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文化》读后感锦集
《工艺文化》是一本由[日] 柳宗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艺文化》精选点评:
●虽有时代敏感,但有意识形态偏颇,大概认同一半。
●重复有点多啊..
●民艺教科书
●没有文献综述,没有摘句引用,从心里淌出一缕荷风,也许社会学就该是一件工艺品~~
●13
●read again
●经典之作,读时带泪
●较之《工艺之道》更为通俗易懂,图片也明显增多
●书关于工艺,不了解的领域,但我想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太美了,还有书的字体、排版都十分的喜欢。
●日本工艺运动的宣言书
《工艺文化》读后感(一):哇,我刚想看,贝贝特就出新版了??
好强大。
(为了能发上这段话不得不多增加的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
《工艺文化》读后感(二):《工艺文化》读记
柳宗悦,在记忆里就是美术史课提过的日本民艺大师,这次本书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思想。这样满是文字的理论书,只能说是逼着自己看完,再逼着自己凭印象把握柳宗悦的观点。
柳宗悦谈论工艺和美术的关系,试图提高工艺的地位,推崇围绕日常生活之物的美。他怀抱着减少丑恶的理想,希望在生活中实现属于民众的平常健康的美。其中谈到历史的工艺分类,工艺的形成和支持,提出美的目标和工艺美的特色。
放在中国来说提倡生活工艺之美也很重要,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在提高,在传播,这时正需要美术从业者去探究、开创、实现属于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生活美学,这关乎于文化活力、民族认同和自信,关乎于独立判断和审美,还有落在个人生活上的幸福感。
写不下去了,慢慢读工艺文化译丛吧
《工艺文化》读后感(三):定义工艺之美
未翻开时以为是说明文,看了才知是议论文。日本能产生这样信仰工艺、信仰工艺之美的倡导者,也难怪其日用品普遍具有水准之上的美感。
为了说明工艺品的定位,本书大量篇幅被用于阐述其与美术作品、机械制品和商业产品的异同。概言之,在作者看来:美术品过于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意志,不吝成本高高在上,脱离了实用的范畴;机械品远离人手的操弄,又受限于快速量产的需求,呆板无趣;商业品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丧失了对美的追求。与之相对的工艺品,则是出自无名的熟练匠人之手,基于长期稳定的自然、社会及匠作规范,为实实在在的日用目的而制作的。工艺品不为少数人夸富或致富而存在,是源于大众又用于大众的成果,因此不受一时一人的左右。相应地,工艺之美也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积累,反应的是整个群体的品味和喜好。
虽然工艺品并不能与美术作品、机械制品、商业产品截然分开,以上说法也自有其理。特别是在社会认知方面,所谓事实就是我们相信的事情。当作者关于工艺文化的理论一再传扬并被社会广为接受时,即使是所谓的机械和商业生产,也不能不被工艺的审美标准影响。可见的结果是,步入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日本,仍旧在其器物、服饰、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保留了鲜明、动人的和式风味。相比而言,它的步子迈得超大的邻国,早就忘了自己来时的路啦。
《工艺文化》读后感(四):整体
1. 美是生活的产物,美与生活结合。
2. 器物应当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样,人们和工艺品就更加接近了。p10
3. 观察而不接近,是难以产生亲近的感情的。
4. 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
5. 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文化必须首先是生活的文化。
6.以实用为主导,服务于民众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这些均可用民众的工艺来概括。
7. 部分传统工艺采用天然的材料,更环保更健康。
8. 个人主义是最好的思想吗?自由主义是最高的立场吗?批判主义是最后的态度吗?
9.依存于天才的美术,对民众无所给予,使民众与美的距离越来越大,这难道不是近代所孕育的巨大社会损失吗?
10. 不超越自我就没有真的自由。对自我的执着,不是对自己的约束吗?自由缺乏普遍性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自由,还是不自由。自由不是对个性而下的定义。
11. 独创是美术的生命。可独创往往落于奇解。自由主义使这个倾向越演越烈,使对独创的歌颂转移为对异质的讴歌。难道寻常没有美吗?我们难道不能从最平易的,寻常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吗?
12. 实用性就是卑贱吗?离生活越远,就越是人感到高级、纯洁、深奥?
13. 为了生活的提高,必须选择实用性,为了民众的幸福,美术必须勇敢的选择新的方向。
14. 美术文化向工艺文化转变,工艺性的作品普及后,美的价值才能找到归宿。
15. 服从不自由只是近代的思考方法,若是没有可以依靠的传统力量,就必须用他们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工作,那么反倒不自由了。对传统的信赖,造就了他们,也造就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本身是渺小的,如果依靠传统,他们就伟大了。因为传统是祖先们理智和经验的结晶。
16. 任何信心都是对神、对自然、对传统、对这一切的深深的敬重。信心使他们严肃认真,是他们对工作更加诚实。事实上,宗教时代就是工艺时代,这是必然的,土俗信仰又与农民的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今天这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弱点就是失去了信心,疑惑就无法专注的工作。一旦在制作美的器物时失去信心,美就失去了深度。
《工艺文化》读后感(五):《工艺文化》自序
我从美术文化到工艺文化的进程中,感觉到了文化的方向,这并没有任何排斥美术的意思。我认为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现在,这个问题日趋显示出它的迫切性。从生活圈中摄取美的因素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里,美的工艺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美与生活的结合体现在工艺文化中,从而能够使人们观赏到健康之美。我们不能把与生活无关的美叫做美,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这样才能够逐渐地达到完美的境地。理论只有这样去解释,才是未来的“美”所肩负的任务。
这样的原理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事情具有多大的可能性?工艺之美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美与工艺是怎样的关系?本书的任务就是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大部分是在一个房间中撰写的。这个房间中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两个字的禅语——“无事”。回想起来,我来到这个山庄所写下来的理论亦可归结到这两个字上,我没有寻找工艺之美以外的事物,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中,永恒不变的理念在这里同样是不会产生变化的。这里用的是解释禅意的语言,然而在美的方面亦同样如此。乍一看,也许是平常的理念,但这并非正常、确实的目标。可是,如果是从文化基础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历史又如何是确实的呢?特别是在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工艺中,只有这样的理念才是不可动摇的目标。
本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序论,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因为工艺之美的理论就是工艺文化论。在这里,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最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我在说明这些目的时,基本上没有参考外来的思想。我在构思工艺论,并将其整理成文时,也像许多学者那样回顾了陆续出版的种种参考书,有的也许还应该添加一些小注脚,但是我舍弃了这些手续,完成本书完全靠的是自我感觉。一方面,在我们周围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工艺理论;另一方面,这样的学科只有在日本创始,才有可能在日本完全实现。事实上,我们工艺界的运动是以“民艺运动”为世人所知的。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这个运动并没有源于外国的思想,而是在日本本土产生的。我们回顾了当今欧美的人们对于工艺所采取的立场,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分地采用。因此,这里所阐述的思想并不是模仿性质的。今天,在过于效法外国的思想界和造型界中,我们开辟了自己独有的道路,纵然是不成熟的,但却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日本这一国家中,先驱者必须举起火把,我想这一时刻已经到来。
我综合了迄今为止所写的种种工艺散论,将其组织在本书中,并打算按照顺序,尽可能恳切地去阐述。为了所有篇章的立论不至于落入抽象,本书将努力不断地举出实例加以具体说明。谈论工艺品及其领域的话题,我想是极有希望的一条道路。基于同样的目的,书中还安排了插图并加以短注1。这是因为,离开对象物去谈论美,意义就不大了。
阅读本书的读者们,最好结合分类再读一下我的另一本主要著作《工艺之道》2,以便在工艺的世界里汲取种种潜在的、神秘的真理。最近刊行的两本书《何谓民艺》3、《工艺》4,都能从中找到归纳好的工艺美论。
本书的写作,是在豆州5今井滨和相州6箱根分别进行的。借此机会,向为我提供幽静别邸的中丸一平、住井展男两位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本书在出版时曾得到式场俊三君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柳宗悦于函岭小冢山庄 194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