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精选
《物理学和哲学》是一本由[德] W. 海森堡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4,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和哲学》精选点评:
●写的做好的一本量子力学的哲学书籍。 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家和写作风格, 这本书籍可以和《认识与谬误》一起阅读。。。。
●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阐释说得最清楚的书
●给点赞,看看量子理论的当事人怎么看待量子力学对哲学的冲击
●详见长评
●一组有联系的概念一般不会知道适用的限度。化学不能归结于原子粒子的牛顿力学,化学概念部分地互补于力学概念。生物有生命概念,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转换。
●我智商太捉急TAT
●从古希腊哲学开端伊始,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斯的“数”、阿那克西曼德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大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到柏拉图《蒂迈欧篇》将“土水火气”与“数”(五种仅有的正多面体)结合起来(第五种正多面体对应空间或“以太”),再到笛卡尔“思维实体”与“广延实体”,再到康德先验论中纯直观先天形式的时间、空间及“物自体”,由牛顿力学到麦克斯韦场论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玻尔的哥本哈根解释,来探究与量子的关系。如果没有哲学史基础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对世界观与认识论的探讨真的不要太棒!最后一章还讨论了核武器对战争和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影响。“测不准原理”的大师,非常值得一读!
●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科学出版社,1974。
●昨天刚看过相对论的课本,这本书里的东西是个很好的补充。给玻姆的隐缠序理论拍砖的那一部分说的也很好,不过这个理论在现阶段本身就很二律背反。
●每次看到上世纪这么一群天降的物理学家的书的时候,都特别想穿越回去,哪怕是他们身边的一个小助理也行啊!
《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一):强烈推荐
把物理比作一门描述自然的一套语言系统,很深刻的洞见,也可见科学家探索世界宽广和谦逊的胸怀,与其不确定性原理一般。
看过商务印书馆的这个版本,希望有机会读原版,当然最好是德文,一生应该读一次的书!!!强烈推荐!!!
《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二):过气的量子力学哲学
该书书有点过气,和他那套矩阵方程一样古板笨重,不合时宜,却依然值得翻阅,毕竟,他是量子力学的开拓者之一。不过这次,大概他又一次没用测准[偷笑]。作者是“测不准原理”(现在一律翻译为“不确定性”原理)发现者,正因为他对原子弹尺寸要求估算不准确,纳粹德国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否则,世界文明历史往另外方向发展,特此赞扬这个测不准专家。
《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三):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统一的整体?
不是一本科普书。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很难看懂的。本人就处于这一列。读完了,就说说一点自己浅薄的感受,不一定正确。现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极其重要的一门,说他是最重要的也不为过。从本书讲的物理发展来看,物理的发展从牛顿建立起来的经典物理学,认为一切都是有规律的,绝对的,可以预测的。上帝不掷骰子。这一度成为了物理学家的信仰。到现代物理的诞生,量子力学的出现,提出了世界不是绝对的,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实体。上帝是掷骰子的,原子组成的世界是随机的。我没有知识去评判它对不对。我只能感慨,世界真大,总以为我们抓住了世界,可到头来,抓住的只有冰山一角。我们了解的越多,越显得自己无知。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书名,我很疑惑,物理学怎么和哲学扯上关系了。看完才发现,不只是和哲学,物理学和各学科都在发生联系。物理和哲学具体有什么关系,借用原文的话:物理学方法中,不是从事实推演到理论的假设,而是从假设的理论推演到事实和实验数据。因此人们必须思辨地提出理论,并且用演绎法推导出这些理论的结果,以便使这些理论能接受间接的实验检验。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是先做实验得来的。物理学所做的假设都带有哲学特征。
《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四):《物理学与哲学》的一些见解
《物理学与哲学》的一些见解
海森堡的《物理学与哲学》从量子力学的经典解释导致的佯谬出发,深层的讨论佯谬的原因,以及在这佯谬背后哲学和语言的问题。
这本书实在很晦涩难懂,我也就在这发表一些我的皮毛之见。
不妨以科学探索的一般步骤来说明海森堡在书中陈述的观点。科学建立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然后便是做实验。
实验的方法和仪器受到我们的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一开始我们所做的实验的领域是接近日常生活,之后则一个往微观方向发展,直至原子层次,产生了量子力学。另外一个方向往宏观方向发展,直至到宇宙层次,产生了广义相对论。实验的一般过程,可以认为是运用仪器测量并记录一些可测量的量。
之后理论物理学家尝试去解释实验,在物理学家的方法中,不是从事实推演到理论的假设,而是从假设的理论推演到事实和实验数据。通常的物理理论,是一个公理和定义的闭合系统。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找到它的前后一致的数学表示的可能性。这种表示必须保证系统不自相矛盾。其次,系统还必须适合于描述广阔领域的经验。在这个领域内多种多样的现象应当对应于数学表示中一些方程的许多个解。
这个理论系统以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而科学概念是理想化情形;它们是从用精密的实验工具所获得的经验推导出来,并通过公理和定义准确地定义下来的。只有通过这些准确定义,它才能将概念和数学方案联系起来,并从数学上推导出这个领域内可能现象的无限多样性。但通过这种理想化和准确定义的过程,与实在的直接联系丧失了。
事实上我们在概念定义上,为了去理解它,为了向其他人解释和交流,我们必须运用语言,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区描述它。
在理论物理学中常常是数学语言,就是允许人们去预言实验结果的数学方案。当物理学家有了数学方案,并且知道如何用它来解释实验时,他就可以满意了。但是他还必须向非物理学家谈论他的结果,对于他们,如果不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平常语言作出某种解释,他们是不会满意的。
在科学的最开始的时候,科学的领域局限于日常生活比较相关,所以运用日常语言解释,不成问题,并没有出现逻辑矛盾。但当实验仪器进一步的进步,科学的领域达到了日常生活无法接触的地方,此时再一次运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去解释,就出现了理论的矛盾。例如电子的轨道,原子概念。
我们感觉例如电子一会在此处消失,之后在另外一处地方出现的实验事实与日常生活的观念充满冲突,所以我们不接受它,不可理解。其实问题不在于实验与理论的问题,而在于语言本身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语言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个领域了。
总结一下,海森堡提供一个科学理论的新观念。一个科学理论从实验开始,然后建立公理与定义的理论,并且给出数学方案,此数学方案运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用方程的不同解来预测出实验的观测结果。如果一个理论能做到这些,那么它就会是一个好的理论。至于我们需要去解释它,就不得不运用逻辑不完备的日常语言去描述它,所以不可避免就出现了矛盾。波尔提出互补论,用互补而矛盾的概念去解释一个实验事实,弥补了单个概念的不完备。不过这在数学方案上并没有体现,也并没有影响。语言的描述只是作为物理学家向外界解释的需要,并不影响理论本身。
当然这只是书中的一个观点。还有涉及到科学的主观性,物质与实在概念,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部分超过了我现今的哲学知识,可能略知一二,不能做出完整的回答,所以暂且搁笔。
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
《物理学和哲学》读后感(五):粒子的哲学讨论
粒子的哲学讨论:
原理一:
物理理论不以人类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转移,唯有实验才是真理的唯一证据。
定理一:
语言系统的逻辑性差于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在一般情况下,逻辑性是足以满足科学的需要的。
定义一:
概念破缺:
由于语言系统的逻辑性差于数学语言,导致描述物理问题时,当量值发生变化时,语言系统的概念发生突变,旧有的概念已经无法在新的量值条件下使用,称为发生概念破缺。
定理二:
我们可以做粒子物理的实验,得到一系列粒子不同状态的分立谱线,可以集合成为谱线图。而粒子物理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是可以准确推导出上述所有谱线的数学化的逻辑系统。
定理三:
我们对某种物质的性质判断来自于观测。观测分为自然观测和仪器观测。
例一:一个梨子是黄色的。因为我们通过眼睛观测到了它的颜色,为自然观测。
例二:一个梨子重10克。因为我们通过天平观测到它的质量,为仪器观测。
粒子物理中,只有仪器观测。
定理四:
物质具有的性质,只有能对外界产生影响,才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不局限于实验观测。同样的,物质对外界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性质。
例三:假设某梨子具有神秘性质,是上帝的梨子,但是它与外界作用时,比如被吃,被摸,与一切梨子无异,显然这个性质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普通的梨子不因为人不观测它时,便不是黄的。
推论一:
粒子的所有性质通过观测表现出来。
证明:根据定理四,粒子的所有性质只有能对外界产生影响,才是有意义的。根据定理三,在粒子条件下,它对外界的影响只能通过实验仪器的观测才能被人类认识,所以粒子的所有性质通过观测表现出来,得证。
定理五:
计算波函数的解可以替代实验测量。
证明:
粒子理论给出,粒子可以用波函数描述,波函数通过分离变量法,可以分为不同特征函数的乘积。而我们做实验观测时,实验仪器观测到的只能是常数,所以只能得到特征函数的不同特征值。既是量子坍缩。而波函数理论可以合理解释实验得到的谱线。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波函数的解,代替实验测量,实验则作为检验。
定理六:
人类在理解一个陌生概念时,倾向于通过他自身熟悉的概念比对理解。
定理七:
非科学工作者熟悉的概念一般仅在一米左右的尺度适用。
问题一:
人们无法理解粒子的真正含义。
而科学工作者根据理论的数学语言,是清晰可以理解的。
分析一:
根据定理五,人们会倾向于拿熟悉的概念来比对,比如很多人把粒子想像成实心的铁球。而根据定理六,实心铁球的概念仅在一米左右的量级适用。再根据定义一,于是得到此时发生了概念破缺。
所以一般人们无法借用熟悉的概念比对理解,所以无法理解。
分析二:
根据定理一,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是足够的。而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粒子的概念已为他熟悉,所以他可以理解。
定理八:
所有物质都具有至少一个性质。
推论二:
物质的真正含义在于能对外界产生影响。
证明:
根据定理四和定理八即可得证。
问题二:
人们对物质的传统理解的重点在于占据一定空间,在粒子物理中适用吗?
分析一:
这个是不完备的。因为物质的定义中包含另外一个概念空间,而空间的定义是指物质的广延属性,也包含了概念,所以从逻辑上逻辑循环,不完备。
而定义概念上,不可避免会引入别的概念,所以这种逻辑循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对物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即所有概念系统都存在不完备性。
因为不完备不可避免,所以在定义上我们不强求完备。但是这个定义还是存在别的问题。
分析二:
在粒子物理中,这个定义是没有意义的。物质占据一定空间,在人的生活尺度下,是易懂的。但是在粒子物理领域中,指向不明。假如该定义是正确的,因为粒子是物质,所以粒子应该占据一定空间,但是如何检验它呢?利用电子显微镜,或者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观察到粒子的图像,看到它确实占据到一定空间。但是,其实这个图像不过是通过粒子碰撞后合成的图像,所以最有意义的,不是图像,而是一般的粒子物理实验下观测到的性质。
而根据定理四和推论一,也可得出推论二。
问题三:
那么粒子的真正意义是?
分析:
根据定理一和定义一,得出
推论三:
宏观条件下的轨迹,形状之类的概念都发生了概念破缺,所以没有讨论的意义。
根据推论二,推论一,定理四,定理三,得出
推论四:
粒子物理中,粒子的真正意义在于实验观测到的现象。
再根据定理五,定理二,得出
推论五:
粒子物理中,粒子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波函数。
总结:
物质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外界产生影响。
粒子物理中,粒子的真正意义便在于其波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