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中世纪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摘抄

2020-11-28 02:4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摘抄

  《走出中世纪》是一本由朱维铮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中世纪》精选点评:

  ●又读了一遍

  ●有所启发,一般人耐不下性子看

  ●斯人已逝,留给我们的实在弥足珍贵

  ●趁假期翻出这本五年前朱老师去世时买的书。关于利玛窦、王阳明的论述挺有意思的。

  ●论文集,论题主要集中于晚明到晚清。论述的重点包括利玛窦、汤若望、徐光启、顺治、雍正和乾隆诸人,思想则主要描述理学、阳明学和西学的交锋,后面则笔墨多涉及章太炎等。书评、序言和会议论文居多,驳杂而间或有趣。

  ●其实并不是非常愜心于朱先生的文笔。。。

  ●朱维铮不错

  ●有启发意义

  ●只能说还行,文笔老辣,可读性极强。不过未免夸夸其谈,主观性太强了。保持理智与客观应当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

  ●牵缠摇曳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一):关于学者的随笔

  我总是认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绝世经典上,

  所谓的随笔,无论它的作者有着多么伟大的声名,都不能很当做一回事儿;

  当做一种知识的补充和学养的调剂,

  本书是不错的,

  皆是短篇,怡情悦目,不费神,

  轻松快意。

  片段式的作品适合消耗片段的时间。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二):中世纪?

  清宫戏不少,但真正货真价实的清代史书不多。可能离现在最近,有些东西还没爬梳出来。但历史不就证明了一个真理:愈是古远,人们就愈是敢于表达,愈是近代,人们就越沉默。看看对文革的研究知道了,几乎都是国门外的人在发言,国内的人往往是沉默着(主动或者被动)。

  朱老先生功底扎实,即使是这本随笔性质的文集,也史料翔实,读起来生动有趣。不像有些人的书,洋洋洒洒,就是不知道到底说的个啥。

  至少就我而言,明清两代需要补课的东西太多,朱老先生的这本书,也算起一个引领带路的作用了。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三):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二十年前读到《走出中世纪》,当时就极为喜欢。不过这次重读增订本,觉得当时肯定没能读懂。咱虽不能说年近四十而知三十九年非,好歹也有所进步不是?

  作者界定中国的中世纪,上至秦汉帝国,下至清末,凡二千年。明清两代,封建专制最烈,同时又出现了走出中世纪的可能。作者指出中世纪社会的必要条件:君主专制,封建的家长制,将人分成由血统门第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多级阶梯,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起来的剥削,摧残人性和迫害异端的宗教裁判所及其变形。作者对这些深恶痛绝,尤以罗织文网、禁痼思想为最恨。

  二十年后重读朱先生文章,仍觉痛快,不由想起一句话:“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提到康熙晚年已有,雍正完善发展的密折制度,朱先生说,“那么,密折政治的谬种不流传了么?有历史在。”

  增订本主要是增加了几篇关于西学传播的文章,如《利玛窦在中国》、《徐光启与晚明史》等。文字比初版增加约三分之一。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四):走出中世界不是就能到五四

  阅读本书,还有近期读的其他的书,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思想解放主要有哪些主要的阶段,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分期,自然是五花八门,我也没有对之进行系统的梳理,现在就本书的时间框架讨论的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当然以中世纪为核心,向前延伸到的是先秦,向后就延申到了民国初期。

  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跨度,这样的跨度带来的是历史叙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与西方中世纪进行比较的难度,但是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也就是以这个社会向着更善良更文明发展的来看,中方和西方的中世纪还是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不过好在本书讨论的时间跨度并没有整个中世纪那么长,而是集中在了晚明到晚清,也就是作者认为的走出中世纪的过程。这确实是史学界关注度极高的一个时期,作者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切入了这个时期,会不会淹没在诸多史学大家的文海中呢?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关心的一个问题。

  参考书目:

  《洪业》

  《晚清七十年》

  《晚明大变局》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走出中世纪》读后感(五):此书的思维逻辑主线与评点

  朱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这本书只是编辑催促下整理的一些旧日随想、短论等文字,缀合而成的一本书。因此,除却文字顺畅、观点新颖、融史料于论述等优点外,还是要问,既然题名为“走出中世纪”,那么整本书有没有核心逻辑呢?

  在流畅阅读完关于利玛窦、徐光启、康雍乾、汤若望等小文章后,还是应该并且需要思考作者核心主旨是什么。大抵整理如下两支:

  甲:

  1耶稣会传教士

  2西学

  3阳明学

  4明末清初东南士子群体

  5抵触官学(朱学)隐伏的古史辨式“汉学”

  6近代启蒙先锋(伴随王学复活)

  乙:

  1反对利玛窦、汤若望等的地方阻碍势力

  2抵触传教士与基督教的民众

  3打击王学的中央学派与熊赐履等伪士人

  4具有民族压迫的满清政府诸帝

  5理学、八股学已经逐名利的“匡超人们”

  6近代的中世纪遗存势力

  我将文章叙述分为两线,其中“甲支”中的六个相互承继的要素都代表着朱维铮所赞同的“走出中世纪”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其看来,从明后期已经逐渐衍生,并隐伏与社会文化中。而“乙支”中的六种则是走出中世纪的对立面, 其一直作为阻碍的因素并存,使得中世纪不断回光返照。

  再审查该书意旨与主体论证逻辑

  1、由于该书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此,主体思维应该是针对当时社会中遗留的一些丑陋面,除了作者开卷指明的对马克思经济史学观点批判外,我认为还有对毛崇拜的延续批判、对身边的残存的一些丑陋文人批判。更主要的还是对史学研究中呈现的种种范式的批判。这些批判面,都被作者视为是中世纪遗存。

  2、认为应打破传统以地域或断代格义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应该从“时空的连续性”讨论,这也是作者把走出中世纪的概念从1840年一年扩展到明末到民国长时段来论证的核心依据。

  3、马克思经济史学论述悖论:一方面明代,甚至宋代已经产生商业萌芽,另一方面,直至1840年,中国却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由此给予的解释是: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超稳定结构。作者认为,中国无论是人身依附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不能证明“超稳定”,因此作者认为应该打破畛域,从文化上试图分析。

  本书精华:

  1、p78关于论证利玛窦与王学阵地江西的学风逻辑:王学的学贵自得——学术自由——与专制体制抗争。这给予利玛窦传教的机会。

  2、p104利玛窦传教适逢中国东南学术冲击王朝,走出中世纪的开路期。因缘际会,因此他赢得了认同,阳明学向朱子学挑战正是向中世纪宣战。利玛窦传教的路线正是王学传播路线。3、p108、p155徐光启等人关注利玛窦,正是关注西学,西学具有“格物”基础的数理符合“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思维。

  4、p142王学撤除了纲常,其实也正是撤除了夷夏之防,这正是接受外来西方文化的节奏,清初黄宗羲等人对王学的态度也表明这点。清儒反对王学仅仅反对其空谈误国,但谁也没否定接受外来文化这点王学与西学本可以结合突出中世纪的。

  5、p149清代汉学并非真正的尊经式汉学,恰恰是延续了宋学的疑经传统。按:这点在桑兵王汎森等人的论述中已经日趋完善。其实在顾颉刚的论文中已明显提出过。而在p151,作者更认为,理学即等于中世纪,反理学即是反中世纪,汉学走出中世纪这便与西学传播者的意图合流。更直言“清代汉学也属于近代意义的文化,以往学术史和思想史,将清代汉学归入中世纪末的封建文化一类,似属误解”。按:这仿佛是梁任公的论调,不过句末的一个“似属”便看出作者也不确定这点。

  6、p156汉儒做注疏内在逻辑是因为对“康雍乾三世皇帝和他们手下的那班理学名臣,都强调经书的问题早由朱熹等人解决光了,剩下的只是躬行践履的问题。”的质疑后反动。

  问题

  1、文中充斥接受西化即是走出中世纪的论调,似乎欠缺考量,至少今日现代性研究已否定。

  2、清代汉学属于近代意义的文化,这点论述还欠考证

  3、论述史料依据不列,猜想太多,略显不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