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鸽》读后感摘抄
《肉鸽》是一本由安齐名著作,朝华出版社出版的235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肉鸽》精选点评:
●心理阴影
●不很喜欢。
●关于那场执著的血肉模糊的爱情。
●日本留学生~好看~
●讨厌女主角
●比故事更深刻的是中考后逃课躲在新华书店的下午
●永远,永远都不可能的真正和平
●透视社会的实质,揭露生活,人性的另一面
●差点没找到 真的很...一种流不出泪的痛
●[肉鸽-东京的生死恋情]2006
《肉鸽》读后感(一):迷惑
连眼见都不可信的年代,没经历只是读了,只有迷惑,暂且中立态度。对日本,一直很欣赏他们的对艺术的理解,但是,不否认,对艺术有深刻理解的,必定有点极端,病态的思想,日本似乎真是有点这种感觉,令人生厌,才觉得平淡其实最好。
希望,某天,亲身感受日本。
《肉鸽》读后感(二):出国就一定要血泪史??
出国就一定要血泪史??
想借此书了解 新浪原创文学大赛 的水平。那年头两名的作品都是奇幻小说,由此可见,这个大赛是非常赶潮流的,根本不能算得上公正……
这本书名列第三,因此打开来看了看,感觉非常好。于是继续读下去。
总的来说,这个小说应当归类到‘情感小说’与‘通俗文学’当中去。但在通俗文学部分,这部书做得并不好。
它有一个精彩的小说开局,对人和的心情描写非常的到位。
但是渐渐的,到了主角从日本回来、又回去了日本那时候开始,就让我没有了继续阅读的欲望。
原因是:
1 太注重情绪的描写。连篇累牍都是情绪描写,看得让人不耐烦,也许女性更喜欢这样的书
2 妖魔化日本。出国留学生似乎总要写出一些‘血泪’来,这似乎变成了规定,不知道这是谁规定的
3 通俗手法掌握得并不高明。很明显作者并不十分了解或体会过留学生的生活,因此完全是用通俗小说的写法来写的。但手段不高明。
在这类留学出国的小说中,头一炮打响的当属《北京人在纽约》吧。那部书真正的是写得好的,情感故事都很到位。让人感觉作者有真正留洋的经历。是有深深感触的,但本书则不是。
我没有看完。以上是目前的想法。
《肉鸽》读后感(三):鸽中之肉
对于日本,总是对它的某种文化有着很强的观看欲,不是它盗用的中国古代文化,而是现代的对于时尚的日本独有的诠释观点和看法。所以,关于日本,我希望了解的更多。当看到这本书时,并未了解它的背景,只是为了先睹为快。
看完之后,总体的感觉是将日本写成了一个病态的国家,并不否认日本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有了各种过激变态的举动,但是,书中的日本人似乎除了那个变态爸爸的儿子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好人,看书的过程中总感觉作者是在灌输一种思想,一种让读者对日本产生恐怖,然后转化成一种厌恶,直至厌恶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一切。看此书,心情总是放不开的,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通过对话描写,仇恨似乎是早已在书中埋下的种子,作者从对日本的不完全了解而产生的怨恨再到诞生的此书,将一切出国的美丽梦想打碎在所有的胚胎时期。
中国痛恨日本的一切,作者或许更加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吉林,一个饱受沧桑的城市,理解,或许也只是如此了。不过错误的灌输一种是令人更加仇视这一切,而另一面便转化成了害怕,一个国家居然找不到一个好人,甚至到了那的每一个人都会同化然后进入无间地狱,我的思想告诉我,那其实是一个地狱,那么,我所想到的日本怎么会有其优秀的一面?奇怪~~~
作者的描写偶然性很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一些读者都会忘记的人在机缘巧合中都会相遇或是重逢,有一点纠结。女主角的命运好的让人可怕,任何幸运的事只为她准备,而其中的到日本留学的富家子弟却沦落到做见不得人的买卖,真的读不懂。
细腻的感情让我们了解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日本,但也描写出了日本的一面,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但任何事情都是自己作为参考的标准。肉鸽,我想吃。
《肉鸽》读后感(四):一条不归路
看完《肉鸽》一书之后,我胆战心惊。
这本书描述了一帮留日的学生,和我年纪相仿。满怀希望的去,绝望地活着,却带着失望而归。
这本书将我最近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哈日情绪给打了下去。我有点害怕。澳洲也会是这么个地方吗?真的好害怕。
我不清楚这个作者写的事情是虚构还是亲身经历,我觉得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那又怎么可以描绘出如此真实的情节。
我读着,很压抑,但更多是恐惧与不安。
怎么会这样。
至少我现在很安稳地读着自己的书,不算爱玩,对外面的世界涉世甚少,我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一切,所以我心安理得,每天过
得自得其乐。我身边也有一帮好朋友,是值得信赖的,都是好人。
虽然大家都在不同的学校了,但是我觉得和高中那时候一样,什么都不会变的,因为我相信人性是固定的,世上没有万恶之人。而
且,我的朋友中,他们心肠都是古道热肠,就凭这一点,我觉得很庆幸的。
在书中,好多女留学生都被日本人强暴了,许多人都感怒不感言,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知道在国外中国人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但无一例外是绣花枕头稻草包,同时也是no powerful的。因为我们只是来这里求学的。
书的最后,岳童,一名早稻田大学的大三学生,早在留日不久就开始了一些不正当的买卖,贩卖中国女留学生,以此维持生计,最后被一场车祸夺取了生命。或许这就是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决定金盆洗手的时候死了。最后,所有留日女生都回国了。但是在她们的记忆中,希望这段记忆是keep blank的,因为这段记忆是痛苦的,是幼小心灵扭曲的开始。
留日梦,遗留悲伤的开始,更是成熟的代价?
而且,感情在国外是最不可靠的。一段感情往往让人无法自拔,最后,为情困,让自己脱不了身。不切实际的天长地久,等到回国的时候,一切梦都醒了。在异国他乡,最重要的是完好无缺的来,完好无缺地回去,连一丝悲伤都最好不要带回国,那才是最幸福的事。
我觉得,在国外,最容易培养起来的是友情和爱情,但前者往往比后者更可靠。同性之间的更加会有怜悯之心。
很多时候,在国外看到种种恐怖的事,都是心里一过,却不会再次提起。选择遗忘,因为是女生的缘故,胆子小。前几天,朋友还带我去看悉尼的红灯区(同性恋)。
我看过很多的书,古代的不算。现代的,除〈梦里花落〉之外就是这一本,超级现实的,一本是对于当时初中的我对奔二及大学的恐惧;而这本书彻彻底底将出国的丑陋面赤裸裸地揭露出来。
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