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锦集
《什么是教育》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杰克逊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教育》精选点评:
●这本书算是抛砖引玉吧,读完后,去读杜威、黑格尔与康德的书会更有收获
●观念不错,逐层推导了教育的多重价值面向,可以算是要素主义的自我革命吧。这书也可以用来作为教育学专业学生研读杜威的入门导读。
●总体略显晦涩,部分观点可以吸收。卡罗尔大学: 大,足以服务你;小,足以认识你。
●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优秀的教育是让受教者成为「更好的人」。教育本质上是双项的过程,施教者在这个过程里收获甚至更大。
●内容和翻译都令人头秃
●作者並非學哲學出身 學理的功底差了點 虽然其清晰明了的文風讀來比較順暢吧
●我觉得翻译的蛮好的,没有楼上说的翻译乱七八糟问题。其中,对杜威《我的教育信条》的逻辑批判印象深刻。其他的算是一些比较陈旧的说法,诸如传播文化、改进社会、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提出一些对立概念,以后可以用上。此外,杰克逊先生非常谦逊且谨慎,敬佩。
●考插时候读的 不明所以
●翻译太烂了…
●杜威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一):什么是教育
本书围绕杜威演讲结束所提出的教育是什么,什么条件必须得到满足,教育为什么是简单、纯粹的等问题,结合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延伸探讨,最后提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的观点。前几章作者一再地思考杜威为什么要提这些问题,分析提出问题的哲学意义,有拍马屁的嫌疑,全书总体看得比较吃力,好在最后给出了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唯有爱能诠释教育
这是一本和其它教育学论著很不一样的书。刚开始读时感觉很绕口,觉得作者废话太多。但是慢慢地,我开始掌握了阅读本书的节奏。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通过将他自己的思维言语化,用平实的语言将读者逐渐带入到他的思维体系,与他一起去思考去探索“什么是教育”这个终极哲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和作者一起产生疑问,随即又去逐渐解决疑问,思维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在整本书中都在告诉着读者,“什么是教育”是一个永远都触及不到完美答案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只能无限去接近完美,但是永远都达不到终点,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因为正是有了这样深入的思考,才能实现本质与存在更完美的结合,才能使存在不断向真理的方向去完善。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去培养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是去培养人,一个具备真善美人格的人。当翻到书的末页,看到作者经过形而上学的深入思考,总结出他心中对“教育”的定义时,我的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共鸣和感动!——“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
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充实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在努力地追求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时,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努力通常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它确定了这个人的认知。坚持这一艰巨追求的个人最终将会在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巍然挺立,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变成了他们的职业,他们的职业以它的名字命名。它的充分表达涵盖了他们全部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兴趣。”很庆幸,自己拥有梦想,拥有着对教育的深沉热爱,唯有爱才会让你坚持,才会让你在周遭环境变化多端、阻力重重的情况下继续坚定地去维护内心的那份执着!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三):教育是什么
社科类底子薄,这样的书看不太懂。把自己觉得对自己而言有启发的一些摘录一下,算是做个笔记吧。
作者写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着一个问题:杜威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杜威的问题是:
1. 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 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 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 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前三个:抽象性,第4个具体性)
用这个问题去套,目前有的的教育不太像是这本书里讲的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更像是一套淘汰和选拔机制。家长有时候自我安慰:过程中,总还是得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这种感觉就跟是在屎里找黄金的感觉差不多。
作者对教育有三次定义:
1.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没有对道德目的的明确认可,没有回答第4个问题: 如何落实)
2.教育是贩运真理。
3.教育从根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其目标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在人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事情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完善人类未来的性格和个性。此外这一过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受教育的个人,而且还有整个社会。最终,整个世界都能从这项事业中受益。
当然,我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至少达到第二项的水平。但是可能大部分的老师只是当自己做的是一个职业,完成KPI,完成进度和上级交办的任务,跟其他的普通工作没什么不同。
其中:
真理的分类:
尽管教育可以贩运各种真理,但是,起主要的任务是赋予那些真理以生命。即把前四类真理转化为第五类真理也可以说教育是要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不会只在学校中完成。
对于落实教育和教师学校的具体目标上:
教师的职责(使命)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存在和本质
教育中的接受:积极倾听学生所说的,将学生的所作所为视为自身把握事物的努力。
教育中的塑造:修正错误,树立典范。
结尾说得比较重要:如果教学无法在教师所钟爱的某些方面给他们带来深深的满足,那么,教学根本无法进行。规则很简单:如果你不爱教学的任何一面,那么,就早日脱身。
作者真是对人类太高估了。。。
作者推荐了去读杜威、康德、黑格尔的原著(太不友好了,应该不会去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四):教育不是一项道德事业
一本烂书,尤其翻译。
此书缘起作者菲利普·杰克森在1940年读了约翰·杜威面对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演说。在演说中,杜威敦促教育工作们“弄清教育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杜威的问题:“什么是教育”,作者运用对杜威的多角度的评论引导我们的同时,还借助许多其他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来阐述一个社会如何将真理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杰克森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即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虽说杜威深受黑格尔影响,可作者将黑格尔“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上,确显得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在书中作者运用了“抽象性和具体性”、“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本质和存在”概念,贩运了事实性的、系统性的、工具性的、道德性的、主观性真理,强调了“理性到思辨思维辨”,重视了“思维中否定”的作用,突出了“崇高和世俗观”。假大空的像我朝某领导高举××主义伟大旗帜报告。(传染病呀!)倒是他引用杜威看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引用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说:“获得所规定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获得读和写的能力又有何益?假如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失掉了自己的灵魂,如失了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和对于这些东西有关的价值所有的欣赏,假如他对于自己所学的东西失去了应用的欲望,最要的是,失掉了抽取将来经验所有意义的能力。”p71这可以进一步的诠释为“失掉了灵魂”的人是没有自我的人,没有鉴赏和评价能力的人是没有理性的人,失去了应用的欲望也就对未来没有了激情。其中,后三项是对第一项的细分。其他对杜威的引用如“非形式的教育”、“不知不觉地教育”也都是有启迪的。
内容的空洞也必将带来虚伪的结论,当作者得出结论:教育就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到此还不太离谱,接下来坏了)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
我的反对意见如下:
首先,作者无法界定什么是“好转”。往往此时认定的“好转”彼时是祸害,此人认定的“好转”彼人认为是恶化。道德也从来不是单一的,多元论者会认为有无数种互相对抗的道德,追求道德纯化的后果是付出巨大的无法承受的殃及子孙的社会成本。如果教育不是“好转”,而且仅用道德的眼光看教育是混乱的、不明确的,那么传播的越广越深越不是“教育”。
尽管教育是一个社会整体性的,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来看,他们永远是不平衡的,强势的一方永远是施教者,所以教育其实是“取得平衡”的过程。教育者的压制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教育者是国家,它就通过意识形态;如果教育者是社会,它就通过道德;如果教育者是家长,他就通过权威;如果教育者是教师,他就通过知识来压制。可是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育,受教者在这一过程中从愚昧走向自由,(无论这种自由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没有“育”只有“教”的过程,教育就什么也不是。
最后,作者没有注意到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似的类比关系,而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巨大的鸿沟。正是通过混淆私域和公域,作者戴着黑格尔的高帽将个人事物和普遍价值华丽地迷人地掺和在一起呈现出来,然而却注定似是而非和害人不浅。
当然,我们也可以接着追问,什么意义上,“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无疑,劝善是社会的责任,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儒家文化中看到这个倾向,可以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得到这样的教诲,可以在黑格尔的意识科学中归纳出个人成长的面相,可以从杜威思想中发现这样的光辉。可以从社会主义事业中、自由主义坚持中、保守主义矜持中都可以总结出道德化的语言。人是道德动物,但必须通过伦理来实现,因为善和善的冲突仍然带来恶,黑格尔如是说。也许制度建设公共审议才是最大的教育,塑造大家共同认可的道德,这个意义上才能说“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