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1000字

2022-04-12 03:3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1000字

  《A Global History》是一本由Leften Stavrianos著作,Pearso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15.40,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Global History》精选点评:

  ●i'll revisit it from time to time.

  ●84. [Six-Star] A new world requires a correspondingly new historical approach.

  ●A Global History

  ●读的是第七版

  ●脉络清晰的一笔...确实还行...

  ●通史毕竟不是某一国某一朝的历史,所以需要典型,详略要得当。不过毕竟是西方人写的,书中的预期还是有些俯视性,介绍欧洲文明之外的文明有失偏颇。

  ●算是高中历史的回顾吧,浅白易懂,虽然作者不一定做到了他所说的“全球史观”,但提出了这一概念和目标,在史学史上也是很重要的。

  ●通史的话入门还成,但是对于想深入研究的人来说其实是浪费时间的

  ●这本书也注定要多读几遍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一):好书啊

  系统的对历史进行了讲述和评价,不仅对于文科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有帮助;对我们理工科的人也很有帮助,能够让人了解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规律。真是不可多得啊。建议有能力的人看英文原版。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二):讲了很多非历史的东西

  花了一个月时间囫囵吞枣读完了。因为听说中文版的有阉割啊,所以读的是英文原版。

  通史毕竟不是某一国某一朝的历史,所以需要典型,详略要得当。不过毕竟是西方人写的,书中的预期还是有些俯视性,介绍欧洲文明之外的文明有失偏颇。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三):求未阉割的英文原版

  在图书馆看过中文版的,现求英文原版,哪位好心人发份PDF版本给我,感激不尽~~请豆油~~~~~~~~~~~~~~~~~~~~~~~~~~~~~~~~~~~为什么评论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太短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四):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情——A Global History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中毕业在荆州的一家书店里,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很喜欢历史,又发现这是两本厚的像砖头一样的书(上海社科版的),就缠着爸爸买了。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很喜欢历史,是小时候刚认字就把家里的上下五千年翻到烂熟,读了初中的时候总是很喜欢给同学们炫耀历史,那个时候觉得什么是历史呢?就是一堆好人坏人在一块打,最后总是好人战胜的坏人。

  这本书是我高中三年唯一读过的一本课外书,而且还是读的很熟的那种,以至于读大学之后再读英文原版的时候,我甚至可以预先知道下一句要说什么。

  我们的历史,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这一点从史记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喊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都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人。以往的历史,总是谈谈他们的各番事迹,而后予以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历史也正是我从小学到初中(我是理科生,所以不知道高中历史什么样子)所接触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倒真是应了英文的一个妙解:history=his story. You are always learning the story of others.

  可以说我们学过的历史,就是一个好人与坏人的花名册,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种定态的思想:一个事情一定有好有坏,一个人一定非好即坏。在这种教育下,我们开始知道,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从XX朝代开始就归顺了中国。日本人是坏人,国民党反动派也是坏人,共产党是好人,共产党引领我们走向了“伟大复兴”。

  谈到“复兴”,我们似乎总被教育了这样一种观念:“在过去的2000,3000,甚至5000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我们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多年,很不幸的被邪恶的西方列强打压了!所以,西方国家也是坏人。”

  但事实是,中国真的是那个最强大的国家么?

  也许会有人摆数据论道理,但我想说,“就算中国有了那么多那么发达的文明,那么强大的国力,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衰落不是比追忆过往的虚无缥缈的光荣更加有意义么?”

  很可耻的,我们被染上一种“爱国主义”的恶疾,我们无知的认为,国家强大了自己也就有面子了。面子,多么可耻的东西。可是什么是国家?现有家,后有国!我的国家不是我生来就要去热爱的,我爱她,是因为这是我爷爷奶奶相识,相爱,抚育了下一代的地方,是我的爸爸妈妈生活了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我所有记忆发生的地方。但我爱她一定不是因为我有“爱国的思想”,我也为她感到羞耻,因为她没有给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应有的尊严。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一件事情,当你没有能力达到他的时候,是没有资格对他的好坏做出评价的。历史上的人物,永远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伟大的人物和特别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总是被特别伟大的人物打败,然后变成了“坏人”,你真的觉得他们“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么?想想自己吧!伟大的人物和特别伟大的人物携手走进了历史的殿堂,而你的名字,将在100年内永远被人忘记,就像你从来没有来到过世界上一样。

  很幸运,Stavrianos的这本书完全是从事件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可以知道大约在一个相同的时间段内,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世界的格局是如何,这样的格局又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这样我们可以开始思考,摈弃一切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毒瘤,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生来卑微,人生仅仅一个可怜的过程,我们被引诱着繁殖后代,并且以这种苟延残喘的方式让种族延续,总有一天,人类种族将会毁灭,没有什么可以留下。

  由此看来,历史的意义是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我们地球的历史,正是人类摆脱蛮荒,乞求生命,乞求团结,乞求力量,乞求尊严,乞求自由的过程,无数的王国朝代人物逝去,我们看到人类社会以越来越强大的活力去勇敢面对原为飘渺的人生。

  这就是历史,我想如果用一个更加贴切的方式来定义历史,那就是“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情”

  《A Global History》读后感(五):实习作业心得

  整整两天,终于把实习搞定了

  就是翻译这个东西的第26章《欧洲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比于一些散文来说(我只读了第26章),这部书的语言很简单(译起来非常容易),对于我这个没有中文功底的人来说都完全没有难度

  过了CET6的人应该都可以读得懂吧

  虽然整章都是学术性的陈述与评论,但是至少历史题材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由于我对世界历史了解得很少,对一些术语的翻译还是颇费神的。

  例如一个“New Imperialism”就令我非常头疼,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更不知道它在中文里的counterpart

  因此只好求助于网络,结果就是字对字地译过去……

  看来,翻译并不是只需要读懂那么简单

  雁过留声,译过留文,以作纪念吧

  第26章最后的几页

  同等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中产阶级主妇的首要期盼不是做家务,而是照看孩子。书籍、杂志、布道共同促成了一种观念,即母亲应该同时关心家庭成员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专家为成功的现代母亲详述了新的“科学的”技巧。同时,人们也期盼这些母亲坚持传统价值观并且保持他们的女性气质。许多中产阶级女性感到焦虑和力不从心也不足为奇。一些人开始质疑婚姻要求她们服从丈夫和孩子的假设,因此,要求女性在家庭内外享受平等以及更多机会的女权运动产生了。

  同时,工人阶级的妇女没有这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烦恼中产阶级家庭关于做家务和照看孩子的矛盾。实际上,她们没法渴望扮演一个完美的主妇、完美的母亲、完美的管家。此外,她们还必须处理由失业、离弃、疾病以及工资与家庭开支的长期鸿沟造成的紧急的日常危机。工人阶级的妇女占女性的大多数,她们备受苦难压迫。对于她们来说,生活就是努力挣扎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早期帝国的欧化

  在1763年以前,欧洲强国在亚洲和非洲只有少数几个立足点,他们主要占据的是美洲。1763年以后,他们对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进行了政治控制。在美洲和不列颠的自治领,他们做的比这要多得多:欧洲人利用当地地广人稀,以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填补了相对空旷的地区。

  工业革命是促成大量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我们已经知道,十九世纪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欧洲人口急剧增长,由此造成的人口压力最终通过海外迁移而得到缓和。铁路和蒸汽船将大量人口运过陆地及海洋,另外,各种迫害也进一步促进了迁移,如爱尔兰的土豆饥荒这一灾害。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每过10年,这种人口迁移的大潮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增长。在19世纪20年代,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260万人;而在1900和1910年间,迁移人口数达到了顶峰——90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约100万人口移出欧洲(见全球人种分布图,384页)。

  1885年以前,大多数的移民来自北欧和西欧;此后,大部分移民则来自南欧和东欧。大体上说,英国移民前往英国自治领和美国;意大利移民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德国人前往美国,也有一小部分去阿根廷和巴西。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不同寻常的人口迁移意义非凡,因为除了大部分人移民到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少数人流入南非外,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完全是美洲和大洋洲。结果导致了西伯利亚,除南非外的英国自治领以及南北美洲在民族上几乎完全欧化。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幸存下来,但是已经沦为少数民族。

  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

  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海外领地的欧化,也使欧洲殖民地体系在亚非得以大量建立。1870年以后出现的建立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全球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少数几个欧洲大国的附属品。新帝国主义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在其不断增长的获取殖民地的欲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殖民地可以为他们不断增加的制成品提供市场。很快,19世纪实现工业化的几个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为抢占市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他们提高各自的关税来限制别国的产品。不久有人提出,每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都应该有一片为自己的制造商提供“庇护市场”的殖民地。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剩余资本,这就使各强国去开辟殖民地作为其投资场所。在国内积累的资本越多,利润就降得越低,去国外寻找更好的投资市场的需求就越迫切。事实上,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德,将大量的资本投到国外。例如,到1914年为止,英国对外投资总计达到40亿英镑,相当于其国家财富总额的1/4。到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的银行家。在19世纪上半叶,多数海外投资的目的地是美洲和澳大利亚,即白人世界。但是在这一世纪的下半叶,多数投资转到了非白人的,亚洲和非洲的一些相对不稳定的国家。成千上万提供资本的小型私人投资者和大型金融组织自然会担心他们投资的安全。他们希望投资所在地进行“文明的”管理,最好是由他们各自的政府来管理。因此,安全地投资剩余资本的需要刺激了新帝国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对机器用原料的需求。多数原料,如黄麻、橡胶、汽油和各种金属,来自于地球上“未开化”的地区。多数情况下,保证这些商品的充足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这些投资,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会导致政治控制。

  新帝国主义的影响

  有鉴于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殖民地民族对增长了的生产率和外国公司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印象并不深刻。他们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可怜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与欧洲的生活水平相比较时。而且他们对于自己伐木工和钻井工的角色也很不满,这一点甚至在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地区也是如此。

  欧洲工人对工业资本主义与殖民地民族对新帝国主义的反映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对自己的命运不满,而且都对能为他们带来根本变革的运动表示支持。但是他们之间根本的不同点就是殖民地民族并不反对他们本民族的雇主,而是反对那些外国统治者。相应地,他们的抗议运动,至少在第一阶段,不是社会主义运动,而是靠西方一系列的政治教条——自由主义、民主、尤其是民族主义支持的。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一下这些构成欧洲政治革命的一些“主义”,了解欧洲革命与了解工业革命一样,在世界历史上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我们将来要看到的,由于欧洲政治革命,世界不仅受到了西方棉质品、铁路和银行的影响,还受到了西方的思想、口号和制度的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