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考古学读后感锦集
《中国天文考古学》是一本由冯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天文考古学》精选点评: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研究某领域无法绕开的那种书吧。
●不适于入门书籍 非常难看懂 不过作为天文考古学还不错吧
●本来是想据此写篇有创想的论文的,但是书看完了,灵感却没有了。哎
●考据,资料丰富,只是感觉内容太庞杂了,似乎有很多东西没能构建一个体系。天文等似乎源自贵族与祭祀吧。
●只能说看懂了百分之四十。
●?
●干货很多,有点啰嗦
●作者懂得还挺多的哈!
●极其晦涩!极其晦涩!
●作为一个门外汉,能力所限,只对前面的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感兴趣。讲述了华夏民族精神发展史的最初阶段。用这么一本学者巨著来给自己扫盲真有点儿不好意思。书中旁征博引的考证很精彩,虽然我这个外行读起来很费劲···
《中国天文考古学》读后感(一):不错
中国第一步天文考古学专著。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合卯,过去只说要有去取之明,但是有了天文考古,就可以分析先民的古代自然宗教的遗址遗物了。但是完全把古代传说纳入系统,那样的圆融性是做不到的,谁知道后代有多少梗是编出来的呢?所以就会有矛盾,要是还要硬拉扯来,就不令人信了。喜欢此书,因为是为一种思路和方法所倾倒,感觉打开了认识遗迹遗物的新方式
《中国天文考古学》读后感(二):国内第一本天文考古学专著
是因为在网上先看过先生的系列文章《考古、盗墓和风水》后注意到冯时先生的,原来他曾经亲历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挖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索前面提到的那篇帖子看看,很有趣的。
书拿到了,还没有来得及看。很厚的一大本,看着心里就踏实。等我看了一些了再来废话吧。
《中国天文考古学》读后感(三):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奠基之作
中国古代先民所崇拜的北极天帝居然是猪的形象;8000年前的22支贾湖骨笛居然是有阴阳之别的十二律吕;6000年前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居然是中国最早的天盖图,而且摆出一个长达60米多的升天场景;5500年前凌家滩M4号墓主人胸部夹在玉龟中的雕刻玉版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式盘,而且就是传说中的“洛书”;作者根据古彝族文献推演出所谓“河图”就是“太极图”;5000年前红山文化祭天的三环圆丘,其直径比居然是√2倍;其西边的M4号墓主人的葬姿居然是天地交泰之意。太不可思议了!
书中还根据殷墟出土的卜甲来解读《易卦》的原意。
冯时先生是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创立者,书中的许多观点被许多探索中国文化源头的众多学者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但此书的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些困难。
《中国天文考古学》读后感(四):笔记
3将《论语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允执其中”解释为持拿“槷表”。
58:“禹为天神而非人主,契也应具有同样的身份,帛书中反映得很清楚。”后有“早期文献中的‘帝’均指天帝,契虽为商之始祖,但为天帝所生,应该反映了契作为天神而向人王的转变。”
案:承袭顾颉刚疑古派的观点,还是对古史形成的复杂过程理解简单化了。又,文中指的“早期文献”理解“帝”字,争议还是有的。读李零《待兔轩文存》有“帝”之释源,其来源应是“帝系”之“帝”,最初只是一种宗族神。因为他们享配于天,古人才常常把他们解释为“天”。其实严格讲,“天”和“帝”并不是相等的概念。从各方面的证据看,"帝"之初义恐怕还是在于根蒂,由根蒂之蒂引伸为嫡庶之嫡,嫡庶之嫡引申为祖考之帝,祖考之帝引申为泛称的已故之帝,帝系之帝不过是一种追到头的“老祖宗”(详语在p58、p59中)。所以相反的,应该是作为人王的契逐渐被神化了。
78讨论殷商时期巫与王的关系。引《文选 张平子思玄赋》李善注引《淮南子》:“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 认为汤为当时大巫。卜辞也屡见焚巫尪以祈雨之辞。后又引王国维《古史新证》的说法,巫咸即甲骨中常见的咸戊。
86:引《英藏》86反:
禘于西,十牛?
侑于西,十牛?
告于咸?
引用甲骨资料,探讨巫咸与殷商的关系。巫咸虽是大甲之臣,但他却同天帝一样可使大甲等诸直系先王“宾于咸”。
100引《三国志 吴志 吴范传》: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
106引《史记》、《汉书》、《魏书》、《旧唐书》得出中国古代占星术总不可避免两种极端的骗局,一是占星家为印证天命而附会或虚构某种实际并不曾发生的天象,一是他们却将那些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真实天象隐而不述。也就是说,文献记载貌似正确的星占预言,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应验”所以才会被记载下来,那些没有应验或与事实不符的恐怕更多,这一部分往往被隐瞒、失载了。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我觉得实际上无论验或不验,都与传统上的“天人之际”不矛盾。天人之中即有天的部分,也当有人的部分。尽人事而后有天命,天人合一,离开人便无从谈天,离开天命也不必谈人(但天命的主体还是人)。天可以宰人,人尚可以为天,即是天人之际(说白了就是有“天”又没有“天”)。按照奥卡姆剃须刀,如无必要,无增繁体,即使剔除天人感应的成份,事实也会按照理所当然的方向发展。但在必要的时候,一些人则有必要宣称“受命于天”,强调其合法性、正统性,当代社会也同样不例外。
关于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天文图意义,我还是持谨慎的态度。总得说这本书比故宫那套天文考古要好,文献实证多。
先写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