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制造共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制造共识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3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制造共识的读后感大全

  《制造共识》是一本由Edward S. Herman / Noam Chomsky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共识》精选点评:

  ●翻得很不错,英文版正在搜寻,配套的片子正在看。

  ●▫️美国的媒体,自称是“公正”、“正义”的。别忘了,媒体不是非盈利机构,她的金主是富人。所以,知道媒体为啥要偏袒富人了吧~

  ●存

  ●看看

  ●信息的传递都是宣传,宣传的战场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观点旧,也没真提出一个他所谓的“模式”or“方程”,唯一有价值的大概是一堆的统计数据,但是统计数据也没提推演过程。反正很没必要的一本书。观点很左,但是学术性禁不起时光的考验。

  ●美粉们真心要看看这本书。看完肯定人格分裂!

  ●这两年国际政局乱象纷飞,如此乱局,扫一眼这本书将有收获。欧美跟俄罗斯人对抗升温,世界和平堪忧。

  ●“把乔姆斯基称作语言学家就像把施瓦辛格称作健美冠军。”,得之。。。

  《制造共识》读后感(一):打卡文献考试书单第1

  和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这些书籍总是一次次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总是让我深深觉得,即使读了四年新闻学专业本科、现在新闻学研一在学,我依然还是这门学科的门外汉。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宣传模型,或者说是媒体选择报道内容的一个公式。作者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时会不自知地受到财富水平和利益取向、广告、政企权威、新闻批评以及“反-共”共识的影响,还没头没脑地自诩“公平正义”。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随后运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一些史实。 在宣传模型已经给我的世界观带来深刻打击的同时,那些鲜活的案例更让我崩溃。尤其是讲到越南战争的段落。在此之前,我对越南战争知之甚少,对越南、柬埔寨人民在当时遭受的苦难一无所知。比起宣传模型,这场战争的可怕更让我无比震惊。 结论处作者对美国媒体的行事原则这样写道:“这个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被内化了。”我不由得想,我在现在的文化环境里生长二十余年,是否也被某种并不合理的价值体系深深影响着……

  《制造共识》读后感(二):从另一个角度以现实为证

  《制造共识》读后感(三):乔姆斯基“对抗愚昧”获奖的背后

  《制造共识》读后感(四):共识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二期《制造共识》沙龙纪要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二期沙龙——乔姆斯基《制造共识》讨论纪要

  时间:2018年6月23日星期六 15:00-17:30

  地点:梅园书房

  主讲: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评议:邹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6月23日下午,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的第二场活动在梅园书房举行,由来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胡翼青老师为大家带来《制造共识》的学术分享。

  主持人许金晶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乔姆斯基,在作为美国著名的左翼批判传播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身份之外,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在语言学领域的造诣。其经典代表作《句法结构》对整个语言学包括计算机科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和许老师策划《制造共识》讨论沙龙的初衷有关(学生时代通过大学里的军事协会和马克思主义学会接触左翼思想,毕业论文讨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对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至今已90岁的乔姆斯基,自1955年开始一直在麻省理工任教。作为犹太著名语言学家,年轻时就成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领袖。其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看作继索绪尔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第二高峰。同时他也是1980-1992年在世的被引用量最大,在先贤大哲中排名第8的学术大牛。1957年他开始公知生涯,在报刊上发表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看法,比如讨论不同主教的去世和各种族的屠杀引发不同程度报道的原由,从而展示美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时是有价值立场的——宣传模式(五层过滤机制:1.大众传媒的宣传模式:媒体的规模、所有权和利益取向在第一个层次上就决定了其必然带着自己的立场去宣传,比如大众传媒的开张需要相当规模的经济实力,盈利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种情形下就进行了第一层过滤,并非所有社会声音都能透过大众传媒传递出来;同时在美国的具体语境中,大众传媒也是纯粹的资本运作的主体,比如既有类似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大公司成为媒介的控股公司,也有反过来例如美国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去收购一些制造业,甚至涉足金融业;任何一个媒体背后都存在着复杂的所有权和资本构成,而这就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大众传媒要为资方服务,传媒是嵌入在资本网络上的机构,一定会过滤掉绝大多数人的声音从而代表资方的利益。2广告主,一方面为宣传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消灭对自己负面报道的威胁,媒体通常会比较精细地为广告主考量,因为广告主是其能持续盈利的重要金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资本“洗地”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3.大众媒体的新闻获取渠道基本是控制在精英的手上,赫伯特•甘斯很早就在其新闻生产研究中提出在新闻报道中公众只会有10%左右的露脸度,而各界精英可能占据近9成的曝光度;这当然是因为后者更容易提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而新闻价值本身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就极具因人而异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新闻是充满偏见和选择性的观念场域,尤其是在大众传媒时代的新闻,新闻价值概念的提出就决定了新闻一定是有自己立场的偏颇。公众本身也期待精英的表演,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全了精英层面新闻获取渠道的必然性,反过来会导致大众的集体失声。4.有关精英阶层往往会通过新闻批评的方式来引导新闻的报道,精英会对于不合己意的声音展开批判和修正,这也是对新闻主题和报道方式的规训。5.美国的宣传模式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反共意识形态,选择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有强烈的价值观导向。)

  接下来邹老师发表了关于左派的看法。他认为,在西方不管是左派右派对自由民主都是有共同的底线坚持的,区别在于左派更强调公平,右派更强调效率(自由)。如果这样看,中国的左派和右派相比之下分歧更大乃至水火不容,因此难以把国内互联网中所谈论的左右之分和西方的概念对接。乔姆斯基是真正的左派,他批判美国的社会状况不符合人们对民主的想象,和马克思主义批判西方世界是类似的。而中国的公知就是政府眼中的右派,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媒介知识分子或关心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中国公知为什么被污名化,被贴上“美狗”之类的标签,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支持美国的。而站在底层立场说话的人,即便关心公共事务,也没有人说他们是公知,这跟美国不一样。这个概念还可继续讨论。

  回到今天的这本书,邹老师谈到:书名叫做“制造共识”,那么到底有没有共识?西方舆论学讨论这个问题时,似乎认为真正强调共识必须作为一种舆论风向的时代都是处在相对比较集权的背景下,由此可见乔姆斯基其实是把美国的媒体放在和中国处在政府控制之下的媒体看作一回事了。其实在美国没有什么共识,他们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他们认为美国是好的,那么什么是好的呢,就是那些基本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空洞抽象的,所以他们可以批判具体的政党、政府。他们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在现实中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拥有共识。乔姆斯基在书里所说的共识,都是美国特定阶层对第三世界等领域的共识。其实在美国没有太多人关注美国之外的事情。乔姆斯基的批判反映的只是美国某一个阶层的价值观念,谈不上对美国整体上的批判,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媒体并不像乔姆斯基所描述的那样。书里所描述的事实的确可能是事实,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也不是全部的事实。

  在评点的最后,邹老师谈到,在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太多,反而失去了大众的信任,人们宁愿采用知识付费的方式去听真正专家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再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有一些新的思考。特别是在逆全球化的时代来看这本书,我们的视野不该局限在书里写的这些内容。

  评点环节结束后,有七位书友与两位老师展开了对话,主要包括以下问题和观点:

  1.如何看待批判研究在当下的价值?

  批判研究虽然受到一些非议,但问题不在于批判研究本身,而在于一些机会主义者打着批判的幌子,一面享受着社会的既得利益一面又无端批评社会。批判研究本身依然有着极其广泛的适用领域和价值。从乔姆斯基的本书来看,他在本书中的研究严格说来更像是批评而不是批判,因其缺乏理论深度和理论可繁殖力。真正严肃的有价值的批判,可能更应关注传媒“制造共识”之外更重要的做法,比如让人遗忘,这可能比制造任何共识都更为重要,或者说遗忘才是最重要的共识。因此,批判研究可以从传媒是如何建构我们的记忆等角度来思考问题。

  2.在标榜定量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定性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质化方法目前并未衰弱,虽然在西方量化方法是主流,但并不意味着质化研究的衰弱,依然有着非常多的研究是通过质化方法展开的,并且卓有成效。只不过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只做质化研究可能有所不足。

  3.新媒体时代大众普遍参与传媒,“制造共识”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

  在传媒不够发达的时代,共识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实现,大家也默认大众传媒代表公众舆论。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传统媒体的衰落成为必然。但,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共识依然是有的,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公共事务的共识度还很高,比如年青一代对国家的认同度非常高,一些“吐槽”也只是针对某些具体方面而已。可以说,当前的共识度比一二十年前更高。而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共识”未必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比如西方人认为只要有人在表达意见,就表明舆论的存在,而舆论的存在本身即是其价值,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否达成所谓共识。

  4.相比于警惕共识,我们是否更应警惕共识之下或背后的集体观念?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共识,必须要有主导的价值观。对于共识,我们需要反思制造共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共识是必须要有的。而像乔姆斯基书中指出的制造共识只是为了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这种所谓共识必须批判。

  5.欧美学校里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什么样的?

  意识形态在课堂上的渗透,在一切国家都无法避免。比如美国从做手工、沙盘演练等方式潜移默化。奥巴马曾经想要对全美中小学生发表演讲,几乎所有州都拒绝了奥巴马的要求。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美国通过较为人性化的方式达成公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6.新闻传播是否应该秉承价值无涉的态度?

  传媒不可能做到客观性,例如G7会议时,每一个国家拍的照片都是事实,但每一张照片传达出的信息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一切呈现都是包含了价值立场的。“客观是上帝”,大众传媒不可能做到。不同的传媒以不同的角度呈现事实,就像盲人摸象,从不同视角的事实呈现一个完整的社会状况。

  7.受众之于媒体处于怎样的地位?

  8.当下强调“君子不器”式的多学科视野的研究,乔姆斯基在书里的基本观念是否与其语言观一脉相承?

  乔姆斯基作为语言学家写作《制造共识》可能不太成功,本书未能体现其作为语言学家的背景。乔姆斯基的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的,他的思想中有一个关于世界和社会的理想型。这本书可以看做乔姆斯基国际问题访谈录。这不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而是一个跨学科的兴趣。跨学科是一个伪命题,从一个学科跨入另一个学科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根深蒂固的知识、方法论系统。要想跨学科取得成功,必须改变自己的整个语法,这是难以做到的。

  最后,许金晶简单总结了本次讨论,并推荐了乔姆斯基的访谈录《财富与权力》,并为下期(7.21周六下午)的第三次活动——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品《城市》做了预告。

  (整理者:Half、彭文超;核定者:江海一蓑翁;本文稿经主讲胡翼青老师和评议邹军老师确认;现场照片为蓑翁和到场书友自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