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天空之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后的天空之后》是一本由(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天空之后》精选点评:
●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该飞向何方。去年看完梅厄夫人自传,对以色列漫长艰辛的复国史满是好感。并夙愿去耶路撒冷瞻仰哭墙。但近日读到这本巴勒斯坦人的民族状态生活状况,犹感和平的重要。在作为民族信仰之前,我们先作为人。
●concern
●巴勒斯坦,一个民族身份的缺失。
●读着读着,有点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那么讨厌"民族主义"了
●翻译太烂了,萨义德写作此书的目的大概是想根据照片的思路描述巴勒斯坦现状(所以这其实是一本图配文的画册吧)
●翻译的有点语句不通。。
●你很难说清它是什么……全球化的弊端
●翻译确实不好。萨义德的视角有没有说服力是一方面,但是视角产生本身就注定影响人对中东问题的接受惯性。语言可以改变世界的形状。发明词语者发明未来。
●需要找个时间,严肃的重读一次
●16书3,最后的天空之后。80年代的书,06年新星出的中文版。萨义德的文,吉恩莫尔的图,虽然前者名气比后者大多了,但俺更喜欢图,毕竟画面的力量比文字直接得多。历史是长新闻,新闻是短历史,许倬云先生好像说过。所以,关于巴勒斯坦,俺的第一印象还是阿拉法特,那个包头巾大胡字的笑脸老头,他走了超过10年了吧,和他一起打过、笑过的拉宾、沙龙也早不在了吧。这两年,巴勒斯坦不是什么热点了,但中东还是不消停。马哈穆德达威什的诗里问: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应当飞向何方?这个问题,其实也好回答。飞回来吧,打来打去,最后不都是别人的炮灰?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一):因为关心那片土地才看的
因为关心那片土地才看的。
知道它的现状有纠缠不清的原因。
那片土地上有爱,但为什么不能和平?
更多的时候我同情巴勒斯坦人,虽然他们没有爱因斯坦,没有弗洛伊德,没有卓别林……一些列响当当的人来护卫他们的种族。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二):又是小纰漏
新星的老毛病
错字太多,才翻到第6页就看见错字
校对,责编在干嘛?!
第6页注中将“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误作“这场真正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
可见是拼音输入中的错误。。。。
第39页图,将纳布卢斯 Nablus误作那不勒斯。。。导致“拉马拉和那不勒斯之间的一个村子”这样的低级错误出现
校对责编难辞其咎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三):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应该飞去何方?
读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其中谈到流放,或称流亡,我以为是普天下知识分子必要的经历,原来不是,只是萨义德自己的感受。
《最后的天空之后》显然是一本针对西方世界写的书,其中还原了巴勒斯坦居民被以色列驱逐的境况。在这本书中,萨义德尖锐地指出了西方媒体对巴勒斯坦人荒谬的偏见。然而对中国的读者,其中很多内容我们从新闻就可以了解。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显然是一个左派的观点,而国内新闻,则采用极右翼的视角。
虽然说很多信息我们已经知晓,但从这本书中,我还是了解了很多巴勒斯坦被驱逐的细节,而萨义德选择从文化、文字方面切入探讨,也让我对巴勒斯坦文化有了兴趣,为什么一个同样古老的民族,我们对他了解甚少,知道他们被放逐,才形成了巴勒斯坦的民族意识。
《最后的天空之后》应该是一本图文对应的书,但其中照片并没有太大冲击力,而是很好的切合了萨义德的文字,他的文字是平淡而时常带有怨气的,本书的照片亦是如此,平淡是真。
和苏珊宋塔的摄影评论不同,萨义德没有讨论人类普遍的苦难,而是针就本民族所受的不公进行描绘,让我感到些许遗憾,我认为这是萨义德的局限。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四):最后的天空之后,我们应该去往哪里
新近出版的萨义德的书,虽然是在80年代写就,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心情沉重。吉恩·莫尔的黑白照片配上萨义德的文字,深刻而沉痛。
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何以变成全世界的问题?——因为有难于归入任何一个世界体系和认识系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媒体成为后殖民时代强权的传声筒,以色列获得全世界的同情,巴勒斯坦人成为离散于时空的概念。然而他们被迫碎片化的过程中,文化和认同依然存在某些牢固的基础,因此尽管无法对世界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尽管遭到误解背叛甚至镇压,他们依然在生活,并坚信自己的民族身份。
但吊诡之处就在于,几乎是在他们被迫离散之后,“巴勒斯坦民族”才生成了。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扩张,给曾经是部族社会的中东阿拉伯文明带来的是现代国家意识,却无法把这片古老土地彻底改造为西方式的民族国家。同为一神信仰的两种宗教、两种历史、两种文明,本性都具有扩张性,强势的西方人把他们从来无法真正接受的犹太人重新带回这片“流蜜与奶之地”,古老的悲剧就重新上演了。这种无法和解的悲哀,无法沟通的冲突,无法言语的无奈,在巴勒斯坦人继犹太人之后上演同样的离散悲剧中,被现代媒体放大和扭曲为“恐怖主义”、“恐怖分子”、“恐怖活动”。然而没有人真正关心和理解这群失去天空——失去土地的流亡者,最后的天空之后,他们是谁?他们能向何处去?
中国的前辈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和而不同”十六字理念,在中东,似乎同样是永远遥不可及的理想。可是,别忙着同情这群失去天空和声音的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无法发出声音而又支离破碎的,何止巴勒斯坦人呢?他们,只不过是我们的现实的直接隐喻。我们难道就能为自己文化的破碎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巴勒斯坦人还有共同的认同为纽带,而我们,已经在失去古老文化带来的认同感了。
随手笔记,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读读。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五):地球不是平的
我时常会看到当下快餐文化下年轻的80后作者,他们站在繁荣的物质基础下,以一个世界是不公平的点为开端,大吐苦水。。。。。
我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自我出生以来,武力战争、种族歧视甚至是自然灾害都没在我身边发生过……我始终在完整地平坦的人生里玩转所谓青春的迷茫和忧伤。
在历史书里体会不到战场上血流成河的苦痛,在新闻里也感受不到利比亚战争时候人们的害怕和颤抖……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好的东西好像都是和我无关的,新闻、历史和社会,一切在悄然变更……我只是混迹在其中。
所以我以前的世界很简单,我不关心国家开了什么会议、玩了个什么法律,上了高中才知道一点点关于经济的道理,跟着身边庸俗的大队伍聊八卦,说的出无数个偶像艺人的名字,把漂亮的脸蛋当做信仰和光芒。
然后忽然有一天我玩腻了,我觉得世界真无聊啊。
然后我把身边的青春小说整理了一下,一起塞到箱子里,再也不打开了。我学会用另一个眼光看世界,看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并且在反复波折中寻找自己真正的理想。
看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里狂找以色列历史的时候的意外的收获。
我在打开书阅读的开始,也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不只是巴基斯坦,甚是很多不留青名我现在都说不出名字的种族,人们在千千万万的方式中选择了最遭的一种,要划分开彼此的对错,要强暴的树立自己的高昂和统治,要贪婪,要永无止境的仇恨,要失去感同身受的怜悯,要用理性到只有自我的角度去规划自己的未来。
人类的自欺不值得自哀。
作者的文笔很好,看得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悲哀。
并且开始以一个新的不经世事的90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悲催难以愈合………………
我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但还是很好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强硬的保护,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民族自豪……这些的强大可以让我们弄一个利比亚大撤退,搞军事演习示威,在争议的土地开采油田。在这种保护下,我们外交发言人可以铿锵有力的告诉所有人“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再这样的保护下,我们在世界上非本土的任何一个地方死一个同胞都要拼了命调查.......
而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呢。。如果有一天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我们被当做恐怖分子被全世界反对,我们被降低我们的等级,我们在油桶里死亡前不敢吱一声,我们失去了家,没有了安全感,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机前发抖。。。。。。
眼睛没有模糊却再也看不清世界的时候……我们茫然无助的漫游,任何的歇斯底里,唉声叹气都不过是助语。高楼大厦在建起,美联储拿着大把的金钱操控社会的舵,石油国家无奈的自我保护…………
地球从来都不是平的,这并不体现在人的外貌、种族、国籍和背景,也无法用理论和制度更改,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狂妄而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