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精选
《伏尔泰的椰子》是一本由[英]伊恩·布鲁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伏尔泰的椰子》精选点评:
●有点用
●第八章以后没看 为了对得起自己就算看过了= =
●伟人并不完善
●看来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崇英者……
●对异国的想象
●英式幽默
●所谓英国理想和英国狂热,值得探讨的话题那可是多得一米啊...
●Anglomania
●无处不在的传统和贵族气
●对仇英者和崇英者都有裨益的一本书
《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一):英厨必备
初高中的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这本书,实在是爱不释手。内容充实,行文幽默风趣,从自身经历到前人典例娓娓道来,让人完全不会觉得无聊。当年还算狂热崇英分子的我简直看到爽逼!虽然已经好几年没有翻阅回顾了,但当初阅读时的快乐还历历在目。真的是任何喜欢英国崇尚英国文化的人都可以看的书。 一言以蔽之 : 英厨必备
《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二):需要一壶咖啡和平静的心来欣赏的书
与其说这本书表现了伏尔泰对英国文环的崇拜和渲染,倒不如说是在英伦文化盛行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些人以及他们做的贡献。所以在酸涩的翻译,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如果你无法安作者的希望汲取本书的初衷和精髓,看看那些名人的小生活也不错。这本书有丘吉尔,伏尔泰,顾拜旦(现代奥运会)……
另外咖啡用来防止睡着,平静的心才能明白这本价值25元的价值。
《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三):伏尔泰的椰子
《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Voltaire's Coconuts or Anglomania in Europe) 【英】布鲁玛(Ian Buruma)著 刘雪岚、萧萍译
文化学者写的一本趣味书。当年看《万象》的时候,就看到陆健德一篇叫做《伏尔泰的椰子》的文章(《万象》第三卷第八期),觉得相当的有趣,觉得如果能一睹此书的真容的话,自是相当愉悦之事。数月前就从“文化生活译丛”背后的将出书目后列有此书,期待了好久终于见到此书。
伏尔泰艳羡英国的自由和宽容,还祷告上帝假若自己不是爱英国人甚于法国人就让上帝惩罚他云云。可是伏尔泰先生不厚道的地方就在于他只希望把英国法律确立的自由告诉我们,把他心中画出的关于美好英国的漫画相展示给我们,而不是英国的实际样子。我们只好说,伏尔泰他老人家在评论英国的时候,心中早就有了理想的英国的想象,他在评论英国的时候就拿这个想象去套在英国的头上,因此我们看得到的其实就只是这个想象。但伏尔泰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足够多的常识使他能在脑海里形成足够像模像样的想象和预设,没有像他百科全书派编撰者名号的我们,纵然有谷歌和百度,也断然无法达到渠之高度,因为这需要常识、联想与想象力。
《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 【英】布鲁玛(Ian Buruma)著 刘雪岚、萧萍译 三联书店 2007年2月一版一印
http://www.viyami.com/myblog/user1/pires043/archives/2008/200877221729.html
《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四):伊恩布鲁玛:《伏尔泰的椰子》
说起英国,马上闪现在你脑子里的会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东西只能被称作“英国式”的,绅士?俱乐部?哥特小说?温和革命?圣公会?代议制?重商主义?皇家海军?公学?板球?莎士比亚?问号太多?是啊,如许多的东西都是昔日的大英帝国带给世界,经常地是呈现给欧洲大陆,强加给其他地域的国家和人民的。对一个亚洲人而言,这些可都不是什么“伏尔泰的椰子”,而是番鬼的坚船利炮和大烟。
所谓“伏尔泰的椰子”,出自所谓“崇英者”的伏尔泰的一个比方。他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以及蕴于其中的英国人的理性思维无上歆羡,心向往之,深为不能将其推广到普天下,就像印度的甘美的椰子在罗马却结不出果子一样,而不胜愁虑惋惜。伊恩布鲁玛于1999年出版的这部小书着力描绘了几个伏尔泰这样的著名的崇英者,更重要的是描绘了历史上的一股崇英热,它在显著时决非潜流。作者自承自己也是一个崇英派,这本文集里挑选的更是一串显赫的名字,囊括了同样耀目的众多领域和众多英才:伏尔泰,穆什考亲王,赫尔岑,马志尼,赫茨尔,马克思,顾拜旦男爵,佩尔夫纳,哈耶克以及布鲁玛所说的“最后一个英国人”,以赛亚伯林。说到伯林,这些博闻广引,趣味盎然的文章很有伯林式的神聊风格,就一个“崇英热”,一批“崇英者”拉杂谈开,读来从不会觉到枯燥乏味,只是才力有别,思考不像伯林那么专注和渊深。
以英国式的中庸和理智的标准来看有点儿被堕落的激情附体而不能自拔的安娜卡列妮娜说:有一千颗心就有一千种爱情[也许正是这一过于自由烂漫的信条才使得老年托尔斯泰伯爵对她痛下杀手];看完这些文章,你也会感到,也许,有一千颗心也就有一千个关于英国的幻景。但这也早成历史烟云:如今对个别国家的想入非非的,然而又自有其精神向度的浪漫主义的图景已经失却土壤,荡然无存。从某些不能说不重要的方面看,早就曾被王尔德,海涅等人诟病的英国式的“市侩气”已经赢得了世界,也就是说,伏尔泰的普世主义椰子终于栽遍了这个星球.
《伏尔泰的椰子》读后感(五):读不懂的书存在大抵是因为你真的知道的太少了——读《伏尔泰的椰子》有感
从头到尾都是似懂非懂的茫茫然。
作者简介,百度百科如是说:
(IanBuruma)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登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在东京生活六年,香港生活七年,游历亚洲各地。后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的记者,为包括“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新闻周刊”在内的多家西方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曾任教于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华盛顿特区伍德罗 威尔逊研究所和牛津圣安东尼学院的院士。出版的著作有:“面具背后”(1984)、“上帝的尘土:当代亚洲之旅”(1989)、“罪行的报应:德国和日本对战争的回忆”(1994)、“伏尔泰的椰子”(1999)、“传教士和浪荡子:东方和西方的爱与战争”(2000)、“异议分子”(2001)、“西方主义”(2004)、“他们为什么恨日本”(2006)等。
内容简介,拍拍网如是说:
伏尔泰、歌德、马志尼、赫尔岑、马克思、顾拜旦、德王威廉二世、哈耶克、以赛亚·伯林……这些欧陆不同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而被伊恩·布鲁玛组织到一起:他们或是深切的“崇英者”,或是“仇英的崇英者”。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有着令人歆羡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还有教育“特产”公学及其培养的“英国绅士”。三百多年来,崇英风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自由主义者,“英国性”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然而作者也指出,英国迷心目中的英国往往只是想象的产物,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晃那些充满幻想的,最终都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因幻灭而暗淡了光彩。”
目录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代译序)
第一章 丘吉尔的雪.茄
第二章 伏尔泰的椰子
第三章 歌德的莎士比亚
第四章 芬格尔的山洞
第五章 园林迷
第六章 革命的墓地
第七章 学校生活
第八章 喜爱运动的人
第九章 瓦格纳的门徒
第十章 犹太人的板球
第十一章 仇英的崇英者
第十二章 莱斯利·霍华德
第十三章 佩夫斯纳博士
第十四章 穿格子呢外套的男人
第十五章 最后一个英国人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读后感:关于书名,关乎一个有趣的隐喻。其实“椰子”是伏尔泰对他所推崇的英国法律及政治制度的一种比喻,他希望这英国椰子能被广种于全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椰子。 然而历史上永远会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有鄙视英国的就一定会有崇拜英国的,而且仿佛为了达到一个平衡,每当有一个极端者出现的时候在另一端就会出现另一个极端者。书中大量的引用当时人的观感来描述崇英者眼中的英国&仇英者眼中的英国,各种人物轮番上场,可是背景知识的不到位,看起来异常艰难。虽然看完了,但留下的些许印象只是关于英国公学的好奇,在我的图片里面小整理了一下,也算对本书的一个交代。真的不得不说,因为了解的太少了,这本书真的会读不懂,看书是一个层面的修行,读懂它则必须有更高的知识储备才行。修行的路还得慢慢走,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