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话疗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谈话疗法》读后感摘抄

2020-12-13 01:3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话疗法》读后感摘抄

  《谈话疗法》是一本由(美)彼得·班克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话疗法》精选点评:

  ●如果没有那些事,我也不会去了解心里治疗。那么当初到底是谁的错?这个话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其实已经无所谓结果了。但凡心理,都是从自身入手,体验,之后分析,也尝试过自己的某些治疗想法,很庆幸,这样的试验还算成功。但成功之后,其实我已没当初的那般抑郁与痛苦,所以,但凡心理不痛快,自我分析是相当有疗效的手段,当然这个有局限性的。 其实这以后,如果我说我已完全没问题,这个是对自己的掩饰。阴暗心理会这么容易被驱除,向来便是我怀疑的动向。

  ●枫林晚

  ●挺全面的,但是很浅

  ●能學到一些技巧

  ●除了关于谈话疗法的种种辩证思考和精彩的案例与发展脉络以外,吸引我的还有彼得班克特的个人魅力。在其他心理学相关书籍里也一再看到的真诚、恳切。还有幽默。“本书再现了许多‘已过世的白种男人’的思想”,真可爱。

  ●将评论分析与心理疗法的历史、文化和性别结合的经典、系统集大成之作!

  ●真是不错的教科书

  ●调侃弗洛伊德,称赞行为疗法,认同人本主义,偏向性明显。行文幽默风趣,不可多得的好书!~

  ●: R749.055/1142

  ●对于心理学的各个学派和理论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和梳理..并辅以案例分析说明。德瑞姆的教科书比知音强多了 = =+

  《谈话疗法》读后感(一):书是好书,翻译再好点就更好

  有些句子读起来显得生硬,明显是直接英语。可惜找不到英文原版对照看看。作者在日本待了多年,对东方文化不陌生,介绍了不少心理治疗发展史中一些有趣的事,也有一些个人案例,可惜每读一次就总觉得某些句子别扭,就老想着……。

  《谈话疗法》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15 心理治疗从根本上来说是劝告的过程。

  17 现代的心理治疗确实发展处了某些“科学”,或者说,至少是可量化的解答。

  18 决定心理治疗过程的形态和结构的,与其说是技术和理论,不如说是Mahoney笔下的“有帮助的三个R”:由一定得角色构成的关系(reletionship),关于个人转变过程的根本理由或隐喻(rationale),还有治疗者和病人在整个过程中遵循的礼仪(ritual)。

  26 驱魔

  39茶会疗法----环境疗法(milieu therapy)

  2009 5 28

  --------------------------------------------

  暂时看了这么多,总体感觉这本书的观点很独特,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比较的。当标准化的电击疗法打着科学的旗帜大行其道时,当人本主义,认知疗法 ,不断的告诉人们如何才是“正确的,健康的”时,反思过的,未曾反思过的,不满于此的人们可以借助这本书的火花,看见新的风景。

  或者说站在这样的视角去发展属于自己的心灵疗愈术,不要被文化移植完全同化了,尽管文化融合是一个大趋势。

  《谈话疗法》读后感(三):心理咨询权威私家历史

  从个人的浅见来看,这应该是一本心理咨询师必读的书,倒不是说他对心理咨询技术描述的深刻,而是它概括了心理咨询的历史,有学术传承的脉略,有狗血的精彩反目的剧情。它又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作者的论点相对明确,夹杂自己心理咨询案例的介绍和点评,反而足够的理论联系实际。

  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开始,到中世纪的女巫猎捕,精神疾病的暗黑治疗师让人毛骨悚然又对逝去的无辜生命黯然慨叹,倒是从没有把精神疾病与女巫联系到一起过。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和环境的因素、和人的认知确实关联甚密,200-300年前欧洲女性的竭斯底里症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仔细想起来,童年的农村生活中身边倒也有类似症状的人。而所谓的捆绑、溺水、鞭笞,想想就深感不寒而栗。

  关键是生命磁治疗理论的大行其道,暗示的催眠效果的展示,颇使我对当时人群的普遍认知水平产生疑惑,可见,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凝滞是关键的社会因素,这种理论威力巨大,即使今天,带有神秘色彩的相似理论依然颇有市场可见一斑。

  沙可作为心理治疗萌芽的创始人,影响力和开创意义巨大,弗洛伊德也是以此为启发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而弗洛伊德甚至在沙可眼中似有似无,也是一桩奇事。

  弗洛伊德的案例安娜的故事涉及到早期合作者分道扬镳的恩怨,这也是弗洛伊德和资深合作伙伴诸多分手的开始,我关心的是,这个案例从作者的含沙射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是篡改或对结果的粉饰。无论如何,弗洛伊德开创了心理治疗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了长期的江湖统治地位。

  故事很多,充满精彩,后续精神分析也有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并开枝散叶,至今依然长盛不衰。心理治疗从欧洲到美国,自詹姆斯开始,美国逐渐朝着心理科学的中心发展。行为主义从华生开始,在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来讲,逐渐壮大。而行为主义对儿童教养方面的理论以及对来访者人性的尊重方面也引起了反思,人本主义以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登上了舞台,平等、尊重、陪伴、鼓励来访者自身的力量,效果同样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关于女性单独拿出章节来想,我确实没想到美国曾经对女性的歧视如此严重,时至今日,依然需要作者浓笔重彩讲述,相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同学以女性为主,深感中国女性的幸运。

  从西方的视觉转向东方,作者对东方心理治疗的文化也有涉猎,古代的儒道哲学观作者竟然找到了共鸣,可惜涉及到现代东方治疗已于中国无缘,重点阐述了日本的治疗体系,作者对文化背景结构的差异颇多感慨。禅宗、冥想、瑜伽甚至太极作者都对其对身心健康的正面导向作用大加赞赏,当然作者的学者风范也援引了批评者的声音。

  整体而言,作者涉足的不仅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健康咨询的范畴,很多篇幅涉及到了精神疾病的治疗,这是有待商榷的。作者的观点是需要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综合评估适用的咨询方案,不要局限于一个派系和方案,以人本主义的思想选择适合来访者的方案,当然,如果治疗师不熟悉具体技术的话可以转诊。

  心理咨询是个互动的复杂系统,来访者的信息来源,认知能力与水平,背景、习惯、人格特征都会决定咨询效果,但是,谈话疗法的传承与发展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证明了有效性。

  值得大力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