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精选

2020-11-08 00:4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精选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是一本由洪長泰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D 98.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精选点评:

  ●很好的講建築與政治的歷史。

  ●原作面向英文读者则尚可,对中文读者则基本都是常识,无甚新意 | 2013-01-27

  ●还不错的一本书,其中有几篇章能引发一些思考,但总体感觉不太解渴。如果读过《城记》的话,可能更有此感。

  ●良莠不齐。写天安门广场的这一篇经过修改已比《两岸分途》里那一稿进步不少。但后面有的章节那浓郁的冷战高潮时候的低端反共的毛病又犯了。有启发,有不足。广阔空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閱於2012-2015

  ●我说这本书不见理论的阐发,张仲民老师说,看了书会不自觉受到影响,这就是理论的影响。

  ●跨学科的政治文化史。用大量史料揭示了苏联专家在天安门广场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些历史在中苏交恶时都被有意无意地抹去了。本书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很有意义。其后几章着重于建筑的政治及符号意义。讨论空间政治缺乏理论铺陈。

  ●其实并没有想象的好。但作者选点选的很巧,把北京政治标志和意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但并没有很理论化。比如空间政治理论、文化景观等概念,并没有在书里讲得很清楚。作者的思路和敏感性给五星,论述给四星。

  ●曾今有本《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在我手上呆过一下午。然后,我还给了国图管理员。孔网上现过一次,十年一晃就过去。想不出当今之世,中文学界在文化政治、象征政治研究领域,有谁能超越Hung。

  ●很好的講建築與政治的歷史。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一):哪的月亮都有缺的时候

  这是本标题诱人读过之后却大失所望的标题党样板书,典型的概念先行立场预设理性欠缺结论草率论据单薄感情浓烈的反共”学术”著作,只能满足一下那些想象中国politics如何高深莫测腹黑狰狞却又不清楚怎么高深莫测腹黑狰狞的八卦爱好者,史料平庸简单,理论框架解构依据则干脆任你换三双筷子也挑不出来。总而言之,港版图书不一定就好,牛津也不是永远的精品,哪的月亮都有缺的时候。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二):在哪儿可以买到

  看独立阅读,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搜索当当、亚马逊木有,想知道在哪儿可以买到。。

  凤凰报道过梁思成北京老城的维护方案纪录片,近期在读 落脚城市,身为漂一族,对城市的前世今生,有特定的了解渴望。。钟爱旧城老街,对这本书而言,怀旧的驱动力大于题目所提及的“空间政治”,4个字,我取更多的是前两个字“空间”。

  空间,如影随行,公共空间、政治空间、阅读空间,甚至是企鹅空间,似乎很近,却又遥远。。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三):筆記

  - 每篇文章有點'重複', 所以看頭幾篇時會覺得好點, 越到後邊就越感到悶了.

  - 書本主要以天安門廣場及週邊的十大建築作為安例, 因為建築物都在五十年代末時候建的, 為了慶祝十年國慶, 所以時代背景都是共同的.

  - 勞動文化宮談到任弼時的葬禮在那舉辦, 有點意思.

  - 作者用了很多心思挖掘史料, 找回蘇聯專家在50年代時的影響的證據, 為歷史補回一筆. 因為59年已時大躍進時期, 中蘇交惡, 在後來的論述中蘇聯的影子就給抺掉了.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读后感(四):聊作闲书

  没有读过作者的其它作品,仅就这本《地标》发表些一己之见。

  写历史本来难得公正,窃以为,高明的史家应更谙熟于文字的波澜不惊、而在读者的记忆深处留下印痕。也许因为书中某些章节是由英文译出,写作时面对的是西方受众;不过,在立场的预设上,行文却时时出现“一边倒”的状况,于某些章节的结语部分,一些推断和视角甚至不免让人愕然。

  根据自己隔岸观火做研究的经验,将此岸的故事通过西人的政治逻辑叙述出来,确实颇有难度。欲满足格式化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故事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若能做到馅料方法自成体系,就成了七八分。在小圈子受众里博取一些注意力可以很策略,但要放入中文世界的背景接受本土读者的深入拷问,其满意度大概就会大打折扣了。

  把多方资料编织成前后连贯的文章体系需要细致和长期的努力,能够言人之未言更是贡献。然而,本书副题所谓“北京的空间政治”,却不无误导(标题)读者之嫌。北京的空间格局及意涵若仅由几处高度政治化的地标来诠释,未必显得过于武断和单薄。建筑、规划和景观都是空间的组成部分,北京城的故事远比作者设定的议题主旨复杂多元。

  若要直陈本书的硬伤,则理论缺失首当其冲。既以西人视角来解构城市空间,除了叙述中穿插的几处点缀,相关理论的系统铺陈几乎无从寻觅。如果历史叙述重在以史/事实的详尽周密和大胆的设问求证取信读者,则本书也只是流于政治故事的表层解构,无法以谦卑的姿态揭橥往事之晦暗。

  一如那些置身事外的论者,本书的文字倒流露出不少事不关己的快意。借西人之矛,攻此岸之盾,抛下那些normative的立场预设不说,normalize自己的视角或才是史家应时时反思,需警惕提防的选择性偏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