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锦集

2020-12-18 00:25: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锦集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是一本由[英]杰里米·布莱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一):罗马何以成为意大利

  对于所谓简史,有人也许会抱有些不屑的偏见,认为面面俱到的必缺乏重点,通俗于大众的必无有思想。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却不适用于“重新发现欧洲”这一系列。 关于这一系列,从西班牙到法兰西我陆续读过几本,收获也算丰盛。 简史之简,看似少了很多中国的史记与通鉴中或尔虞我诈,或荡气回肠的魅力,然而真正从知识性的立场上看,简史之简正可以让读者较为准确地了解一国基本的骨架结构,且这种了解,是尽可能去除主观偏见的。(至于我们是否有客观了解他国的必要,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并非没有意义。正如《三体》中那句经典的“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在我们的漫长历史中,对我们以外世界一次次的不求甚解与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亚于任何一次外敌的入侵。) 顾名思义,“重新发现欧洲”这套书对每个普通读者而言都是重新认识欧罗巴各国的一条顺达小径,而这本《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更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珍贵的感悟。 由于二战的原因,在今天的网络上,意大利比法国更以其喜剧化的丑角形象深入人心。而一旦真的跟随本书的脚步,由古罗马开始,全面回顾这一国家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恐怕尤其会生发出某种唏嘘之感。 如书中所言“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意大利历史才开始变得与众不同且至关重要。”对于古罗马由共和到帝制,从一隅小城到横跨欧非的历史,很多人怕是不必读此书也能知晓个大概,强盛如罗马,与中华的汉唐亦不相上下。即使对身为外国人的我们而言,古罗马的历史也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我们多数人的思维常识中,古罗马与意大利早已成为两个泾渭分明的不同存在。 由此我不由得反躬倒思,从强汉盛唐至蒙元满清,直到现代的共和国,我们同样自视为理所当然不变的历史形态,在他国他人眼中是否亦别有一番模样? 对意大利而言,罗马帝国于是既是荣耀,也成为了一个包袱,由此产生的帝国之梦,由一战以前之至二战以后,乃至今天,依然存于部分意大利人的思想深处。如果说国家就是一个人格化的偶像,爱国便是由此产生的偶像崇拜,即使在世界历经现代文明洗礼的今天,这一崇拜依然长盛不衰。而在20世纪的意大利身上,前世今生的撕扯更可以给今天的我们某种醒眼看醉人的启迪。 事实上,诞生于1861年3月17日的意大利王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大国,而在此之前由佛罗伦萨,威尼斯等自治城市组成的意大利亦与强大无关。在我们多数人的认知中,罗马是罗马,意大利是意大利。但如我们从书中所见,在接下来的近百年中,意大利上下皆无视于其内部致命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现实问题,固执地醉心于凯撒时代的帝国梦境,在那个时代的国民心中,罗马就是意大利,意大利就是罗马。这一案例似乎极大地向人们展出人类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与记忆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理想主义的意大利复兴运动最终催生出的确是法西斯主义的墨索里尼与二战中的撬棍笑柄。最终,在被动进入现代民主化的今天,受够了历史与教会负担的意大利人已对各种集体主义观念反应冷淡,而在如今世界上是否还会有记吃不记打的国家仍妄想重走彼国的毁灭之路呢? 哀之鉴之,这,便是历史的意义吧。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二):威尼斯水城、比萨斜塔,意大利就是意大利而已

  

知道威尼斯这个地方,是因为一首歌,歌名叫做《威尼斯的泪》。其中的歌词和曲调、以及MV里面拥有着什么样的画面,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才知道,在意大利,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是威尼斯。从网络里收到的图片可以看到威尼斯的美景,还有那纵横交错的水道,无一不成为了我梦中旅游的梦想之地。

作为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我觉得能够在这样的水道之上享受阳光,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想想看,手里捧着一本书读着,太阳洒落在身上照着,小窗在水道之上摇曳着,还有那摆渡的人唱着我们听不懂的威尼斯小曲。

因为《威尼斯的泪》,我知道了威尼斯这座水上之城,因为威尼斯这座城,我知道了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意大利的国度。而意大利这个国度的发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翻开《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封面之上只属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看到比萨斜塔,就想到了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自由落体”的实验。

自由落体最先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的越慢。但是伽利略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物体下落的速度应该不是由其重量决定的。他设想,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匀速变化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冲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重的铁球同时抛下。而实验的结果则是,两个铁球差不多同时落到地面,围观这场实验的所有人,看到这个结果,都不知所措。

当然了,对于比萨斜塔更多的接触,还是网络图片里各种各样的人和比萨斜塔有意思的合照。有用手推着比萨斜塔表示自己力大无穷的,也有用背顶着比萨斜塔让其不继续倾斜的……利用站位远近不同而显示出来的物体大小不同的存在,人们拍摄出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图片。有时候想想,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斜塔,才会有了这样一群拍照片的人吧。

意大利让我关注的,除了这些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各种意大利歌剧的存在。虽然我是一个音乐外行人,但是对于歌剧我还是觉得非常的动听。看着那些歌唱者唱着美妙的音乐,看着歌剧里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我寻思着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让人沉醉的,应该就是音乐了吧。

可这样的一个意大利,却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崛起,才开始变得与众不同的。而且,这些欧洲的国家的历史之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联姻的情况,由此才能让自己的政权得到巩固。换句话说,历史上的意大利,一方面被统治着,一方面又期待着自己能够成为统治者。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一书之中,这样写着:尽管罗马帝国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超过五百年,但意大利本身不像英、法那样拥有统一的民族历史。在历史上,这一地区经常是更强大的敌对帝国的一部分,比如西班牙和奥匈帝国。此外,意大利复杂多样的地形,使其巩固政权难上加难。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分到和,从和到分,又从分到和,永远是一个不断变更的历史。弱肉强食,也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忽略的事实。即便历史上的意大利,总是归属于各个强大帝国,但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意大利也终归成为了今天的意大利。

看《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忽然发现自己对于意大利的认识还存在于威尼斯的水上世界以及美声唱法的歌剧之中,唯有去阅读了他们的历史之后才发现,意大利也是一个经历了各种战事最后才成为了今天的意大利。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三):在这个因疫情,不宜出行的时候,不妨在书中和意大利来一场相遇吧!

  

旅游,因现代交通科技以及因特网的发展,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是休闲舒缓压力的方式。我同样喜欢旅游,然而在几次出行过后发现,如果旅游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赶着时间、排着队拍照打卡的费钱累心事,那还不如在电视上看看风景来得自在。

其实,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古有之,南朝梁沉约就曾在《悲哉行》中写下:“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而古人对于旅行除了游玩之外,还常常赋予其意义,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讲学,唐时玄奘西行是为了取经,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是为了宣扬国威等。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这两者都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如果将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增长了见识,不是更美嘛!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文化,在美景的衬托之下充满着浪漫的情调,让人意犹未尽,怦然心动。

比如出国游,国与国之间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地理环境、饮食、历史文化等,去之前先做个基本概况了解,我相信比两眼一抹黑能玩得更痛快。比如说起意大利,你能想起什么?说实话,我第一时间只能想起“国外”、“意大利面”……

那是我真的完全不知道意大利吗?看了《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并非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意大利的情况,而是我没有将知道的东西和意大利联系起来。比如比萨斜塔、威尼斯、罗马、拿破仑、西方文艺复兴这些其实就都是和意大利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书的作者是杰里米·布莱克,他是剑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军事与外交史专家。布莱克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出版过100多本历史著作。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是重新发现欧洲丛书(共3册)中的一本,杰里米·布莱克结合自己多年在意大利的旅行见闻、借鉴历史上大量的旅人日记、回忆录和信件,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为我们娓娓道来意大利两千多年来的过往。

长期处于分裂的意大利历史

意大利具有区域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源于其地形多山脉,少平原和河谷,群山阻碍了贸易、人员往来,将其分割为彼此相对隔绝、各具特色的区域。因而我们很少会听到人说周游意大利,人们往往是集中在某个城市和地区游玩,比如米兰、罗马、威尼斯等。

在书中作者提意大利在历史长河中,多数时候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它的主要地区,经常被强大的敌国对手所占据,比如西班牙和奥地利,因此它的历史并非都是统一的一脉相承。

意大利的历史真正变得不一样,要从罗马帝国说起,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是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全盛时期控制了将近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同期,中国对应处于汉朝到南北朝中期的时代,经历了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

罗马帝国的国是今天意大利国都罗马,统治疆域是今整个意大利及环地中海,所以后世通常把罗马帝国归入意大利历史。作者在书中从罗马崛起分裂被奴役,到20世纪的法西斯政权,再到现在的共和国,为我们娓娓道来意大利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的文化影响力

意大利文化在欧洲的影响力,让意大利人倍感自豪,那是因为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而这场我们所熟知的,被誉为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的“文艺复兴”,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文艺复兴运动于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后扩展至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顶峰,因而仅仅说起上面的几个地名,就能透露出大量的文化信息。曾有人说意大利是欧洲的中国,或许就源自于其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杰里米·布莱克在《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中,先从时间线的角度,讲述了涵盖意大利主要发展阶段的意大利史;接着因其区域性的特征,又重点讲述了一些地区,比如岛屿中的西西里岛、撒丁岛等;最后在书中还特意在正文中辟出方框讨论特定的话题。

特定话题扩展讨论

在这个因疫情,不宜出行的时候,不妨在书中,和意大利来一场相遇吧!(PS:书中还有城市介绍以及路线、推荐游玩的季节,以后要旅游了,也可以用到。)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四):长得像靴子的国家,在现代与古老中穿行

  

这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也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国家。走在城市的街头,恍惚间如穿越了时空,在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中随意穿梭。一边是罗马帝国时期,穿着短袍的罗马勇士在罗马斗兽场上奋力搏击,另一边是AC米兰在绿茵场上肆意呐喊。一边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留下的经典巨作,而另一边是米兰时装周上引领的世界潮流。这个国家就是意大利,一个在世界地图上长得像靴子的国家。

意大利如何成为现在的意大利呢?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杰里米﹒布莱克的新书《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意大利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从古典时代的荣光,到中世纪的群雄并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百家争鸣,再到辉煌后的衰落,再到拿破仑时代的国家统一,再到近代和现代史中意大利的起起落落。

1. 意大利的历史是关于罗马帝国的历史

罗马——意大利的首都,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和都城,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永恒之城”。行走在罗马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是罗马帝国留下的历史遗迹,罗马斗兽场、万神庙、古罗马广场、凯旋门。

关于罗马的故事要从特洛伊木马开始,希腊人攻下了特洛伊城,特洛伊王的女婿爱涅阿斯是维纳斯女神与凡人之子,带着家人沿着意大利西岸一路北上,抵达罗马附近的海岸。而爱涅阿斯的子孙罗慕路斯正是罗马的建立者。

但是早在罗慕路斯建城之前,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但是早期的意大利并没有出现像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度。直到公元前250年,罗马通过武力征服统一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64年到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从迦太基手中取得了西西里岛的控制权。到公元前30年罗马已经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埃及、法国与西班牙。随后控制了英国大部分地区及巴尔干半岛。

创业容易,守业难。辉煌的罗马帝国开始由盛转衰,战无不胜的罗马兵团,面对蛮族入侵,开始节节败退。这一场景像极了古代的中国,繁华盛景犹在,但是内里已经开始腐烂,不堪一击。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东罗马首都拜占庭。随后败落的西罗马被日耳曼部落洗劫,行省西西里岛被占领。476年,西罗马的的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黜,西罗马消失。

至此,意大利境内的国土,如同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对意大利全境进行控制。直到公元753年后,法兰克的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收复意大利国土,加冕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为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也就是现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前身。而意大利再次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北部强大的城邦崛起,同时这些城邦依附于其他国家,引狼入室,以望渔翁得利。而此时的意大利也成为了欧洲国家权力争斗和外交谈判的筹码。

经过长期的战乱后,1861年意大利王国诞生,1870年罗马成为意大利的首都,同时通过武力继承了罗马共和国和古罗马的遗产。统一后的意大利,开始编制它的大国梦,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近代史上也有意大利的身影,一战时意大利与德国和奥地利结为同盟,二战时墨索里尼掌管的意大利与德国、日本形成的法西斯阵营。

在意大利的历史上,战争一直是它的主旋律,而统一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是如此的短小。这些都与一只靴子的形状有关。

2.一只落下来的靴子

去看看世界地图上的这只靴子,会发现意大利的地形导致了意大利的战乱不断。意大利的版图是由亚平宁半岛和两个位于地中海的岛屿西西里岛与萨丁岛组成的。北方的阿尔卑斯山脉将意大利与欧洲大陆分隔开。其中亚平宁半岛将意大利从内部分割开来,从而导致了意大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权力机构在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各自为政。同时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的权力争斗。

曾经有人说在陕北,两个人之间明明只隔了一条沟,但是要到对方那里,需要一天的路程。

亚平宁山脉的地质活动,火山爆发和地震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天灾塑造了意大利的文化:宿命论与宗教信仰。

所以此时,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欧洲人的态度。或许在他们看来,上帝主宰了一切,生死掌握在上帝的手中。罗马教皇从罗马帝国开始直至今天,掌握着众多天主教徒的教派,仍然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文明。

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不但影响着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同时也称为欧洲国家觊觎的对象。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是中欧各国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在古罗马时期,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而意大利也称为了交通和贸易交流的中心。

宗教的地位,加上意大利经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意大利境内文学艺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艺术赞助成为了当时一件时髦的事情,就像现在很多人买奢侈品一样。王侯贵族、教会和社会精英成为了艺术家的主要赞助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第奇家族。米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的《最后的晚餐》。教皇保罗二世也是一位慷慨的赞助人。

3.意大利是罗马的继承者

读《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会发现,意大利不但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遗产,而且在基因中也继承了思想和精神。

墨索里尼曾宣称:“罗马是我们的起点,品格和神话。”

伟大帝国的影像影响了世界文明,同时也在意大利的血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继承了品格,但是神话却难以复制。

  《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读后感(五):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两个关键点

  

今年因为疫情,境外旅行显然是告吹了。整理了一下,发现近年来在我随着心情变幻莫测的境外旅行心愿清单中,始终有个目的地倔强地留在那里—— 意大利。

因为提起意大利这个国家,能联想到的东西实在太丰富了:罗马、威尼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歌剧、足球、黑手党、比萨斜塔,还有披萨、意面…几乎在历史、宗教、艺术等各方面,都有长长的故事可讲,委实诱惑。

凯撒

但意大利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意大利的呢?如果暂时不能成行,我们不妨先从书中了解一二。

手中的这本《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由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历史教授杰里米.布莱克所著。他本人游历意大利逾半个多世纪(羡慕啊!),也曾在那里执教,更是在多个城市进行了档案研究。使得我阅读的时候明显感觉本书的史实性很强,风格严谨。既遵从时间顺序从古至今,细致地将昨天的故事作线性的客观罗列。又在具体事件的背景与关键点上有额外的单独说明,用词不打官腔。可以说,这是一本繁杂但绝不晦涩的意大利简史。

《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中值得回味的片段很多,这里只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一.意大利的历史,是由它的“出身”决定的

我们现在知道的意大利是一个国家,但它在之前其实是一个长期分裂,由各个地区“自治”的地方,很难形成统一。

因为从地形来看,意大利自然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非常不利于民族团结。它多山,少平原河谷,其间又被险峻的山脉穿行分割开来。我们所知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就是在第三纪大陆漂移中意大利“撞击”欧洲大陆形成的,它把意大利与欧洲大陆隔离了。而亚平宁山脉又将意大利从内部分割开。

地理环境就是意大利的“出身”。地质活动剧烈的意大利多山、多地震、洪水,耕地稀少、气候变化多,看起来也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意大利南部著名的庞贝古城,就是毁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整体被火山灰掩埋的。)

环境艰难,交通不便,这使得早期的意大利没有出现像当时的埃及、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回想下大秦统一中国前,各国的道路车轨是不同的。在军队必须配备青铜战车的年代,这起到了防御作用,同时也阻碍了统一的进程。所以秦国一旦统一,就马上实行了全国的“车同轨”制度,以便从交通上掌控全国。没想到吧,交通对于政权的重要性。)而是各个部落区域而治,谁想吞并别国均非易事。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长期拉锯的“战国”时代,同时意大利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奥地利、法国、英国纷纷觊觎这块土地,彼此混战不断。

分裂、战乱中,意大利孕育出了能征善战的罗马武士。这些罗马人训练有素,在战争的磨砺中越来越强大,不但英勇,并且擅长应对各种自然与军事环境。他们运筹帷幄,仿佛是天生的战士。截至到公元30年,罗马一度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埃及、高卢(法国)与西班牙。尤利乌斯.凯撒是他们之中杰出的将领代表。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大家可以横向比较下时间轴。就知道意大利确立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有多晚了。

而意大利的动荡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历史,大家都是哥们儿,既然你的地界没划好,那不如给我一点?

你说啥?我虽然家里还在斗,但我打架出身的,不如我去你家比划一下?

所以意大利与整个欧洲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二.意大利的历史,躲不过去的教堂

前面说过意大利的“出身”不好,所以很长时间没有现在的意大利格局,大家都在打打杀杀中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于是人们在困苦中对命运背后的神灵充满了敬畏,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传输不畅,很多“灵异”事件通过口口相传越来越栩栩如生,宗教信仰由此在意大利盛行。

今天我们去意大利,可以说教堂是一个精彩的看点,那里可以说是聚集了意大利政治、文化、历史的多重缩影。至今有及其丰富的湿壁画都在意大利各个教堂,让人流连忘返,当然,他们的主题都是关于神的。

在意大利,你躲不开教堂。因为意大利的历史也更躲不开教堂。

“暴力是罗马作风的一部分,奴隶制是对罗马政体不公义的重要指控。正是这种政体讲耶稣定在了十字架上,这一点是罗马在皈依基督教信仰前,基督徒们反复提及的内容”

在奴隶制中,基督教提出的平等观念特别具有颠覆性。但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因为在关键战役中的胜利而皈依基督教,把基督教奉为国教,反过来迫害异教徒。使得罗马的延续性遭到破坏,由此导致的分裂也削弱了帝国的实力。

参看《圣经》,基督教的教义原本是博爱顺服,甘于奉献不谋私欲的。但在当权者的利用下,宗教却沦为控制教众的工具。罗马教皇的权力竟然可以与国王的相抗衡。这种情况蔓延至整个欧洲,教皇的地位甚至渐渐超过国王,历史也因此改变了方向。

客观原因是,中世纪的欧洲,皇帝轮流坐,各自权势很不稳定,而基督教的一教制却是相对稳定的。于是民众觉得相信国家不如相信宗教。各国皇帝在这个势头下也纷纷借罗马教会的背书来彰显自己是神拣选的正统身份,争取民众的支持。

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让教皇利奥三世为他举行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加冕仪式。这虽然是个仪式,但它充分提高和显示了教皇的权威。从长远来看,这种教皇政策,严重导致了意大利政治权威与权力的分裂。连以发起法国大革命著称的拿破仑一世,也特意在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

此时在整个欧洲,教会的权势可以用一手遮天来形容。有宗教裁判所来代理司法机构惩戒人,有卖赎罪券笼络钱财,更是把平民阅读《圣经》视为违法,教义只能由教会来解释,简直为所欲为。

难怪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悲叹意大利的命运:

虽然生活在一墙之内…同胞自相残杀,啊,本应敬虔奉主让皇帝坐在马鞍上的神职人员,如果你们听从上帝的指示!看这牲口已经变得多么不驯,…因你们将马勒紧握手中。

马基雅维利著名的《君主论》宣扬的就是政教分离。

而后来的意大利一度被纳粹代表人物墨索里尼控制。他在1932年写道:法西斯主义是一个“宗教概念”,又是一个借着宗教掀起战争与屠杀的活生生的案例。

宗教给意大利留下创伤,但也留下了辉煌。

文艺复兴源自意大利,当时的艺术作品灿若星辰,而它们的主题大多都是关于宗教。因为教会有钱啊!

教会得到当局的推崇、民众的捐赠,掌握了最好的资源和充裕的资金。于是教堂成为城市中最高大华丽的中心建筑,可谓一掷千金。例如我们所知著名罗马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都持续建造了100年以上的时间才建成,而科隆大教堂则用了整整400年才建成。它们的精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如此浩瀚繁复的工程,其实是人在给神建丰碑,还是给自己建造丰碑呢?这就是最真实的巴别塔。不管怎么说,它们给人类留下了艺术瑰宝。

结语

要写清楚一个国家的历史绝非易事,《重新发现欧洲:意大利何以成为意大利》是《重新发现欧洲》系列丛书的一部分。从这本书来看,我觉得这个系列的作品质量还是可以信赖的。如果喜欢历史,尤其是欧洲历史的小伙伴不妨可以翻阅。

虽然是历史书,行文还是很通俗的,说明翻译也不错,容易上手。

略有缺憾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字体排得有点小了,估计是内容太丰富,怕书太厚的原因,比平时的书字体小,希望可以有所改进。

如果给这本书打分的话,10分制的7分吧,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