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读后感锦集
《镶嵌》是一本由马克·格兰诺维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镶嵌》精选点评:
●用最专业的话,说最常识的理
●是由五篇论文构成,写完读书笔记,才发现自己终于有点读懂这本看似很好读却有点难读的小册子,重在思考,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想明白。。
●原文很好,翻译的水平不敢恭维。
●看的好困,估计今天都不会失眠了。
●当学生的时候读过他的英文论文和著作,他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领头人之一,比较偏重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
●读了一大半没记住什么 通篇的镶嵌在社会网的字样 和 xx理论存在社会性孤立问题 补 太难看了我讨厌最后一章
●翻译质量不好。感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把文章download后自己看。我觉得最好玩的是弱连带的优势。这个很有趣,说明我们拓展自己不同圈圈的朋友还是很有用的!~~~~哦对了,罗老师写的前言也很好玩~
●除了有关强弱联系的那篇,其余全看不懂- -...关于强弱联系的基本论点是:强关系形成的圈子间通信的最佳桥梁便是弱关系,弱关系更有助于人脉关系的拓展。
●书是好书,可惜翻译太差
●读不太懂(尤其是结构)的作品不适用于三星之外其他数量星级的评价;社会网络的分析一度让我看到使“如神话般万能的制度、民族性、风气 etc.deenchanted“的可能;”区间桥梁“那一章虽然纠结但却让我想起我”四年级对03年博弈论获诺贝尔奖的纳什感兴趣、高一时对07年因为机制设计获奖的其中一位数学家感兴趣“,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向那样的学科方向发展;当然,如果真的还要和这本书打一会儿交到,我希望对个别篇章再多看看顺便琢磨做笔记的方法,另外希望还有动力看看英文原版的文献。
《镶嵌》读后感(一):五篇论文的概述
又一次社会学家踏入经济学领域。作者认为行为人并非“社会性的孤立”,行为和制度深受社会关系的限制,行为者必镶嵌于社会脉络之中。
门槛模型以数学模型提出了门槛值去观察一个人看到多少人或多大比例的人采取行动时,他才会采取相同的决定。模型可以应用于暴动、谣言、新发明传播、罢工,投票移民等社会行为中。
弱连带的优势是由于其与强连带的朋友圈强并不重复,所以可以接收到更新的消息,也是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
作者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系列同僚关系网的投资现象。一个人在劳动市场的地位,取决于认识他的人数目及这些人在多少公司中。
科斯提出行为者会因为要降低形成价格机制的成本,所以形成企业,并以行政的手段分配生产要素。而企业为何要形成企业集团,目前理论只有从动机出发,而未有实际如何使之成为可能的讨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而非在动态。作者提出来企业集团的六个层级,希望建立六个层级相互勾连的理论。
《镶嵌》读后感(二):五篇论文的概述
又一次社会学家踏入经济学领域。作者认为行为人并非“社会性的孤立”,行为和制度深受社会关系的限制,行为者必镶嵌于社会脉络之中。
门槛模型以数学模型提出了门槛值去观察一个人看到多少人或多大比例的人采取行动时,他才会采取相同的决定。模型可以应用于暴动、谣言、新发明传播、罢工,投票移民等社会行为中。
弱连带的优势是由于其与强连带的朋友圈强并不重复,所以可以接收到更新的消息,也是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
作者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系列同僚关系网的投资现象。一个人在劳动市场的地位,取决于认识他的人数目及这些人在多少公司中。
科斯提出行为者会因为要降低形成价格机制的成本,所以形成企业,并以行政的手段分配生产要素。而企业为何要形成企业集团,目前理论只有从动机出发,而未有实际如何使之成为可能的讨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而非在动态。作者提出来企业集团的六个层级,希望建立六个层级相互勾连的理论。
《镶嵌》读后感(三):Granovetter——社会网分析的宗师
关于他的镶嵌理论我不是特别了解,初看这本书,感觉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理论。而关于他的“弱连带优势”理论,正如Barabasi在LINK这本书中所说的,可能是初看上去违背常理,但是仔细推敲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直白的道理。
最初知道这个理论是在罗家德老师的课上,当时就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玄妙感觉。 这样的理论,能够被发现或者发明,说明创立者的不同凡响之处。而弱连带理论所揭示的道理,也成为Watts发明Small World Model和Bararabasi创立Scale-free Network理论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总之,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自然界或人类创造的网络而存在,它的发展必然与真实网络的属性密切相关,而弱连带优势则是重要的属性之一。因此这本书里面收录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是必读的经典论文,无论是从结论还是从推得结论的思路来看。
《镶嵌》读后感(四):满有意思的《弱连带的优势》
在这篇论文中,Granovetter开创性地提出了弱连带的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认为弱连带是个人取得机会(传递信息等)以及社区整合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中分析的起点来自于对三方组关系(triad)的探讨。因为存在被禁止的三方组关系(Forbidden triad),所以强连带很难作为桥(bridge),只有弱连带才可能发挥连接不同团体的桥接功能。即若A与B是好朋友,A与C也是好朋友,则B与C也有很大可能性存在连带(不管是强或弱)(关于这一点与社会平衡理论的想法一致,即关系存在传递性)。所以对于信息传播来说,由强连带组成的小集团其信息冗余程度就较高,而弱连带能够连接不同团体,可以传递异质性信息。这对于求职,创新传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其1974年的著作中详细探讨了这一情况(1974,《Getting a Job》)。
另外对于社区的凝聚力来说,强连带可能增长了小团体的凝聚力,但是对于整个社区来说发反而可能导致破碎化(因为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大部分人所能保持的强连带数是有限的,因而社区反而容易形成个个界限分明的小团体)。但是如果社区中的桥(即连接不同团体的弱连带)足够多,则社区的凝聚力就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
关于连接强度问题,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比如Krackhardt在1992的论文中提出了强连带的优势,主要是讲在不稳定环境下强连带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另外边燕杰在考察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工作分配后,提出在中国工作分配这种特殊的体制下,强连带更可能作为桥(中介)起到作用(Bian,1997)。
《镶嵌》读后感(五):经济生活中的信任和秩序的嵌入性视角笔记
核心论点:行为和制度深深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社会关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是产生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因素。
逻辑链:
1、提出过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的概念,并分析他们的原理,然后对其论点进行反驳。
“两者都具有通过原子化的个人来实现决策和行动的观点。在低度社会化的描述中,原子化来源于对自我利益的狭隘功利追求;在过度社会化的观点中,原子化则产生于个人业已内化的行为模式,因而持续运作的社会关系对行为仅只具有边缘性的影响。”
①过度社会化:普遍道德——人绝对服从由集体发展起来并通过社会化内化的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支配,且人不认为这种“服从”是个负担。(集体啥样个人就啥样)
→过于机械化,且人们会更信任与自己或自己的熟人进行过成功交易的人的信息(举例“囚徒困境”),所以经济生活中普遍道德是很难自动和普遍存在的。
②低度社会化:制度安排——人是理性的,主要按照权衡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经济行为不会受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信任行为主要依靠制度安排来产生和维系,社会网络是不重要的。
→制度安排不能产生信任,反而是信任在功能上的替代品,极有可能促使人们产生更灵活地欺诈手段。 2、在二者的局限性上立论——嵌入性能够填补二者的缺陷。
3、补充论点,“但我因此却有可能导致一种危险,用一种乐观功能主义代替了另一种乐观功能主义,在这种观点中,关系的网络,而不是道或安排,才是履行维持秩序这一功能的结构。”
而减少这一危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认识到“嵌入性”观点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具有更少的绝对性;二是承认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关系”不能保证绝对的信任和可信任行为,甚至可能会为大规模的违法乱纪行为提供环境和手段。(例:杀熟;团伙作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