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欲、伦理与权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情欲、伦理与权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4 03:1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欲、伦理与权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情欲、伦理与权力》是一本由[中国香港]何式凝 / [加]曾家达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欲、伦理与权力》精选点评:

  ●算读了吧,因为很喜欢作者,翻开过很多次,读了各个章节都不太读得进去。大概是英文写的又翻成了中午的论文……终于路过街角政府的借书角,把它捐了出去。

  ●不论选不选择婚姻这条路,女人都应该深刻的了解自己,这样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年轻的时候凭着一时冲动而选择的人生道路,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也许更深刻的了解女性自身,不论是性,爱,社会角色,身份认同,都会帮助自己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访谈式调查

  ●有点无聊,有点有趣

  ●居然是在图书馆借到的,一万年去一次图书馆

  ●谈抑郁症和私房钱的两篇,以及全书描绘的女性价值观的特点比较有意思。

  ●试读了部分章节,很学术。研究师奶的访谈部分很鲜活

  ●书籍18110#只能算是“报告”,一个可能处于“幸存者偏差”的读者对整个系列的最大置疑便是样本的代表程度,诚然,得出的部分推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通读了访谈再看总结,不可否认有一定的“望文生义”,习惯量化又注意数据的前社科学生无法接受仅凭这么小的数据量得出的推论(……我宁肯这是一个做了十年的访谈+问卷汇总)

  ●一本以华人女性和男同志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看完后最大的收获在于研究视角。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在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女性和男同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适和抵抗,从而为自身正名。从微观着手,发掘个体的自主性。最有共鸣的一篇是《网络自我中心——香港年轻女性及其个人网站》。流连网络世界其实是一种避走策略:在网络中,女性得以展现一个与社会规范不相容的自我形象(忧郁感伤或其他),而现实世界的亲友无法接受这个违反社会规范的自己——于是只能将现实与网络隔离开,网络空间对她们解决现实问题难有帮助。

  ●香港和内地是不太一样的,那时和现在也是不太一样的。任何社会问题最终都能归到政治经济学上来。关于男同性恋那一段,觉得非常不错,和我的认知比较契合一点,但感觉点得非常非常不够深入。多写一点,传统的男权社会价值判断方式,对很多男性也是非常大的束缚。二战之后女性逐渐掌握经济权力,从而带来女权运动的发展,但男性可就没这个便利了。要想摆脱社会对自己的固有定位,只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再深入下去估计要触犯政治正确了,就不多聊了。说起来,看了不少这类社会学的东西,不知道学者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但感觉自己是越来越倾向基督教信仰了。

  《情欲、伦理与权力》读后感(一):定性学者的底线: 现实先行,结构后上

  虽然这本书的编辑真的太糟糕:为了发表才拆散报告重新一篇篇加头加尾,既然现在要以整书重印,为什么仍然是像简历里的出版概览一样原封不动一篇篇粘贴上来呢?每篇都要重重复复阅读一模一样的概要和方法论,明明是一个大项目,却非得搞成几十篇小论文。 本书让我欣赏的地方是二位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深度采访和扎根理论让学术界懒惰而高傲的稻草人谬误恶习相形见绌。同性恋并不一定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身份认同,同性恋也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真正的身份认同;流动的性向让看似符合道德和政治规范的魅力光环人群,也多了几分是越轨还是颠覆的迷思;抑郁的师奶与其说是受压迫的病理性后果,也不妨理解为反客为主的精明策略;女性的欲望不是以高潮为中心,更不是以性为全部:酒楼的打情骂俏,牌馆的调情,这些居家以外,异性恋以外,婚姻以外,一夫一妻以外的场所都是欲望倾泻之处。 女性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被假设受到压迫,被动,并且无私?这种骨子里仍然是攻击假想敌的纯逻辑论证懒惰而粗暴;同性恋也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本质性定义,这个概念本身也只是一种好用的,能更快让人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简便概括罢了。这本书的可取之处在于运用"卷宗"的资料收集方式,多维度,多媒介地展现被研究者更具细节,更"真实",更主动的自我阐释,而不是被研究者剥削成数据生产者,失去使用精英话语以外的权力。 曾经在写社会学导读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也非常乐于这样的逻辑:在套用理论之前,何不挑战一下理论立论的根基?做研究者是要沉得下气,不急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也不必自成大山,两位其实没有通过这项调查自创什么性别研究领域的新招式,却让我深深感受到扎实地对社会生活抽丝剥茧,才是自重重人。 在找ra的过程中苦不堪言,之前铁了心只要定性研究的我,也被屈指可数的站牌折了腰。看这本的同时在精读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精度高,细节全面,这是唯数理关系是论的定量无法比拟的。如果用"是否得过抑郁症”作为评价师奶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的指标,那么恐怕得出来的结论就要跟本文相去甚远了。当然,这样的差距可以通过设置机关题和其他深度询问个人理解的选项来弥补,不过在我看来,到时有些通过化简为繁来化简的滑稽。

  《情欲、伦理与权力》读后感(二):关于何式凝与曾家达为何选择“情欲”这个看似与精英学术语言无关的概念

  节选自原书

  关于desire

  我和曾家达发现,很难用sexuality的范畴去涵盖我们的研究领域与人的种种经验。正因如此,我们尝试使用desire这个不一样的范畴。

  Desire与sexuality一样,是更深层面、更多维度的,但desire所涵盖的要比sexuality更宽广(Cameron & Kulick, 2003)。 desire不是sexuality的替代物,而是补足物。desire弱化了sexuality中科学语言的意味,更多地体现了“杂语”、“众声喧哗”, 即巴赫金(Bakhtin, 1981) 所说的“heteroglossia”的意味。现在我们使用desire语言,并非因为它更完美,而是因为使用desire语言能够更加方便地捕捉到sexuality中隐藏的、非理性的、非肉体的东西。desire本身是指一种欲望,不一定和性有关。

  Desire的中文译名为“欲”或者“欲望”。在“欲望”中,“欲”包括了生理与心理的意味,“望”包括了希望、盼望、愿望、期望等意思。在这本书里,我们更希望从“情欲”这个意义上去理解desire。其中的“情”包含了感情上、心理上、关系上等与情感有关的意味。在师奶的话语中,她们所谈论的,既有“情欲”,也有“欲望”,包括了性意味的“肉欲”意义上的“欲望”。

  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发现,有的文章全篇使用“情欲”,因为其原文便是中文,所以我们仍尊重原文用法;有的文章全篇使用“欲望”,因为该篇由英文译出,我们更倾向于直接翻译为“欲”或者使用“欲望”这个字眼,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我们提出的“情欲”这个意义上去理解desire与“欲望”。

  Desire有时候会被译作“情欲”,所指涉的更多是在心理、情感方面;有时候则会被译作“色欲”,所指涉的更多是在生理上的性欲或者肉欲。这将我们指向探讨不同维度上的欲。

  必须强调的是,“情欲”是多向度的,没有等级的。等级是由社会划分的,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变,这种划分也会转变,因此也是无常的。因为“情欲”的流动性、隐喻性与包容性,结果“情欲”几乎无所不包, 涵盖了许多日常生活层面上看似与性无关的部分 (Jackson, 2008)。当社会模糊与打破了“性欲”和其他“欲望”之间的界限时,某些混沌一片、难以言表的经验就有机会被表达出来。

  我和曾家达相信,每个人都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动力,推动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我。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情欲”这一表述,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因为在当下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如果我们以后能找到更适当的表述,这一旧有表述自然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取代。日常世界的语言不断转变、发展,或许到了某个时空,新的语言出现了,我们就应该和这些语言保持交流、互动。可以说,这种语言的繁衍转变,与我们此前提及并一直强调的“身份认同的繁衍转变”,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注意的是,sex、gender、sexuality、desire这四个术语是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没有任何一个术语可以完全涵盖与概括其他术语的所指,所以它们需要互相补充。它们难以处理、难以翻译、难以捉摸、难以言说、难以定义,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字眼去形容与解释它们涉及的范围和我们所研究的范围。我们在此的“说文解字”只是一种抛砖引玉,以提醒研究者们未来在进行这个研究时更加注意。只有在不同的范畴里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只有超越当前面对的这个表面的、形成中的、转变的世界,才能去理解本质的、客观的、存在的世界。

  我们必须注意到,英文中的“desire”这个概念,与它在中文里的用法,有着微妙的区别。“情欲”的用语,与中国传统的“情”与“理”是不同的。“欲”能否独立于“理”的世界而单独存在呢?我们相信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我们突出“情欲”的论述,是想将已边缘化的情欲论述,推向中央,迈向正常化。使用“情欲”作为论述策略有若干好处:它是非技术化语言,不属于某一学理传统;它可与精英论述衔接,又可以在常理世界被充分理解,并能轻易转化为技术性的术语。西方的 desire,可翻译为“欲”或者“欲望”。相对来说,西方没有“情”的观念,他们在讨论“性”的时候,经常将“性”与“爱”和“婚姻”相连,有一种隐晦的社会期望:人先有爱情,然后发生性关系;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为少数异端,会被边缘化。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情欲”,就是融合西方的desire“欲”和中国的“情”(Wong, 1969)所达致的意境。

  《情欲、伦理与权力》读后感(三):自序二:太初有欲,欲创造了世界

  选自原书。

  这段序写得太好,读了几遍都意犹未尽。

  自序二:太初有欲,欲创造了世界

  曾家达

  为什么对性如此执迷?

  过去三十年来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反应是:为什么你们对性和情欲那么不认真?

  我写这序在何式凝之后,所以先看了她的,我们多年来能合作合写合编不同的东西,当然有很多近似的观点和经验,1979年时我是何式凝社工实习导师,当时搞的是社区发展,跟性和情欲关系好像不大,但我们可能都算是性情中人吧,兜兜转转老是回到这个课题上,80年代中期我们同时在港大社工系任教,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何式凝在生活上有她特殊的遭遇,而我自己也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和反思,交错中就把我们两个受香港基督教捆绑多年的人解放了出来。有关这论文集学术方面的交代,她已经说得很好,我其实没有什么必须加上的补充,我估计可能更有意思的,是跟读者们说一两句心里话。

  我成长在一个性压抑的文化社会环境里,那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大部分人大概都在性压抑的环境里成长,世界上在性和情欲问题上真正解放的社会没几个,对情欲的压抑造成人性的扭曲,个人和社会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香港,历史上传教士带来的原教主义(或称基要派或福音派)基督教,加上被脱政治化的所谓中国文化传统,和华南农村小镇保存下来的封建习俗,综合成为一种反智、内向和狭隘的世界观,孕育出一种畸形的情欲恐惧和性压抑的文化环境,和大批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的情欲恐惧症患者。我到长大之后才接触到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思想家、社会运动家和革命者对情欲的探讨和反思,及他们身体力行的体验,让我可以从“中国人就是保守”这个思想枷锁里走出来。

  情欲的释放可以有社会文化层次的理解,但也是个人的事,这论文集就反映了我和何式凝个人的经历和想法,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就我个人而言,心理治疗是一个重要的历程,心理治疗让我可以对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我们如何去处理或接受不同的想法、经验和欲望,它是一个诚实面对自己的过程,就算发现的自己是伤痕累累、支离破碎,或者是充满黑暗、怨恨、恶毒、愚昧无知,甚至发现“我”只是虚相,是众多因缘起合因应而生的,始终是走了这一程。在这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来找我做心理治疗的案主们,他们在面对人生种种的挑战、苦难或试炼(考验)时表现出的抗逆力和勇气,在面对心灵的黑暗时发挥出人性高贵和神圣的一面,在孤单无助时坚持着的信念和盼望,都成为我的启发和鼓舞。在情欲问题上他们陈述了不同的经历和挣扎,有不少人是因为内化了社会上主导的文化或宗教价值,把自己的情欲需要看作罪恶或病态,否定自己真实的部分变成了生活条件,压抑和自欺成为生活习惯,因而付出了蒙蔽甚至出卖自己灵魂的代价,生活在痛苦黑暗中。在心理治疗历程中我们一同面对情欲,诚实地处理内心世界中种种不同的力量和人际关系中交错的爱恨纠缠,结果可以欣然拥抱情欲,接纳自己,享受多向多样的亲密关系,走出常理世界的牵绊。

  心理治疗的另一个启发在于对知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的启发,常理世界假设我们的知识可以指挥我们的行动,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开发知识和教育,假设教育可以改变行为和生活,现在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阶段,知识和教育变成了庞大的产业,而语言和文字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媒介,我在大学里面混了三十多年,大概可以说对于文字知识生产这游戏有一点了解,搞社会理论的人喜欢把语言和文字想象为生活世界里面最重要的结构,投入不少的精力时间去分析话语和叙事,我们出版这文集大概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吧,语文当然重要,但也有它的限制,在情欲生活的空间内最好体会语言和文字的限制,在这里,我们用语文编成的网经常不能把身体、感官、需求、欲望、情绪、感情等等都打进去,对我来说这就是情趣和精妙所在。

  心理治疗里的认识,是躯体承载的认识,是体验性的,要把思想、价值、信念、认知、身体、感官、需要、欲望、情绪、感情、对环境的了解和经验等等都融合起来,我们知道知和行之间有多大的距离,知道人在自己所知所信和自己的实际行为之间有多么激烈的挣扎,语文是工具,虽然它有建构现实的功能,但它并不能完全覆盖我们躯体承载的经验,我对文字能达成的效果,尤其在写与读之间,并不抱太多的幻想,加上社会文化和学术圈对于出版的东西都在进行多方面的监控管制,比如我们透过学术出版社来出版,就得通过他们的审稿过程,用中文出版,很多有关性和性交的具体描绘也有避讳的地方,真正畅所欲言的空间,还得往别处找,与心理治疗空间里面那种透过个体临场,动用了身体、情绪、眼泪等等来说话的情景差距甚远,与在自我释放、两情相悦、灵肉一致那种另类空间内的体验更无法比拟,我最终关怀的是我们能否透过对自己情欲的探讨来重整生活世界,让我们活得更实在、更丰盛,包括可以享受更加多彩多姿的情欲生活。

  也许我这种济世情结就是我学术生活的弱点所在,但我归根到底是个务实主义者,老是想做点事。我认为人和生活世界是本,知识是工具,文字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要是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多打开一点空间,就更好了。

  《情欲、伦理与权力》读后感(四):社会期望与自我期望的冲突

  仔细反思,两性关系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困惑的问题。

  若非要举例,倒真有两段经历影响我很大。第一段是15岁时看《挪威的森林》,结尾渡边与他深爱的女孩直子的朋友铃子上床,在书中,那是一段对他们俩来说都意义重大的经历,然而我始终不理解原因——为什么非要以这样的方式抚慰对方内心的伤痛?更不理解这样的性行为又给他们俩的关系带来何种转变。

  第二段是去年夏天学车时发生的。因为家乡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往往教练都是特意打招呼的熟人。我的教练是外婆家的邻居,两家关系甚好,我一般喊他舅舅。偶然有一天,我去教练场旁边的小店买水喝,无意间听到里面的老板娘正和其他几个人在议论那个舅舅,大意是说他和另一个女教练发生了婚外情,“他的老婆很会做人”,这是他们那次讨论的核心。当时我很震惊,以为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秘密,回去后煞有介事地说给家人听,他们的反应却是不以为意。“他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很正常啊。他挣的钱都交给老婆管,也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没什么的。他老婆很有用的。”当时我十分不解,倒不是不接受出轨这件事,而是从小教育我要找一个踏实尽责丈夫的长辈们,竟很能接受这种违背他们“口中”价值观的行为。

  这两件事横亘在我心中,总是时不时回想。而看完这本书,再回头思考,不经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书中的论述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年轻女性,她们对两性关系、婚前/婚后性行为的体验与看法,第二部分是同性恋,第三部分是步入婚姻生活很多年的中年妇女们,即“师奶”。现在先说一下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之所以说,两者有相通之处,是因为在看完这本书后,回望以前的两段经历,发现一前一后,竟分别是书中第一、第三部分所讨论及研究结论的体现。我之所不能理解渡边与铃子的行为,是因为不理解性。“在这种高度耻辱和难堪的气氛中,在失去支配和隐私的环境下,香港女性对自己的性器官及其功能甚至是整个身体都产生了羞耻感。”香港如此,内地更甚。很多时候,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莫说“谈性色变”,连谈的动机与机会都没有。然而令我奇怪的是,如此把女性放在被动的、无力的位置上,认为性行为——至少是婚前性行为是肮脏的、不纯的,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在大力倡导女性应该“纯洁”得符合社会规范的同时,无疑是在说,男性能够较女性在大程度上——至少是在性这个方面——“为所欲为”。乍看这是一个很简易的男权逻辑,但进一步思考就能发现它的荒谬——倘若这样的社会规范真能起作用,即认为女性为未来丈夫保持贞洁是应该的,那么男性该找谁“放浪形骸”去?当然对男性也是不公,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大多数女孩子对男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是恐慌的,不知所措的,更有甚者,则将男性统统污名化、猥琐化。然而这就是这个社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的主流逻辑,很直观的一个影响,就是所谓的“处女情结”。然而即便是逃脱出这一逻辑的女性,也很难说不会被套进另一个怪圈:不断被社会规范或自己否定,“否定她们的知识,以及否定与此相关的她们掌握自己性命运的能力。”从而误解两性行为。

  如此看来,渡边和铃子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了。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应当争取与男性建立“充满爱意的稳定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婚姻。在这样的关系中,女性通常需要用她们的身体去取悦男性伴侣,或允许她们的身体被男性所用,哪怕因此引起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痛苦。而铃子与渡边发生关系,并非是为了与渡边确立什么,更不是为了取悦他,相反,铃子和渡边都是在取悦自己,借性带来的愉悦进行一种释放。并且,他们在两性关系中都是积极的主体。

  而第二段经历则更为复杂一些,两次听到“他老婆很有用”这句话,让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他们看似是在称赞舅舅的妻子,实则蕴含了中年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其实,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香港的“师奶”现象,基本上不用看就能猜到,她们大多在经济上依靠丈夫生活,以家庭为生活核心,表面上,这是社会大为支持的女性行为,然而事实上,她们所享有的那种社会尊重和社会体面其实只是社会对她们的认可而非赏识。很讽刺的是,舅舅的妻子虽然在外被说“会做人”、“有用”,评价很正面,然而仔细地想,她大概并非真心如此——如果有能力拥有更好的,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样的婚姻中?抑或是,她也根本不认为能再从丈夫或其他异性那里获取什么了。那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何不好?或许在女权主义的框架下,这样的行为是消极的、反进步的,然而我认为,这绝对是明智的——是无奈之下的明智之举。

  无奈有很多,当然,更不乏有人打破定势。在作者的研究中,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主妇们,她们根据自己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情境与关系情境,不断重建自己的期望。她们以做义工、参加兴趣小组、甚至婚外恋的形式,来抵抗固有的社会规范,通过强调自身的性感、把身体当做愉悦的场所来颠覆她们的母亲和妻子身份。当然,这样的抵抗极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却无意中正在悄悄掀起一场革新。

  这令我想起前阵子看的《少年时代》,主人公的妈妈在他很小时候便离了婚,为了负担孩子的抚养费用,她在母亲的角色下又攻读了心理学硕士,期间还有过两段并不幸福的婚姻。终于将儿子抚养到大学,在儿子收拾东西走时,她突然痛哭起来,说觉得人生就这么结束了。儿子很不解地看着妈妈,说,你在说什么,你起码还要再活四十年。不知是鼓励还是另一种讽刺,然而的确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传统框架下女性一旦失去家庭生活的支撑,又该如何自处?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的念念不忘有了回响。也让我有了很多新收获。

  在一般讨论同性恋时,我们往往都会将原因归结于基因,却很少去考虑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有趣的是,作者的研究则表明,同性恋对自己的身份构建及认同,有一大部分取决于男性在社会期望中应担当的责任。“身为一个男人,意味着自己对教育、事业、恋爱和结婚等方面的选择是有限的。任何违背这一既定选择的男人只会招致反对与污名化。”而同性恋则是对这一规范的颠覆,在这样的思路下,许多反同现象便有了解释。

  其次,是对女性抑郁症的研究。“这项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们在患上抑郁症期间,因为她们身体的某些情况而获得社会认为正当的‘病人’身份,从而得以抗拒加诸她们身上的多重社会要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抑郁症也是女性对现有体制下的一种无声反抗。“抑郁症成了她们重塑女性身份的方法。她们尝试(并且通常会成功地)迫使身边的人去改变他们对妻子、母亲或单身女性‘应该做些什么’的期望。”

  最后,是对关系多元性的讨论。在书中,有一段关于“魅力光环”的阐述,很有意思:“被‘魅力光环’所笼罩着的性,指的是‘异性之间的、婚姻之内的、一夫一妻的、以生育为目的的和非商业性的’,并且必须是一对一的、建基于情爱关系之内的、同代人之间的、只在家里进行的。任何触犯这些规则的性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不正常的’、‘违背自然的’,它们只能位于‘魅力光环’的外缘。而‘坏的性’则可能是同性之间的、婚姻之外的、乱交的、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或者商业性的。”这样看来,多元关系的实践者们,恰是徘徊在“魅力光环”之外的,是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然而很难说,这不妨作为一种两性关系中的一种别样选择。

  对,就是一种选择。

  我们大可不必探讨道德、主义,而是通过选择来以自我期望去改变社会期望。因此即便关注女权问题,但我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相反十分厌恶动辄将问题上升至男女高度,因此虽然有些行为与我的观念相悖,但我并不反对。我不认为坚守贞操是不对的,关键在于抵抗婚前性行为的人是否具备维持两性关系稳定的能力。我也不认为家庭主妇是一个有悖社会进步的选择,恰恰相反,只有当女性地位提高,并且拥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时,家庭主妇职业化才成为一种可能。我更不反对选择关系多元化的人,不仅因为较常人而言,他们需要有更强的承担能力,更是因为包容不同的两性关系形式,是天经地义之事。

  欲望和性欢愉本就应该是无言的,尽在当下。最后以作者的前言作为结尾:“我们一同面对情欲,诚实地处理内心世界中种种不同的力量和人际关系中交错的爱恨纠缠,结果可以欣然拥抱情欲,接纳自己,享受多向多样的亲密关系,走出常理世界的牵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