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兴起》读后感摘抄
《小说的兴起》是一本由[美] 伊恩·P. 瓦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兴起》精选点评:
●带着对narrative这一概念的种种困惑读本书,让我对西方narrative源流中的epic和novel有了某种全新意义上的认知。Watt在在本书中的核心论点,目前对我来说有二:其一,强调novel与现代主体性(自我)之建构的关联(个体的、独特性的、当下的、日常的),由此对照epic的集体性、民间性和普遍性,当然这个问题还要和媒介(口头与印刷)扯上关系;第二,写实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换言之,关键的问题是18世纪以来novel所代表的长篇小说形式,如何解决“写实”与“虚构”这组核心矛盾。
●我学校老师翻译的
●形式现实主义?
●笛福、理查逊、菲尔丁同出一时代推动了今日面貌的“小说”的兴起,作者关注的正是其背后的有利社会环境究竟是什么,如瓦特所言,小说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它表现的是什么生活,而在于它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生活。翻译水准没看原著不敢妄断,但错字确实太多。这一批书是不是可以考虑重译了呢。
●赞不绝口
●书名准确点应该是小说在英国的兴起。
●結合社會學角度 但又不至於因此而偏廢文學本質 好書!
●扎实且实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八章
●前三章精彩绝伦。对于形式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小说时间空间观念建立、大众读者来源、小说最初流通模式等方面的论述清晰易读,笛福和理查逊是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最早的其情节并非取自神话、历史、传说或先前的文学作品的大作家。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种用个人经验取代集体的传统作为现实的最权威的趋势也在日益增长,这种转变构成了小说兴起的总体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后面对于最初几部小说的叙述模式、创作方法、人物情节的分析就生涩难懂了,粗粗浏览,待再细读。
●几位作家的小说都没看过,惭愧。完全是干读读完的Ծ‸Ծ。。。 但是看评论理查逊的《克拉丽莎》和《帕梅拉》时,活生生让我回想起年少无知时代看的种种霸道总裁文:男人一心想征服女人,所有女主一副无欲无求,清心寡欲的样子。。。MD,这种病态心理原来人在n年前就表现出来了。
《小说的兴起》读后感(一):摘抄
一章 现实主义和小说形式
凭着对人物个性化和环境详细展示的习惯性关注,小说肯定可与其他文学样式和虚构故事的先前形式区别开来。
帕美拉这个富有浪漫意义的名字就受到了安德鲁斯这个平平常常的姓氏的调节;克拉丽莎.哈洛和罗伯特.洛弗莱斯在很多方面说都是恰如其分的名字:实际上,几乎理查逊所用的全部专有名称,从辛克莱夫人到查尔斯.格兰迪森,都是听起来真实可信,而且又符合名字的所有者的个性。
在理查逊的作品中,人们得到的这种印象要更强烈完整地多,他非常精心地将他叙述的所有事件都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详细的时间表中。
二章 读者大众和小说的兴起
当时的书价与今天的书价相仿,但当时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现在的实际币值的十分之一。
小说的读者并不是像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观众那样,来自社会各阶层。当时,除了贫民,所有的人都可以拿出一便士来,偶尔在环球剧场的观众厅里站一站;那只需花一夸脱淡啤酒的钱。
三章 《鲁滨孙漂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
四章 作为小说家的笛福与《摩尔.弗兰德斯》
五章 爱情与小说-《帕梅拉》
在英国却并非如此,在那里,对优雅爱情的原始通奸特征的突破是如此彻底,以至乔治.摩尔几乎确有权力声称是他“发明了通奸,在我开始写作之前,英国小说中并不存在这种内容。”
在《帕梅拉》中,情人的关系具有浪漫爱情所具有的纯粹的特性;它还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比如象社会阶级和它们的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帕美拉和B先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能负担起文学结构的整个重量,而在传奇文学中,这是绝无可能的。
这种妇女理想的性质和后来的影响被厄特和尼达姆用作了出色论文《帕美拉的女儿们》的主题。他们指出,大体来说,模式化的女主人公必定十分年轻,非常缺乏经验,身体和精神的素质都非常娇弱,以致面对任何求爱的表示都要昏倒;她在本质上是被动的,在婚姻缔结之前,她对倾慕者缺乏任何感情,帕美拉是这样,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前的虚构故事中的绝大多数女主人公也是这样。
六章 个人感受和小说
七章 作为小说家的理查逊与《克拉丽莎》
早在1741年,理查逊就向艾伦.希尔解释过,他之所以写《帕美拉》,是希望它“能够引进一种新的写作样式”。
在《克拉丽莎》中,理查逊创造了一种集叙述样式、情节、人物和道德主题于一体的文学结构,从而比在《帕美拉》中更为彻底地解决了小说依然面临着的形式问题,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八章 菲尔丁和小说的史诗理论
九章 作为小说家的菲尔丁与《汤姆.琼斯》
十章 现实主义和后来的传统
《小说的兴起》读后感(二):不算书评的第一章概括
此书的出现完全可以作为小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读本科时只听老师提过关于印刷术兴起、女性阅读风尚和novel这个概念如何出现的只字片语——这似乎也是本书最为流行的观点。然而真正读到原著,才发现精妙之处比比皆是。其中作为总论的第一章,既不以论带史,亦因背后始终捆缚着小说发展的深层机制而显得义理清晰。
第一章,主要针对“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进行了哲学与文学方面的具体辨析。当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章。中世纪经院现实主义者的普适的、抽象的现实观逐渐被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代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笛卡尔的《方法谈》以及《形而上学的沉思》都展现了对个体特殊经验的重视。这种逐渐形成的现实主义思维传统,和小说作为一种革新的文体对个人经验的描摹,有难以被忽视的联系。这种联系自然不止于泛泛而谈,其间涉及到许多有关哲学—文学的严肃的学理分析,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小说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先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力求传统实践与主要的真理检验标准相一致的总体趋势。例如,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情节,就是以过去的历史或传说为其基础的,作家处理情节的优势也主要是按照一种正统的文学观念来加以评判的,该种文学观得自于该类型公认的模式。这种文学上的传统主义第一次遭到了小说的全面挑战,小说的基本标准对个人经验而言是真实的——个人经验总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新鲜的。因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合乎逻辑的文学工具,在前几个世纪中,它给予了独创性,新颖性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它也因此而定名。”
如此,novel和fiction的区别开始清晰起来。笛福和理查逊是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其情节并非取自神话、历史、传说或先前的文学作品的大作家。在这方面,拒绝“人类经验由确定不移的部分组成”的定见,为后世小说的创造性想象埋下了种子。现实主义的特殊的叙述技巧也开始逐渐兴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性格塑造和背景展示。
在小说中,人物性格开始向《人类理解论》中的定义靠拢:人的个性是长时间获得的一种意识的一致性,即人的过去与现在的自我意识的相互贯通。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基本的范畴。个性作为时空中一个特殊点的存在,内部始终有具体的历史时间在流动,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而在先前的虚构故事(fiction)中,人物主要偏向于类型化,性格塑造也非其间重点,而是作为故事情节本身的一个点缀。人物不是历史中的人物,而是外在于具体时空经验的、全然虚构的。这种极端,就是意识流小说。
时间尺度同样应用于小说的背景展示。对时间具体流动的意识的缺乏,使得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悲剧、小说还是后世的诸多虚构故事,都可被用于“永久性适用”的说教目的。而自小说开始兴起,现代的时间观念结合对个体经验的凸显,让小说中的背景描绘与现实体验更为接近。与时间维度从来密不可分的空间维度开始有了具体的地点名称,也为更加真实可信的环境描写增添了基石。
以上被瓦特称为“形式的现实主义”的技巧,是区分novel和fiction的重要维度,这与后来兴起的狭义的现实主义思潮相比,几乎可说是文学史上的康德,从此流淌出的,是全新的现实观与创作观。它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人的经验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小说的兴起》读后感(三):Fiction. Novel. Romance
一、小说是Fiction还是Novel? 1. 举例: 《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 《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小说机杼》How Fiction Works 《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 《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 《小说理论》The Theory of the Novel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 《小说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Novel (似乎novel 前要加the, fiction前不用) 2. 词典解释(牛津) Fiction:a type of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s imaginary people and events, not real ones Novel: a story long enough to fill a complete book, in which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are usually imaginary 这很符合一般的解释,即四大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里的“小说”是“fiction”,而“长篇小说”是“novel”。 3. 词源 Fiction:late Middle English (in the sense ‘invented statement’): via Old French from Latin fictio(n-),from fingere ‘form, contrieve’. Novel: mid 16th century: from Italian novella (storia) ‘new (story)’, feminine of novella ‘new’, from Latin novellus, from novus ‘new’. The word is also found from late Middle English until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sense ‘a novelty, a piece of news’, from Old French novelle. “fiction”更强调“虚构性”(fict-词根意为“虚构,塑造”),而“novel”本身就有“新”(new)的意思(18世纪末该词开始广泛使用)。 4. 本书的理论 小说(novel)是与之前的传奇(romance)的一个区分。特点是“形式现实主义”(formal realism)。一是注重描写普通个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的经历,二是将个人置于社会背景与历史进程之中(对于小说来说,“时间”和“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相对日常的语言。 二、杂记 1.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能活下来离不开他在船上找到的工具箱、手枪、火药等等,“所以鲁滨逊不是原始人,也不是无产者,而是资本家”……不过他还是要自己从事各种类型的劳动,这对于当时已经习惯了劳动分工的读者来说很有吸引力,“但对于都铎王朝的人可能就没有”……当时现实中在荒岛生存的人往往死于孤独,但鲁滨逊反而陶醉其中,这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笛福的个人主义思想。 2. 《帕梅拉》:“恋爱关系”是一种晚于“婚姻”的社会建构(以前文学作品里的表白都类似于“will you marry me”)……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原本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为配偶式家庭(conjugal family),于是“择偶”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同时女性在家庭的生产性劳动价值降低,未婚女性地位下降。在此背景下兴起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 3. 人们常说,“文学反映现实”。但我们很难通过读乔叟、斯宾塞和弥尔顿等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英国文学似乎是从小说开始直接反映现实的(但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关键词》,“个人”(individual)与“社会”(society)都是在18世纪左右拥有了接近现在使用的意思。 4.从唐宋传奇到明清小说大体上也像是一个从romance到novel的过程,不过“神魔小说”不太像novel,“演义”的英文又是romance……或许伊恩·瓦特所说的小说比较接近的是中国文学的“世情小说”?
《小说的兴起》读后感(四):《小说的兴起》读书笔记
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按:很早的一批文献了,不知道作者学术背景,也不知道有没有艺术社会学这个解读流派,但把小说兴起追溯到社会某方面发展、把文学人物内心动力机制追溯到笛卡尔-洛克这些学院派身上真的是有点不思进取了,鲁宾逊孤独爱欲世界的分析也不是很过瘾;翻译不是特别好】
第一章 现实主义和小说形式
(西方的小说novol是十八世纪后期才正式命名的文学形式,此前的准小说形式都是用散文虚构故事fiction来加以定位。)那么两者的区别究竟何在,这样重大的问题并不容易处理,尤其是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并未形成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流派,我们首先要探寻的问题是,这些文学和社会方社会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将这类小说家称为现实主义,并不是说他们表现的内容是现实的(比如弗兰德斯是一个窃贼),而是在于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的生活。1-3
传统哲学上的现实主义是指中世纪经院现实主义的那种普遍、类别、抽象的“现实”,而不是特别的、具体的客观客体。现代的现实主义相信笛卡尔-洛克式个人可以通过知觉来发现真理的见解,迪卡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怀疑一切的决心的彻底性,从此对于真理的追求被想象为是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小说最充分的反映这种个人主义赋予革新性的重新定向的文学形式。先前的文学形式如古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都是以过去的历史传说为基础,而小说的标准是对真实、独特的个人经验,它给予了独创性、吸引性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而被定名。4-6
其特点包括:
·笛福强调小说中个人经验应当占据主要地位的主张,如同“我思故我在”;
·情节要由特殊环境的特殊个人演化而生 8;
·完整的名字,暗示人物被看做是当代社会环境的特殊个人13;
·对于时间的处理。古典主义文学中悲剧的剧情限制在24小时之内,这是对人类生活中时间尺度重要性的一种否定,他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顺便的时间上,而是集中在绝对无时间可言的死亡的事实上,他们的作用是吞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志,以使我们做好面对永恒的准备。但是17世纪后期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差别的认识,笛福虚构的故事最早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个人生活的图画,对于个性的探索代替了形式与理念 17-18
·时间的变化带来了对于空间理解的变化。笛福使其全部事件的叙述具体化到如同发生在一个实际存在的真实环境中,这种背景的稳固性在他处理物质世界中的活动物品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鲁滨逊在荒岛上遍布着值得纪念的衣服和金属的碎片。20-21
第二章 读者大众与小说的兴起
当时的读者规模据估计在90年代有8万人,而当时的总人口是600万。当时绝大部分图书的销售在有关时事的小册子上,比如斯威夫特的《联盟军的行为》与宗教题材,比如班扬34
第三章 《鲁宾逊漂流记》、个人主义与小说
·【经济人】鲁滨逊被许多经济理论家用作他们的“经济人理论”与经济个人主义的化身,笛福笔下的主人公不管他们的出身与教育如何天生就会记账簿,比如鲁滨逊说“我只拿了100个葡萄牙金币,而且叫他拿出笔和墨水写了一张收据给他”,这一行为背后的契约精神与原先社会中口头、传统集体的关系截然相反。65-66
·【家】笛福大多数主人公都没有家,冒险小说本来就需要传统社会关系的缺乏。鲁滨逊身上有某种命中注定的东西,召唤他去海上冒险;这种洛克式的“不安定”是洛克动机形成体系的中心,而这种不安定心理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人的永久痛苦的标志67-68
·【爱情】浪漫爱情肯定没有在小说家中遇到有比笛福更大的对手,爱情在鲁宾逊的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他渴望的只是一个男性奴隶,在其中他可以享受一种没有女性恩泽的田园牧歌,这是一种革新;与之相对应的感情纽带和人际关系也只扮演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色。70-72
·【宗教】经济个人主义可以对鲁滨逊的性格做出充分的解释,但是控制他精神生命的还是清教个人主义,鲁宾逊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族的,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国教者,总之是一位加尔文教徒,这种良心的内在活动在加尔文教中无处不在77-78
·【地位】《漂流记》应归于《浮士德》、《唐璜》、《堂吉诃德》一类具有西方特殊欲求的主人公展现了一种执着的追求,每一位主人都体现了一种自大、一种异常的才能和一种堕落的无度。笛福肯定看过《J·阿伯特·德·曼德尔斯洛的航海旅行》,这本书记述了两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是法国人在一个岛上度过了两年之后,由于食用生鬼引发了疯狂,把他衣服撕的粉碎,第二个是一个荷兰人挖掘出一个已埋葬伙伴的尸体,做着他的棺材开始的海上旅行。相反的是,鲁宾逊把他抛弃的不幸变成了一种成功,笛福就是要尽量的强烈感染所有受到孤独的人,又有谁不是时而感到孤独的?,一个内在的声音一直在告诫我们,个人主义所促进的人的分离是痛苦的,最终将导致一种冷漠无情的生活和精神错乱。笛福却充满自信的回答,那只是每个人潜力最充分实现的艰难的序幕,两百年来个人主义的孤独的读者必将为如此令人确信、做非做不可之事,却又冠以高尚动机之例证,为之赋以个人主义经历的普遍形象——孤独——如此令人振奋的色彩而拍手称快。89-92
《小说的兴起》读后感(五):《小说的兴起》小札
《小说的兴起》小札
[美]伊恩·P·瓦特 著
高原、董红钧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
第一章 现实主义和小说形式
1.(哲学上的现实主义)的方法是由个体观察者对经验的详细情况予以研究。生活与文学之间的独特的一致性。
2.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种用个人经验取代集体的传统作为现实的最权威的仲裁者的趋势也在日益增长,这种转变似乎构成了小说兴起的总体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时间】
洛克把人界定为长时间获得的一种意识的一致性。文艺复兴以来,时间不仅是物质世界关键性的一维,而且是人类个体的和集体的历史得以形成的力量。坚持在时间进程中塑造人物。
4.【空间】
(1)从逻辑上说,个别的、特殊的情况是由空间和时间两种同等的要素界定的。
(2)在悲剧、喜剧和传奇文学中,地点几乎象时间一样,传统地呈现出笼统、含混的状态。
5.新的世界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的巨大变迁,它以另一种大有区别的图景取代了中世纪时对统一的世界的描绘,从根本上说,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发展的、而且是意外的、特定的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特定经验的聚合体。
第二章 读者大众和小说的兴起
第三章 《鲁滨孙漂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
1.个人主义出现的原因
(1)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2)新教,尤其是其中的加尔文教或清教的普及。
2.经济特殊化、个人
3.培根、霍布斯、洛克
4.经济要素:经济人、账簿
5.价值观:“不安定”的心理、勤劳、感情纽带和人际关系——小角色
6.韦伯:性是人类生活中最强烈的非理性因素,它是个人对合理的经济目的的追求最大的潜在威胁。
7.关于“劳动高尚”
由于使体力劳动贬值的经济专门化的发展,劳动高尚的补偿性断言变得更为重要了。
8.一般说来,自传体是清教主义内省趋势最直接最广泛的文学表现形式。
9.所有的灵魂机会均等,是清教徒普遍地倾向于道德和社会标准民主化的原因之一。
10.体裁区分
在新教国家,体裁区分法从未实现这种(十七世纪法国文学)权威,尤其在英国。
11.不愿承认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之间可能存在着对立,这种情绪在笛福的小说中非常明显。
第四章 作为小说家的笛福与《摩尔·弗兰德斯》
1.叙述者的有限责任。
2.良心是一个伟大的诡辩家
清教的力量之一,在于它将其正义要求变成了一种对别人的罪孽有点过苛干涉的癖好;当然,对个人来说,这可以作为一种补偿性癖好,使他能宽宏地对自己的错处视而不见。
3.【讽刺】
(1)无论对特殊事例可能有什么样的分期意见,可以肯定,在《摩尔·弗兰德斯》中没有表现出首尾一贯的讽刺态度。
(2)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常常又是无意识地使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些内容是讽刺性的。
偏见的起源:
A.现在被相当广泛地当作一种动机附加于经济利益上的负罪感;
.虔诚的表白无论如何也值得怀疑的观点,尤其是充分注意到某人的经济利益时更是如此。
4.笛福盲目地、几乎是无目的地专心于他的男女主人公的活动,他无意识地、未加考虑地把他们的和他自己的关于他们生活其中的湮没无闻的世界的想法混合起来,使许多动机和主题的表现成为了可能,而这些动机和主题,没有笛福的突击战术,也许没有可能列入小说的传统之中;比如像经济利己主义和社会异化这样的动机,像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这样的主题。
第五章 爱情与小说——《帕美拉》
1.直到婚姻基本上成为所涉及个人的自由选择的结果,优雅的爱情的意义才得以与婚姻的意义同日而语。
2.性道德方面中产阶级原则的胜利:所能希望的最好结果就是,通过使婚姻成为性表现的唯一允许的手段。
第六章 个人感受和小说
1.理查逊小说的独到之处不在于感情的类型,甚至也不在于感情的多寡,而在于其描绘的真实性。
笛福的细致更多地表现在对事物的描绘上,而理查逊的细致则表现在对人和情感的描绘上。
2.人际关系
每日的活动范围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任何永久性的可靠的社会联系的网络。既然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一致感和共同的标准,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要求在感情上把握和理解的强烈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的满足只能仰仗于人际关系的隐秘的揭示。
3.郊区
4.家庭私室
5.印刷机
那时的印刷机,提供了一种比舞台更少对公众态度审查的敏感性的文学媒介,一种在本质上更适宜于交流私下的情感和幻想的媒介。
6.【自居作用】
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的结果。
第七章 作为小说家的理查逊与《克拉丽莎》
1.在《克拉丽莎》中,理查逊创造了一种集叙述样式、情节、人物和道德主题于一体的文学结构,从而比在《帕美拉》中更为彻底地解决了小说依然面临着的最重要的形式问题。
2.克拉丽莎的胜利是一种与她的性别无关的胜利,这种胜利期待着个人主义的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新的、内心的道德制裁,正是凭借着这种道德制裁,康德后来成了哲学的代言人。
3.克拉丽莎在无意识中不但企求死,还企求性的侵犯。从历史的观点看,克拉丽莎的悲剧似乎显然反映了清教主义精神的灵性及其惧怕情欲的综合的效果。
4.动用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女主人公之死。
清教主义一直反对教堂中的一切欢乐的喜庆,但当逢到丧葬之类的事情时,它却赞同长时间的宗教仪式甚至感情的放纵。结果,葬礼的规模和价值日子增长,以至到了理查逊的时代,其讲究及排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八章 菲尔丁和小说的史诗理论
1.阅读史诗意味着要不断努力去排除当代日常生活的正常期望,而这些期望却正是小说所要利用的。
2.史诗的滑稽变体:对奇异的运用和对滑稽式英雄的战斗的采用。
3.1742年,小说还是一种声名很坏的形式,菲尔丁可能觉得,借助史诗的声望,在文人学士中间比在其他方面预期受到的偏见更少一些。
第九章 作为小说家的菲尔丁与《汤姆·琼斯》
1.理查逊描绘社会加于个人的苦难,菲尔丁表现个人如何成功地适应社会——宇宙秩序。
2.《汤姆·琼斯》一书根本的凝合力不在于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在于一种具有极大自主性的理智和文学的结构。
3.菲尔丁试图开拓我们的道德感。
如果小说要获得与其他文学样式同等的地位,它就必须与整个文明的传统发生联系,并以一种评价的现实主义对它的描述的现实主义进行补充。
4.要是新的样式要向旧的文学样式挑战,它就必须寻得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不仅能传递一种令人信服的印象,而且还能传递一种对于生活的机智的评价。
第十章 现实主义和后来的传统
1.斯泰恩着手将某种要求文学和现实逐一相符的现实主义首要的前提推至逻辑的极端。
2.斯泰恩和菲尔丁一样,是一个学者和才子,他同样迫切需要评论他小说中的情节甚至任何其他事物的充分自由。然而菲尔丁只是靠着损害他叙述的逼真性来获得这种自由,而斯泰恩却能通过将他的见解安置到他的主人公的思想之中这种简单而巧妙的方法,不作任何此类的牺牲而达到完全相同的目的。
3.【巴尔扎克、普鲁斯特】
尽管二元论将看待现实的不同方式的对立戏剧化,实际上并没导致任何对现实的全盘否定,不管是对自身的现实,还是外部世界的现实。
他们探究的基本术语,已由二元论在叙述上的对应词——个体和他的环境之间的或然性所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