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校笺的读后感大全
《世说新语校笺》是一本由杨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说新语校笺》精选点评:
●杨笺汇聚诸家,自然有不可废之处,不过很多校得似乎并不很好。世说已经有条件做一个全的汇校汇注本了。
●在刷完晋书一周目之后看世说简直飞起。get了一堆段子。不知道为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庾小征西在妻子与岳母面前秀自己的宝马和仪仗那段。估计他太太和岳母包括读者看的都尴尬症了,当事人却毫不在意,突然让我点亮了对于【雅量】的思考哈哈哈(ps第四本虽然有些小错误,但是很好用!
●好书
●岳母赠,好书,版本也好,收藏!
●小时候,午睡前亲爱的叔婆常常讲里面的故事,然后常常睡觉的时候会梦到……
●好像是这个版本吧 一套有好多好多本
●大概是更老一点的版……绿皮……
●不行,还是更喜欢余笺
●小故事,大道理,但我做不到细读,可能是不是我兴趣所在吧,但值得一读,用平凡的口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大道理,高,高高,但要用心才能有所体会,像我就体会不大了,但依然有所获
●这个版本的《世说新语》记得是初中的语文老师借给我读的,也是我读过的最早的一个本子。
《世说新语校笺》读后感(一):字义解释精到
杨本和徐本一样都着重于字义的解释,大意的贯通。
杨融合多家观点,对于更好地读懂这本书有很大的好处,世说是本很容易读错的书,其中许多语言习惯,按今人的读法是读的通的,但意思上往往是南辕北辙。
余嘉锡先生的本子着重意理,并从中推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两本都应当看看。
《世说新语校笺》读后感(二):请问现在哪里能买到这本书呢?
最近读资治通鉴,看到魏晋南北朝,颇想仔细品品魏晋风度。大学时读过两遍,犹记冬天读谢太傅雪日内集,觉得甚有意境。工作好几年了,没怎么翻过了。想在重新读一遍。
杨勇的这一版分为四贤小册,阅读很方便,尤其适合随身携带,差旅图中品读。但是市面上很难买到,孔夫子上有卖的,价格非常高。请问现在哪里能买到这本书呢(平价购买)?
《世说新语校笺》读后感(三):不精细
首先,原文和注文文字语句径依作者所认同的本子而改。若以《世说》各本互校则尚可;若以其他汉晋史书校《世说》,径改原文,则所读为何书?
其次,注文与原文脱离排列,也让人不太适应。
再则,虽取前人之长,纠各家之误,然无论字语之训释、史实之疏理,皆无特出之处。
最后,印刷上还有很多错误。如:26页“胡威”作“胡戚”,等等,恕不赘举。 总之是做的不精细。
《世说新语校笺》读后感(四):书是好书,发现有些印刷错误,发出来给大家做个勘误
版本:杨勇著《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勘误:
一册26页 德行27注[三]:《晋阳秋》曰:“胡戚字伯虎……”,“戚”当作“威”。
二册458页 品藻21:“宋袆”,当为“宋祎”(又见三册680页任诞43校笺②)。
二册461页 品藻25注[一]及校笺①,“卻”(“却”的繁体),当为“郤”(姓)。
三册576页 整页有“褉”字四、五处,皆为“禊”字之误。
三册627页 贤媛27“韩康伯母隐古儿毁坏”,当为“古几”之误。
三册667页 任诞23校笺②:“…则士雅自行劫”,“士雅”当为“士稚”,祖逖字。
三册714页 排调21校笺①:“梁简文谢吉安公主…”,似应为“梁简文谢安吉公主…”。
三册724页 排调41校笺①:“诗小雅采(艹巳)”,当为“采芑”。
三册729页 排调48校笺②:“见品藻34校笺”,当为“品藻36校笺”。
三册789页 汰侈5校笺①:“凡(酉盆)酱所和,细切…”,“酉盆”的右上部分应该是个“兮”字。就是“醯”的另一种写法。
三册815页 尤悔16校笺①:“獵”字皆误作“臘”字。
三册818页 纰漏3注[一]:“即彭(女骨)”,应为“螖”字。
另外注意:
四册人名异称表及人名索引,“范”姓在九划,因为部首为“++”。但印出来的“范”字部首是个“艹”,数起来是八划。
《世说新语校笺》读后感(五):余杨二公 各擅胜场
我看评论里不少朋友都在把杨勇先生这个注本和余嘉锡先生的注本比较。要我说啊,这两本书各有各的好。最好是能把两本参照着读。
杨先生这个注本呢,底本比较好。不过他一个比较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喜欢改原文。要我说呀,这个确实是杨先生这个本子的一个不足,这事没法洗。改原文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底本明显错了,比如说“桓冲”,底本作“恒冲”,这明显是形近而讹,径改没问题。还有一种呢,不是说一个对一个错,而是一个比另一个文意要好,意思表达的更好、更充分。这种情况就没必要非得改底本,注出来异文就行。杨先生改底本好多就属于这后一种情况。而且问题在于杨先生用来改底本的依据不是类书什么的引用《世说新语》的异文,而是正史等文献对同一事件的叙述。这种出个注就成,没必要改原文了。因为校书本来就是要提供一个更加正确、符合原貌的本子,但是这么改了之后,那就已经不是《世说新语》的原貌了。
但是总的来说,杨先生这个注本挺好的。因为成书比较晚一点,所以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他参考了很多注本,其中像余嘉锡、徐震堮先生的本子还比较容易见到,但像刘盼遂先生的就不容易看到了。这也是个很大的优点。
和余先生的本子偏重对史实的考证不同,杨先生这个本子更为注重对文意的疏通、词语的训释。这些年来,学者关于《世说新语》的语言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杨先生的本子就比较充分的吸收了这些成果。既有专著,也有期刊上的文章。而且杨先生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见解。比如关于“戏”字,杨先生讲它有清谈的意思,进一步证成了钱穆先生的说法,就特别好。当然,杨先生举的例子也不全对。此外,像对一些名物的考证也是这样。余先生的本子当然对语言、名物也有很好的注释,但杨先生的要更丰富。
而且有些语句余先生的本子没注释,杨先生就注了。当然,这不是说余先生的本子不好。可能是余先生觉得不需要注,而且他本来的重点也不在这。但是像我就属于水平很差,有的地方就是不懂,或者明白个大概意思,不知道确切含义。但是看了杨先生的本子,哎,就明白了。
杨先生的注本呢,还有个好处。就是汪藻的《世说人名谱》。这个大部分注本都没有,但是杨先生给附上。特别好。这不仅方便咱们杜《世说新语》,而且对研究魏晋史,也特别有帮助。
以上要说的啊,就是我觉得这两本都挺好,可以互补。要是有条件,最好一起看。也不用捧一个,踩一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