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读后感1000字
《罗马史》是一本由[德] 特奥多尔·蒙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页数:19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森是少数几个真正懂得恺撒的欧洲人,最精华在第五卷的末尾【旧共和与新君政】。这个装潢酷炫又深沉,简直性感至极。
●本来以为最喜欢的应该是汉尼拔父子兄弟对抗罗马那段。结果读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到凯撒胜利,发现改革党和保守党的人物为了理想前仆后继至死不渝。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浪漫时代。这段历史,我估计会重读很多遍。
●首先,本评论仅针对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二版kindle版本(购于中亚kindle官网并非盗版)。其次,本评论并不针对书籍内容,我无法客观讨论本书的内容,因为译文已经完全阻碍了我的阅读。本书译文之差已经不仅仅是准确与否的问题了,而是连起码的通顺都达不到了。文中诸如罗马有两个大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乃是道德上的必要性,罗马家庭组织负有较高文化的条件,等类似语法错误随处可见,加之从句的随意穿插,严重阻碍了读者的阅读。商务印书馆竟一再出版如此作品,让我非常失望。
●罗马历史真是充满了绚烂的悲剧美感啊,由于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局,所以越是烈火烹油的时候就越是有“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宿命感。蒙森虽说是会引用波多里阿“历史学家不该用恐怖事物震惊读者”的冷静派,但到卷尾还是流露出了一丝感伤:“我们如今已站在罗马共和的尽头……”
●读得累挺
● 历史发展总有惊人的相似之一就是都逃不开战争,然后在战争的描述中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汉尼拔,庞培和凯撒!汉尼拔是迦太基人,但是一个人却影响了整个罗马史,绝对的天才级军事家。在迦太基如此腐朽的情况下,依然纵横战场数十年,所向披靡。
●舍友看《罗马》提醒我看过这本书,庞贝形象实在不太高大。有些部分蛮有趣的。
《罗马史》读后感(一):关于此书的一点小小疑问
是这样:前几天在当当上购到一册这个书,拿回来后与其他人在京东及亚马逊等网站购到的相比较,发现两个小区别,也就是无论装帧、纸张及印刷质量与其他人所购书相比一般无二,但他人的书套的书脊下方部位都粘贴有一个白色的数字编号标签,与书里面夹带的藏书票上的那个编号相同,但我这本书的书套却缺少此标签。
二个,别人的书套背面下方印有一个长方形的白色条形码,而我的书套背面却缺少这个条形码。
请问我在当当上所购到此书是否正版???另外此书正版与盗版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辨别?盼复。
如有必要,我可以用电子邮箱传照片给您看一看。
我的QQ:1597905681.
《罗马史》读后感(二):【转】金寿福:蒙森与德国的古典学
【作者】 金寿福
【关键词】蒙森 德国 古典学 罗马史
【出版日期】2015-07-28
【摘要】蒙森曾长期担任普鲁士科学院历史一语言分部主席一职,同时又是柏林大学罗马史教授,在德国罗马史研究领域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蒙森不仅在罗马史尤其是罗马法领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而且凭借所担任的职务为德国古典学的发展和壮大争取到大量资金和编制。本文从学术研究、学术组织和提携后人三个方面介绍蒙森对德国古典学做出的杰出贡献。作者试图说明,蒙森的学术地位和组织能力及号召力促成了多个里程碑式的科研项目,为德国古典学研究问鼎世界奠定了基础。
【刊名】史学理论研究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罗马史》读后感(三):聊几句封面的故事
看上一套书,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的《罗马史》,这本书写作于1854-1885,是蒙森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1902年,诺贝尔基金会认为《罗马史》是"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授予蒙森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14年,商务印书馆将蒙森五卷本的《罗马史》由英文版全部翻译并出版。
一开始的画风是这样的,翻译完一本出一本,封面设计大体是这样,边角装饰一点欧洲纹样,也没什么大错,总之比较古板。
2017年,商务社集齐彩虹神龙,将这套书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45册),封面设计改成了这样:
这就没什么设计了,不过整套丛书书架效果比较过瘾。
实际上,豆瓣对这套书评论最多的,是下面这套2015年版的单行本套装: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译者,这个版本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我个人觉得,大概书籍装帧立功了,这个书籍装帧在色调和图案的排版设计,我个人可以给一个80分。相比以上两个版本,给110分也可以,毕竟架上效果符合市场期待。
看一下亚马逊上其他版本的装帧吧,由于我不知道商务社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的,所以把亚马逊现在在售的版本都翻了一下:
基本上,大部分都选择了能代表“罗马”这个意念的照片或者插图,黄色这个据说复原了当年原版无修改重制。
问题来了
商务社2015年这个版本,用了一个Capitoline Wolf雕像作为插图,这是一个关于罗马城起源的神话传说,既然是神话传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就不一一复述了,大意是一对孪生兄弟被遗弃后,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最后是他们开创了罗马城。当时的人们就用青铜铸造了一个雕像,长这样:
现收藏在罗马市政厅所在地坎比多里奥山顶广场的 National Etruscan 博物馆里,同时在罗马市政厅的门前同样有一尊复制品,作为罗马人对自己历史的认同,一直被视为罗马的起源。
这个青铜雕像,如此栩栩如生,导致天真的意大利人们一致认为就是公元前五世纪时候就已经铸造并流传下来的,甚至还冠以罗马的前身伊特鲁里亚文化的作品。然鹅,这么大一头青铜器,其实是空心铸造的(也称为“失蜡铸造法”),这种技术,要等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工匠才掌握,额,公元前五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并不会啊。同时,2007年,在萨兰托大学进行了放射性碳和热释光测年以解决测年问题。结果显示,雕塑是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制作的,精确度为95.4%。
好吧,中世纪的欧洲人托伪的事儿还干得少嘛,光耶稣的神迹数都数不过来了。不管了,意大利人就是热爱这尊赝品。
不过,这就意大利人数不清的糊涂事之一,自己知道就行了,但真正让这个雕像名扬世界的,是墨索里尼,作为以“光复罗马荣光”为己任的轴心国三大元首之一,他想起了这个母狼,你想不到,他等比制作了好多个,分头送给了当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元首,所以,今天你能在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玻利维亚、英国、美国、巴西、加拿大、智利、法国、危地马拉、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利比亚、摩尔多瓦、新西兰、挪威、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乌拉圭等等国家都有可能看到这个雕像(据说中国的东北也有一个,我没求证),可以讲,条条大路见罗马了(你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元首致力于民族复兴使出的吃奶劲儿)。
所以嘛,这个雕像,并不意味这是真实的罗马起源。
《罗马史》的成书年代,即使在欧洲,专业历史学仍然是一个从文学向证据学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历史著作叙事性是第一位的,所以,这本书最后拿的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即使这样,特奥多尔·蒙森写这个《罗马史》,也没打算和你们讲一个罗马的传说,他是那个时代少见的,使用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碑铭学、钱币学、年代学、政治学、法学、经济计量学去进行历史写作的学者。神话传说什么的,不沾边啊。
所以,用这个雕像的图案,就会使人觉得,编辑,或者封面设计师的历史学养不够充分。既没领会罗马史这三个字的份量,也没领会作者以30年之功完成的这本惶惶巨著都写了些什么。设计得好看又卖座有很多方法,但学养差一点就没什么办法了,你印都印出来了,我有什么办法,宁可去买那套白纸封面的还没那么膈应了。
《罗马史》读后感(四):《罗马史》杂记
很多人同我一样,将罗马这一名词往往同凯撒联系在一起,仿佛罗马就是凯撒,凯撒就是罗马。而对于凯撒,就只有伟大的光环和英伟的雄姿这些如营销术所用的冠冕之词了。至于真正的罗马和凯撒,却说不出更多的所以然来。知罗马是曾经辉煌的、征服了世界的大帝国,而凯撒则是充满英雄主义的英雄。读了罗马时代的阿庇安(我不知应称他为史学家、还是文学家、还应是爱好者)所写的《罗马史》,才对帝国时代之前的罗马有了更多的认识。
记得我去罗马时,到达罗马火车站的时间恰是清晨,走出站台之后,在我面前的除了石砌的旧路和一座座充满古典风格的老式楼宇外,就是混乱的人群了。据说罗马车站前是同性恋的一处聚会圣地。但从法国入意大利最深的印象就是混乱,相信这恐是帝国的遗症之一吧!在罗马,我几乎步量了罗马最重要的几个地方——因为我不擅长坐车,况罗马的公汽车票是按小时计量的,我担心自己因贪小便宜而多用一张票的时刻而令古老的罗马元老嘲笑我,就背着大包四处闲逛。最主要的好处是逛到一处“农贸市场”,买了一串又大又亮的“牛奶”葡萄,可吃的口感正如对欧洲人的印象一样,大是大,美也美,只是味道不很深刻。我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角斗场。当我走过一处街角,远远看到一个高大雄伟却又残落的半圆形建筑时,我的心就涌起一种激情:一种仿佛是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勇武之战,而最终又沉入到血腥的历史中的那种悲剧主义色彩的画面所激发的感觉;仿佛是看到哈姆雷特终于实现了复仇的愿望、又倒在了血泊之中所引起的情感动荡;又仿佛是当我终于看到日思夜想的久别情人时恰恰死神骑着马悠然而来的那种夕阳美的感觉。我觉得那半残的环形壁在远天的太阳中比起曾经的完整更令人震撼。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自我毁灭在自傲的尊严和自卑的失落间留下多少幅历史的悲剧画呢?
当我站在罗马角斗场那圈观台上的石径时,我俯视角斗场,觉得那种巨大和遥远所带来的感觉恰又是历史的伟大与陌生。我当时是很累了,就选了一处朝阳的地方——它恰有一小处平台,身后是可倚的石阶,躺在那儿“养神儿”。没想到竟然睡着了,只遗憾没有梦到身穿红袍、腰带佩剑的骑士们,也没有手持短剑决斗的斯巴达克斯来托梦。当我醒来时,天空依然是白晃晃的太阳,角斗场仍然是青石砌垒的残断,这证明了再伟大的历史也不过是过去。
给我第二个印象较深的是一幅地图。在一个红砖的墙面上,有三幅黑色大理石制的罗马地图。第一幅是最早的罗马小城,第三幅是全盛期的大罗马帝国,它们之间的差别正如同那个打鱼人所看到的瓶子里的所罗门与如乌云般弥漫空中的所罗门的那种变化。我知道,从古罗马到拿破仑(这种类比似乎不很恰当),它们是欧洲英雄主义的象征,也是欧洲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就我的初浅认识,古罗马似乎比古希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精神上对于欧洲来说都更近些。虽然罗素把罗马之后的宗教中世纪这个投资算到了柏拉图身上,但我恰以为正是罗马这个权力投机商因为暴利太重才使欧洲坠入其后的精神黑洞。
按阿庇安的追源,罗马人是特洛伊的后代。当阿伽门农攻破特洛伊城门时,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逃了出来,他的后代就成了罗马人的祖先(据说罗马人的直接祖先是犯了“原罪”的女祭司,或者从另一个含义是处女怀孕。她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为母狼养大者为罗马人之祖。所以罗马人的图腾是母狼。),这种说法我不以为然。记得某个美国总统的血统被推算到远祖时同伊丽莎白发生了关系,而最新的揣测则认为某个美国著名人物曾是意大利的海盗。这类故事的意图都很相似。罗马人之所以认希腊人为祖恐与古典希腊的辉煌相关吧!从上帝的人生观来看,所有的人类都是共祖的,这同达尔文的看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罗马的兴起同希腊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罗马正是在希腊移民的促进下才发展起来的,当希腊衰落后,这些希腊的移民国反而发达起来——正如今天的美国一样。但看起来,似乎希腊移民从最初到最后都没有成为罗马的真正民族——或者掌政人。
早期时代(公元前500年前)罗马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似乎是由传说的特洛伊人之后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王政时代在公元前509年结束,使其终结的原因是罗马的第七任国王恐同商纣王一样昏庸无道,而被百姓给放逐了——这恐怕是一次内部的贵族革命。贵族们在驱逐国王后,仿照希腊政体成立了共和国。从这之后,罗马的历史大概就有据可查了。这之后,罗马也曾遭到萨宾人、服尔细人、拉丁人的入侵,所以,从历史来看,正如英国和美国一样,罗马人也是萨宾人、拉西人、伊达拉里亚人、甚至希腊人所“杂合”的民族。这似乎又印证了遗传学的一些道理。但毫无疑问,罗马人的血液中远古罗马本土的野蛮民族的成份是最高的,它促使了罗马人的野心、贪婪、英勇、征服。
罗马人的发迹恐从公元前338年罗马彻底征服拉丁姆开始的,在此之前,罗马是常常为外族所侵略的。比较重要的是两次高卢人的入侵,高卢人的入侵带去了野蛮的基因和勇武的精神,而对拉丁姆的征服使罗马人既树立了自信又尝到了战争的好处。公元前265年,罗马统一了意大利,从这时开始,罗马才进入了正式的征服时代(意大利人补充到罗马公民中使罗马族群人数剧增)。在罗马人进行西班牙战争和迦太基战争中,罗马在长期战争的磨练下更强盛了。比较重要的是当罗马人终于打败汉尼拔时,罗马也终于获得了无可争辩的欧洲最强大国家的地位。一直到凯撒时代,罗马对外征战没有停止过,而且战胜的记录更多些。奠定罗马帝国基石的将军之一是苏拉。在阿庇安看来,苏拉既是一个将军,在政治上则更是一个“流氓”。对于苏拉,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残暴和他的放达。苏拉是占领雅典和间接促使他的政敌摧毁他的祖先地特洛伊之人——在对特洛伊(当时叫伊利昂)之战中,苏拉的政治对手费姆布里亚为报复伊利昂人投降苏拉的“意图”,把整个城市焚毁了——大屠杀自不必说。按阿庇安的语言:“在第一百七十三奥林匹亚纪年的末年,伊利昂就是这样被费姆布里毁灭了。有人说,这次灾难和它从阿伽门农手中所受到的灾难之间经过了一千零五十年。”这很令我心痛。自希腊的内部战争到经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罗马人的破坏,整个希腊的文明就成了硝烟——或残败后的梦了。战争对人类和人类文明的毁害有多么大呢?罗马人的贡献又有多么大呢?罗素应该去从罗马史中重新去认识柏拉图。
到了凯撒时代,罗马人已经失去了道德和社会的普遍准则了。正如孔子所言的春秋时代的“大道废”。从阿庇安的描写来看,凯撒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恶棍,他最擅长的是利用战争获掠金钱和利用金钱贿赂而取得权力。那一段历史和凯撒的行为都令人恶心,但凯撒成功了——成者王候败者寇,正如刘邦和项羽一样。凯撒的结局是很惨的,他成了莎士比亚手下的人物,他其后是渥大维——或称凯撒第二建立了真正意义的罗马帝国,使罗马从共和制“复辟”到帝制。
关于更多的罗马,希望大家去读一读阿庇安的《罗马史》。那是一本很有趣的“故事书”,不象现今的“史学”专家或曰学者所写的学术专著。在我看来,阿庇安是在一种理想的指引下以极大的兴趣去写《罗马史》的,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一样。因此,在他们的书中,仍然充满着古典时代的那种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光辉。这些著作要比所谓“逻辑”、“数量”、“博奕”等现今美国人所“领先”的“技术史学”强得多。精神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物化或被量化的,我们的学者们因为功利的关系将古典的雅致闲美完全唯物成世俗的技量之庸了。至于真实性,就更不可靠了。
《罗马史》读后感(五):蒙森《罗马史》
作为一个史学家中的文学家,蒙森的文字张力实在很强。对恺撒,庞培,伽图,西庇阿等等的人物塑造的已经超乎史学本身之外,诺贝尔文学奖名副其实。可以说 有点像德国的司马迁。从史学角度讲,这也是本很好的从入门了解罗马史乃至欧洲史的书,欧洲文化脱离不了罗马和希腊。罗马更是其中特异性的存在,民主共和的观念在如此之早就已得到长久的实施,而且和中国辛亥革命以来却是相反。去讲述罗马的社会,经典政条,军事体制,寡头政治,共和立宪,文化风气……它所立体展现的东西,丰富的罗马共和国,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蒙森的缺点也在于此,带有文学家的立场容易感染读者的感情,尤其是对待恺撒这样的人物时,有极高的评价,尽管他所推行的君主制与现代自由民主的观念并不符合,以专制的方式控制法律和国家。蒙森常常给人一种辩护者的感觉,对元老院和共和党充满了水平极高的嘲讽——我想像我这样的犬儒主义者看了难免觉得大快人心——只对其中杰出的人物如庞培伽图作出类似恺撒的评价,却又带着可惜哀怨。他对恺撒的不吝赞美到了即使恺撒在某些事上(经济和复兴局部战略的失败),他仍能以伟大者的辉煌的失败为之解释——我也受了极大的影响。
对罗马的社会制度的描写上,这种优雅的讽刺性语言却恰到好处。比如对于罗马“大都市”式的豪奢荒糜,庞大的债务关系,贵族阶级的种种生活,混乱却繁荣的经济,背离传统的荒谬道德观等等,描写的方式有种天然的吸引力,仿佛带着旁观者的严谨的冷幽默的格调去谈论整个时代。
我个人觉得文学部分最精彩的是关于几个人物的评价(部分),包括对这个时代的部分评价。顺便说一句学校电子数据库挺好的,我发现可以下载喜欢段落的电子笔记收藏了。
第十章:172p 196p伽图
对于这个责任重大的职位,伽图是唯一集精力、魄力、权威于一身的人选。先不说他的军事才能,单就听他广开言路、统御部下这一能力,就比法罗和麦特鲁斯·西庇阿好上很多。然而,最终的选择却落在了公认的无能者。西庇阿身上,而这个决定的推动者,恰是伽图本人。伽图这样做,并不是觉得自己无法承担这份责任,也不是因为虚荣心理作祟故作矜持,更不是为了表示对西庇阿的尊重。而伽图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于他自己偏执的形式法律主义。正出于这种偏执,他宁愿共和体制自然摧毁,也不想通过不合理的程序加以挽救。在法萨鲁斯战役之后,他跟马尔库斯·西塞罗在克基拉会合,然后迫不及待地让出克基拉的军事指挥权,原因便在于西塞罗担任着西西里的行政长官且还拥有将军军衔。然而,正是这种谦虚礼让,让这位政治家无比痛苦,他憎恨自己的才略和战绩。这简直让一干“不知所谓”的人惊掉了下巴。伽图之死
立宪派不懈的奋斗终结于马尔库斯·伽图在乌提卡扑剑自杀的那一刻。多年来,他是合法共和国最狂热的保卫者,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最后的绝望中。而现在,那奋斗的对象——卢西乌斯·布鲁图斯所缔造的共和国——已经荡然无存,永久消逝了。共和派在世界上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当宝藏失窃,人们可以罢免守卫;可是如果守卫怆然离世,还有谁忍心苛责?因此,伽图的死要远比他的生更其高贵,更其公正。作为不善反省的共和主义者的典型,伽图算不上伟大,他保守、偏执、迂腐且顽固。然而,作为理想的共和制的最后一名战士,他的坚守和勇敢无疑是极其高贵和光辉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伽图不是一个聪明人,甚至略显愚蠢。但是,正因为最狡狯的谎言会在最单纯的事实面前无地自容,人性的尊严与光荣在于诚实而不在于精明,伽图的历史地位才远非大多数聪明人所可以超越的。一如堂·吉诃德的呆傻增添了其人的悲剧意义,伽图的呆也使他的死更加悲壮。在历史的舞台上,众多的英杰和伟人演绎了动人心魄的剧目,但如果要让此类呆子悲惨谢幕,却不能不让后人唏嘘。第十章:162p 178面庞培
庞培也没有想过和平共处。假如他是一个真正配得上他所处地位的人,那么他就能明白,一个拥有王者之心的人是不会再去做一个平常人的,如果一个人抱着这个希望的话,那么就将再无退路。庞培假如能够请求恺撒手下留情,那么恺撒很可能会大度地放过他,可是庞培没有这样做。与其说这是因为庞培的灵魂品质高贵,还不如说是因为他的灵魂太过卑微。可能是他不敢相信恺撒的胸襟,也可能是在遭遇了法萨鲁斯的惨败后,他那稀里糊涂的大脑产生了新的得胜希望,他决定继续拖延战争,开辟新的战场。一个好的将领,但是其心智和胸怀终究有限,短暂的30年,命运以极其相似的方式频频给他递出桂枝,他因为解决了一连串不难解决的问题而显得光芒万丈。命运允许他采摘所有别人的成果,使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最终的结果,只是为了告诫大家,一切伟大和不朽都有可能是虚幻的。人生可叹可感,最可感慨的是人们眼中的你比实际的你要优秀很多很多,因为真正的盖世君王,1000年也不一定会出现一个。假如庞培不是这样外强中干,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罗马众多君王中的一个。第十一章:198p-207p 恺撒 294p
恺撒的描述太多了,仅供一小小部分,也不一定说是最好的部分。
庞培之战
恺撒明白运气不会一直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只要自己努力坚持,运气就一定会重新回来。可是庞培不一样,他认为运气是永恒的,如果失去就不会再回来,于是他陷入了绝望之中。恺撒身处逆境之中会顽强拼搏,越战越勇;但庞培面临逆境之时却会不战而降,最终信心彻底丧失。塞托里乌斯一役,庞培就曾有过面临优势敌军准备弃职而逃的劣迹。此次,庞培看到自己的军队渡河溃逃同样是这样的心理,他弃统帅职位不顾,用最快速度骑马冲向海岸营地。总括
恺撒没有什么单独的荣耀,他断断续续所进行的每一种零散的工作,都是其宏图伟业中的一个部分。他的成就,没有一项是游离在这之外的。作为写作者,他行文风格的简洁与完美,是其他作者不能模仿的;作为将军,他敢于抛开一切规矩与传统,总能用他那独到的观察能力找到克敌制胜的好法子。他像先知一样,擅长于洞破先机、未雨绸缪,即便是战败,他仍能够像威廉·封·奥拉尼恩一样,能在失败中保持乐观,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他用无人能及的魄力迅速地调动大军,这是他异于其他普通将领的军事才能。他的胜利不是来自军备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出兵的神速;不是来自长久的准备,而是来自于果敢的行动,即便是装备不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明智
正基于这种明智精准的判断,恺撒从来不对命运和世事产生臆测和猜疑,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人做事的得失。他慎重地考虑每件事的可能性,以做出最缜密的计划。但他也懂得尽人事而听天命,所以,他有那些为数不多的冒险行为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可否认,恺撒的理性主义中掺杂着些许神秘主义。好像最理智的人也会做出最任性的事,恺撒也会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最危险的情形中,漠然生死。战争
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品质在恺撒身上尽数得到了体现。他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他那宏伟目标中的一个部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目标,从未对这伟大的行动有过任何方面的质疑。他是一个战术大师,却竭尽全力去阻止内战,当他无法阻止时,还是尽量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虽然他是军事君主国的创建者,却有效地阻止了元帅的继承体制或军事政府的成立。尽管他取得了很多次战争的胜利,但相对于军事暴力来说,他似乎更倾向于科学与和平的艺术。这就是恺撒,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人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他的某个优点,却不能准确地概括与形容他。他的天性,如同一块清澈的琥珀。第十一章:251p-255p 罗马社会
仅供举例
哪怕是任何一个最专业的自然学家找起海陆奇珍来,也比不上当时吃客们的热情。人们对于奢华淫乐的狂热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很多无法想象的行径也常常出现。比如在大摆宴席当中,吃客们餐后服用催吐剂,接着又赶去参加其他的宴会。奢侈享乐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独立成一套系统,以至于产生了专门的教授,以教会青年们怎么过奢侈生活。这些无聊的疯狂行径不值得我们再过多细数。罗马人虚荣心旺盛而缺乏原创能力,他们也只不过是把来自亚洲和希腊的奢侈再做得夸张一些,进行愚蠢的翻版模拟罢了。就像乌拉诺斯吞掉自己的孩子,到了克洛诺斯也会这样做。这些无聊的攀比对哄抬物价起到了不可推卸的作用,物价的增长甚至到了一些自身也参与奢侈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农庄化为乌有,那些平常并不参与奢侈宴会、只满足自己最基础的生活必要的人,则看着自己祖传的财产一点点流失,毫无办法。一般情况下,导致贵族家族毁灭的原因是参与执政官的竞选,但是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精美华丽的住房建筑和装修,人们对享乐的种种追求,也都是让人倾家荡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