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行记》是一本由艾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行记》精选点评:
●想去云南!
●和室友在滇西北浪的路上翻完此书,西南方言读来倍感亲切。
●流浪行者的歌声,很美
●这,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高分,读完老觉得语句不通是不是方言还是什么,回来再看原来是那么老的书。原来如此,不过还是不理解这么高分
●看了一夜,做了十几个困苦的梦。漂流结束后,就不会跟随主流了,老子是逍遥派。
●中学生流浪札记。。。。
●山峡中
●如果不是本研选了这么作死的题。。。
●跟旅行无关,出走都是为了谋口饭。跟西南关系也不大,反而上海那篇写的特别好。全书以用生命理解生命的方式呈现了一代人所身受的苦难,文笔爽辣得让人诧异。这种书写方式搁到现在,估计早就被禁了吧。
●景物描写美,景中含情。流浪汉小说,异域风情,赞颂底层人性。
《南行记》读后感(一):且行且珍惜
还在读
是不能回望的一段历史 是我们不会经历的光景 没有机会看到的旧时光 借着他的文字 潜行
也想 无所依附的状态 没有盼头的时候 你会怎样 这种背水一搏只靠发现寻找完全未知无法计划无从控制的状态 苦难与真实 是如此宝贵
《南行记》读后感(二):南行的人难行的路
站在如今小资点的角度看,那个时候的南行,放在如今真是时尚之举吧。
书里处处都是生活的窘迫,贫贱的生活让人没有那么多的幽默。面对温饱这样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世事历练的年轻人也没有可能那么淡定,当然,历练了世事也一样不能淡定吧。
文字是简单、纯净的,除了偶尔露出的类似的斗争、控诉的字眼,真的是很好看的那种文字。不知道最初的文章里有没有这些字眼,因为实在没有在那些故事里看到有什么奸恶的人,谁不是为温饱而活?有数的几个富有的人,也都没有什么很正面的接触。再者,如今的社会又何尝没有那些类似的存在?
《南行记》读后感(三):书生与土匪——读艾芜《山峡中》
《山峡中》是艾芜《南行记》的一篇。这篇小说很有味道,没有头,没有尾。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描写。但故事一开篇我就处于山里面,随着情节的展开,让读者发现,“我”与一群土匪为伍,并且要入行。但为什么要入行,不知道。
“我”这个人物,故事点名是一个书生,而且有人道主义情怀。在土匪们杀死已经受伤的成为负担的同伴小黑牛时,我开始是怜悯,后来是愤恨。正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写这些土匪,行文中不存在激烈的道德的说教与控诉;到是烟火气十足。老头子、野猫子、鬼冬哥、夜白飞、小黑牛与黑老鸦。他们不像一窝子土匪,既没呈现残忍斗狠的一面,也没渲染豪气干云的一面。作者的闲闲数笔,描绘出他们如凡人的一面。
作者构架的几个故事很有意思。第一是溺死小黑牛;第二是插叙“我”与野猫子假扮夫妻,帮助他们偷窃;第三偶遇官兵,“我”虽然想急于脱身但没有出卖;第四是土匪们离开“我”并留下财喜。这种故事的传插,如故事的结尾一样,恍如梦幻一般。
因此,此文有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自是不错。
《南行记》读后感(四):缅甸姑娘,有些慌张
我的身体从未去过云南,更不曾翻越海洋一般的热带雨林前往缅甸。但在意识和梦境中,我早已出发,那些灵魂困顿的日子,我孤身一人经过村庄和旅社,穿越河流与森林,来到南伞镇,最后毫不犹豫地消失在缅甸果敢地区。
我读到《南行记》,就像遇见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自己。1925年的四川青年汤道耕不满大学教育和包办婚姻,选择漂泊和流浪。他愤怒而又充满希冀,从成都出发,赤足走到昆明和缅甸,后来又游荡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饥饿是流浪者的必修课,在“残酷的异乡的秋天”,汤道耕踟躇于昆明街头,准备用草鞋换取几文钱充饥;在遮天蔽日的回族山谷,疲惫与肚饿折磨着前行的旅人。
《南行记》记录了那些浪漫、残酷和迷茫的时刻,记录了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和私烟贩子的狡黠和善良。
大盈江的水声如同雷击,阳光穿不透亚热带密林中的雾霭。青年汤道耕似乎拒绝了舒适与安逸,但同样也拒绝了自由的邀约。到后来,我们只看到他对流浪本身的执着。
多年以后,漂泊的人回到中国,被体制收编,写下那些不再迷人的官样文字。他是否曾怀念过山中的雨夜和那些在溪边洗头的缅甸姑娘?
2019年,蜷缩在沙发上读完《南行记》的重庆男子已再无机会远行。他安慰自己:自由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是一场迷梦。
《南行记》读后感(五):“无产”人生
刚刚读完了艾芜的《南行记》,这是艾芜根据青少年时代在云南南部及亚洲南部地区行走的经历所写。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初年,各地军阀割据,人们的生活基本上很难有个稳定的保证,艾芜受“无产”思想的熏陶,决定到云南南部及亚洲南部,缅甸、印度、新加坡等地流浪,体验“无产”人生。艾芜在走这条道路的时候,真的是一无所有,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和赤脚板来生活。在时隔多年,艾芜决心走上写作之路之后,才开始慢慢将之前的这段经历整理发表,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南行记》。这本《南行记》完全使用第一人称,将流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记录下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颇具异域风情的图画。
书中记录了很多人物,形形色色,有抬滑竿的、偷马贼、盗窃团伙、开旅馆的老板、算命先生、唱大鼓的,还有彝族人、克钦人、印度扁达等等等等,作者对每个人的描写都是生动不已,活灵活现的。比如那个盗窃团伙的野猫子,身在盗窃团伙,整天大大咧咧,凶狠的厉害,但是整天还抱着一个木头娃娃,她的爹也拿他没办法,对她事事顺从,透出一股爱怜的感情来。野猫子拿着刀逼着“我”,不让“我”离开,要杀人灭口,可就在“我”救了她的性命之后,第二天她便无声无息的走了。还有那两个抬滑竿的朋友,老朱和老何。他们看上去都是那样的不守规矩,老朱从云南贩运鸦片到缅甸,说是要发财,老何却总是不同意,两人一路吵吵嚷嚷,逗出许多乐趣来,最终两人还帮助“我”找到工作,安顿下来。书中所有的人物,都看上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像不是什么正经人,但是实际他们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或者背后都有一些深入的故事,而且,书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或者说本质是好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湖”。
书中另一个好看的地方就是对云南地区那种山地景色的描写,虽然作者当时的心情很沉重,每天要饿着肚皮,但是对景物却是仍有几分感触的。山地那种独有的气候特点,那种非常独特的景致,让人不禁想要到那里看一看了。
这本《南行记》也是对当时社会赤裸裸的揭露,书中的苦力阶层,大多处在饿肚皮的情况之下,每天都要考虑明天吃什么,生活异常的困苦,有了病也不能医治,只能活一天算一天,就是这样,还时常要被殖民的英国官欺负。逃荒的变成了最可怕的强盗,因为他们什么都吃,这也是被生活所逼迫的。引用作者在后记中的一句话,“过去的社会,远比书里所描写的,还要黑暗的多”。可见当时社会生活之一斑。但是书中的种种人物仍然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总是能够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去表现出人性的美好来。这些就都是我们应该体验的“无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