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摘抄

2020-11-01 00:4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摘抄

  《论农民工党建》是一本由马智宏著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2013-8-1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一):系统探索农民工党建的力作——《论农民工党建》简评(高永中)

  系统探索农民工党建的力作——《论农民工党建》简评

  高永中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农民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主力军。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2亿多农民工,成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何通过党建凝聚农民工这股磅礴力量,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要课题。马智宏撰著的《论农民工党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较强实践基础的关于农民工党建的著作。该书主要有三个特点。

  有思想深度。该书从“为企发展、为民服务、为党分忧”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党建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正视、研究和加强农民工党建。农民工党建不仅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培育新兴产业工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党面对关键的历史节点、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一次力量凝聚。

  有实践基础。该书立足实际、面向实践,吸纳基层农民工党建创新的鲜活气息,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阐述了“属企化”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兴产业工人”概念,求索了“双培双建”的长效机制,开辟了“党群共建”实现全面发展的路径,努力让党的血液流淌在新兴产业工人的肌体中,让党的阳光普照在农民工兄弟姐妹的心坎上。

  有推广价值。该书采撷了全国农民工党建的6个典型案例,即中远船务集团的“属企化”理论与方法、河南省信阳市的“流动党工委”建设、贵州省安顺市的“管、接、转、聚”工作机制、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的“共建共管”联动机制、中铁集团的“六纳入”管理、东方控股集团的“农民工联队党建”模式。这些地方党组织、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等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有效经验和做法,针对性、创新性强,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此文为高永中主任为《论农民工党建》一书所写的书评,载于2013年10月15日《 人民日报 》07 版)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二):让党的阳光普照在农民工兄弟姐妹的心坎上(全国党建研究会虞云耀会长作序)

  让党的阳光普照在农民工兄弟姐妹的心坎上

  虞云耀

  我们党带领人民意气风发、坚定不移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放眼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经济格局、各国力量对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呈现新态势、新特点。立足国情,我们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梦预示着美好的前景,同时也蕴含着诸多风险和考验。着眼党情,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队伍素质同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使得党的执政基础、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2亿多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是新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与阶层流动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问题,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课题;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要看到农民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诸如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要真心实意、满怀热忱地从生活上、工作上、物质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精神上关注农民工。这个群体工作岗位和环境非常艰苦,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从精神上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远船务集团党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企业“三工并存”的用工方式(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制员工、分承包方员工即农民工),特别是农民工占多数的客观实际,紧紧围绕“为企发展、为民服务、为党分忧”的宗旨抓农民工党的建设,提出“属企化”理论和“新兴产业工人”的新概念,形成了“双培双建”的长效机制和“党群共建”的有效做法,其实践的经验是鲜活的,研究探索是有力度的,产生的效果也是令人欣喜的。作为党委书记的马智宏,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农民工的关爱,对农民工党建孜孜不倦的研究和践行,形成了《论农民工党建》这部专著。他做了一件有开创意义的事情,可喜可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开放也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心问题、首要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当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之时,农民工将在嬗变中消失和终结,在人们难以忘怀中完成她的历史使命。

  农民工兄弟姐妹历尽艰辛、铸就辉煌的伟业将永载史册!

  让党的血液流淌在新兴产业工人的肌体中!

  让党的阳光普照在农民工兄弟姐妹的心坎上!

  (作者系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会长。此文是为马智宏新著《论农民工党建》一书所作的序,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13年8月出版)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三):农民工党建: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金一南作序)

  农民工党建: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

  金一南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

  “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令斯诺印象极其深刻。因为1936年毛泽东说这句话的时候,红色革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而毛泽东竟然对未来的胜利如此充满信心。这一信心随着13年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得到了完全的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就是土地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现在距离毛泽东当年在陕北窑洞对斯诺说这句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7年。

  77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在由温饱走向小康的过程中,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45.4%,下降为1985年的22.2%,再降至2012年的不足10%。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重还要降至6%以下。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1953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是13.26%。

  1979年,城镇人口比重也才达到18.96%。

  1995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29.04%。

  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6.6%。

  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2.57%。

  以上数据还未算入2.6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还是主要问题吗?

  赢得农民还是赢得中国的首要因素吗?

  必须承认,就如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为中国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农民工同样为中国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不一样的是,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工人。他们离开了曾经把他们牢牢固定在土地上的乡村,又不拥有以城市户口为代表的市民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福利待遇。他们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夹在了新旧两个层面之间,各种矛盾、焦虑、彷徨、探寻随之产生,构成了一幅恢宏壮观色彩斑斓的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过渡图景。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审视,让人们充分看到马智宏书记进行农民工党建研究的重要意义。农民工这一专有名词,也许50年后就消失了,也许30年、或者20年。但农民工从发生、发展、壮大再到消亡的阶段,是完全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步提升的阶段,其中包含的决不仅仅是农民工这个称呼走向消亡的过程,更包括了中国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今天农民工不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果说中国革命实践证明解决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问题,那么中国建设发展的实践也必将证明:解决了农民工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共产党过去依靠广大农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今天依然要依靠而且也正在依靠广大农民工推动改革发展,全面完成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农民工党建工作的真正有效开展,其中的重大意义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护农民工利益、改进农民工待遇这些层面上,她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一次重新凝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适应性洗礼。

  就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农民工无疑是过渡的一代。

  过渡的一代,决不能就是牺牲的一代,应该是为未来发展闯一条出路的一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农民工是中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锋队。

  这就是农民工党建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此文是为马智宏新著《论农民工党建》一书所作的序,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13年8月出版)

  《论农民工党建》读后感(四):深沉的思考与探索 鲜活的理论与实践——读《论农民工党建》有感

  深沉的思考与探索 鲜活的理论与实践

  ——读《论农民工党建》有感

  思之

  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农民工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近日,读了马智宏博士的新著《论农民工党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深受启迪,感触颇多,深受教益。《论农民工党建》是当前并不多见的专门论述该课题的著述,作者以马列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宏阔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及农民工党建课题:俯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透视农民及农民工的演变规律;梳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里有关农民及农民工的政策;论述加强农民工党建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全书既有大气磅礴的宏观阐述,又有具体生动的鲜活经验;既有理论的高度、学术的广度,也有实践的深度;既有作为学者的缜密逻辑,也有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务实态度。该书聚焦农民工党建,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阐述了农民工党建的意义、思路、措施、方法等问题,不仅对于全面认识农民工党建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对于做好基层农民工党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卷农民工党建的破题之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既支撑着农村的家庭,也保障着城市的运转,推动着城乡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续写着“中国创造”的传奇。农民工党建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建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新考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党建的成果不断增多,农民工党建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论农民工党建》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为农民工党建课题研究增加了一份力作。社会的发展变革、生产生活的变化、不确定性的流动、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变化等,让农民工党建面临着多种“变量”:在工作生活区域方面,由固定地点向不确定地区扩展;在组织管理方面,由传统的单线组织向多线组织辐射;在日常管理方面,不仅需要一个地方一个组织的“静态管理”,而且需要多个地方、多个组织协调联动的“动态管理”,等等。《论农民工党建》直面问题和矛盾,以忠诚于党的事业的赤子情怀,以探索者的勇气,以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建议、列举实践经验。在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农民工党建难题“求解”。

  该书是农民工党建的“破题”之作,体现在专著“破题”、理论“破题”、实践“破题”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创新之举。

  一曲泥土芬芳的理论创新之歌

  《论农民工党建》是理论创新的结果,该书通过纵向梳理从农民到农民工的历史轨迹,通过横向分析农民工及其社会发展,通过聚焦农民工党建进行深入研究,向读者呈现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理论篇章。论述党建,不拘泥于单纯的党建“专业空间”,而是以广阔的视野,纵述历史,关注社会,落脚基层,让党建理论和党建工作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凸显必然性,在现实与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凸显紧迫性。该书的理论创新最大的特色在于:植根基层,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作者的人生经历、工作特点及知识背景,让该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相比而言更接地气。作者出生于农村,对农民、农民工有着天然的感情;之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海事大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海员,在海上工作了十多年时间;从艰苦的基层一线岗位做起,到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作为具有数十年党龄的党员,作者对党充满感恩之情,对党的事业无限热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作者所在的中远船务集团,是一家拥有数万名农民工的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造修企业,近年来,在农民工党建工作方面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作者本人亲力亲为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不断总结提高,加上博士学历的知识背景,都为《论农民工党建》的成书创造了有益的条件。

  《论农民工党建》的写作,是长期调查研究的结果,作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不仅与农民工党员面对面交流,深入农民工兄弟工作的施工现场、生活的宿舍、吃饭的食堂等地,切身体察和了解企业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还组建专题调研组,循着农民工流动的路线,深入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企业、乡镇、区县等调研。同时,与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组建课题组,深入研究。并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党建专家的意见建议。

  深入的调研,让该书的重点理论来源于一线、植根于基层,如同一曲泥土芬芳的理论创新之歌,雅俗共赏,通俗易懂。

  一条勇于担当的实践探索之路

  农民工党建是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是热点问题,在部分企业和地方,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难点问题,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求解农民工党建的难题,需要“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敢为人先的理论勇气和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

  《论农民工党建》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着眼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理论、新理念、新做法,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如:“属企化”理论的提出,在深入研究党内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让国有企业成为农民工党建的重要载体,让“属地化”进一步深化、强化和优化。“属企化”理论理清了农民工党建的“四方组织”,让看似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清晰化,描绘了农民工党建的“脉络图”。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工党建管理的“三个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第一次把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企业党组织、流入地企业党组织等与农民工党员有关的组织“整合”了起来,构建了“网络化”的动态管理新格局。这是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开放的、动态的、广阔的环境中加强农民工党建的有益探索,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论农民工党建》的对策建议里面,“为企发展、为民服务、为党分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作者“为企发展”的求是之言、“为民服务”的真挚之声、“为党分忧”的战士之心令人钦佩,这是一种春风春雨般的“正能量”。正是带着这种感情、责任和使命,农民工党建这一新课题才在作者的笔下和工作中有了新的“解”。“双培双建”机制中“把农民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工党员培养成骨干”,这种务实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又具有深远意义,让党的阳光照耀农民工成长为“新兴产业工人”。农民工党群共建“四个一体化”机制,让农民工在企业中不再“边缘化”。此外,针对船舶企业如何科学管理农民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农民工自身成长成才而提出的“外包管理科学化”理论,对于企业如何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行业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论农民工党建》向读者展现了一条不断延伸的理论和实践之路,农民工党建的主题如同旗帜,指引着广大的农民工兄弟走向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兴产业工人”,走向灿烂辉煌的“中国梦”。

  《论农民工党建》的出版,为呼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层党建新课题翻开了新的扉页,期待更多的精彩不断书写……

  农民工,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中,展现中国力量,见证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迹。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成就英雄。作为时代的群体英雄,农民工正在创造与奉献中成长为新兴产业工人。

  农民工党建,让2.6亿农民工在党旗的引领下,发展、共享、成就,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