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经典观后感1000字
《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是一部由片渊须直执导,能年玲奈 / 细谷佳正 / 尾身美词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精选点评:
●即使身为画外人的我们早已知道故事会走向怎样的结局,还是无法替小铃她们说出“坦然接受命运”这样天真而残忍的话语。不复存在的平静日常,失却的右手再也不能描绘美丽的风景。阿照,凛,晴美,径子,小铃,黑暗中凝视着她们时而鲜活时而黯淡的面孔,不得不从内心感慨崇敬女性的生之不易与承受之多,既渺小又伟大。战争也好,瘟疫也好,即使感觉看不到希望也不要轻易失去勇气,一定要平凡,坚强而善良地活着。
●最近怎么连看了两个女主角在战争中失去手的动画。把紫罗兰永恒花园换成日本背景大家应该也爱不起来了吧。
●dbq,但是这咋是个搞姬片啊(黑人问号
●今年のクリスマスプレゼントはまさに「さらにいくつもの」である。一人でシネマズに見ながら泣くなんて、何よりもあったかい感じがした。人間って、偉いもんじゃない?
●在广岛再会,格外感动
●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多少有点难以共情,但这份大背景下的小日常却描述的很好。前半段的日常描绘得有多平淡、有多么淡然,后半部不断的炮火和防空警报就有多么的刺耳,最终只徒留被时代的车轮碾的支离破碎的日常的碎片。
●SIFF2020第二场,天山。 取舍是多么的重要。加长版更碎了,仍是好故事,但难再称好电影。 能正常放映没出技术原因实属幸运,不过这字幕机大事故。。
●我是日本人我得给满分了。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带了点个人情绪,不反思反思自己都做了啥一个劲拍我们日本人受了战争苦了,嗐,谁不受战争苦啊。总之这片就是,日本最惨,日本女人更惨
●主要還是增加了白木蓮的戲份,隨著這個變動花澤香菜配了一個新角色。一邊看一邊覺得如果有相關的集體回憶的話會感動吧。很奇妙看第一版的時候我哭到飛起,這次就很無感。可能有些話還是不要說太白吧。
●和你的名字一起被称为2017改变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真的名不虚传
《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观后感(一):《在这世界的角落》观后感
继萤火虫之墓以后,再一次看到了一部11区回顾那个时代的动画电影,触动亦不乏。
与萤火虫之墓一样,视角聚焦在战争发起国盲目无知的普通百姓身上;比起再见萤火虫,本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画风虽古简,但对时代场景刻画精细,用跳叙和幻想娓娓展开一幅时间线较长的画卷。
虽然一直在从侧面描述战争,但更侧重于表达不息的乡土民情。
只是,或许只知不息,未知反思(据说动画对原作改编时删去了女主觉察到自己在一无所知中害人害己这一反映历史观的重要独白)。
对生活在小乡村里的凡俗百姓,特别是女性:温柔又粗糙的口音,突然不熟练地化个白脸妆,即便是如左手所绘的画般扭曲了的时候,无论在防空警报频频拉响之时还是打水洗衣采野菜备晨炊的日常之中,无论是随遇而安还是主动抉择都逃不脱的卑微无力又无奈的境遇描写十分真实。同一块告示板上,比起军国主义动员,更关心的还是限制砂糖分配。
在那样的乡下女主右手的才能不过是给自己留点记忆、给家人带点欢乐,在那样的时代女主右手的才能也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被定罪的隐患(虽然在那样的乡下却在宪兵走后被当作滑稽笑料)、也可能很随便地就被连着一条幼小生命一并轰去。
随着一道白光,一则广播,付出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
ED最终把作品落在这只拥有才能和可能的右手上,或许浪漫有余,格局则被强行收束了。
《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观后感(二):反战败而非反战
2/10 SIFF新衡山场 在提前离场,到现在将近一个小时,愤怒没有丝毫平息。从来没有给一个看过的片子打如此低的分。我想如果我是美国人,或者非洲人,或许会给这个片子很高的分吧,可惜,我是一个东亚人,一个中国人。
细碎的却又真实的故事填满了整部片子战争中普通人所特有的幸福,悲伤,喜剧悲剧通过一个显得有点天然呆冒失娘的女主的视角如洗水般流过,然后慢慢浸润到所有人心里。随着历史上日军颓势显现灾难与悲剧开始缓慢的降临,从失去的亲人,减少的食物到开始动荡的生活。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悲伤和愤怒开始出现。 正因为我能共情,我能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战争中小小的喜剧背后更深层次的悲剧,我才更加愤怒。这些痛苦,在我们的祖辈上,在这片土地上,在关内八年,关外十五年成百上千倍的上演着。
如果说悲伤的顶点是小晴被定时弹炸亡女主失去右手,那么愤怒的顶点则是当终战昭书的玉音放送结束后女主不愿接受战败的反应和对美军“用暴力让人屈服”的心态。
“用暴力让人屈服”?别开玩笑了。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过这是一个反战败而非反战的片子,没有看过我自然无权评价,但现在我可以说他是对的。
当临近结尾女主回到广岛,当这种受害者的情绪达到顶点时,再也无法抑制愤怒,抓起背包夺门而出。
究竟你们身上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你们还不明白么?
东亚人民的苦难你们还不理解么?
当为自己的受难而哭泣的时候你们忘记了自己是因为作为施暴者才走到这一步的么?
施暴者以一种受害者的心态出现,这种姿态只能令真正的受害者愤怒至极。我忘不了历史,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我们的祖辈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付出了什么!所以这样的片子,我绝不原谅!
上一次走入电影院,是一月十七日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时隔整整28周,196天,4708小时又35分钟,所有爱电影的人都会明白我走入电影院,取出电影票,坐在座位上看着灯光熄灭的那种兴奋和感动,连广告都是那么亲切。
它是不是一部好片子,是。你可以给它高分,它值得。但我,任何一个明白和牢记历史的人,都应该不会容忍这部片子。
别背叛过去
《在这世界的角落 加长版》观后感(三):我在世界的这个角落
从八丁座剧场走出来踏入广岛的夜,已经有了一丝寒意。这个位于广岛市中心的小剧场正好在上映《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加长版,我无意中看到海报,感受到了冥冥中的缘分,于是毫不犹豫地买票入场。
我初识这部电影是在两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暑假,那时感受到了内心的冲动,写下第一篇并不完整的豆瓣影评。当电影开始播放时,熟悉的音乐流淌在小小的影厅,一时间让人感受到带有淡淡哀愁的怀旧。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我在广岛。我在世界的这个角落与她重逢。
我仍然记得大致的故事:玲从广岛的老家被安排婚姻,嫁给了位于吴的海军家庭。随即二战濒临日本本土,日本战败。但是我也惊讶于自己忘记了多少细节:比如在爆炸中,玲被炸断了右手,小女孩失去了生命。比如剧末带有传承意义的女孩子。
这种遗忘并不是偶然。日本式的隐忍贯穿了整部作品,似乎没有一个事件是高潮。吴空袭也好,小女孩炸亡也好,广岛原子爆炸也好。
在广岛看《在这世界的角落》就好像一次全新的体验。这里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当我的双眼捕捉到踱步于广岛街道的人们,目睹了这里今日的日常,然后又在原爆纪念馆中见证了这座城市战前的繁盛,战时的悲惨,我仿佛更能捕捉到这部作品所散发的无力与纠结。
广岛永远是二战时期日本最难以揭开的伤疤,最悲痛的历史,但是同时它也作为加害者,造产出一艘艘军舰,在远洋彼岸制造出相似的悲剧。所以,一切为广岛的开脱都是反道德的;然而广岛的受灾人民却不能因此而得不到个人主义关怀。我想这部作品的意义,就是小心翼翼地躲避过敏感的政治立场,为广岛人们送去一点温暖,为一片窄小的角落注入一点阳光。
玲就像那个弱小的邻家妹妹,纯洁,善良,想让人关心呵护。但是战争年代的她又展露出了令人尊敬的隐忍与坚强。这里展现的不仅仅是民族的性格;导演吹奏的是送给战争女性的赞歌,赞颂伟大的品格,极致的美。
我难以直视全作品中鲜艳的水彩基调,玲的羞涩一笑,玲与姐姐喝到粥时那一句满足的“美味”。这些场面与战争似乎毫不挂钩,甚至有着相反的印象。唯有小巷的背面,姐姐为女儿哭泣到无法直立;唯有听到结束的一瞬间,玲夺门而出,仰天长啸。这种反差的构造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让一切刻意的煽情显得廉价。
我现在明白了,这是一种与这座城市相似的品格。这里不需要扭捏做作,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被当作“特别的一个”。广岛展现出来的对“日和”,即日常、和平的追求,或许胜于任何地方。我想这个品格在玲的身上得以极致的体现。
当台风来袭,全家人聚集一堂,在夜晚的风中欢笑,云开见月,故事从这里释怀。家的归来与日常的归来,才是广岛人的心之向往。吴市山坡上的灯火终于点亮,姐姐拿出女儿的旧衣服要给捡来的孤儿披上,战争的影子从这里彻底消失。
我第二天拜访了吴,参观了大和博物馆。全世界最大战舰大和号就是从这里启航。我走过中央码头,沿着一排排小区公寓楼散步,然后穿过一个个小巷拾阶而上,恍惚间来到了山坡之上。整个吴市的海湾在眼前铺展开来。历史的阴影或许仍然漂泊在这片夕阳荡漾的海波上,但是今天只有岁月静好。
最后,我想以原爆纪念馆中最后一个展区的标题作为结尾,以描述“广岛精神”。若是单纯以“反战”或是其他的政治主张当作主题,则过于冰冷与狭隘了。这是一部与政治无关的,私人的,温暖的,关乎品格与精神的作品。《在这世界的角落》所弘扬的广岛精神正如那灰墙上闪烁的白字,简短有力:
生きろ。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