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寂
刚才知道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不止证明了光子和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何为双缝干涉实验呢?
就是你拿着蜡烛,去照射有一面只有两条缝隙的挡板,最终投影在墙上。
那投影该是什么呢?
然而实验结果不是,实验结果显示,墙上出现了远多于两道的痕迹。
这时人们想起一个久远的理论,光是一种波,而不是一种粒子,所以光波通过狭窄的缝隙后,又扩散开来,一道道波互相之间产生干涉,最终形成了明暗交织的许多道痕迹。
那么,光真的是一种波吗?
实验者决定进一步观察,把高速摄像机放在两道缝隙前,观察光的穿过。
这时状况陡变,光穿过缝隙,最后落在墙上又变成干干净净的两道痕迹了。
光又变成了规律的粒子,不再干涉。
所以,这个实验论证了波粒二象性。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科学家还继续把这个实验做了下去,他们发射微观电子,通过具有两个缺口的挡板A,最终投射在挡板B上。
一般来说,作为粒子,肯定会在挡板B上落下一个个互不干涉的点。
而且通过两个缺口的概率应该相同,所以落下的点还应该分布均匀才对。
然而没有,电子与光一样,互相干涉,留下明暗交织的一道道痕迹。
无独有偶,当实验者准备仔细观察两个缺口时,电子突然也变乖了。
变成了均匀投射的粒子。
原来我们的观察……可以影响这个世界的吗?
不止如此,这个实验还没完。
有人提出,当确认电子通过缺口之后,迅速将高速摄像机放在最终挡板前。
那会出现什么?
彼时电子已经在无人观测的情况下通过了缝隙,无人观测,那电子就应该是波。
以波的形式通过缺口,必定会相互干涉,留下一道道的痕迹,这时再去观测电子,能怎么影响实验的结果呢?
还真的影响了。
落在最终挡板上的,是均匀的两道条纹。
电子没有互相干涉。
这是什么概念?电子不是已经在之前通过缺口的时候互相干涉过了吗,它们互相干涉的痕迹呢?
痕迹不见了,幽灵般消失了。
当实验者放下摄像机的时候,不仅当前的电子变成了粒子,连几刹那之前的电子,也变成了粒子。
我当下的动作,影响了电子的过去。
我的果,改变了电子的因。
当然,微观上似乎没有因果这个词。
那是另外的概念了,我作为门外汉,只能对这个实验和这个世界表示惊叹。
以及又想起了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