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Bones》读后感摘抄
《Oracle Bones》是一本由Peter Hessler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95,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racle Bones》读后感(一):文化决定一切?
古代中国是祖先崇拜,古希腊是英雄崇拜,所以前者保守,后者更有开拓精神。从商到清朝,我们陷入朝代更替的循环,而西方则有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
美剧很多关于未来得科幻片,而我们很多yy的历史片,是不是也和文化有关?
《Oracle Bones》读后感(二):我们对自己的故事了解吗?
一个星期,抽着所有零碎时间把书看完了。
作者的写作功底是很不错的。几个故事穿插着把中国,中国人,中国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历史、真相,其实都是鸡零狗碎的事。能把这一地鸡毛捡起来,不失真相的做把鸡毛掸,是有很多功力的。
维吾尔人故事最让我感兴趣,因为那时作为汉人的我也未能了解的。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的作者也有一本对少数民族(ethnic group)这么交心的书呢?
《Oracle Bones》读后感(三):三部曲之二
中文版因为政治敏感只有台版,没有大陆版,电子版只找到一本热心网友翻译的,而且是敏感内容删减的……想想我好歹也是英语专业的,干脆找来原版看看吧
每个章节读两遍,历时三个月,横跨怀孕,生娃,带娃,今天终于看完了。感觉现在给我一本中文书,绝对能一目十行,无比轻松。政治敏感的地方主要还是中美关系和文革时期一些文人的悲惨遭遇。
作者真的是中国通,家乡乐清竟也出现在书中,而且很真实地道出了江西,四川,安徽是温州的主要外来劳动力,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还出租过房子给他们,我和哥哥充当翻译。
到此完成2018年一个小目标:每年读一本英文原版书✅
《Oracle Bones》读后感(四):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书中很好的
作者写作真是有水平,个个人物鲜活而真实,比很多老外写的中国和中国人更加多角度,更加真实到各种生活细节。最难得的是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每个都活灵活现,却又彼此不同。
看过维吾尔族Polat和农民工子弟Will, Emily的故事,都是中国社会暗涌的矛盾的代表。以后再看看其他人的故事吧,不知道会不会有汉族人的故事,要是没有,就有些有失偏颇了。
触及到了很多比较敏感的词汇和事件,但是作者又很巧妙地避开了大段议论,只是截取一些亲身经历的侧面,然后却又和外国媒体的cherry picking更加客观,总之这个度很好,很智慧。
但缺乏还是故意不写那些他称之为"the key information isn't what you put in, but what you leave out". 不是我最喜欢的菜。
《Oracle Bones》读后感(五):Outside viewer
读Oracle Bones,在Amazon购买的电子版。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经历的变化,常常让我翻新自己的记忆。作为七十年代后期生人,我们没有经历那段黑暗的时期,但是却体验了,并且 一直在体验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对应变化的感知,我比作者要更加消极和贬低些,或许是因为最近的记忆,尤其是近十年的记忆更加清晰的缘故。
作者以甲骨文学家陈梦家作为主线,对陈老故事的发掘,连带出一系列中国人的故事,有普通的四川农民,有自己在涪陵的学生,有深圳打工者,有雅宝路的生意人等等。不同的故事折射出不同社会地位人在社会变化中自然和不自然的变化。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这里面讲到的那些我从来不知道的故事,比如新疆考古发现的木乃伊;比如五十年代曾经掀起的取代中国传统文字而是用拉丁语系的提议等等。很多是在我们传统教育下无法获取的曾经发生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不禁要问:曾经我自以为知道的中国历史到底有多少事真实的?
更多的时候,一个西方人的视觉会带来不同的讨论
《Oracle Bones》读后感(六):一般般
正在读,看到the games那里颇有些意见,不吐不快。
看他的river town的时候觉得他对90年代中国的批评真是犀利痛快,可能是因为我是90后,对那个时代不甚了解。
但是,这本书讲的是00年左右的中国,可能我个人也更加了解,所以觉得他的笔锋有些尖刻。感觉中国官媒是拼命美化中国的一切,而他,则是以发达国家人士的眼光挑剔地看待中国的种种。
比如说他谈到商朝甲骨文的一个占文,好像是说十天之内没有灾害,他觉得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目光短浅。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吧。还有他觉得中国人过于沉浸于历史,导致自己裹足不前。好吧,我们中国人怀旧是因为我们有历史!
他对于侵华联军的恶迹的淡化更让人不爽。那些文物明明是他们掠夺过去的,但是感觉他的语气是觉得这反而有利于更好地保存文物。。。
这本书令我失望的另一点在于它有时候和river town有重叠。比如说emily的故事,其实river town里面那个女生叫anne。。。有些关于她的描写就是从river town里面摘抄下来的,让人觉得他是不是想凑字数。。。
《Oracle Bones》读后感(七):不愧是牛津的文学硕士
这肯定是彼得海斯勒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但我并不把原因归结为其触及的政治深度注定导致本书不能在大陆出版。
也正是因为这回读的是英文版,所以,除了反向猎奇外,我对何伟的创作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何伟有一个很强的能力,就是在非虚构作品里大量使用伏笔和隐喻,造成“编剧”的效果。举例如下:
*用中国北方火车窗外不变的风景,对应着不变的历史更迭
*开始像是在介绍首都行政区,不断放大,最后突然定位到Polat住的街区,镜头感
*一连串伏笔和线索,发现陈梦家和小院主人赵老的关系,李学勤的批判材料,家具到底是捐的还是卖的,故事性极强
*Shih的“虚拟考古”的两个表述,耐人寻味的词语提炼
*从Shih的儿子的年龄引出更复杂的故事
*一个jiade维吾尔难民在美国送名为左宗棠鸡的外卖
*简化字导致万岁写成无岁
*用小事带出巨变,用以前学生翻译的新闻和来信推进事件的发展
可惜,很久没有听到何伟和他老婆的消息了,百度说他已经去了埃及,不知道他们夫妻俩在阿拉伯之春还好吗
《Oracle Bones》读后感(八):8.4分
4星。这是Peter Hessler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作背景是99年他从涪陵离开后到04年的生活经历,虽然每个章节的故事比较零散,但主线有两条,一条以从甲骨文开始的中国文字和陈梦家为核心,另一条则是Peter身边几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很多年的外国人,把文字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是很好的切入点,可以说汉字是把汉民族凝聚起来最核心的一个要素,而中国从商开始延续的三千年历史就是靠文字承载的历史。Peter作为一个美国自由作家和记者,有很多独有的优势,既能采访到美国、日本、台湾的相关专家,也能采访到国内一些老学者,了解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写出他对汉字的思考。 关于另一条线,主要是由三个人组成。两个Peter的学生,一个在浙江教书,一个在深圳打工;一个Peter的朋友,从中国到美国政治避难的维吾尔人。通过他们的生活点滴折射出中国巨变下普通人的影响。Peter的故事中很多时候都关注那些小人物,边缘的人,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大家更了解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度内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最后,由于书中涉及不少如xx功、文革、新疆这样的敏感内容,无法在大陆发布,所以想要了解这些故事的人,可以找台湾翻译版本阅读。
《Oracle Bones》读后感(九):散落满盘的珍珠
通过作者追踪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故事,引出甲骨文专家陈梦家的经历,作者从不同的受访者的只言片语里逐渐给读者构建出陈梦家先生的人生境遇,又消无声息地把那个年代呈现到读者面前。
最有意思的是维族人波拉特,让我们看到了几乎很难见到的维族人的视角。在这个国家中,新疆是个具有美丽、神秘而富有争议的地方。所有国人都只能千篇一律地从主流媒体、从大汉主义的角度审视在那里发生的一切,不可能也不愿意去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两个民族早已形成的心理隔阂使我们不能平心静气地交流,只有在作者这个外人这里,通过第三者的转述,我们才能了解那里发生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最终,波拉特选择了逃离,即使远在自由的过度,对汉人的心理障碍依旧存在。
作者以前学生们的生活故事,不经意间看到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这一代人的奋斗和困惑。他们有着穷困的家乡,美丽的梦想,艰苦的现实,困惑的未来。
并行着几条主线看似相互无关,且杂乱无序,实则字字珠玑、珠珠饱满、意味深长。几条主线串在一起,呈现的正是我们这个传统悠久、历史深远、曾经疯狂、现实残酷的祖国。
《Oracle Bones》读后感(十):看看自己身边真正发生了什么
还记得高中上历史课,讲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老师总是几句话带过,偶尔愤青劲儿上来的时候会给大伙讲多几句,大家就会像听故事一样感慨原来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吗? 事实上,我并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爸妈那个年代也还很小,断断续续的片段和某几个特别印象深刻的场景讲给我,我也没啥感觉。但是每每总是被藏着掖着不让讲,网上又搜索不到信息的事件肯定都是大有问题的事件,这本书,从考古这么一个角度展开,让人侧面了解到了真实的当初。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给三个人推荐了。我告诉小伙伴们,这本书写的很有趣,很客观,很幽默,并没有特别站在哪一边,而是尽量还原真相,非常值得一看。
了解更多的历史,也认识了更多的学者,知道了很多花边新闻,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大小人物的故事,都是非常真实的。看的时候会扑哧笑出来,也会感慨国人怎么这么愚昧,也会因为看到这些文化学者受到文革迫害的种种遭遇非常感伤,都是很朴实无华的描述,却能让人感慨很多。
好像小时候经常写作文写的那样,滚滚的历史巨轮前进着,车轮下必然会有无数的尘埃缓缓碾过,我们,不管过着怎样的生活,说白了都只是渺小的尘埃而已。
真心谢谢那些放弃了美好生活回到祖国,在某一个领域辛苦钻研的人们,你们当初的选择让我们这些后人发自内心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