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德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杨德昌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3 01:2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德昌的读后感大全

  《杨德昌》是一本由[美]约翰•安德森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德昌》精选点评:

  ●无可取 远不如付东那本 幸好借的图书馆 很快地翻过去

  ●写的真透!

  ●先读了杨德昌,采取看了他的电影。台湾,最初的那些移民,总是觉得没了根。中国人对家乡的感觉,总觉得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

  ●早几年前看杨德昌的《一一》,让人难忘的是结尾的独白,几岁的男孩说:我觉得我已经老了。完了觉得知我者爱德华也,于我心有戚戚焉,当然时空的差异只有通过他的电影来弥补,身为工程师的导演对世界有自己的反思与行动,尤其是对台湾的映画使得他的作品成为海岛后现代性的典范代表。

  ●我最爱的台湾电影导演,没有之一

  ●台北,要么爱,要么离开

  ●书名太泛,基本上第一章属于风格介绍,后面几章对应每部电影的影评。充满个人臆测和过度解读,水平并不高。但也能提供一些别样的视角和解读。

  ●在约翰·安德森的《杨德昌》一书中,既有对杨德昌电影作品的细致分析,亦有对杨本人的访谈。我们从中可知,台湾对杨德昌而言,是一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一方面,杨德昌对台湾有着很深的认同,但另一方面,他对台湾又有许多批评。在杨德昌的影片中,父亲形象从来都不光辉,这代表着他对父权制的批判。

  ●①比法国人那本写杨德昌的书要好几条街。②序言是全书的精华。③最后的采访里杨德昌的长篇大论真是激情且实在,文化分析和个人见解都是高见。④作者对杨德昌影片的解读相当具有美国视野,但又不失偏颇,且对台湾电影历史和文化的功底很是深厚。⑤作者热衷类比,对杨德昌的夸赞明显可看出他是杨德昌的铁粉。(好几处让我怀疑我没看明白杨德昌的片子)

  ●最重要的两篇,写得很好

  《杨德昌》读后感(一):一个外国人对杨德昌的浅薄解读

  最初知道杨德昌好像是因为《见字如面》第一季,归亚蕾读了蔡琴《让他活在我的歌声里吧》这封前妻写给逝去丈夫的信,质朴,真挚。后面看了他的电影《一一》,也去看过主演吴念真写过的文章。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台湾的电影和日本电影很像,那种缓慢恬淡的感觉,也许都是岛屿,在历史上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说回这本书。这本书就像一本影片简介,只不过把杨德昌的电影介绍了一遍罢了。知人论世,知世论人,作者只是简单梳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于杨德昌整个的创作以及为人没有很好的总结概括,反而只是个人解读。也许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好了解杨德昌电影的著作,但是于我而言,毫无意义。如果解读过于形式流于表面,而毫无深度,这是无意义的。

  《杨德昌》读后感(二):全面了解杨德昌作品的工具书

  该书装帧精美,一看封面就很有杨德昌电影的风味。里面是一位美国影评人对杨德昌所有作品的全面解析,采用的是一边叙述电影情节一边点评的方式,字里行间可见其对杨德昌作品的膜拜。推荐喜爱文艺电影或者杨德昌的粉丝迅速购入一览为快!

  (PS:杨德昌的电影跟侯孝贤一样,节奏比较慢,但后劲很足。目前只看过《一一》,2000年杨德昌凭借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看完后感觉仿佛度过了一生的感觉,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吴念真写剧本的才能众所周知,此番担任主演,刻画的形象有如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一书给人的感觉:“重的东西,要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他的文字是简单空疏,像个大白瓷碗,这个碗里面,盛放的是很重很重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年轻时候,我们总是急急要去表达什么,努力要一鸣惊人,但最后归于沉寂。正如吴念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所言,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他亦在书中有言: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彷佛都已云消雾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恐怖分子》已经买了碟,等合适的时间再看)

  《杨德昌》读后感(三):蔡琴,可曾记得20年前的杨德昌吗?

  有必要先把杨先生的生平贴出来。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杨德昌1969年毕业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在大学里,受西方思想影响,杨德昌一毕业就出国留学,1970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研读计算机硕士,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念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了。后来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附属海军国防反潜研究所担任计算机设计。2007年因大肠癌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于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住处病逝,享年59岁。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 可以看到,杨先生终生都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所以我们给予他“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先驱”是非常贴切的。 我想大多数人对杨先生的认识始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然也是我第一认识张震。4个小时,对于一个真实的杀人故事是长还是短?从那种镜头的真实感中,我们感受到了杨先生对于电影拍摄的敬畏。 《一一》我认为是杨先生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娓娓道来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除了电影,我就开始八卦一下啦!但是是怀着对杨先生的崇敬来描述这件事的。 杨先生与蔡琴的无性婚姻广为人知,他们一度合拍电视广告,为洗衣粉代言,配合默契并且看似幸福,然而这段以浪漫甜蜜开始的幸福并没有能持续多久。我想,不论是谁都对这段婚姻的开始产生了怀疑。 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这是杨先生对他们两人感情的总结。但蔡却不同意,“自己用尽全力”。 好吧,20年过去了,谁是谁的谁,有是谁的错?杨先生其实早可以安息。

  《杨德昌》读后感(四):非凡的杨德昌平庸的《杨德昌》

  杨德昌是国内影迷特别是影评人非常喜欢的导演,迷影网去年遍邀135位华人影评人选出世界影史十佳,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名列第三可为明证。杨的天才横溢和过早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影迷间也有了一种强烈的杨德昌情结。

  研究杨德昌电影的外文著作,除了法国影评人付东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外,就是约翰·安德森这本以英文写成的《杨德昌》了。然而,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这颗珠玉在前,《杨德昌》能否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我略翻而过,最大的感受是:杨德昌的电影生涯堪称非凡,然而这本《杨德昌》也实在太平庸了!

  《杨德昌》点评了从《指望》到《一一》为止的杨德昌七部半作品。我一直认为对剧情进行大量复述的影评是低级或笨拙的影评,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对这七部半作品的点评,大量的剧情复述竟然成了最大的特色,这只能表明两个事实:一、这本书是写给很少甚至没有看过杨德昌作品的美国影迷的,而不是写给国内对杨德昌作品如数家珍的影迷的;二、作者无力把握杨德昌作品的独特和非凡之处,才会取巧地采取以复述剧情充评论的做法。事实不幸言中,作者在前言中特别声明他对亚洲电影没有特别的造诣,观他对杨德昌电影的见解,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能说他没看法,只能说,在杨德昌电影的芸芸评论中,他的见解丝毫没有特出之处,平平无奇,属于大路货色。

  作为对比,付东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可就胜出太多了。在我看来,要理解杨德昌的电影,不但需要了解身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新浪潮交汇的杨德昌的人生经历,国民党迁台后台湾社会文化数十年的变迁,还有杨德昌在革新电影语言方面持续不断的实践,都需谙熟。付东长期关注杨德昌的电影,深得此中三昧,因而看得深,见得远。在我看来,他最精辟的见解,是关注杨德昌电影的现代性:一是在内容上表现都市现代性。杨德昌的全部电影,都是反映和反思以台北为典型的城市现代性,特别是它负面的、黑暗的、危险的一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为别的华人导演难以企及,他因此常被人称为哲学家或社会批评家;一是表现手法上的现代性,也就是说,杨德昌一贯以革新的电影语言和风格来表现、反映不断变动的台湾社会现实,表现出极其纤细的艺术感性和思维,因此付东令人信服地总结说杨德昌是个“思想者,更是个艺术家,他始终对文明的演进和变迁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