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10篇

  《走出历史的烟尘》是一本由李菁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一):历史的另一面

  在多数时候,我们看待历史,都是站的远远地,持一种观望态度。

  《走出历史的烟尘》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那些历史,与我印象中的那些差距很大。讲述那些历史的人物并非都是事件的亲历者,而是与其相关的亲朋。他们口中的那些历史,是与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同的。这里并不存在谁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的问题,这本书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另一面。这一面脱离了政治需要、脱离了意识形态的要求,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人性地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本书中,张学良、鲁迅不再仅仅是一个史书中的符号,而是大伯、是父亲。

  《走出历史的烟尘》这本书分三个部分,所涉及到的人物既有政界、商界大佬,也有文艺界名人;既有如今家喻户晓的人,也有在历史角落里等着我们发现的名字。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这些历史都是经由其亲历者的亲朋讲述,这让我有一种“在现场却是旁观者”的奇异的感觉。说是在现场,是因为相比起我们来说、相比起史书来说,这些人距离历史更距离更近,其观察讲述的角度也并非是史书那般的客观公正,而是带着自己的感情,这种观察就让读者感觉自己距离现场要更近。说是旁观者,是因为这些人虽然距离历史很近,但又并非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虽然裹挟在历史的潮流之中、经历了那些让我们或惊叹或惋惜的事件,但他们对真相也并非全知,身份的限制让他们无法对历史的主角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所讲述的也并非一定就是真相,他们讲述的只是他们站在子侄、下属、亲朋的角度所看到的事件。这种“在现场却是旁观者”的感觉在我们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是一种新鲜感觉,口述人明明带着我们走近了现场,我们却发现自己似乎离现场更遥远。这也许就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书中的这些口述人他们事实上是作为当局者在讲述这些历史的,但由于靠的太近反而看的不够明晰,这才让我们产生了他们是旁观者的感觉。

  无论如何,《走出历史的烟尘》这本书的确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有趣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会展现出不同的模样,作为皇帝、军官、文人的他们在与他们亲近的人相处的时候,就又会或多或少地褪去皇帝、军官、文人的角色,而添了亲人的角色。这本书就是在给我展示了这些皇帝、军官、文人,在离开历史的大舞台之后,在另一个更私密随意的舞台上的模样。

  看历史的另一面,站得更近一些去旁观。无所谓真实与否,只是更鲜活、更有趣。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二):从人物命运读懂烟尘中的历史

  从人物命运读懂烟尘中的历史

  “读书贵读人”。《走出历史的烟尘》以“口述”的形式告诉公众一些误传和真相。李菁的兴趣是历史人物,李菁所有卓越文章的起点,是她有罕见的对珍珠般细节的发现与辨识能力。从末代皇帝溥仪,到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再到“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等文化、历史名人,作者李菁通过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独家披露的珍贵史料,并配有诸多老照片。

  有历史就有传奇,有人物就有命运,回望历史烟尘中的那些人,有些名字不该被遗忘。听亲历者说,在笑声泪影中见时代风云,有时又是由一个个曲折跌宕人生故事构成的亲切与鲜活。历史的神秘或不可捉摸,回望那些没入历史烟尘中的面孔,总能通过某些个体和群体的特异际遇,得到不可思议的突显和表达——伍连德:不该被遗忘的名字、曹聚仁:浮出水面的“密使”、章士钊:九十三岁老人的最后一次斡旋……《走出历史的烟尘》以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使每一个读者都能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之境。

  蹚过历史的河流,这里封存着岁月,这里遗落着历史的烟尘,在历史的变迁中,那些尘封的人和事,仿佛抖落了身上的尘烟,不是故纸堆里干巴巴的符号,封建贵族气质在岁月中一点点的隐退。“男人们喜欢从事件中看出宏大以显示其对时代的把握和参透;而我,犹自喜欢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觉得悲天悯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正如李菁所言:“我渐渐明白,所谓传奇,不过是外人赋予的一种想象,回归到这些人物本身,他们所经历的都是时代大背景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真实生活。”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的重叠、交错、纠葛、撕扯……让人掩卷可泣,历史的想像力也并没有终结于此。

  回望历史烟尘中的那些人,从溥仪、袁克定、杜月笙,到张学良、陈友仁、伍连德……“文字里的人物,一步步走来、伸出手……然后,彼此落座,讲述与倾听开始……嗯,我们会拥有一次奇妙的回忆与追寻……”正如《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所言:“那些走出文字里的人物,经过李菁,想象落地,再次形成文字、形成这本书。它当然迥异于你曾经印象里的那些人物,而且不可替代。”

  当真实渐次湮灭在远去的历史烟尘中,当名盛一时的豪杰美人俱已朽为白骨,历史的车轮依然辘辘作响,千古以来大浪淘沙,“是真名士自风流”——张伯驹、邵洵美、鲁迅、王芸生、唐德刚、周有光、黄永玉。《走出历史的烟尘》让人拾起历史的碎片,忆起这里曾有的荣耀与辉煌、悲催与没落。那是一段段在中华历史中不可忘却的史实,那是一段段撼人心魄的史实,读了之后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既为文章中的人物命运慨叹,更为李菁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史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走出历史的烟尘》不是普通的文学著作,是一部可以传世的历史巨著。《走出历史的烟尘》用生动的“口述”拼凑历史的真相。《走出历史的烟尘》并不排除历史文献资料,之所以要“口述历史”,是因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后人或至亲好友也都是老人,已经不太能自己写了,“口述”还有抢救历史资料的性质。“口述”,你说我记,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一种文章模式,然而作为口述史学,作者的素养态度、知识结构、专业兴趣无不制约着“结论”的客观性。

  李菁说过:“作为一名杂志记者,如何处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也就是说如何在选题方面进行把控。”在《走出历史的烟尘》中,从“口述”课题的选择,到访谈对象的确定,再到访谈问题的提出、口述过程的引导,以及“口述”材料的取舍、分析鉴别等,李菁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凝练的手笔使每一个读者准确的接近历史真相,让历史更加全面的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实。

  刘英团/文

  见报于3月10日《永洲日报》A2版“潇湘阅读”

  http://paper.0746news.com/Qnews.asp?ID=38251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买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是李菁。知道李菁是因为她偶尔会上锵锵,虽然出现并不频繁,但很喜欢她,感觉她有作为记者的敏锐、作为编辑的冷静,作为女人的温婉,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听说她出了新书,又恰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短篇集结,当然赶紧收入。

  读完之后我更喜欢李菁其人,作为记者,作为作者,她完全没有任何邀功居功的想法和做法,序是三联执行主编李鸿谷的文字,相比也是出版社的必然要求,然后即入正文,分三章共十九篇文章,不勉强凑整数就可见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全书李菁完全躲在幕后,不仅没有自序、没有后记,连这十九篇文章也不见一个作者的“我”字出现。想到前几天她做节目纪念刚刚去世的何振梁老,非常深情地回忆老人在世时的举止教诲,何老自己说是从周总理身上学到作人的准则,李菁非常钦佩尊重;在我看来,李菁何尝不是从何老身上学作人的准则,令我等读者亦钦佩尊重。我理解,作者出此书的意义完全不在于为自己累积功名,而只是把了解到的人物和事件讲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人和事,能够对过往多一些解读,多一些思考,不论是强化还是修正观者的既有印象,她都尽力做了她该做的,她能做的。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就该得到高分。

  第1篇,溥仪的族人恭亲王的后人毓嶦口述,其实那时候已经推翻帝制了,他和溥仪的接触也算有限。他的认识中,溥仪的性格还是多少有些古怪,但是考虑到他的经历却很可以理解,说了对婉容的印象等等。

  第二篇,是婉容的弟弟润麟的采访,润麟和溥仪的接触就多多了,溥仪和婉容对这个弟弟都是很喜欢很重视的,而他则完全不承认婉容吸食鸦片,和第一篇的人物视角有了很大不同。刚好开篇两文章就有了这样的比对,读者便该有了自我分析的意识。而润麟和溥仪妹妹三格格的婚姻也是一段佳话。

  第三篇,袁克定的残烛之年,这里的老年袁克定真的满凄凉,多亏了张伯驹一家的照顾,而父亲临死时念叨的“克定害我”“欺父误国”不知袁克定在老年时是否会想起。。。。。。

  第四篇,最后的格格金默玉,川岛芳子的亲妹妹,同父同母,受其牵连,从之前完全没有金钱概念的皇族几经磨难终于成为一名公民,当初肃亲王也是铁帽子王吧。

  第五篇,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现在是古钱币收藏家,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就是老式大家长的印象,之前老觉得这是青帮老大,基本是负面人物,其实杜月笙在当时抗战反日的过程中包括稳定上海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义气中人。而杜月笙和梅兰芳的关系也并没有因孟小冬而受影响。

  第七篇太平轮,我完全不打算看吴宇森的太平轮,还上下集,因为吸取了看赤壁的教训。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历史的亲历者还很多很避讳谈及当年的事情。而这悲剧又只是1949的大悲剧中的一个剪影,我们的历史,让人喟叹的事情太多了,忘不了看大江大海和巨流河时的眼泪。

  第八篇陈友仁,之前不了解的人物,国民政府时期的杰出外交家,我们的祖国曾经有多少这样母语为外国语言的人为了自己的根而回到这里,希望贡献力量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陈家的三代人书写了传奇故事。

  第九篇伍连德,完全凭借自己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控制了蔓延整个东北地区的肺鼠疫情,工作的环境是危险的,但伍连德是幸运的,得到了政府主管的支持,信任他,作为一个预防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医学家,他的人生最大限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第十篇曹聚仁,两岸秘史,虽然当时他联系的事最后并未付诸实现,但其在国共和两岸间发挥的作用却无法抹杀。现在,人们只知曹景行不知曹聚仁,就像人们只识秦汉不识孙元良一样。

  第十一篇章士钊,这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了。而此书杜维善那篇中曾经谈到章士钊,当时编辑居然在人物语言中的“行老”中作了脚注,说是以前行业的头儿,为人介绍职业什么的,我当时就呆了,“行老”是指章士钊啊!此篇中则当然多次提到别人对他的这一称呼,只能理解为小编的错误啊。而此篇中又可看出作者的仁厚,其实世人皆知章含之不是章士钊的亲生女儿,而且章含之和章士钊的关系一直不算和睦,章含之在后来自己的书中也提到这是自己的遗憾。但是鉴于对章含之和乔冠华在十年间的所为,和洪君彦的书,我对她的为人是有一点看法的。我相信这些问题李菁作为资深记者一定非常清楚。但是此书只是写章士钊,没必要牵扯对章含之的评价,所以作者完全把章含之作为一个女儿的身份来写,篇幅不多,都是围绕章士钊其人其事。

  第十二篇吴阶平,周总理医疗小组的领头人,中国医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光是吴家就可以开一个医院了。我认为那个评价“使他身体保持平衡的杠杆两端,一头是他精湛、高超的医术,另一头则是他的政治敏感与审时度势的本领”,真是再准确不过了。

  第十三篇张伯驹,从章诒和的文章开始,十几年前就对张伯驹的事迹佩服不已。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历史观的调整修正,更是觉得一般人果然担不起民国公子的称号。真是散尽万贯家财,为了保护国宝不流出,变卖房产只为一幅字画,之后有生之年把价值连城的收藏全书捐赠给国家,而自己被打成右派,连容身之处都没有。黄永玉老描写的张伯驹真是栩栩如生,王世襄老的回忆更是让人知其品行,其奉献丰伟而一无所求,平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第十四篇邵洵美,一个儒雅的文人孟尝君形象跃然纸上,邵绡红应该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谈到鲁迅的讽刺,只是说鲁迅先生误解了父亲,而生活上的精神追求不能成为原罪。

  第十五篇周海婴回忆父亲,恰和前一篇又是对比,儿子眼中的父亲完全不是横眉冷对睚眦必报的决裂形象,而是和一般人家的父亲没什么区别,他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把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人来看待。时代造就了鲁迅,时代也需要鲁迅,鲁迅毕竟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骨,我对鲁迅先生也经历了少年时的懵懂尊为大家,到叛逆青年期的以为其文字不过关只会骂人(年轻权且作为幼稚的借口吧),到如今的客观看待,尊重,尊敬。

  第十六篇王芸生,这篇只是写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连载在王芸生的心头一直惦记,更多王芸生的故事,杨奎松老师的书里写了很多,非常具体真实。

  第十七篇,唐德刚,顾维钧、胡适、李宗仁的口述历史完成者,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个项目真是值得感谢,现在很想看起整理的口述历史作品。

  第十八篇周有光,之前看了张允和的最后的闺秀,对张家四姐妹有所了解,而那时周有光只是作为家属出现。看了李菁的采访,才知道周有光老的赫赫大名,才知道原来汉语拼音竟是五十年代之后的产物,汗颜。二位老人相携一生的爱情简直像童话一样完美。

  黄永玉,重量级的压轴者,中国没人不爱这个可爱的老头了吧,当年八小时的火车全靠黄永玉老的比他老的老头打发的。

  以上。

  《走出历史的烟尘》读后感(四):在历史中发现传奇

  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无论是溥仪、杜月笙,还是张学良、袁世凯,大家都如数家珍,那段历史虽然已尘封许久,但我们对这些风云人物的事迹却并不陌生。但那只是历史书本的皮毛,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不过,幸好有李菁老师。她能与自己写历史人物的后辈们面对面交流,聊起那段被尘封许久的人和事,自然将那些历史人物赋予新的传奇色彩。毕竟,它们都是过去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或见证者,他们能清晰完整地还原人物的关系与历史的真实性,它们所口述的历史事件也不缺乏故事性、纪实性,完全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去重温那段历史,而且颇具深度,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找寻不到的,传奇色彩自然而然地久浮出水面。

  《三联生活周刊》的口述栏目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在杂志中应该是“拳头”栏目,非常有分量。如今结集成书,就是把口述栏目中最经典的文章再次呈现给大家,珍贵的历史照片显现出历史沧桑感,让人觉得这本书很厚重,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

  历史是奋斗历程最真实的评价,岁月是发展足迹最深刻的见证。当一个又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些人物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现当代社会有重大影响。历史名人的背后,暗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影响着百姓大众的平安与幸福。

  每个喜欢了解历史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图腾,他带你走近历史,爱上历史,一次次的刺激你,一次次的激励你,或许我们永远不会成为获接近那个图腾,但至少通过他的历史,爱上了他身上的故事,传奇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在历史中发现传奇,跟李菁老师一起走近《走出历史的烟尘》,这本书就像讲述某些图腾的人生,总有新的奇迹上演,老去的传奇谢幕。看着现在依旧精彩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有种别样的激动。

  文/阿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