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世界地图》经典读后感有感
《疾病的世界地图》是一本由滨田笃郎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病的世界地图》精选点评:
●内容比较淡薄,却有种读论文的冗长之感。译文读起来有很明显的日本和台湾风格。
●感觉恐怖组织应该尝试进行生物人体炸弹的研究。。。
●比较浅。
●颇有学术报告的风范。贸易、战争、殖民历史、及至文化发展史中疾病的位置和作用,一般的历史书涉及得不多,这本书是很好的补充。读到最后,说到今日治疗和预防技术与14世纪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新型传染病依旧层出不穷,颇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更因为高速旅行的普及而让全球传播变得更容易,于是感慨很多事情,还是尽人事知天命吧。
●很有意思的一本。
●好无聊捏,我以为会画张地图出来呢
●前面的还可以,后面的就觉得一般了,不过忠言逆耳吧,毕竟旅行是要注意健康,预防传染病的。
●信息丰富,略为沉闷
●读于贵州旅行期间
●果然是台湾人翻译的诶。好多句子的结尾都是“XXX是XXXX来得”。本来买的时候以为是疾病的地域差别,但是越看越觉得因为更偏重于传染病,所以更吸引我。
《疾病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一):没有我想的那么有趣
本来看简介很有趣的一本书。但是读来觉得没有那么有趣。或许是因为作者在讲述中更注重史实,这样一来,故事性就会弱化,作为普通人非专业人士了解来看的话就相对有些枯燥了。 另外章节之间的逻辑大概是讲的古典旅游医学和现代旅游医学怎样怎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的。但小节内的关于疾病与成因的讲述是有重复的,章节间相同的病例重复出现,显得混乱。 所以总的来说,专业性不强,作为科普读物的话,可读性上弱了一点。对于我这种静不下心去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读完之后 接着上面的来看,大概就是算是科普了新的医疗领域叫做 旅游医学。作者成书之初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来认识旅游医学及历史。那么就这个目的而言,这本书是基本达到了。但是就我的阅读期待点来看还是不够。或许这就是简介和正文内容之间真实存在的差距吧!毕竟我以为我将会读到世界上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它们的来源、造成的危害以及最终防治。
《疾病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二):“非典”之前,此书高喊:“狼来了”
此书名应该叫“长距离流动人群的疾病与传播及防治古今谈”等名更好。
看了此书才醒悟,一直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繁华之道其实也是疾病传染之大道啊。还有旅游,对古人来说,其实很接近死亡之旅。所以到处游历的孙思邈、马可波罗、徐霞客、李时珍...,是很不容易的。
此书写在2002年之前,书出版后,SARS(“非典”)真的就随流动人口而来了,书中确有其预测,尤其是我记得在书的末尾有警告。的确,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快速移动人口越来越多,未来要面临的问题有的比我们平时想象中要多得多。本书10年前就提醒了我们,他不仅仅对SARS,应该还会有梦魇在等着我们,可惜关注者并不多。
《疾病的世界地图》读后感(三):今后要河蟹穿越
看这本书一直处于,啊,原来这个名人是这么死的……这场战争双方比谁生病死的少么……哦,日本又被中国带去的疾病袭击了(原谅我这两天在艰难地看《圆明园》)……
加上这本书里的一些数字,才一窥殖民,战争以及古代的勇者们当时的面貌。
九死一生。鲜活的四个字。
玄奘法师,患有高山症,典型症状是头痛。不得不翻过海拔四千米的高山后,把那些山叫做“大头痛山”“小头痛山”。
巴别尔的《骑兵军》是短篇小说集,其中一个拉到军营的长镜头,扫过战场,弥漫着恶臭,散发着溃烂,观看的时候生生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例举统计数据是科学冷静的笔调,比如某某战役死于战场的是几万人,死于疾病的更多,是十几万人。
两者联想一下,就可以得出炼狱般的惨状。
殖民的人带去疾病,殖民地的原著民死去。
殖民地爆发疾病,殖民的人死去。
我曾觉得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他确实只会在云端观看。
顺便说,大家如果要穿越的话,还是不要连身体穿越了吧。
俺棉身上带的很多病菌,古代人都是不具备抵抗力的。
到时候传染病一爆发,以中国的人口密度,死个几千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要提倡河蟹穿越,大家有事没事穿个灵魂就好。
《疾病的世界地图》读后感(四):读在H1N1流感肆虐时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肆虐全球的H1N1流感,这本书不知道还要在我的书架里躺多久。
书很薄,才120多页,花了2个上午的零碎时间即阅览完毕。说实话,这本书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卫生传染医学概论。主要是针对“旅游医学”(Travel Medicine)这一新兴学科的兴起而做的简介,以历史的深度和地理的广度阐述了传染病的蔓延史,在看的连连发出啧啧感叹,原来这个名人是得这个传染病死的;原来古代战争因疾病死亡的人数比战亡的人数多那么多;原来竟然是瘟疫毁灭了罗马帝国……
1,古代旅游医学:与之相关的主要是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士兵以及殖民者。列举了Alexanda大帝、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等。古代传染性瘟疫也主要是由以上各种外来人口传播,包括天花(已于1977年10月在索马里灭绝),鼠疫、疟疾(malaria)等等。
古代检疫制度是于14世纪在威尼斯创立的,因为威尼斯是一个低洼沼泽地带,历史上瘟疫纵生,疟疾(malaria)词根即是拉丁语“坏空气”:坏的mal+空气aria。中世纪末期的鼠疫大流行夺去了欧洲3500W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1/3),中、近东2400W人,中国3000W人。
在古代几次著名大战中,双方因疫病死去的人数竟然是因为战斗死亡的数倍。这种情况一直到19世纪疫苗的发明推广才得以改变,让人不禁嘘唏感叹。
总的来说,古代旅游医学基本上就是伴随着殖民主义产生的,也随着新殖民主义的消亡而消亡。
2,现代旅游医学:在现代,旅行的族群已经转化为商务人士和旅游者。各种疾病疫苗的发明和推广使得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也就是以防范为主了。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无数未攻克的疾病和难题让我们防不胜防,比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以及今天的H1N1流感,所以,在旅行中仍然不可以大意轻心。
附:
三联书店“新知文库”丛书介绍:http://www.douban.com/book/series/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