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文学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摘抄

2020-12-07 00:0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摘抄

  《世界文学史》是一本由张德明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的409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文学史》精选点评:

  ●咦发现kindle读的是这版……很好看的一本文学史,激荡澎湃,让人想读更多书

  ●因家庭环境的缘故,对文学的爱从小就开始了。零零散散读了不少名著,但都没有去学习文学史。这本文学史写得不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读完串起了平常知道的一些作者和流派,对世界文学史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

  ●希望不要太迟,永远不会太迟

  ●乍一看毫不惊喜,但当读完《西方正典》《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等专著回过头来再看时,简直惊呆了,张老师《坎特伯雷故事集》那块借鉴了布鲁姆!《安娜·卡列尼娜》那块的论述来自纳博科夫! 不是史料的堆积,也不是国内各种论文的杂糅,而是各取自独特而颇有见地的个人批评家的先声,并且将原作中晦暗艰涩的内容用一种极其通俗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另外,这本书还加上了张老师研究的加勒比英语文学,整个格局都比一般的文学史开阔!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外国文学史!

  ●列了个书单

  ●前面三编还比较详细,最后一部分比较快速简洁。

  ●随便读读

  ●很多多文学的伟大在于其对时代问题的一针见血,引起共鸣,引起反思。 有些作者的作品描述略显单薄,比如阿瑟兰波,只提到了他的《醉舟》,实际上他还有其他优秀的作品,醉舟也不是其代表作。 很多作品,因为战争而出现。。。 维吉尼亚·伍尔夫居然只列举了一个短篇墙上的斑点 这本书还是中国人写的,好多语句都不通的。。。。。比如”成为许多墨西哥当代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最后那个不懈努力真心不束缚,好歹目标或者其他什么都比这个好。 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很庞大了,看完一遍,只是草草理了一下,顺便除了一批书单。

  ●读过的算好的文学史,没有阶级斗争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不在鸡蛋里挑骨头似的一定要在封建社会时代的作家和资产阶级作家思想上找“一点不足之处”的文学史。另外,流亡与移民作家的切入点很有启发性,当代加勒比地区的文学概况也有充分勾勒。但是除了堂吉诃德就没有了西班牙……

  ●至今读过的最好的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一):浅出

  本书的定位是“多元文化视野观照下的世界文学史”,包括古代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共四编,除了西方文学外,还囊括了亚、非、拉的文学。既然作者要将世界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打破一般文学史将东西方文学截然分开的做法,但没有涉及中国文学,这也不算完整的世界文学史吧。

  书中介绍的作家很多,但全都没有标注英文名,不同的作家也没有再分条目。可能是篇幅的限制,重要作品的解析深度稍显不够,全书整体来看是浅出的。除了介绍作者的作品及其内容,在些许谈到了时代背景和思想性。书中选了一些文本片段,作者的本意是想达到文学名著名段选编的效果,但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总的来说,可以通过此书了解世界文学的概貌。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二):最喜欢的《世界文学史》啊

  这是一本“小气”的“世界”文学史,也是把我看到流眼泪的世界文学史。过去有段时间老有人问什么什么,嗳,你看过海棠花未眠吗?心里翻白眼。今天我也来问,你看过一本文学史,然后看着看着发现,啊,这个作者他很温柔诶,而且是有点小心,有点得意的那种温柔。真的是太美好了。这就是个人写史的魅力呀。 其实缺点是很明显的,铺不开,一个人的手臂哪里伸得了那么长,揽过古今中外的方方面面,不现实的。这就是真实的,跟那些磕巴的说教一比,可爱得不得了。终于不用看见每一章节的最后出现的那个东西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前后钩连的评价。一篇内容都不很长,但简洁明了,该有的作品内容简介和文本引用都有了。写的都不是难理解的东西,符合文学史的“精神”,褒贬也没有成为重负,说出地位就好。 现在我是真的想把我的《安娜•卡列尼娜》拿出来看完,注意是看完喔。还是要有那种热情和能力去看长篇小说的。好几次从这本文学史里想到本科时候感情丰富的日子。向那时靠拢。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三):整理书单是一种病

  可能是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开始,接着是钱穆《中国文学史》、约翰·梅西的《西方文学故事》,以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爱上了整理书单,然后强迫性地按照顺序阅读,这种偏执的理想可笑、难以完成,且折磨着我的神经,然而我无法彻底看破、放下妄念,老子的无为,叔本华的哲学,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偶尔让我破除执着却难以根除。我总是会翻看这些文学史,然后从前往后排查我的完成和缺漏。然而最近翻阅最多的是这本《世界文学史》,因为它“胃口够大”,涵盖东西,特别符合我愚蠢的阅读野心。暂且就让这病尽情发酵吧。

  古巴比伦:

  《咏世界创造》无

  《伊什妲尔赴冥府》无

  《吉尔伽美什》前3500✔

  古埃及:

  《尼罗河颂》无

  《亡灵书》前1450-前1400✔

  古希伯来:

  《圣经》(《旧约》《新约》)✔

  古印度:

  《梨俱吠陀》前1500-前900✔

  《阿达婆吠陀》无

  《娑摩吠陀》无

  《夜柔吠陀》无

  《摩诃婆罗多》前4世纪-4世纪(读了4本)

  《罗摩衍那》(待购)

  迦梨陀娑《云使》《沙恭达罗》✔

  古希腊: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

  萨福 前610-前580✔

  品达 前518-前442✔

  埃斯库罗斯Aeschuos 前525-前456✔

  索福克勒斯Sophokles前496-前406✔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前484-前406✔

  阿里斯托芬 前446-前385✔

  米南德 前342-前292(正在读,啦啦啦)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四):初阅重要及欲读书单

  《阿达婆吠陀》 《梨俱吠陀》 《摩诃婆罗多》:《薄加梵歌》 阿里斯托芬《鸟》“云中鹁鸪国” 卢克莱修 《物性论》 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 奥维德 《变形记》 《尼伯龙根的之歌》 《十日谈》 《蒙田随笔》 《堂吉诃德》 《失乐园》 《熙德》高乃依 《新爱洛依丝》 济慈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 《欧那尼》 惠特曼《草叶集》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羊脂球》 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 《大卫·科波菲尔》 《艰难时世》 《双城记》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悼念集》 赫尔岑《谁之罪》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什克洛夫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发现了每个灵魂的地下室,他是每个人同时兼备的利己和犯罪素质的窥密者,他描写的痛苦是全人类性的,他不仅看到大人物的痛苦,也看到小人物们的痛苦。” 纪德 “他喜欢的是阴影状态,喜欢描写深渊。” 契科夫《第六病室》 《套中人》 高尔基“没有人像安东·契科夫那样透彻地、敏锐地了解生活的琐碎卑微方面的悲剧性,在他之前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人们生活的那幅可耻、可厌地图画,照它在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毫无生气的混乱中涌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极其真实地描绘给他们看。” 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野性的呼唤》) 艾米莉·狄金森 易卜生《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敌》 马拉美 《牧神的午后》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多塞特郡 夏目漱石《我是猫》 泰戈尔 美国意象派庞德:“我们发现了我们的新希腊,在泰戈尔面前我好像是一个手持石棒、身披兽皮的野蛮人。” 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黑塞《荒原狼》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既不恼怒,也不想再战斗,只顾创造他的梦境”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角。……人和人类是不可分的,所以不必派人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不论是谁,钟声为你而鸣。”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生活,我们所过的生活没有任何重要意义,只不过是逝去的时光而已。只有艺术的形式才能使之固定化和永久化。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并不在它所描述对象本身的意义,而在于作家对这事件的感受。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荒诞 克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 胡塞尔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萨特 加缪 波伏娃 萨特《存在与虚无》“人首先存在,露面、然后才能说明……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恶心》 《禁闭》“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认为,人的注视能够改变其所注视的对象,或者毁灭它,或者雕琢它,或者把对象变成它自身。“注视是意识的搏斗,是进攻,是评判,是敌意,是企图占有,是自欺的遮盖。”注视有一种奇妙的作用,既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促使人与人互相接近。 加缪“必须想象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向峰巅前进这样一种斗争本身就使人的心灵充实了。” 贝克特《等待戈多》 弗拉基米尔 爱斯特拉冈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普鲁斯特 马尔克斯 纪伯伦《先知》“因为只寻求显露自身秘密的爱并非真爱,而是撒出的网:网住的只是些无益的东西” “如果他定要知道你的落潮,那么也让他知道你的涨潮。”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我在寒冷中长大,把手指缠上/钢笔的四周,以温暖手掌。”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歌德 “诗性人格”和“实践人格”的冲突 莫里哀 拜伦

  《世界文学史》读后感(五):《世界文学史》读书笔记

  (2w+字,自己整理,质量平庸,出发点在于个人复习用。友邻有需要可以参考,没有加入任何私货只是教材的浓缩)

  世界文学史 张德明

  第一编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古巴比伦文学

  1.公元前1000,神话《咏世界创造》,埃努玛埃立什,内容描写马尔都克与梯阿马特争斗。

  2.最高成就,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叙事诗,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创造母题:“英雄历险”,“洪水神话”,“圣爱”,为后世作家探索死亡之谜与未知世界提供最初范例。

  第二章 古埃及文学

  1.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亡灵书》,公元前3700即已流传

  第三章 古希伯来文学

  1.犹太教经典《旧约》39卷,来源近东国家神话传说赞歌谚语,口耳相传。《摩西五经》最早,《创世记》《出埃及记》《约书亚记》《撒母耳记》,著名人物摩西、大卫、参孙。

  2.《旧约》里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其中最大诗集《诗篇》,150篇诗歌,被称为“大卫的诗”,影响最大。其中《耶利米哀歌》凄切悲惨,忧国抒情,代表着希伯来诗歌顶峰;《雅歌》优美细腻。

  3.《约伯记》是哲学诗篇,具宏伟的戏剧性结构,探讨信仰问题:上帝对约伯的考验。

  4.希伯来和希腊成为西方文学的“两希”文学传统。

  第四章 古印度文学

  1.印度多神教,三大主神大梵天,毗湿奴,湿婆。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成书公元前1500-1000,文学价值最高《梨俱吠陀》(颂神诗)《阿达婆吠陀》(巫术咒语大全)

  2.两大史诗。一是《摩诃婆罗多》,印度最伟大英雄史诗,世界最长史诗,写婆罗多族两大王族内战;其中最重要部分《薄伽梵歌》,是主角和毗湿奴大神的哲学对话,赞颂“瑜伽态”(契合至真之道,净思),影响巨大。二是《罗摩衍那》,讲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宣扬“达摩(正态正法,即各行其道,事物之秩序)”,其叙事有后现代色彩,文本自我指涉。

  3.《云使》,优美抒情长诗,写小神药叉流放到南方,托思念于雨云飘去家乡向妻子抒情。《前云》写药叉叙南亚次大陆风光路径,《侯云》写云朵来到药叉故乡情景。语言华美自然,节奏缓慢拖长,开创印度文学史“信使体”。

  4.《沙恭达罗》,七幕诗剧,写国王与沙恭达罗爱情,抒情优美,神话与现实结合。

  第五章 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神话神谱系统完备。奥林波斯神系,12主神。特征:人神同形同性,人本主义倾向,命运观念。

  2.《荷马史诗》公元前9-8世纪,实际上是历代民间歌手创作积累。《伊利亚特》15963行,50天凝聚10年战争,以阿克琉斯两次愤怒串连全篇。《奥德赛》12000行,写奥德修斯返家之旅。

  3.抒情诗,琴歌。分独唱体,合唱体。前者(情歌婚礼歌)以女诗人萨福为代表,后者(庆典仪式场合,中心是斯巴达,堂皇)以品达罗斯为代表。

  4.史诗,宫廷文学,氏族首领;抒情诗,个人文学,贵族阶层;悲剧,公民文学。起源于酒神祭典,酒神颂歌又称“山羊之歌”。随城邦民主制发展,酒神颂歌发展为悲剧,“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公元前4-5世纪,雅典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希腊悲剧之父,悲剧创始人,他引进了第二个演员,常用“三联剧”,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索福克勒斯,引进第三个演员,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反叛精神,最早写妇女心理和情欲。代表作《美狄亚》。

  5.希腊旧喜剧,重视讽刺政治与名人,发表对时局看法。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代表作《阿卡奈人》《蛙》《云》《鸟》(唯一以神话为题材,云中鹁鸪国,乌托邦理想国)

  6.马其顿征服希腊后,出现希腊新喜剧,不谈政治不讽刺,以世情生活为题材,以米南德为代表。

  田园诗(牧歌),为贵族展现田园生活图景,田园诗之父,忒奥克里托斯。

  第六章 古罗马文学

  1.罗马文学,指公元前753罗马建立到公园456西罗马帝国毁灭间产生的文学。通过拉丁-罗马文学纽带,古希腊文学与近代欧洲文学联系在了一起。

  2.早期罗马文学,公元前3-2世纪,主要是诗歌与戏剧。卢克莱修《物性论》;卡图卢斯,爱情诗人;普劳图斯,继承了新喜剧风格,《一坛金子》《孪生兄弟》,被莫里哀等借用模仿;泰伦斯,《婆母》,语言讲究剧情严肃,后世欧洲感伤喜剧雏形。

  3.屋大维(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这两百年为罗马文学史的黄金时代。维吉尔,古罗马诗圣,《牧歌》《农事诗》,最伟大作品《埃涅阿斯纪》,12000行,前6卷模仿《奥德赛》,讲埃涅阿斯流浪,后6卷模仿《伊利亚特》,写埃涅阿斯战争,其罗马精神富有爱国主义责任感,牺牲个人感情,与希腊民族的英雄率性而为,感情用事不同。

  贺拉斯《诗艺》《歌集》;奥维德《变形记》。

  4.晚期,尤维纳尔,讽刺诗人,“尤维纳尔式讽刺”。

  第二编 中古文学

  第七章 中古欧洲文学

  1.公元4世纪开始,日耳曼民族为主的北欧蛮族入侵,最后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了封建制度。公元1世纪,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生发,于4世纪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又在5-8世纪与封建王国合流,罗马教廷形成,拉丁文成为西方国际通用语,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替代了希腊人的人本主义、现世主义和罗马晚期的享乐主义,哥特式建筑兴起,古典文明的智慧,日耳曼民族的行动力,基督教的神性三位一体奠定了文明基础。

  2.中世纪第一种文学类型:史诗。《贝奥武夫》,成书公元7-8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英雄史诗,为早期史诗,表现北欧大自然的神秘与危险,粗粝阳刚。法国《罗兰之歌》(基督教精神对异教英雄史诗影响,忠君思想)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德国的《伊利亚特》)俄国《伊戈尔王子远征记》,成书11-12世纪。北欧神话、英雄诗歌总称“埃达”。“萨迦”是冰岛文学中散文形式的英雄传奇。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到19世纪才整理成书。

  2.中世纪第二种文学类型:骑士文学。盛行于11-13世纪。骑士精神建立在分封制个人忠诚与家族主义上,取代了公共法律基础上的罗马精神。以描写骑士爱情冒险故事为主,分抒情、叙事两种。骑士抒情诗叫做普罗旺斯抒情诗,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反封建等级反禁欲)。骑士叙事诗叫做骑士传奇,不列颠系统体裁发展最充分,如亚瑟王与圆桌骑士寻找圣杯的冒险故事。

  3.中世纪第三种文学类型:教会文学(类似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其寓意、象征和梦幻的手法对后世创作影响大。忏悔录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创始人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影响极大。

  4.中世纪第四种文学类型:城市文学(出现最晚)。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讽刺封建主和僧侣的虚伪,生动朴素。体裁包括韵文故事,抒情诗和市民戏剧。最受欢迎的是动物寓言故事,如法国民间《列那狐传奇》,还有讽喻性叙事长诗《玫瑰传奇》(叙述青年追求玫瑰为化身的情人,将富裕、耻辱等概念拟人化);14世纪后从宗教剧脱胎形成了市民剧(道德剧,傻子剧,笑剧),宣传基督教道德但掺杂笑料和讽刺,对后莎士比亚、莫里哀有影响;另有英国民间绿林好汉罗宾汉的谣曲;另有法国市民诗人维庸,玩世不恭辛辣讽刺。

  5.中世纪欧洲最伟大诗人是意大利民族文学奠基人但丁。有对贝亚特丽采的抒情诗31首,成诗集《新生》;但丁被教皇等判流放后写出了《论俗语》《论帝制》《飨宴》《神曲》。

  《神曲》(“神圣的喜剧”)是诗体中世纪百科全书,是精神史诗,“幽暗森林”代表意大利的混乱政治环境,“迷失方向”代表中世纪欧洲人生存状态和意大利民族状态,“豹、狮、狼”代表“逸乐、野心、贪欲”,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知识理性,指引,地狱是意大利社会象征,炼狱是超拔升华的象征,贝亚特丽采纳入基督教体系代表信仰。艺术特色:a.浓厚宗教色彩,寓意、象征和梦幻手法;b.反映中世纪神学观和人文主义因素的融合,反禁欲主义,谴责教皇;c.结构精巧宏伟,3行一节,三部各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代表三位一体和圆满;d.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局面,率先运用民族语言意大利方言写作,为其他作家俗语写作建构民族标准语和民族国家创建奠定基础。

  第八章 中古阿拉伯文学

  1.公元7世纪,穆罕穆德成为阿拉伯人的首领,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第三代继任者(哈里发)组织收集编纂《古兰经》。

  2.公元5-7世纪,赛诗会以“格西特”诗比赛,其有固定格律结构和一致尾韵和主题,主要是夸赞英雄和生活,写得最好的用金水描于亚麻布,挂在神庙墙上,所以叫“悬诗”,“描金诗”,最著名诗人是盖斯,是阿拉伯诗歌传统开创者。另有一种诗歌对驳诗,(类似freestyle battle)自我夸耀并讽刺攻击对方,对方立马应和回击。

  3.公元8世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出现,后在8-16世纪流传中集体创作丰富,来自波斯(核心故事来自《赫佐尔·艾夫萨乃》)、埃及、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合。艺术特色为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丰富想象力,框架式结构,方言土语民间语言特色,诗文并茂。

  第九章 中古波斯文学

  1.波斯(现伊朗)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欧亚非文明汇合地,丝绸之路中国-波斯-罗马。波斯素有“诗国”之称,10-15世纪诗歌成就辉煌。

  2.第一位大师是9-10世纪的鲁达基,波斯诗歌之父,相传“鲁拜体”即他创造。

  3.另一位大诗人菲尔多西,创造了《列王纪》(东方的荷马史诗),把历史事件、神话与现实结合,优美生动,是达里波斯语创作第一高峰。

  4.大诗人海亚姆,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菲茨杰拉德发现并翻译了他的101首鲁拜体诗歌并以《鲁拜集》出版后才出名。“鲁拜”是四行诗体,一、二、四句押韵,类似中国唐代成熟的绝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挑战禁欲主义,思索生命本质。

  5.内扎米,《五卷书》,其中《蕾利与马杰农》类似于梁祝故事。

  6.13世纪大诗人萨迪,代表作《果园》《蔷薇园》,后者诗文并茂,是人情世故与处世哲学结晶。

  7.苏菲派诗人,苏菲是伊斯兰教教派,讲究简陋生活,纯洁心性追求永恒。13世纪穆拉维,著名苏菲派诗人,创作《玛斯纳斯》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14世纪诗人哈菲兹展现了神秘主义苏菲派的叛逆精神,诗歌主题歌颂醇酒美人,个性解放,地位极高。

  第十章 中古日本文学

  1.日本最早诗歌总集《万叶集》,类似于中国《诗经》。收录4-8世纪长短和歌4500首。

  和歌是日本诗歌体裁,指日本古代除了汉诗以外的日本诗歌,五音句七音句交错组成,称“五七调”,分长歌短歌两种。《万叶集》包括情歌、挽歌和杂歌几种。

  2.公元10世纪,紫式部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物语”是一种在民间文学和隋唐传奇基础上的文学形式,包括“创作物语”(传奇、虚构,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和歌为主,散文为辅,如《伊势物语》)。《源氏物语》融合两种于一体。这部作品的核心观念是“幽情”,即苦闷悲伤才使人感受最深,形成了一种日本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特色:结构宏伟类似于“章回体”,散文叙事诗歌抒情,达成艺术和谐。

  3.14世纪前后,日本古典戏剧出现“能”和“狂言”两种形式。“能”又叫“能剧”,即从农村酬神演剧发展,包括音乐歌唱舞蹈的戏剧,“狂言”是以对白为主的独幕喜剧,是能剧的附属物,又叫“幕间狂言”,类似于中国的小品。

  4.俳句又叫“俳谐”,形式短小,5、7、5排列17个音,常用象征、暗示手法,有诙谐特色。代表作家松尾芭蕉,使俳句具有高雅严肃本色。俳句应该具有四要素,包括季题,景题,情感,意境。

  5.民间文学形式“浮世草子”,又称“市井小说”,表现市民生活情趣,分为“好色物”(商人爱欲生活)“武家物”(武士阶层生活),代表作家井原西鹤。

  第三编 近代文学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一)意大利

  1.诗歌。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14世纪),代表作366首情歌《歌集》,发展了意大利诗人兰蒂尼创始的十四行诗(商籁体),成为固定的爱情诗格式,被称为“彼特拉克体”。他公开表达了自我关注的激情,开新风气之先。

  2.小说。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14世纪),欧洲文学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框架式小说,描绘出佛罗伦萨的世风人情,反禁欲主义,批判教会黑暗,赞美爱情。

  (二)法国

  1.小说。拉伯雷,获得过医学博士学位,代表作《巨人传》(16世纪30年代),“巨人主义”歌颂人类,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粗俗狂欢

  2.诗歌。七星诗社(16世纪),主张本民族法语写作,力图重现古典文学光辉。主将龙沙,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善于用典。另一位贝莱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成为七星诗社宣言,预示了17世纪古典主义倾向。

  3.散文。蒙田《随感录》是法国近代第一本散文集。随意自然,内在哲学观积极。

  (三)西班牙

  1.小说。16世纪西班牙是欧洲最强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流浪汉小说是这个时期对文学史的一大贡献,这类小说描绘贫穷年轻人在社会底层的漫游冒险,最后取得胜利。第一人称,漫游模式,小故事并列的结构,最早的是无名氏《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近代欧洲小说吸收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传奇的精华而发展。

  塞万提斯是此时最伟大的小说家。《堂吉诃德》主角游侠骑士堂吉诃德以中世纪骑士为外表,却代表了近代人道主义理想,嫉恶如仇,勇于自我牺牲,富有人文主义、理想主义。艺术特色:善用对比,桑丘潘沙与堂吉诃德的身材、观念对比鲜明;最突出特点是不动声色的幽默讽刺;叙事上,采用框架模式,并且出现了“后现代式”的文本自叙。

  2.戏剧。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维加,写了1600部戏剧,代表作是《羊泉村》,表现出民主精神。

  (四)英国

  1.诗歌。“英国诗歌之父”乔叟于14世纪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特点:用中古英语写作推进民族语言形成,反讽式描绘中世纪英国风俗生活画卷,框架式结构韵文故事集(朝圣者们讲故事)。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成为欧洲霸主,文学繁荣,斯宾塞创作《仙后》歌颂女王,创造独特诗节“斯宾塞诗节”。

  2.戏剧。16世纪后期“大学才子派”,受过大学教育,有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人物马洛,首创无韵“素体诗”作戏剧对白,风格瑰奇被称为“马洛的雄伟”。

  莎士比亚出身低微,结合了机会主义的商人与天才诗人剧作家身份。早期创作(1590-1600)国内经济繁荣,多历史剧和喜剧,乐观内核;伊丽莎白驾崩,都铎王朝转为斯图亚特王朝(1601-1607),创作出四大悲剧(剧情生动丰满,人物形象复杂多面)。哈姆雷特的“延宕”: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残酷现实前的崩塌;复仇拯救不了罪恶世界;以暴易暴的罪恶;虚无主义的厌世悲观。三条线索:国外福丁布拉斯复仇,国内哈姆雷特复仇,宰相之子雷欧提斯复仇。创作晚期(1608-1612),传奇剧浪漫剧,以爱征服一切的人文主义理想,乐观主义回归。

  莎士比亚留下三部诗集,包括两部希腊罗马传说题材的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154首)。

  莎士比亚的英文是中古向近代过渡,运用17000多个词汇,吸收了大量口语、方言、谚语等,民间色彩强,警句名言多。

  第十二章 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

  (一)巴洛克文学

  1.16、17世纪“巴洛克”,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大珍珠,引申为夸张、过分雕琢的艺术风格。

  西班牙贡戈拉比喻奇崛,夸饰怪谲,打破语法规则,风格后被称为“贡戈拉主义”。意大利马里诺浮夸华丽,“马里诺诗体”。英国玄学派,哲学辩论与说理性强,多奇喻,代表诗人约翰多恩(1572-1631)。

  (二)英国

  1.诗歌。约翰弥尔顿(1608-1674),清教徒革命时代最伟大诗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失乐园》文人史诗典范,原始美感,表现对专制抗争,塑造撒旦这个反叛者形象。

  2.小说。约翰班扬,《天路历程》,新教徒喜爱的宗教寓言小说,影响极大,萨克雷《名利场》标题取之其中。(另,1620年清教徒乘“五月花号”殖民北美。清教是英国立的,新教的一种,和加尔文宗,路德宗并列。新教是1600世纪初马丁路德在德国搞宗教改革弄的。)

  (三)法国

  1.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廷成为文化主导。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出现,布瓦洛《诗的艺术》提倡理性。文学呈现理性、崇古。与文艺复兴相比,自控了激情和膨胀的个性。

  2.戏剧。古典主义悲剧之父高乃依,(1606-1684),代表作《熙德》,表现家族荣誉国家义务高于个人感情,适应了封建专制王权需要。17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典主义兴盛时期,让.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改编欧里庇得斯悲剧,体现人的激情弱点,标准三一律作品(一条剧情,一天,同一地点)。此时观点:悲剧高雅喜剧粗俗。

  莫里哀(1622-1673)早期古典主义喜剧,《太太学堂》被认为是第一部成熟的古典主义喜剧。成熟期(1664-1669)创作摆脱古典主义束缚,代表作《伪君子》《吝啬鬼》。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讽刺宗教欺骗,遵守又创新突破三一律,对达丢夫先间接表现后直接表现,语言风格个性多样,各种戏剧因素有机结合。

  3.其余国家对古典主义的接受:英国,17世纪屈莱顿(英国第一个桂冠诗人),18世纪前期蒲柏。俄罗斯,18世纪接受,分文学体裁为高中低三种。德国,18世纪末,狂飙突进运动过后在歌德和席勒带领下兴起了魏玛古典主义。

  第十三章 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奠定了欧洲现代性的基础。17世纪英国实验哲学发展,培根、牛顿、洛克等人发展了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视。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要求人们破除封建迷信、专制制度、贵族特权,宣扬无神论,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延续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舆论准备。

  (一)法国

  1.启蒙作家具有强大政治议论性和参与意识,在咖啡传入后兴起的咖啡馆和平民宣传新思想。四大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

  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奠定法制体系基础,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讽刺教皇与神学观念。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阿卢埃,启蒙运动领袖,代表作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在枯燥哲学上增添文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强,文学性稍逊一筹。

  狄德罗,被出版社布列东邀请和数学家达朗贝一起主编《百科全书》。词典以理性为核心,宣传科学理性。参与编撰的作家被称为“百科全书派”,持续25年才完成编撰。狄德罗代表作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

  卢梭,文学影响最大,思想复杂,崇拜情感和自然,成为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先驱。成名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提出科学艺术发展使人堕落,《忏悔录》影响巨大。最出名文学作品是书信体长篇小说《新爱洛依丝》,抨击门第阶级差别对爱情的阻碍。

  (二)英国

  1.书信体的源头在英国。萨缪尔理查逊于1739年创作书信范本《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写的信》,同年又出版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影响巨大, 推进了启蒙运动西方人格、主体性话语的建构。

  2.受英国海外殖民航海冒险影响,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1719)体现资产阶级冒险进取和殖民扩张精神,主角鲁滨逊结合了实干家的埋头苦干、追求探索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殖民主义的占有欲。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讽刺英国政治和人类丑恶言行,现实主义作品,反乌托邦主题(后在20世纪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奥威尔《1984》延续)。

  3.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继承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产生重要影响。

  4.18世纪英国文学最不传统的是劳伦斯.斯特恩。反启蒙主流,质疑理性,小说《感伤旅行》为新流派“感伤主义”定名。感伤主义强调情感培养,开启浪漫主义传统。代表作《项狄传》运用多种文体实验手法,成为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先驱之一。

  5.感伤主义诗歌以托马斯.格雷代表的“墓园诗派”为代表,思索生死、孤独与死亡,对下一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产生影响。

  6.18世纪60年代出现哥特体小说。开创者是瓦尔普,1764年《奥特朗托城堡》。展现极端、神秘,恐怖怪诞超自然,是对过于讲究理性逻辑的18世纪启蒙主义主流的反拨。

  (三)德国

  1.号称“神圣罗马帝国”却最落后。分割成300多个小公国。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启蒙思想局限于文艺领域。

  2.高特舍特.莱辛,新德国文学之父。《拉奥孔》,《汉堡剧评》。市民剧(正剧)。

  3.1770-1785,“狂飙突进”运动,歌颂人的自然状态,强调民族性,推崇天才,个性解放。运动纲领制定者是赫尔德尔,重视德国民族诗歌。他的学生歌德和诗人席勒是主将。席勒(1759-1805),代表作《阴谋与爱情》同样呈现“性”与“血”的阶级冲突,与《新爱洛依丝》《少年维特之烦恼》一脉相承,诗歌《欢乐颂》被贝多芬用于《第九交响曲》。

  4.约翰.沃尔夫冈.歌德(Goethe)(1749-1832),跨越了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时代。狂飙突进时创作大量抒情诗如《野玫瑰》《五月之歌》;戏剧《铁手骑士葛兹》追求自由,反抗现存政权,与席勒呼应,表达年轻人心声。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浓郁个人色彩,凭借它成名后应邀在魏玛公国当官,期望利用开明君主实现启蒙理想,无果;逃出魏玛进入意大利,与席勒共同期望用美的古典艺术教化德意志民族。19世纪初,歌德视野扩展阅读东方诗歌,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代表作《浮士德》,五幕诗体悲剧,创作历时六十年。歌德借鉴民间传说和同题材作品创作了这部悲剧。内容包括一个序幕,两个赌赛,五个悲剧:天上序曲;上帝与魔鬼之赌、魔鬼与浮士德之赌;第一部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代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念变革,第二部政治悲剧影射歌德的魏玛宫廷经历,说明为封建政权服务的失败,艺术悲剧代表歌德席勒的古典美学教化理想,最后是事业悲剧。

  《浮士德》是西方文化精神发展史,表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浮士德的两重性:灵肉、善恶矛盾,情欲本能诱惑与进取超越追求矛盾;通过魔鬼与浮士德本人体现,本我与超我、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结局理性战胜非理性拯救人类,“永恒的女性”联系起但丁。

  第十四章 浪漫主义时期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765英国蒸汽机的发明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德国哲学“人自在自为”为主观性个人主义奠定哲学基础。文艺复兴发现了人,浪漫主义发现了自我。浪漫主义崇拜感情、自然与中世纪,反对古典主义的平衡整齐,夸张、怪诞。

  (一)德国

  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首先出现在18世纪末德国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第一批,“耶拿派”,主要有施莱格尔兄弟(杂志《雅典娜神殿》宣扬浪漫主义,主张打破艺术界限追求自由)、诺瓦利斯(《夜颂》,神秘主义宗教情节,返回中世纪倾向;小说中“蓝花”成为德国浪漫派追求的神秘境界象征)等。

  2.第二批,“海德堡派”,集中在海德堡搜集中世纪以来的民歌(沿袭狂飙突进的赫尔德尔),复兴民间文学。代表作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儿童的魔号》;代表诗人艾兴多尔夫,《月夜》。

  3.第三批,施瓦本浪漫派,代表诗人乌兰德;格林兄弟搜集德国民间童话故事,编《儿童家庭童话集》。

  4.独立的,有小说家霍夫曼《谢拉皮翁兄弟》;荷尔德林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诗人之一,代表作《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海涅(1797-1856),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代表,政治讽刺抒情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二)英国

  1.英国的浪漫主义受18世纪末的感伤主义、哥特体影响,也可能有柯勒律治从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带来的影响。

  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天真与经验之歌》,以“羔羊”为中心意象的天真世界(伊甸园),以“老虎”为中心意象的经验世界,即现代工业文明图景。现代社会的理性修正者。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出生穷苦农家,《苏格兰方言诗集》,传达民族精神,保存民歌。

  2.第一波浪漫主义运动,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华兹华斯(1770-1850),隐居昆布兰湖区,与柯勒律治一起发表《抒情歌谣集》,后于1800年再版时写《抒情歌谣集序》,主张口语化自然质朴语言,强调想象力和感情,扩大题材范围,被视为浪漫主义宣言书。

  柯勒律治沉迷于超自然,沉迷想象和幻想,代表作《古舟子咏》。

  3. 第二波浪漫主义运动,“撒旦派(恶魔派)”诗人拜伦、雪莱。特立独行,惊世骇俗。

  拜伦(1788-1824),大胆讽刺批判上层阶级与国家政治,一生游历多国,是一位热情奔放、追求自由解放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斗士。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harold.18世纪旅游热,“大陆旅行the grand tour”),《东方叙事诗》。其死亡使歌德将他写进《浮士德》化身浮士德与海伦之子。

  雪莱,新柏拉图主义诗人,经历与拜伦类似,追求融合灵魂于太一,成为命运预言家,代表作《西风颂》。

  济慈也被归入撒旦派,诗歌核心是死亡,提出了“唯美的”真理成为后世唯美主义的鼻祖。

  小说方面,历史小说的创作兴起,瓦尔特.司各特,代表作《艾凡赫》。

  (三)法国

  1.法国浪漫主义第一波包括,“接生婆”斯达尔夫人以《论德国》《论文学》奠定理论基础,对比“古典”“浪漫”,“北方文学(骑士、基督教)”“南方文学(罗马)”;“教父”是夏多布里昂。代表作长篇散文自传《墓畔回忆录》。另,拉马丁《沉思集》。

  2. 法国浪漫主义第二波,包括后来的唯美派诗人戈蒂耶(法国唯美主义鼻祖,“为艺术而艺术”与英国济慈异曲同工,被后来象征派的波德莱尔称赞),刚出道的巴尔扎克,女作家乔治.桑,小说家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他们的领袖、偶像是维克多.雨果(1802-1885)。

  3.雨果受莎剧影响下写的悲剧《克伦威尔》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被视作法国激进浪漫主义的宣言书。雨果的悲剧《欧那尼》(1830)打破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剧场形成了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支持者的战场;演出后大获成功,宣告了浪漫主义的胜利,古典主义从此销声匿迹。凭借宣言与文学大战,雨果成为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0年,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完成。想象丰富,情节离奇,夸张叙事,美丑对照,是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

  1851年波拿巴政变建立第二帝国,雨果流亡;于其间创作了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揭露社会问题,现实目光,人道主义思想。

  (四)其他欧洲国家

  1.19世纪,法国大革命推动和“拜伦主义”推动下,欧洲大陆掀起了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学浪漫主义思潮。俄罗斯是欧洲最后一个专制国家,实行农奴制度。以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为首,继而出现普希金(1799-1837)。前期创作爱情青春,后受拜伦影响写激进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作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多余人”形象,即厌倦贵族生活方式批判环境却脱离不开,无力改善现状,找不到出路的人。

  普希金继承者莱蒙托夫代表作《诗人之死》震怒沙皇,中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奥涅金式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莱蒙托夫与普希金一样30岁左右死于决斗。

  (五)美国

  1.1783年独立战争使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

  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1783-1859),《见闻杂记》,“美国文学之父”。詹姆斯.库柏《皮袜子故事集》塑造了拓荒者美国人形象。

  2.爱伦.坡(1809-1849),代表作诗歌《乌鸦》,短篇小说重现了哥特体恐怖,为西方侦探小说开路。

  爱默生,超验主义运动领袖,《论自然》强调精神超越物质经验和感官,应该凭借直觉认识真理,对美国浪漫主义兴起有决定性影响。

  梭罗,回归自然生活,实践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瓦尔登湖》

  纳撒尼尔.霍桑,代表作《红字》,探讨人性恶,体现清教徒精神;麦尔维尔《白鲸》象征性地探讨了人性恶与命运。

  3.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诗人是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代表作《草叶集》,不断再版扩充,代表了美利坚民族发展史诗。主题:自我(扩展到民族意识和宇宙意识,歌颂人的创造力),民主。艺术形式:开创了自由奔放的“自由体”诗,不押韵,流畅拖长,语言自由多样。

  第十五章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法国七月革命、英国议会改革,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自然科学重大进展,达尔文“物种起源”;以及法国哲学孔德实证主义:三位一体。资本主义的利己价值观主宰社会,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小说成为19世纪主要文学类型。

  (一)法国

  “司汤达精确,巴尔扎克宏伟,福楼拜完美”

  1.1830年,司汤达发表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用过171个笔名,一生从军、当官等,热衷于追求战争与爱情。《红与黑》的“红”与“黑”两种颜色,代表了拿破仑骑兵军装与修道士教袍的颜色,也代表了战场立功的理想追求与权力财富现实诱惑的颜色。司汤达与《红与黑》在他生前不受重视,到了20世纪走红。

  2.巴尔扎克(1799-1850)与司汤达比起来风格粗犷,大气磅礴但不够精巧。1829年他出版了《朱安党人》,第一次使用巴尔扎克署名并成名;此后20年,他创作了90多部小说,命名这个系列为《人间喜剧》。目标是用科学方法把作品分类探讨人类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刻画时代风俗的缩影。《高老头》(1834)是《人间喜剧》的奠基石。让过去作品中的人物登场,让未来作品中人物也登场。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第一课来自被情人因金钱抛弃的表姐鲍赛昂夫人,嘱咐他不要动真情,追逐有钱女人;第二课来自伏脱冷,教唆市侩哲学使人堕落;第三课来自高老头,让他看到了亲情被金钱利益撕碎。在《人间喜剧》中,拉斯蒂涅变成了一个势利贪婪的小人。

  3.福楼拜(1821-1880)花了6年写出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5年法国美术界的库尔贝表达了现实主义绘画观,1857年法国小说家尚.弗洛里提出“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从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出现,福楼拜被推为领袖,巴尔扎克、司汤达被追认。

  4.莫泊桑(1850-1893)是福楼拜弟子,1880年发表《羊脂球》出名,后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还有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之一。他的短篇主题分两类,资产阶级腐化风俗拜金主义与普法战争。

  5.“梅塘集团”以左拉(1840-1902)为核心,包括莫泊桑等,在左拉的巴黎郊外梅塘别墅活动,以标榜自然主义自居,他们作品汇集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义运动宣言。

  左拉创作了系列小说(20部)《卢贡-玛卡尔家族史》,最好的是《小酒馆》《娜娜》,阐释了科学实验报告式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后创作系列小说《三名城》《四福音书》成为文学巨匠。

  (二)英国

  1.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英国完成了向工业国转型,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但国内贫富差距巨大,工人“异化”。1837年宪章运动。

  2.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完美结合了高度思想性和广泛娱乐性,作品极端畅销,带有鲜明喜剧色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7)产生了英国文学史最著名形象“匹克威克”,人道主义绅士风度的快乐单身汉。狄更斯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漫画式的静止而富有特色,但不变化也没有内心活动。晚年代表作《双城记》(1859)融入对时代忧虑和人性思考,是历史小说,罪与罚,拯救与复活。

  3.萨克雷(1811-1863)将狄更斯视为对手,风格是怀疑主义,与狄更斯的乐观主义相反。代表作《名利场》。

  4.女性作家异军突起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显著特征。

  简.奥斯丁(1775-1817),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低调幽默。写小故事,描写英国乡镇和中产阶级青年恋爱婚姻。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爱玛》等。

  5.盖斯凯尔夫人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关注时代大势不同,代表作《玛丽.巴顿》反映宪章运动矛盾。

  6.勃朗特姐妹生活圈子封闭在荒原,穷困。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代表作《简·爱》(1847)有哥特体风格,心理描写细腻。(1961英国前殖民地多米尼加女作家简.里斯《藻海无边》后殖民角度的《简·爱》前传。1979美国女性主义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阐述英国小说女性主义传统。)

  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是妹妹。唯一小说《呼啸山庄》(1847)恐怖的哥特式氛围。

  7.乔治.艾略特,代表作《米德尔马契》。

  8.诗歌。桂冠诗人丁尼生(1809-1892),《悼念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罗伯特.勃朗宁,戏剧独白诗,复调式对话,代表作《致我的前公爵夫人》。此二君并立为维多利亚诗坛双峰。

  (三)俄罗斯

  1.果戈理(1809-1852)带领了批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俄国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死魂灵》(1842)通过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过程刻画了5个地主群像,展示农奴制的落后闭塞,代表人物吝啬鬼地主泼留希金。

  2.1861年农奴制废除,沙俄思想界活跃。文学中平民出身的理想主义“新人”取代了“多余人”,代表作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等。

  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代表作《战争与和平》(1863),全景式史诗叙事。晚年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注重描写心理与表情。托尔斯泰的创作艺术特征:主题深沉严肃;善于观察生活抓住本质;注重人物内心世界挖掘,“心灵辩证法”反映性格思想变化;全景式史诗叙事手法,内容丰富材料广泛,叙述多层次。

  4.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与农民作家托尔斯泰不同,是揭露现代文明弊病的城市作家。早期创作《穷人》《白夜》等展示贫民生活,1849年遭受10年流放使他转向宗教拯救。监狱题材作品《死屋手记》(1860),《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写小人物遭遇接续了普希金果戈理小人物传统。四大长篇小说《群魔》《少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心理分析深刻,复调式小说(作家没有控制人物意识,人物展现出各自意识形态与立场进行平等对话)。

  5.19世纪俄罗斯最后一位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1860-1904)以创作短篇小说和戏剧为主,朴素自然日常生活里的人性和社会性。

  (四)美国

  1.1852年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对黑奴关注。1861年林肯废除南方蓄奴制,后爆发南北战争(1861-1865),北方胜利后资本主义扩张,人们进入探索西部和南方。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2.美国现实主义倡导人豪尔威斯,他的朋友马克.吐温(1835-1910)做出了最初尝试。辛辣讽刺主题严肃,语调幽默诙谐。代表作《镀金时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精神入门书,影响极大),幽默讽刺,张扬人类淳朴天性驳斥种族歧视,语言风格带有本土化、美国化的乡土气息。

  3.与马克吐温对比,亨利.詹姆斯(1843-1916)往返于英美之间,善写跨国题材,表现特权阶层,重视人物心理分析。

  4.弗兰克.诺里斯宗法自然主义的左拉,代表作《小麦》;欧.亨利(1862-1910)短篇小说结局出人意料构思巧妙。

  5.杰克.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野性的呼唤》,思考人性与兽性,文明与野蛮。

  6.诗歌。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敏感的隐居者,生前没有出版作品。

  (五)北欧

  1.丹麦。安徒生,世界最著名童话作家之一。

  2.挪威。易卜生(1828-1906),代表作四大“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社会支柱》《群鬼》。《玩偶之家》女性主义运动先驱,结构严谨,戏剧性极强,揭示了中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

  3.瑞典斯特林堡现代主义倾向戏剧《鬼魂奏鸣曲》,芬兰基维农民小说《七兄弟》。

  第十六章 世纪末的西方文学

  19世纪末,世纪病情绪再度席卷,历经500年的西方现代文明出现危机,作家对现代性做出审美的批判。

  (一)法国

  1.19世纪60年代,强调唯美的巴那斯派(高蹈派,巴那斯指希腊神话里缪斯居住的神山)出现,领袖是李勒。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非情感化非个人化写作。

  2.象征主义开始形成,反对浪漫主义直抒胸臆,主张暗示、联想和隐喻表达焦虑、烦躁。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为先驱。代表作《恶之花》结束了文学的天真时代,重视丑恶,有神秘主义的“契合”思想。

  三位后继者。魏尔伦,无词的浪漫曲,音乐性的引入;兰波,代表作《醉舟》艺术高度无人能及,提倡通感;马拉美(1842-1898)与前两者不同,主张“纯诗”,摒弃客观环境叙事说理情调,通过音乐和色彩感应。代表作《牧神的午后》,1894年德彪西依此谱交响诗。

  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文学宣言,首次提出“象征主义”,宣告这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诞生。

  (二)英国

  1.1848年,“先拉斐尔派”成立,由画家、诗人等组成,批判现代性资本主义,主张回到拉斐尔之前的年代。追求理想主义的唯美,又名“新浪漫派”。代表诗人罗塞蒂,代表作《白日梦》。

  2.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唯美主义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英国作家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出生时狄更斯刚走红,晚年时过了一战,艾略特、乔伊斯等已登上文坛,他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1891),对英国乡土风情描写生动,悲观主义命运论精神,出现了现代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

  4.随着英国殖民扩张,19世纪末的一些作家对异国他乡有了兴趣。

  罗伯特.斯蒂文森代表作《金银岛》《化身博士》。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代表作《黑暗的心》《吉姆爷》等以殖民地和海上生活为主题,反思西方文明。

  吉卜林引起了更多争议,主张西方白种人应该开拓殖民,其儿童文学作品受欢迎,1907年获诺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奖的英国作家。

  (三)德国和奥地利

  1.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在19世纪末受质疑,非理性哲学抬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9-1860)创始非理性的唯意志论哲学,认为人的生存意志越强,越竞争激烈越痛苦;艺术只是暂时的逃避,根本解脱方法是佛教的空。

  2.尼采(1844-1900)发展了叔本华思想,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意义在于对西方文化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主张返回古希腊酒神精神,提出“超人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在20世纪被法西斯拿来论证种族优越性。

  3.世纪之交,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

  以上都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第十七章 世纪之交的东方文学

  15到19世纪末的近代亚洲多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只有通过现代性转型或借西方强势语言发声才能创造世界级的文学艺术。

  (一)日本

  1.1868年,明治维新发动,日本“脱亚入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启蒙主义思想家,日本文学迅速走上与西方同步的近代化路线。日本近代文学奠基者二叶亭四迷(1864-1909),代表作《浮云》(1887),描绘正直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制度下的“多余人”境地;稍后,森鸥外(1862-1922)发表《舞姬》(1890),揭示日本青年现代观念在传统伦理下的悲剧。此二者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开拓道路。

  2.之后,日本文坛主导是自然主义,用绝对客观主义创作。第一部划时代作品,岛崎藤村(1872-1943)《破戒》。另有田山花袋《棉被》。

  3.日本近代文学代表作家是夏目漱石(1867-1916),代表作《我是猫》(1905)反映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在东西方价值观夹缝中的苦闷与自嘲,融合日本俳谐和英国近代讽刺小说传统。

  4.与夏目漱石、森鸥外等同时,日本近代文学分化出几个流派,主要有唯美派、白桦派和新思潮派。唯美派写人变态情欲,追求官能享受,代表作家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白桦派在1905日俄战争后兴起,以杂志《白桦》得名,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代表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新思潮派因杂志《新思潮》得名,运用现代技巧刻画现实,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等。

  (二)印度

  1.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857、1905年两次民族独立运动。印度北部用印地语,东部用孟加拉语,中部用乌尔都语,各运用本民族语言写作。

  2.近代印度文学最伟大代表是泰戈尔(1861-1941)。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思想融合印度古老泛神论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吉檀迦利》颂神,质朴,消融小我与宇宙大我。通过英文对孟加拉原文的转译这部诗震撼了西方,1913年泰戈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第四编 现当代文学

  第十八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

  (一)德语国家

  1.亨利希.曼在一战前创作《垃圾教授》;弟弟托马斯.曼(1875-1955)发表《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编年史形式刻画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史。一战后,发表重要作品《魔山》(1924)。

  2.赫尔曼.黑塞(1877-1962)受战争影响出现思想危机,前往印度受到佛教等东方文化影响。代表作《荒原狼》(1927),多层嵌套的文本自叙,人性与狼性。

  3.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4.直接反映一战的是埃里希.雷马克《西线无战事》(1929)。

  5.贝托尔托.布莱希特(1898-1956),于20世纪20年代成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古典戏曲影响下提出“间离”效果,提出演员双重形象问题,形成“布莱希特体系”。代表作《伽利略传》《大胆妈妈与她的孩子们》《高加索灰阑记》等。

  6.二战后最有名德国作家是君特.格拉斯(1927-),代表作《铁皮鼓》(1959),旨在记录展示德国黑色历史。1999年获诺奖。

  (二)英国

  1.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大,代表作《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三部曲。

  2.D.H.劳伦斯(1885-1930)煤矿工人家庭出身,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虹》指出煤矿工人工人的异化;最后一部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阐释了他倡导血性肉体反叛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标准和现代文明的反叛。

  3.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倡导原始主义的回归。

4.二战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