了, 不同的时代适合不同的人生存呀.

  《百色起义》影评(二):一点观感

  虽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而且拍摄于三十年前,但今天看来仍然觉得十分精彩。本片应该是动用了当时最精良的制作水平与一流人才而创作的。美工服装道具都精益求精,许多场景应都是经过考证甚至就是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原址拍摄的。军事场面大概是真的动用军队作为群演,这也是从苏联到天朝的主旋律影片战争大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的原因所在,这种政治任务主导、不计成本、权力极大的制作方式是以后的剧组无法复制的,那些队列、冲锋、战地穿梭的戏非常逼真,因为片中的士兵不是演员,他们在戏中表演的内容与他们的日常演练并无二致,并且那时的美工化妆又有一种质朴之美,所以拍出的片子更显得格外逼真。

  前几年看韩国电影《鸣梁》,惊叹于开场几分钟交代历史背景的大气磅礴,今看本片的开场丝毫不逊色,而且前者多用了CG动画,本片全以外景实拍展现,窃以为更胜之。短短三分钟交代了蒋桂战争江汉大战、李黄白败逃、俞李上位、蒋介石君临中南、广西新贵暗联中共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个个著名历史人物哪怕只是几秒钟的特写镜头都令人震撼不已,寥寥三分钟的开场就透出史诗般的大气壮观。然后笔锋一转,场景从那些波澜壮阔的大场面转到了上海弄堂里的小阁楼上,周恩来为即将赴桂的邓小平送行,一派轻快的生活气息,这种处理方式,抛开本片主旋律的作品性质,与那些英雄史诗冒险电影又有何区别呢?《霍比特人》里,孤山王国陷落后的宏大背景下,比尔博的地洞小屋里纵酒狂欢的小小聚会才是惊心动魄大冒险的开始,这种氛围的对比、节奏缓急的调节,不论影片的性质如何,高超的艺术手法都是相通的。

  另外,当时广西的局势不仅是蒋、桂系李黄白、俞李、中共几派势力而已,还有汪精卫一派的张发奎与改组派插手,北方的阎、冯两路力量的反蒋活动也对广西局势产生影响,本片中也没有无视这些史实,但却采取了虚写的手法,始终只借那些直接出场的人物之口交代这些人物,而无需再找演员来加戏,但也给观众以这些势力亦始终参与、影响着剧情发展的感觉。

  还有本片的台词亦能看出是颇费苦心的,邓斌时常在关键时刻以幽默的俗语化解矛盾、排疑解惑,郑介民与俞作柏、李明瑞互相试探旁敲侧击的对话,都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因为终究是主旋律影片,溢美、夸大、不符史实的地方也十分明显,兹不赘述。又有周恩来口称“新桂系”、俞氏兄弟直呼“改组派”等后世史家所拟术语的不严谨之处。但就艺术水准而论,本片实乃国产历史剧、大场面史诗片的上乘之作,因人废言、因政治原因否定其艺术成就,正是我们反对的那些人每每做出的事,我们偏偏不要成为与我们所反对者同样的人、做出与他们一样的错误,因为本片的主旋律性质就不承认本片高超的艺术手法,不给本片以她应得的评价。

  《百色起义》影评(三):导演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拍得不少,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然而,毋庸讳言,相当数量的这类影片的创作也开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化。特别是对一些领袖人物的塑造,更是有许许多多的禁区,一方面仍然存在着“神化”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平凡而平凡”的所谓“非英雄化”倾向的影响,从而使这类影片的创作陷入一种特殊的困境之中。而《百色起义》的出现,却使这类题材的影片创作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新的突破。

  《百色起义》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影片在表现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中,塑造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特别是邓斌。银幕上,历史被融入这些领袖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历史不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也不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积,而是一些有血肉之躯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人民创造的;而在这些人民中,领袖人物又具有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从人性的角度上说,他们也是常人;从历史的角度上说,他们又不同于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关联着历史的命运。《百色起义》就把这些领袖放在事件的中心,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写他们在血与火中的考验。在这里,人物不再是图解历史的工具,而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因此,历史地、真实地、艺术地再现领袖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百色起义》突出的成就。惟其如此,影片在现在的视角上回顾历史的同时,又帮助观众找到了这些人物在历史中不平常的位置;既在人性的角度上体验、理解他们,又在历史的视角上表现他们那种雄图大略的胸襟。

  “政治性很强的题材更需要注重艺术性,只有狠抓艺术,狠抓质量,才能体现出它的政治价值。”(陈家林:《<百色起义>导演阐述》)具体体现在影片中,《百色起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深化主题。

  影片一开始就以纪实的手法,十分简洁地表现了1929年蒋桂战争之后,广西省那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当时的广西,被各种势力所掣肘:有蒋介石的心腹,有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残余势力,有汪精卫的改组派和既想摆脱蒋介石钳制、又担心新桂系卷土重来的俞作柏、李明瑞地方政府。在这复杂的形势下,广西省主席俞作柏想稳固自己在广西的地位,不得不请中国共产党帮忙。但俞作柏请共产党的目的又不在于真心合作,他只是利用共产党,是“请人来盖房”而非“请人来拆庙”。复杂的形势必然形成他极为矛盾和唯利是图的心理。影片前半部主要通过俞作柏与邓斌之间的心理较量来展开故事。在俞作柏那种畏缩惶恐心理的强烈对比下,乐观、自信、幽默的邓斌一下子就从银幕上立起来了。他西装革履,登堂入室,在俞作柏的豪华公寓里侃侃而谈,潇洒自如。特别是在李明瑞家宴后,俞作柏邀邓斌到家中请教对广西的见解的一场戏中,镜头从昏暗的客厅外面渐渐下降,又慢慢移动,穿过花厅、长廊,寻找着正在侃侃而谈的邓斌。镜头往前推进,一直推到明亮的客厅,我们看到邓斌拖得长长的身影从透光的门厅中映出,随着镜头的推移,他的谈话声渐渐响起来,一直到正面展示出邓斌在客厅中的光辉形象。由于前面有邓、俞两人心理比较的铺垫,所以在这段延长了观众心理时间的戏中,通过邓斌由远而近的声音处理和镜头的推近,把邓斌那种宏伟沉稳的胆略和魄力充分表现了出来,具有十分电影化的效果。另外,影片也从蒋介石与邓斌对俞作柏、李明瑞的态度上,进行了另一种对比,可惜的是这一种对比较诸前一种来说,似嫌逊色。

  然而,《百色起义》最引人瞩目的突破,是对邓小平形象的匠心独具的性格刻画和内心情感的揭示。

  周恩来送邓小平的一场戏拍得耐人寻味。周恩来到上海的一间小阁楼找邓小平时,镜头展现了昏暗、狭小的阁楼,表现出当时革命条件的艰难。周恩来亲切地喊了声“小平”,邓小平由阁楼天窗探出头答应。这时,用了以邓小平的视角看周恩来的俯拍镜头,完全把领袖人物普通人化了。在以往的影片中,革命领袖是很少用俯镜头处理的。周恩来关切地扶住梯子让邓小平从阁楼上下来,又把邓颖超大姐为邓小平改的西服交给他,接着,在唱机播放的《卡门》音乐背景下,两位伟大而平凡的领袖人物饮酒话别。这段戏非常生活化。特别是法国的西服和《卡门》的运用,不仅使他们的革命感情更加自然和谐,从中暗示了他们以前曾在法国一起勤工俭学的历史,而且还揭示了他们乐观、幽默的性格。

  邓斌只身到俞作柏家做客时的一场戏,也拍得相当精彩。邓斌语意双关,以牌喻当时的战局,点拨俞作柏,这反映了邓斌的机智善辩。而在俞作柏后来不听劝告准备与张发奎等联合反蒋时,邓斌穿着汗衫裤衩,摇着蒲扇,躺在雷经天柴房的草堆上发愁。他会对中央不辨是非的来信骂出“滚***蛋”,又会热情地拥抱归来的中央联络员龚饮冰,高喊“乌拉”……导演除了用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外,还有意把邓斌的形象置身于如火如荼的工农群众大革命的斗争场面中加以描绘。影片的后半部,邓斌的每次出现都与群众在一起:与群众一起在码头搬军火,一起参加各路人马会师的联欢会,一起听《卡门》那雄壮、奔放的乐曲,一起商议起义大事。影片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场面中,有力地却又是质朴地展示了邓斌的风采。相比起来,影片对李明瑞形象的刻画,就显得平淡乏力了些。

  《百色起义》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它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