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4 15:5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是一本由徐震堮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精选点评:

  ●百年後此書當入吾墓也

  ●作奇闻轶事观可也,亦不失为一本绝佳史料。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多引之。

  ●没有我看过的封面……

  ●正在重读

  ●“...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亭,清流激于堂宇。”

  ●世说的入门书 恩

  ●看过 还想看

  ●后面的詞語簡釋還好,但是對我這種文盲來說還是太簡了啊。

  ●84版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读后感(一):一本有趣的书

  古书有趣的不多,《世说》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道德文章做多了,活得实在乏味。还好,我们有《世说新语》。魏晋以及一切乱世,在“天下”的宏大主题之下,人的生命卑微如蚁;如果这时候,居然还有微笑、还有赏鉴,那实在是精彩生动极了。 偏偏《世说》雍容之至,连语言都是中性的。有丧子之痛、有人何以堪、有臧否褒贬,却不曾慷慨激昂、装模作样、呼天抢地、口吐白沫。的的确确是名士的派头!

  所以《世说》是“名士的教科书”,所谓“名士”和当今的“知识分子”在概念上极易混淆。名士、知识分子都强调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本质的区别在于:名士姿态超脱,知识分子则忧国忧民;超脱是对身陷漩涡无力的自救,而忧国忧民不过是为不得身与其事的尴尬作辩护罢了。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读后感(二):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五十五篇: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桓温曾于341年人琅邪内史时镇守金城,北征时在369年。桓温生逢乱世,祸福无常,30年后旧地重游,人树相逢,英雄迟暮,内心哀伤可想而知!千载之下,我读书至此,亦深有戚戚焉!

  后来,庾信将上面的语句给诗化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想,毛先生老年失子,当时感受,和桓温何等相似?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读后感(三):两种读法,各异其趣

  《世说新语》言语62,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丧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之句读,大致有两种:

  其一为:“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44页)、(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8页)。其二为“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张万起、刘念慈《世说新语译注》102页)。

  前者为正统的标点。老年人寻乐,还躲着年轻人,有点偷偷摸摸的意味。后者比较人本位,“烦忧”的是“晚辈们打击这欢乐的情绪”。两种读法,各异其趣。

  谢安晚年,妓乐不废。王坦之苦谏不从,放出“安出北户,不复使人思”的狠话。谢安愤其不谅,故出哀语。而右军之言颇相阿谀,何则?余嘉锡案:右军深解其意,故其言莫逆于心......是其所好不在声色,“丝竹陶写”之言,殆专为安石发也。然持论之正,终不及坦之。

  以右军的秉直怀抱,哪里亚于王坦之,实在是不得已之举。之前儿子献之对风流宰相的冷嘲热讽、不给面子、挖人墙角(《世说新语》言语86、方正62、方正60),已让右军够丢份儿了。人家生活作风有问题,与你何干?真是多管闲事多吃屁,老爹郁闷呐。好在谢大人不计较,跟家长交换意见,遂哈哈言“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您年纪大了,玩玩有什么,小孩子不懂事,别伤了您的情趣。

  此正解也。

  博客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f9fdd0100b8dp.html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读后感(四):用悲剧成全无畏

  罡风鼓动衣袖猎猎,帝王之怒伏尸百万,杀气弥漫,生命转进死角的那个时刻,他到底在想什么。广陵散的高调,不过在宣誓一个生命个体的狷介,而整个时代隐蔽在飘摇的时间碎片之后,我们依稀看见零星断章。他感慨广陵散从此绝矣,他悲愤的哪里是广陵散,我看到的分明就是深刻浓重的自怜。即使他如何潇洒飘逸,我看来到底还是深深镌刻了中国文人雅士的思想洁癖,从一而终根深蒂固。他知晓自己的绝境,所以把孩子托付给山涛,明明洞若观火却还是一如既往在孤寂肆意的道路上走向穷途。

  魏晋的思想解放自然浓墨重彩,但也似乎给中国文人套上了一个牢固的宿命圈。文人用于君王,在不能为我所用时,杀之何妨。政治的残酷在于处处融进生活。动荡如晋朝,即使上位者的天下与己无关,但作为名士,阵营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上位者需要一群为他粉饰的能言善辩者。古代文人的尴尬可能就在于此——心怀抱负,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高蹈理想,在帝王眼里却不屑一顾——我只要你听命于我,给我歌功颂德,招揽民心。民心若不乱,大半个天下就牢牢置于股掌之间了。

  不知道天朝社会是否真正存在过思想解放,任何时代的潮流涌荡,文人到底都不是主宰时代的主角,不过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兴盛的王朝比如盛唐,君王用书生不过看重了文笔才华好在殿前承欢,就像李白,长安终究粉碎了他的意兴湍飞,对于睥睨天下的雄心丝毫都没有实现。

  刘和嵇康,我觉得很有可比之处。都是在掌权者的天下唱出不和谐的音调。08**只有在暗地传看,社会总是一片和谐,怪道嵇康苍凉感慨广陵散从此绝矣。艺术作品怎会单纯,只是更委婉了些而已。

  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所谓的自由,它们与禁锢及盲从究竟有怎样的界限,如何应对才能不负本心?广陵散的绝唱消弭殆尽后,08**能够流传多久。政治在某些方面和香港电影里的江湖很像,腥风血雨里总有人想退隐山林,合唱一曲笑傲江湖。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厉害关系牵扯不断。即使谢公东山三十秋,也在家族存亡国之倾颓之际傲然携妓出风尘 。作为雅士,谢安好像成为了所有中国文人心中的一座坐标,有风骨,有傲气,有独善其身的睥睨,还有兼济天下的磅礴。

  谢安实在是个一身风骨的人,不幸的是,作为楷模后世争相效仿的往往只是皮毛和临风傲气。若非全才,若非心中自有朗朗乾坤,他如何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当日泛舟江上即已崭露锋芒,不是棱角毕现的文人傲物,却是胸中自有丘壑了然于胸的气定神闲。这种真正的开阔古来习得者又有几人,无怪乎文人们也只有望其项背慨然而叹的遗憾了。行为艺术自古至今就一直巍然成风,真正的艺术幻化于无形,是灵魂的歌唱和艺术。

  读雅量篇,最大的启示是自我修缮。生命本身是块璞玉,在时间和经历里用什么样的心态和价值去雕琢才能完成自我升越,用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活得潇洒得意。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读后感(五):世说新语

  近来别人都读《论语》,我却读《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书中分三十六类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名士清谈时期的社会风貌,特别对竹林七贤的言行事迹摘录记载:「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大不同论语君子小人的两元标准,而是用宽广的纬度记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面相,整个好似特质论。所以,我说,论语如小兽,世说新语如大象,前为窥视,后为大观。

  我喜欢世说新语的言简意赅,一则故事仅用二、三行,却能使人物事件跃然纸上,毫不费力。

  鲁迅先生甚爱读《世说新语》,他说自己借用了很多世说新语里的表述方法来写文章,并且评价《世说新语》为“名士教科书”。的确,书中记载了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的出世人生,成为历代隐士争相效仿的范本。但我心仪世说新语的地方却不在这里——说此书教人出世,过一种靠清谈留名的生活,其实仅仅理解了表面,世说新语当旧世说新事,所谓新,就在于用叙事的方法客观呈现了在混乱的世代中,一种近乎嬉皮的入世方式。不是出,而是入,在掠夺、杀戮、奸佞、暴乱的局面下,好好得过活。后人冠以君子名士的名号,但其实他们只是一群“难得清醒,难得糊涂”的喝酒打铁人……

  例如最引人注目的1米90大帅哥嵇康,书中如此描写他: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如此一个自恋清朗的高大男子,从不喜形于色,宁愿树下打铁,也不倾倒于功名之下,却依然被一句「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要去性命。性不伤物,频致怨憎,君子往往在小人手中死于非命,嵇康的故事短短数言,却记述出名士的悲哀——要好好尊重别人的嫉妒,才是适生之道。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其实孔融的儿子比他爸爸更有魄力。你看此则故事,孔融即将被曹操所杀,他希望能保全两个儿子的性命,可是他的儿子却缓缓的走向他说:“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想想这个画面都足够震撼,这小孔的“清醒从容”,比革命烈士来得更有笃定、更举重若轻、更有幽默感吧。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 「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书中记述的女人之“清醒”一点也不逊于男子,赵母嫁女,告诫女儿,不要做得那么好,女儿问,那不做好,可不可以做得不好,赵母答:好事都不叫你做,何况坏事。在一介妇人的价值观中,好和坏并非硬币的对立两面,而是同一纬度的两个程度,其中深意,大有无功无过逍遥自在之意,这赵母的谋略,绝对不逊于任何一个名士,甚至比嵇康,更懂得保身之道。

  如上面三则小例,书中每则故事,短短几行,却能咀嚼出各种滋味,先是好笑,然后觉得脊背发凉,揣度作者客观记述后的深刻用心时,又觉得泉水汩汩冒出,清醒一瞬。世说新语好,好在客观呈现,不予评论。每个读者,读出的都是自己的世相。

  孔子是评论家,刘义庆只是个讲故事的人。前者小兽,后者大象。

  圣经上说:日头之下,并无新事。而世说新语,是“就旧现新”,我想,做一个高明的讲故事的人,即是如此吧,清醒陈述却不予评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