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遇见,绝非偶然
愿你别无忧,有缘再相逢。
——《斋天科仪》赞偈今解
寺院一年一度水陆法会如期举行,疫情原因,参与的僧俗二众人数均较往年减少很多,但仍然不失庄严。
法会期间,农历九月十五凌晨三点,大殿集众举行供佛斋天。
所谓斋天(见《佛学大词典》),民间俗称拜天公,据清代弘赞法师所集《供诸天科仪》(卍续藏一二九卷)载:
“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设供三宝及诸天。”
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仍礼敬诸天,因为诸天归命于佛,护持、奉行、宣扬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有大福报。
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祐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之人。
又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世人便有营建供佛斋天法会的传统,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
为表示诚心与敬意,坛场通常设有三宝、诸天及其侍从的座席,设施极尽庄严、清净,法会之礼赞唱诵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亦当净洁新鲜。
宋代的慈云遵式法师所集《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将仪式开合为十科(大正藏四六卷)载:
“一者严治净室,二者清净三业,三者香华供养,四者召请持咒,五者赞叹述意,六者称名奉供,七者礼敬三宝,八者修行五悔,九者旋绕自归,十者唱诵经典。”
现当代,各寺院斋天法会之仪式有简有繁。有依《金光明经斋天科仪》,有依《华山斋天科仪》。
仪轨中,通常设有统一赞偈,秋日月明清凉夜,大众在悠扬婉转的唱腔中合掌祈祷,瑰丽辞藻表达心中美好夙愿,每每唱起,都不绝于耳,感人至深。
这不仅是佛教徒对彼岸涅槃的期许,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佛教中国化的生动表达。
先将仪轨中的赞偈节录如下,以飨诸善。
赞:
瑶天玉露
觉海金波
大千沙界洒芬陀
三昧涤尘疴
少水成多
一滴净山河
词:芬陀:又作芬陀利华,意译为白莲华,属白色睡莲之一,又为五种莲华之一。
《大日经疏》卷十五载,此花雪白如银,光亮夺目,甚香甚大,多生于阿耨达池,人间少见,茎长一尺余,花色、形状极类睡莲。
此花生于泥中而不为泥所污染,故经中常以此花比喻佛性、法性不为烦恼所污染。
《妙法莲华经·后序》载,此花未开敷时,称为屈摩罗;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正开放时,称为芬陀利。
三昧: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等。将心定于一境的一种绝对安定的状态。
佛典中,‘等’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得平等安详;‘持’指将心专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称为心一境性。
解:秦观的《鹊桥仙》中描写牛郎织女相会之时,正是金秋白露交替时节,故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绝唱。
白露时节本就是清凉自在之时,此时的人们,大可敞开心扉寻找寄托,遥望归宿,心生祝福。
而对于尘世中的众生,最好的祝福便是洗去尘劳、去除烦恼、放下执着,所谓一滴净山河,三宝恩德之一滴,足以化作无数秋风陈露,洗尽铅华,还见净土!
赞:
佛宝赞无穷
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
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
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三会愿相逢
演说法真宗
词:紫金:又为紫磨真金,指带有紫色的黄金,是黄金中最上品,印度称为阎浮檀金。紫磨黄金打造的莲台称为紫金台。
《观无量寿经》中阐述,九品往生者中,上品中生者临终时,阿弥陀佛持紫金台来迎,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此外,佛经中通常描述佛身为紫磨金色身,有忍辱柔软之相,称为“紫磨忍辱”。
无量:此为成佛时间之久远,不可计量。佛经中的无量,泛指空间、时间、数量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法华义疏》卷十载:“六情不能量,故名无量;又不堕三世,名为无量;又言无空、有之量,故称无量。”
玉豪光:佛三十二相之中,眉间白毫有光明,称为云光毫。
《法华经·序品》载:“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龙华三会: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众生,称为龙华三会。
《心地观经》载:“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
解:相逢绝非偶然,同样,遇见属于自己的信仰也是因缘之必然。
大多时候,只需信心,则能抵达。
因为信心能够支撑行路,能够克服险阻,胜于一切言语。
偈中说,释迦成佛,绝非轻而易举,而是累劫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得以脱胎换骨。
雪山六年之后的悉达多,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而那时的释迦,不是另见奇特,恰恰是回归本然。
六道之所以昏沉安顿,苦难重重,正是因为大家都在欲望中迷失自己,看不清当下。
佛宝功德不可思议便是在于一种引领,一种启发,一种投射。
我们祈求佛宝加持,不是做交易,不是白伸手,不是想当然;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跟随和依靠。
与其问对方,何时何处再相逢?
不如问自己,是否做好再见的准备。
以更好的自己,迎接下一场相逢,是最妥善的安顿。
如同弥勒菩萨成佛时,值遇之人,必定是大福报者。
赞:
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
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函
玉轴霞条金写字
似排秋雁成行
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
词:龙宫:龙王、龙神住处。据传,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现世佛法隐没时,龙宫则用来护持财宝、经卷。
《莲华面经》载,阎浮提及十方所有佛钵及佛舍利,皆在婆伽罗龙王之宫中。
《龙树菩萨传》载,龙宫中藏有胜妙之经典,龙树菩萨于龙宫中取得华严经典。
琅函:书匣的美称,这里表示经卷。“函”在这里需要加王字旁,是重见光明之意。
玉轴霞条金写字:唐代写经,所用经卷的轴心为玉,装裱经书异常精美,南岳慧思大师曾用黄金抄写般若经卷,因此留下美誉。
可见古人对经书极为珍视。
三藏这里特指唐玄奘等求取经典的大德。
解:唐代义净三藏作《翻译名义集》中有《题取经诗》,诗中有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古人印度求法之艰辛可见一斑。
而今,我们随处可见的法宝,逐渐成为自媒体阅读碎片,再难体会古人翻译、抄写、流传经文的不易。
一个人一生,若能有哪怕一部经的日夜陪伴,已是幸事。
珍重经典,如同细心呵护我们前行的明灯,前路无光,则没有方向。
赞:
僧宝不思议
身披三世云衣
浮杯渡海刹那时
赴感应群机
堪作人天功德主
坚持戒行无违
我今稽首愿遥知
振锡杖提携
词:三世佛: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
云衣:三世佛所着袈裟相同。所谓明孔与割截,均为袈裟之制法。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明孔,即袈裟将完成时,特留一小孔不予缝合,称为明孔,犹如田畦入水之洞。
割截,即将布割截为小块,再拼合之,犹如田畦,最后缝合为袈裟,称为割截衣。
浮杯渡海:指僧人云游渡水。唐代裴休所作《赠黄蘖山僧希运》诗云:“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另,也特指由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和东渡传法的僧人。
人天功德主:多指僧人为人天师表、人天大丈夫。
《华严经探玄记》卷八载:丈夫之义有四: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
《瑜伽师地论》亦载有丈夫之七义: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有大宗业。
另,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即称大丈夫相,或大人相。佛乃人中之雄,故亦称大丈夫。
锡杖:比丘十八物之一。比丘行于道路时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
解:僧人出家修行不易,坚持戒行、弘扬佛法更是难能可贵。
这份可贵,来自于对自我超越价值的观照,以及对众生救度的热切。而体会这份可贵,则来自于大众的呵护和敬爱。
一个人能在看似自私的出家行为中展现无私之奉献,实则是从家庭的关怀,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怀。
宗萨仁波切说,每当看到那身袈裟,我依然会流泪。
我说,每当听闻各个出家众的来时路,我依然会伤悲。
这份泪流不止的伤悲,唯有用惭愧心,才能感知。
斋天法会结束时,伴着日渐明朗的天色,出大殿时,总会看到正对大殿的韦陀牌匾金色四字:自在随缘。
因自在而能随缘,因能随缘而得自在。
篇幅有限,另附其余几则偈颂,愿你见字欢喜。
赞:
三宝广无边
僧祇万德功圆
六年苦行证金仙
说法利人天
放光现瑞周沙界
天龙八部同瞻
千贤万圣会祇园
结集永流传
赞:
光明会上
护法诸天
日月星斗耀人间
持国赐安然
保佑心虔
福寿永绵绵
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赞:
旃檀海岸
炉爇名香
耶输子母两无殃
火内得清凉
至心今将
一烓遍十方
赞:
虔诚献香花
智慧灯红熖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夸
橄榄共枇杷
蒙山雀舌茶奉献
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戏菩萨
衣献法王家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