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巴拉莫》经典读后感有感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本由[墨西哥]胡安·鲁尔福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德罗·巴拉莫》精选点评:
●路边野餐
●张佳玮:作品本身:开创性的结构(和福克纳一样的大量叙述顺序倒错,但更飘逸);多变的文体;由于情境设定导致大量生死对话;对主角简洁而有力的陈述;大量未被写出来的暗示信息(你看完后会惊讶这本百多页的书表达了多少内容);诗一般循循善诱的可读性(任何一段抽出来都让人想朗读出口);对墨西哥农村最为美丽又残忍的描写。整本书就是艺术品,我认识的每个读完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开始重读第二三四五遍。作品影响:对马尔克斯、略萨及20世纪中期后成名的那拨拉美作家,简直是开天辟地《圣经》般的意义。科塔萨尔留下了无数伟大小说,博尔赫斯影响拉美人直到如今,但论单篇作品对拉美文学的影响,科和博怕都没一部能和《佩德罗巴拉莫》媲美。
●马尔克斯看到这本书确实是他的运气。
●无限婉转的哀伤,无比怡人的鲁尔福。
●盖上封底的那一刻,还是没有完全地缓过神来。“原来小说可以如此去写”,加之这本作品是鲁尔福在55年就出版的了。带有明显的拉丁美洲文学气息,时间这个概念被鲁尔福在这本小说里切割得支离破碎,生命并不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前进的过程进行的,生活是可以分为片断的,有一些日子,会是空白。当然模棱两可的还有生与死的界限,如果把它比喻成一本电影,那鲁尔福的剪接功底真是了不得,也正是因为这个,把马尔克斯迷得神魂颠倒,“第一次读《佩德罗.帕拉莫》时,给予我的震撼如同在10年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当有人说我可以整段背诵《佩德罗》时,我还没完全从晕眩中恢复过来。其实,我不止能够背诵全文,且能倒背”。我想如果老马没有读过这本书,可能后来的《百年孤独》也不会这样写了。 这是一本不会只读一遍的中篇小说。留一颗心给下一次阅读。
●对意识流理解不能
●慢慢悠悠的读《佩德罗·巴拉莫》,读到一半,感觉不对,又从头读起。这是少数几本我决定多读几遍的小说。
●有些短篇与另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重合了。。佩德罗·巴拉莫这篇真是名不虚传,读到后来脑子不够用还是用笔梳理了一下时间人物关系。。喜欢这种人鬼不分打乱时空通过对话、梦境、回忆仅三言两语就把本来极具戏剧性的事情一笔带过的写作方法
●作者鲁尔福被认为是拉美文学的先驱,读过百年孤独再来看这一本,会发现老马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此。在一百来页的篇幅之内,作者打通了时空、生死、真实与幻梦的界限,看似乱如迷宫,但都又有迹可循。文风质朴隽永,独特的想法和写法充满启发性,它不仅是点醒马尔克斯的魔法棒,也可能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导火索。
●堪称神作呀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一):越文明,越孤独
很多朋友都看过或者听说过《百年孤独》这本书,特别是开头那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文艺青年看到这句话都会高潮的(哦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二):看了一半的感觉
一直不喜欢意识流,这篇小说甚至不能算是纯意识流小说,是几流小说我也说不清楚。我觉得要创新首先要创新的让人喜欢,这样乱七八糟的写作方式汇集在一起,让人不知所云。里面的道理也听不进去了!就像一本书看了一半的感觉。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三):费劲啊
不知道该给什么样的评价,实在是没太读懂。强忍着总算看完了,完全是一头雾水。这样的一本书,需要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阅读,不能作为简单地休闲,需再读多次。
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真是不可思异,什么叫思维跳跃,真是大开眼界了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四):你死了,你床单还没给我
其中一个妇人答应用两个床单和她的姐姐换什么东西,在“我”半夜睡在她家时,那姐姐来拿走了床单。姐妹俩或许都已经死了,而死后还在追述这件小事。野心、动机、对生活的规划和期待,都消解了,只剩下一个个类似换床单的碎片。而像苏萨娜一样,有审美、有焦虑,超脱出这个陈腐村庄的人,只有在痛苦中死去。
《佩德罗·巴拉莫》读后感(五):短评
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之一”,被马尔克斯高度赞誉:“发现胡安·鲁尔福,就像发现弗朗兹·卡夫卡一样。”“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小说用怪诞魔幻的手法,打破时空、地域、生死的界限,将拉丁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百年历史浓缩至佩德罗·巴拉莫的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