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鼠之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鼠之间读后感锦集

2020-11-21 00:1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鼠之间读后感锦集

  《人鼠之间》是一本由(美)约翰·斯坦倍克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81图书,本书定价:14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鼠之间》精选点评:

  ●美国文学选读的老师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布置的别的篇目怎么都这么恐怖……

  ●两个底层农民相依为命,大个子呆傻天真却经常无意间惹祸,小个子聪明伶俐经常抱怨大个子内心却很珍惜这份陪伴。两个人把彼此的陪伴当做很骄傲的事情,也确实是。两个人也有梦想:拥有一块土地。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无地农民被压迫在人鼠之间,不可能有能扎根的土地。就像老坎迪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狗被射杀,小个子乔治也只能亲手开枪结束雷尼的生命,雷尼是在拥有土地的幻想中死去的,死在虚幻的幸福中。书中的农民、帮工,都活在人鼠之间,但人不如鼠啊。(不得不说土地革命真是抓住了农民的痛点啊)

  ●美国痴人

  ●最后六页看得我“心里长了草,总想找人说话”

  ●有机会一定去百老汇看这场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某些人的梦想终究是要破碎的。这和一个人的行径无关,佐治、李奈、甘德、马坊长工,大家都是好人,但是谁的梦想也都没有实现。另外秦似译本的倒装句看得想笑。

  ●情绪低潮时期读这本书 每个人物都脆弱得让人掉泪

  ●剧本式小说。灰暗的真实,“美国梦”的另一个注脚;灯枯梦碎的声音,令人触目惊心。翻译很古板,却难掩原文的力量。

  ●译者签赠本

  ●这翻译看的人抓狂。虽然是地方土语也不用对应中文译得这么夸张吧。祥林嫂式喋喋不休地重复讲述,是对拥有属于自己土地与生活的极度渴望,然而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虽本无伤人意。一个是无意识对喜爱之人与物的伤害,另一个却是无可奈何。人性之善就这样在残忍的厄运中一点点被摧毁粉碎。

  《人鼠之间》读后感(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的境遇有多少改变?

  关于斯坦培克,似乎现在也在变成过气明星

  然而,这本薄薄的《人鼠之间》,却让我不禁悲悯

  时代在变迁,人类的境遇到底有多少改变?

  斯坦培克笔下的短工在农场间奔波,一如现在的雇工在企业间奔走

  然而,梦想总是容易破灭的。斯坦培克笔下的短工那一点点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仅剩李奈在梦想中死去

  现代的我们呢?是不是比他们过得好?

  同意另一书友所说:“为何名为《人鼠之间》?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英国诗人彭斯的一行诗“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 ”

  《人鼠之间》读后感(二):人鼠之间

  印象中斯坦倍克的作品都是异常长的篇幅,而《愤怒的葡萄》是我的最爱之一。此书虽然是斯坦贝克最出名的作品,但最初读时并不太明了。   可是看到佐治和李奈也会想起《愤怒的葡萄》中那千万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找寻希望的人们。甚至还不如他们,他们不管怎么样还有着一丁点财产,有着家人(虽然最后也流失了)。而佐治和李奈只有着梦想,那拥有一小块地的梦想。只是这个梦想也随着李奈的死去而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奈的死去象征着美国自由农民梦的消失,剩下的只剩下大产业和赤贫的佣工了。人鼠之间,人还不如老鼠。马克思说工人除了出卖自己的身体外毫无用处,可是资本家连工人的梦都“剥削”了。美国是天堂吗?是的,是剥削者的天堂,是被剥削者的地狱。

  《人鼠之间》读后感(三):另外一个西部

  电影中的西部有牛仔,警长,流氓,妓女;唯一被忽略的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短工。

  在电影中,农场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甚至在 飘 中,黑奴的生活也过得不错。

  小说中,这生活是多么与众不同:农业短工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没有自己的家,所以他们的钱都消耗在妓院酒馆里,拥有一小块土地成了一个远远的梦想。他们人高马大,却屈服于矮小的地主,慑于淫威,还不得不打死自己的同伴,他们根本不是西部片的什么拥有正义感的血性汉子。

  小说的唯一的女主,描绘得像妓女,实际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喜欢漂亮衣服,想去好莱坞当明星;她的梦跟农业短工们一样遥远。

  西部片中挑事的是流氓,这里没有流氓,不过是女主情挑一个弱智短工,结果悲剧了,为了地主,农业短工们(他们的领头人物是能够驾驭15,6匹马成一条直线的把式,可以成为牛仔吧)主动除害(就是那位可怜的弱智)

  唯一与西部片雷同的好像就是:杀人不需报官。

  《人鼠之间》读后感(四):第一个疑问就是书的标题

  看完全书后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书的标题,为什么叫人鼠之间呢?全书的情节涉及到老鼠的其实很少,只在开头有所涉及。李奈和佐治拥有一个私人农场的梦,而李奈希望将来自己能在农场里养一群兔子,是可以将小说开头的老鼠理解为李奈对于兔子这种事物的依赖首先体现在老鼠身上吗?也就是说老鼠其实寄托了一种理想。这种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的梦想,通过李奈一次次的追问和佐治一遍遍耐心的解释,而变得更加生动而坚定。随后,甘德的加入和黑人库鲁克斯的犹豫,更加显示出这种生在金元时代但却没有私人财产的人的渴望。

  而人生活自现实中,现实就是残酷的,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你看。作者斯坦贝克就是讲他们这种美好恬静的农场生活画面给残忍的撕碎了。李奈误杀了顾利的老婆而是事态急转直下。

  全文还表达出了另一个主题,似乎作品人物都是孤独的。李奈依靠着佐治,但最后被佐治枪杀;佐治虽然平时对李奈口出恶言,百般嫌弃,但是和李奈一起规划着将来还是充满温情的;甘德面对垂垂老矣的狗无能为力,希望能有自己的生活;库鲁克斯身为备受歧视的黑人,一直希望有人能和自己说说话,而天真无邪的李奈给了他心灵的温暖;顾利的老婆在外人看来是个风骚女子,但是年轻的时候也曾怀揣着靠演电影出名的想法,而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荆棘,他们更像是玫瑰或者是仙人掌,有着美丽柔软的内心。正如真实世界中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样,只是个人有个人的苦衷罢了。

  《人鼠之间》读后感(五):愿你平和的死去

  《LOST》从第二季开始就有些拖沓,虽然不乏偶然出现的亮点,尤其是一些契合场景的台词。追美剧的感觉好比一个汉子追一个妹子,汉子被妹子的暗示吊足了胃口,一直在揣测妹子什么时候松口从了他。可是你要知道,一个情比金坚的汉子也有疲倦和缺乏耐性的时候,胃口这个东西一旦超过限度就过气了。等妹子乖乖到你碗里来的时候,你也可以摆摆手说:“对不起,我换了口味”。不过鉴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理儿,我还是会坚持到最后的。不到达终点的人,是永远不会理解即使累瘫也要跑到终点的人心里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话扯远了,看《Of Mice and Man》的缘故是:The others的头儿Ben引用该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Sawyer和Kate的关系 “A guy goes nuts if he ain't got nobody. It don't make no difference who the guy is, as long as he's with you. I tell you, a guy gets too lonely and he gets sick.” 这句话颇得我心,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真的需要朋友,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伴儿,因为人与生俱来的惧怕孤独,孤独太久的人会得病的。

  我手中的这本《人鼠之间》是1962年馆藏的,保存的比较完好,中文翻译洋溢着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就跟老版佐罗电影的台词一样较劲儿。封面和内页的插画十分形象,李奈一看就是个憨憨的大块头,穿着20世纪初的那种背带裤,咧开嘴呆头呆脑的好似在笑;佐治戴着西部牛仔帽穿着条纹衬衫,眉头纠结面色忧虑地望着李奈。看到他俩你就会知道:所谓的万宝路男人般的牛仔完全是广告塑造的假象,真正的西部青年是在不断流浪和农场做苦工的模式中切换着的。像他们这种在农场做工的角儿——“是世界上最孤零的人,他们没有家,没有乡土,他们到一家农场干活,聚下一小注钱,便走进城里,花得一干二净,后来呢,你知道的第一件事便是,他们又在另一个农场拼死拼活地干起来了。他们从来不瞧前头,日后的事,一样也不管。”

  整本小说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打零工为生的农场工人佐治,每次出行都带着他的朋友李奈,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但李奈有些智力迟钝。他们梦想着靠农场做工的钱买一块自己的地,之后在自己的小庄园里生活,养很多的牛、羊和兔子。不幸的是他们难以找到一份能长期干下去的工作,因为李奈常常惹麻烦。尽管这样,佐治还是非常照顾李奈,从没有动念头想要离开他。在受雇于农场主奥赛的期间,佐治和李奈与老板好斗的儿子顾利发生了一场冲突,顾利由此对李奈产生反感。而顾利的妻子是一个喜欢到处吊膀子的骚货,她对李奈调情,李奈竟然失手杀死了她,之后他逃进了之前与佐治约定的地点——只要他一犯错就躲起来的山洞。为了避免其他人找到李奈进而伤害和侮辱他,佐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亲手开枪杀掉了李奈。1992年版本的《人鼠之间》将这个故事刻画得十分真实,在杀死李奈之前,佐治和李奈重复着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农场,他们的牛、羊和兔子,然后在李奈最兴奋的一刻,佐治扣动了扳机。

  片段在这里: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MzczMzIw.html

  书中,对老杂工甘德和他的狗有一段较长的描写,这其实是对佐治和李奈的隐喻。甘德是个断了根胳膊的老杂工,他有一条老得牙都松了走路也打颤的狗。雇农贾尔纯嫌弃狗身上的骚臭味,煽动甘德杀掉它,借口是为了狗好。甘德自然是舍不得陪伴他十几年的伙伴,但迫于舆论压力只好把狗交给贾尔纯,让他解决掉。值得注意的是,佐治在狗被带走前对甘德说的一句话“我宁愿自己来”,这也暗示着他与李奈的结局——亲手杀死自己的朋友,也比朋友被羞辱致死好。

  这让我联想到前一阵子“临终不插管俱乐部”的新闻,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曾经从医多年,她创立了一个“临终不插管俱乐部”,号召人们让死亡留下最后的尊严。她希望人们在意识清醒时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决定自己在深度昏迷中是否接受救助。她觉得“死得要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人们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工业化”地死去……巴金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对于死亡的争议向来不断,无论是死刑的废除与否还是安乐死的允许与否,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很多时候,活着比死去更痛苦,李奈就是这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李奈、佐治这类人就像是老鼠,即使 “我有你关顾我,你有我关顾你”,他们不配也不能拥有梦想。李奈有到处摸东西的坏习惯,摸老鼠、摸小狗、摸女人……就像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全新呵护他喜欢的东西。然而那时候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反而不如李奈对老鼠的疼惜。人鼠之间,并没有差别,就如英国诗人彭斯的诗:“老鼠与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

  1962年,“for his 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 writings, combining as they do sympathetic humor and keen social perception”,约翰·斯坦贝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