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1-26 04:1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1000字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是一本由麦克莱伦第三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精选点评: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诶在我发现我分不清F=ma和E=mc^2里面的m的时候超级难过...物理是万物的根本恩。

  ●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遵循历史叙述且主题不离科学技术。看这本书的篇章构架:一篇古文明,一篇第三世界古文明,一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一篇工业革命到现在。如果你去翻任何一本科普书,18世纪以后的故事往往会占到大半的篇幅。这本书做到了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科学技术思想史的自我逻辑。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直手拉手的。

  ●涉及时空广泛,居然是从人类起源讲起,第二编有中东、中国、南亚及美洲,中国一章,一些看法很有高度。第三编、第四编又回到欧洲(及美国),其史观就变得有趣,而这其实是作者试图悬置的根本问题。论述端得平稳,最精彩的还是第三编科学革命与第十五章达尔文进化论,尤其有意思的是,作者把纯科学研究称为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翻译稍有异议。“应作者要求”的改动其实也都体现在了原书第二版,如再出中译本,希望能按新版修订下,以及,书名能改回《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就更好啦。

  ●终于看完了……

  ●可与科学哲学参照阅读

  ●史(ba)料(gua)翔(hen)实(duo),条理清晰。仔细看或者随便翻翻都很好

  ●在读全球科技史的时候,我一直处在一种对人类膜拜的状态里,从古至今的技术和科学发现,我总在想,如果是我,能不能注意到古人对自然界的发现。。事实上,当然是不可能的,我实在太过渺小。。。而人类的进步,也应该是建立在全人类的智慧之上。。从而意识到,那些在现今生活中把自己过分当回事的人,大概有一部分原因,是接触到的人类知识和财富,实在过于有限和匮乏吧

  ●从科学与技术、政治的关系按时间顺序对各个时期的发现和发明逐条叙述,有条理,有趣味。里面有一些奇特的形容词算是意外之趣。

  ●简明扼要啊,还一点都不枯燥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一):与其他相关书籍比较

  北邮出版社刚出版的《科学家列传》与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与这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都看过的可否点评一下?我小时候看过《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内容,感觉挺有意思,后来也作为孩子的科学启蒙读物,在孩子三四年级的时候共读了这本书。昨天看到北邮刚出版了《科学界列传》,采用的是评书方式,就像了解与通俗演义之间的区别。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二):精彩的科学史读物

  本书是科学技术通史,作者叙述时就十分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及相互影响,时时不忘提醒读者,这只是技术,不是科学,没有科学痕迹等等。甚至是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作者的态度是工业革命既不是科学引发,也没有对科学发展造成影响,两者几乎绝缘。

  阅读本书会令人畅快淋漓,唯一的遗憾就是对某些具体科学的细节描述太少,没办法,这是一本通史,对具体问题不能着墨太多,写到孟德尔就一笔带过。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三):哈?

  一直不明白,一本评分那么高的科技史,为什么从头到尾只字未提“布鲁诺”此人。。。据传统观念,人家可是为了科学被活活烧死的,就算是据现代观念,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但他也没有对谁造成实质的攻击和伤害,只是喜欢争论罢了,至于说喜欢骂人?可能他真的自视甚高,或者患有躁郁症,都是能够理解。。。爱迪生还逼疯了特斯拉,各种盗取别人的idea,还被写进课本里歌颂呢。。为什么不提布鲁诺?为什么?难道作者是个基督徒么……

  and如果布鲁诺不是人到中年就被处死,可能,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到一起,就没有马克思什么事儿了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四):科学&技术

  对科学和技术做比较宽泛的解读

  尤其是技术史 是从石器时代开始记叙的

  古希腊时代着墨很多

  500页的书 我看到280页左右才看到哥白尼的名字

  将近300页才看到伽利略的名字

  而伽利略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

  到四百多页才讲到20世纪

  对现代的科学技术着墨很少

  本文的中心观点就是技术和科学两者在历史上关系并不紧密

  甚至是长期分离的

  技术靠的是经验摸索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拥有一些原始的技术

  而近代蒸汽机发明几十年后 才有人写书试图解释其中的原理

  前几年有人在微博上吵过 自由是科学之母 还是科学是自由他爹

  当然两者是互相影响交替前进的

  但是看完次书之后我觉得是自由催生了科学

  实际上是自由催生了技术

  自由可以促进生产的繁荣 可以激励创新

  有了生产的繁荣才有可能加速经验的积累

  自由也可以开发出人力资本 让人结合积累的经验试图去创新

  由此诞生新技术

  而新技术 往往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工具 比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

  而直到19世纪之前 科学对技术鲜有影响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后感(五):具有正真世界性的科技通史

  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世界眼光,特别是第二编是不少科技通史著作在内容上有所忽略的。本书的翻译不论从总体还是细节上说都是相当到位的。不过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读者我还是要指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369 最后一行:

  “再用均衡热电偶来补偿温度的变化……”一句中的

  热电偶(thermocouples)应为热偶。

  其实这里的热偶就是指双金属片(bimetallic strip)。

  参考:http://www.nmm.ac.uk/harrison

  而热电偶(hermocouple)是根据于1821由 Thomas Johann Seebeck 发现的泽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发明的一种电工及温度测量方面的仪器。哈里森在18世纪30到60年代电学还刚刚甚至没有发展的年代里不可能会发明什么“热电偶”来补偿温度的变化。

  445页“达尔文收到从南海寄来的一封信”一句中的

  南海(South Seas)应为南太平洋群岛。

  484页“科学家认为波色子(bosons,注意是复数形式)是携带自然界已知的4种力的矢量。”一句中的

  矢量(vectors)应为矢量(性)粒子(也应是复数形式)。

  否则就会让读者误读出“某某粒子是矢量”这一句子主干,混淆了粒子与矢量这两个物理概念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