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读后感100字
《学会关心》是一本由诺丁斯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关心》精选点评:
●作者提出的很多疑问真的一针见血,全是当前教育的漏洞,值得反复观看。
●第一步 ...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M
●被作者的理想主义打动
●在本书中,诺丁斯论述了作为关系,而非仅仅作为能力和美德的关心。原本想做教育伦理学书来读,不过读完后更深的感受是女权主义的魅力,那种对同情,共情的强调,对具体情境,具体关系,具体个人的关注,对“活着的人永远比任何理论都重要”的坚守。第四章更是充满了女性,或者说母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不限性别,关乎对生命及非生命的关心与珍惜。
●一个如此爱好人际关系和居家生活的西方女性,能在如此程度上把其爱好推广为公共领域的普遍生产力,到了可以构造教育乌托邦的程度,真是令人羡慕啊。而且即使在现实中,其思路也可以在部分课程中用用的。
●理想主义
●关心 是建立一种关系
●忽然想通了很多问题
《学会关心》读后感(一):对于关心论述的很细致
很喜欢这本书。文笔简练,论证详细,文风平易近人。读这本书,就好像和一个很随和的人在讨论问题一样。
这本书说出了,什么是关心,怎么去关心。
很喜欢这本书。文笔简练,论证详细,文风平易近人。读这本书,就好像和一个很随和的人在讨论问题一样。
这本书说出了,什么是关心,怎么去关心。
《学会关心》读后感(二):关心教育改革的,都可以来读一读!
这是一本很中肯的教育理论观点。她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把现行整个学校体制的病根给挖出来了。不仅如此,她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去落实的。
[...]这样的学生参与不仅有利于智力发展,而且对培养公民素质至关重要。在鼓励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有关权力和控制的问题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是使学生增强权力意识以及锻炼行使权利的能力。在不久以前的一本著作中,Seymour Sarason预测传统形式的学校改革必然以失败告终,其结论与我的想法相一致。学校改革不会成功,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学校和教室不仅是教育场所也是政治机构。学生们有责任参与制定教室规章制度,在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制约下学习、游戏,分享资源,发展兴趣。
《学会关心》读后感(三):如果我们爱一个人 就会从他那里学到东西
大概是因为诺丁斯本人丰富教学经历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书读起来比起玛克辛·格林的某种潇洒显得更加温和与朴实;而且教育本身实践性就非常强,她在书中所用的丰富的教学例子和亲子关系的例子,对于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作为杜威的big fan吧,诺丁斯在兴趣理论、教育无目的论、实用倾向等方面也许算是继承了杜威的理论。虽然书中也有对永恒主义和右派有所回应,对人文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除了几乎以同样的理由全程温和diss哈钦斯和Adele以外,对布鲁姆的回应有些无关痛痒。她自己也意识到教育评估的问题,而右派对杜威的diss本身就是说杜威软化了美国教育。“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学生得有意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吧。同样,她自己本身也是认可目前公立学校教育中精神和信仰教育的缺失的,同样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信仰对于每一个自我都是应该慎重处理的问题。
从“关怀”概念的提出本身来说,诺丁斯整合了加德纳、鲁迪克和吉利根等人的观点,但是她对“被关心者”和“反应”的强调,从而使关心摆脱个人美德、成为一种伦理关系的处理,对我来说是有启发性的,这当然也是关心关系相互依赖性和持续性的关键。而关于相互依赖性的强调诺丁斯在《始于家庭》中有更多的阐述。当然书中除了“关心”提的最多的词好像就是“理解”,回到和玛克辛·格林的酷姐儿形象对比,诺丁斯给我一种温柔妈妈的和煦感,当然包容、宽容本就是民主的信念之下衍生的生活方式和品质,也许倡导这种温和的关怀伦理之下的教育模式能缓解一些现实的问题叭,虽然施派极力说明宽容并没有比宽容更高贵...
而之所以把高斯这句话当作标题,是因为看到诺丁斯用这句话的时候我笑了...还有她在关心身边的人——爱人,这部分的描述真的是贤妻良母... 如果我嫁得出去的话,我应该会折回来看看她是如何与丈夫“智慧”地相处并且相互促进道德发展的。
说说印象而已,乱打的,以上。
《学会关心》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关心教育理论思想概览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是关心道德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作者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对美国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进行彻底反思的结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对当下中国教育中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探讨。
一、对传统人文教育的批判
(一)人文教育并不是适合于大众的普遍教育模式
诺丁斯对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1982)在《派地亚计划》一书中所提出的“真正的民主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以平等的教育”、“所有孩子都能学习”、“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教育观点进行了批判。她提出,“如果不搞清楚你要教什么,以及付出什么代价来教,那么宣称所有孩子都可教就是毫无意义的。”(P44)她认为,学生之间对知识的接受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的推理与逻辑一窍不通、毫无兴趣,但他有可能在美术表现和音乐曲调上有独特的天赋。这些学生应当获得与数学天才们一样的发展机会。学术数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我们不应该不顾学生的能力、爱好而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学术数学的课程中挣扎。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例如父母为吸毒者的“毒品”儿童。对于这些儿童来说,相比于传统的人文教育,他们更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个适合于自己特殊能力和兴趣的课程。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可能对那些擅长语言和数学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模式,但它不一定就是一种合适的大众教育模式,甚至也不是好的精英教育模式。(P47)
(二)人文教育的政治背景可疑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人文教育在历史上长期与“最好”联系在一起。接受人文教育的人更多地来自于有能力负担这种教育模式的特权阶级,这使人文教育成为一种特权阶级享有、服务于精英社会的知识形态。因此它长期被奉以较高的地位。特权知识并非一定是教育上的“最好”的知识。所谓教育上最好的知识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是有益于每一个人的知识。诺丁斯认为,“特权知识之所以成为特权知识,完全是因为拥有特权人的规定和主张”。(P47)
(三)人文教育妨碍对原则性问题的深层次探讨
对人文教育的学习可能使我们忘记为什么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识一定是重要的。(P48)传统人文教育课程基本上是男性生活的反映。历史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被严重地忽视了。除此,在这种过分强调逻辑与思维的教育体系中,众多可尊重的工作与职业也被忽略了,导致人们过度重视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很少人会认识到成功具有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才能的人都应该有可能成功的机会。也少有人质疑是否现有的人文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真的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
二、对关心教育理论的阐述
(一)关心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诺丁斯认为,关心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P202)她认为,我们需要的一条教育线索,它能够贯穿起我们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而这条线索指向关心。(P61)传统的人文教育的缺陷使人类行为既没有动机,又缺乏情感,而且毫无理性。(P61)二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其经济的繁荣却难掩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家庭解体、少年犯罪率上升。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风险压力,使人们把追求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关心事物胜于关心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化。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术训练,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校变成了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教育培养了一批利欲熏心、精神颓废、道德沦丧而又技艺高超的野蛮人。诺丁斯强调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当时学生自私、冷漠、暴力等道德滑坡及学校中关心缺失的状况。诺丁斯指出,如果将学校的道德目的置于首要位置,强调关心学生,学校所确立的各种目标又与关心的主要目的想吻合。那么,这些不同的目标(如学术目标)也更有可能被实现。这些多样化的目标相互支持,将会形成一种新的前进合力。(P79)
(二)关心教育理论中的师生关系
诺丁斯首先指出,学生不仅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学习,他们同样需要与特定的人保持一定时间的交往。因此,她认为学生们(在自愿的情况下)应该与一个教师共同学习3年甚至更长。(P81)她认为如果将关心作为首要目标,对其理论中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强调连续性。教师应该是以个最了解学生,也最关心学生的人。然而今天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并不充分了解对方,彼此之间难以建议关心与信任的关系。(p82)诺丁斯同时指出,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P107)教师们肩负学生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必须有包容精神。她认为,教师们可以洞察学生的内心,而学生却不一定能如此洞察教师,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学生这样理解老师。教师们更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和职业需要而局限学生们的发展。(P117)但她同时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她认为师生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学生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
(三)关心教育理论中的学校场所
与师生关系一样,诺丁斯同时也强调在学生学习地点的持续性。诺丁斯认为,如果要营造一个关心的氛围,学生需要拥有一个充满关心的集体,而要建立这样的一个集体,学生就需要时来安顿,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负责任。诺丁斯对美国过去几十年中为了整合教学资源,关闭小型的、入学率的学校,将大量学生赶到规模越来越大的学校中提出了批评。她认为,与大型学校相比,小型学校更有可能成为“像大家庭一样”的关心中心。人们不能为实现社会理想,解决社会问题而将学生进行学区转移。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产生集体感和归属感的学习场所,因为对于孩子们而言,一个最急迫的需要是稳定性,是一种归属感。(P68)
(四)关心教育理论中的学校课程
诺丁斯指出,学校应该讲中学课程一分为二,一半为现存传统课程,另一半是以关心为中心的课程。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建构学校课程。她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教育部门而不是职业准备场所。(P85)学校应该按主题将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连续性贯穿各个学科领域和关心主题。这些关系的主题包括:关心自我,关心周围的人,关心陌生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非生命的物品和器具,以及关心知识。以关心为主题来建构学校课程,主旨是显示我们对人类不同能力的关心尊重。教育学生要关心自我,关心自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休闲生活。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学会处理与爱人、朋友、同事和邻居、父母、教师之间的关系。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环境里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过一种节俭的、敏感的和负责任的生活。(P145)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尊重并珍惜周围存在的物质世界。了解身边物品的制造、演进过程,学会评价物品的价值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些物品。加深对自我日常生活的理解,尊重体力劳动者。关心知识,学生需要选择和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教育者也应该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伐学习,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能够将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与过去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全面了解社区社会和具体科学知识,以便将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未来联系起来。这样的一个课程摄像应该充分认识到未来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可能的变化。(P85)
三、两个问题的回答
(一)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如果我是母亲,我想让我的孩子过怎样的生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孩子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我们要求孩子学好各门功课,以便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过度看重脑力劳动的价值,让体力劳动的价值被矮化,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学习竞争中的失败者。多数情况下,我们重视孩子的成绩胜过重视一切。为了分数,孩子们的放弃了身体锻炼(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变得越来越善妒、敏感、缺乏信任。除了分数,孩子们很少关心自己身边的世界。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进入到社会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致力于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健康快乐的过完一生吗?
教育应该培养的是有能力关心人、爱他人和被别人爱的人。他有能力感受到关心,也有能力去进行关心。他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他应该爱惜自己,爱惜别人,爱惜知识,爱惜身边的一切;有批判性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尊重其他一切职业;能够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进步,追求实现一生的幸福。
(二)以关心为首要目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
除了诺丁斯在书中所提到的在教学目的、师生关系、学校场所和学校课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外,以关心为首要目的,我们还应该: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真正实现关心这一目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我们首先要理解学生能力的多样性。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能力是复杂而多维的,每一种能力都同等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当前的教育情境下,在言语和逻辑数学智力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将更具有学习优势,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在视觉空间、身体运动和音乐等智力上具有独特性的学生。我们不能将教育“一元论”,要尊重不同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差异。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哪些学生更聪明,而是学生在哪些方面更有优势和潜力。我们应当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独特性,拥有选择的自由并能对其选择负责。
2.重视教育的关怀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学术知识而轻视了教育中的关怀。比起单纯的重视学生的学术知识,我们更应该关心学生本身。关怀每个学生的身体和情感,确保他们能快乐成长并有健康的情感生活。关怀每个学生真正的兴趣,尊重他们对不同课程的多元理解,培养他们对学习、对道德、对生死等严肃人生问题的兴趣。关怀学生的苦乐观,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的苦乐观——不以经济作为唯一的考量,让存在于每一个孩子天性中的千姿百态苦乐感受都得到尊重。关怀学生的思想,保护儿童的自我思考,让其充分享受思考的快乐,养成批判性思维。
一个具有关心能力的人能够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以关心作为教育目的,我们的学校将会培养出更加鲜活多样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冷漠自私、成色相同的“教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