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报表看企业》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从报表看企业》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1 00:5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报表看企业》的读后感大全

  《从报表企业》是一本由张新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报表看企业》精选点评:

  ●对了解企业有一定帮助,有点复杂化。格力的,两头吃,销售返利,很有价值。

  ●战线拉得太长了,都快一年了。不过真的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翻

  ●看了快两个礼拜,一直觉得比例分析法太理想化,作者提出的和战略结合在一起分析正好戳破了这个泡沫,因为整本书都是立足于实际来写,而不是单纯的讲财务指标的含义,在同类书里面还是少有的,加一星。

  ●挺初级阶段的解读,算入门读物吧。细细咀嚼一定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不过我觉得“8看”的内容设定和结构有点没必要,依照财务报表进行分项解读我觉得就够了。当然或许是我道行不够,对财务报表了然于心的,或许已经不屑于按照财务报表的逻辑解读。而我还认为人家在初级阶段……

  ●新概念:公司报表、合并报表;总感觉自己的财务基本功太差,财务分析有些力不从心呐!

  ●有用,能学到方法论

  ●深入浅出,出版社印刷不行

  ●对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

  ●是我看过的专业课中最好的书了,很有帮助

  ●张新民还是有功力啊,简简单单一本财务分析入门教程,读得还是有滋有味,比一些摸鱼之作强上太多

  《从报表看企业》读后感(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将报表数字结构化,逻辑关系就会更加清晰且重点突出

  作者从一个全新角度对财务分析进行了诠释,可读性很强,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确实受益匪浅,作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谈了自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比如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又可以分为货币资金、商业债权、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从资产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和发展。从资金来源(资产负债表右边)的角度看,企业发展有四大驱动力(经营性负债、金融性负债、股东注入资本、利润积累)。再比如,从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的比较可以看出企业控制性投资的意图和效益等,从中也可以窥见企业谋求发展的策略等。作者对不良资产有自己的看法,对核心利润也有独到的分析,从存货管理出发来看企业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等观点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给那些企业管理者的,因此也更侧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分析财务报表,这也帮助我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理解这三张看似枯燥无趣的数字表格(资产实力,盈利能力,现金活力)。

  《从报表看企业》读后感(二):解码业财桥梁的实用干货

  亲副校长写的一本经管类的网红书,早就收藏了,直到偶然从朋友那里搜刮来纸质版才惊觉,这书也太太太干货了吧!如获至宝的感觉!

  这是一本适合有一定实操经验,平时更多拘泥于数字本身或者业务本身,而这本书恰恰充当了解码业财之间桥梁的神器:

  首先,张老师一直推崇的核心利润的概念真心非常实用,和经营净现金流的1.2-1.5的倍数关系可谓检验利润质量的试金石,而不是单纯的看正负和变动 (前提是存货整体周转速度大于每年2次)。

  如果光见利润增长但是现金流没跟上去,那一般就是两个项目在增加:AR以及Inventory。 为什么经营现金流得比核心利润多一些呢?因为CF还得负责分红,支付利息,补偿D&A,这些都是在核心利润之下的,但是得花钱的项目。

  第二,打破了很多传统观念喜欢拘泥于财务比率的思路,毕竟单纯的看一个比率,进而不论是纵向的和本企业历史同期去对比,还是横向的和同行业相似的企业去对比,都不免有失偏颇。比如资产负债率高也得看清人家负债是穷的到处借钱导致金融负债高,还是两头吃的能力强导致经营性负债比较高;另外周转率的公式有很多公认的bug,比如AR产生的收入只是总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算AR周转率的时候会夸大结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太多东西是财务比率所看不到的,不论是报表内的东西,还是报表外的东西。

  有一些比率,比如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在合并报表基本没啥意义。

  另外,虽说资产负债率的红线是70%,但是真正可怕的是金融负债率高!

  第三,分析报表的起点是看大类的构成,然后再看跟上年的对比,进而寻找背后的业务的蛛丝马迹。比如:

  1. 看净利润首先要看支撑它的支柱是什么:核心利润?投资净收益?还是营业外收入?(一般要不是通过卖长期资产,要不是政府补助)

  2. 看资产:看企业是以经营资产为主还是投资资产为主。经营资产就是长期资产呀,存货呀,应收类资产这种会比较多;而投资资产为主的企业就会以长投呀,商誉这种为主。看看主要都是什么,他往哪儿变。另外通过对比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也能看出端倪。

  3. 看股东权益增值:来源要不是股东注资形成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要不是利润累积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要不是非利润性资产增值,aka. OCI. 高质量的资产增值应该主要是靠后两者,而不是烧爸爸的钱。

  4. 看不良资产:呆滞的存货,难以收回的商业债权,OR,包含潜亏因素的长投,以及闲置的FA,说白了就是能提减值的那些家伙。其中OR大部分为关联方占用的资金,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小于资产总额的1%才没毛病。另外在分析经营性活动现金流的充分性时应剔除巨额OR的干扰。

  5. 看负债与股东权益的结构,分析企业发展的四大动力。

  第四,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合并报表的思路,有的是对比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进而去看母公司的战略是自己干还是培植子公司赚钱,母公司培植子公司的方式是更多依赖债权还是股权,子公司最终结果是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还是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以及通过吸纳少数股东为企业方方面面带来的杠杆效应。

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资金是除了注册资本。以外,往往就是通过其他应收款来反映。其他应收款的规模大概可以用合并报表的OR和母公司的OR的差来反映。预付同样有类似功能,母公司打钱给子公司,可视为变相向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数据的差额就是控制性投资增量所撬动的资源。因此合并资产总计比母公司资产总计越大,一般表明企业控制性投资的扩张效应越明显。一般来说企业控制性投资的对外扩张效应主要取决于子公司的4个方面:第一,子公司吸纳其他股东入资的状况;第二,子公司取得贷款的状况;第三,子公司的业务规模,业务能力以及对上下游的商业信用状况,也就是两头吃的能力;第四,子公司的盈利能力。

  第五,关于cash,钱钱钱:

  1. 钱能从哪儿来:占供应商的钱(APOP),利润,股东入资和金融性负债

  2. 除了经营活动无比强大的极个别企业,Capex肯定是要靠金融性负债支撑的,而不是经营性现金流。这个观点真心硬核!让我原谅了好多事~

  3. 钱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它本身不能增值,得让它动起来,比如买存货去卖钱或者买Capex让它去增值,这样钱才能生钱。

  4. Working capital:AR,AP,OROP,LOAN

  最后,张老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之前和前东家的同事也经常会拿这个开玩笑以及自嘲,就是看你在一家公司最实质性地位的办法就是你在BS的什么位置:

  - 负债(应付职工薪酬):不管头衔是啥,终究是个打工的。

  - Equity的分母:小股东呀,股民都在这,是资源的首要提供者,更是任何风险的首要承担者。好冤大头的感觉。

  - Equity的分子:控股股东。分子肯定比分母赢家嘛,以较少资源擺动更多资源,并且是支配企业全部资源的企业所有者。真所谓终极大boss。

  《从报表看企业》读后感(三):报表分析很不错的初级书籍

  财会,应该是指财务和会计,其中,财务应该包含财务报表分析。之前读过几本很多学者专家写的会计基本的入门书籍,而本书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初级书籍,读来也是挺有收获的。作者在2、3、4章还用通俗的例子论述了基本的报表编制的会计知识,其中还涉及了一些较为基本的合并报表的内容,非常有心。也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需要以较为扎实的会计知识为基础。以下是个人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觉得有收获的摘抄,与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1.简单地说,经营资产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资产,一般包括五项:货币资金、债权、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资产则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上最明显的投资资产项目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改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已改为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我认为,这种分类对财务报表分析意义重大。按照企业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把企业分成经营主导型、投资主导型以及经营与投资并重型。

  2.“八看”看战略:

  (1).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如果仅仅按照会计的概念和思维去认识,我们关注的永远会是企业业务变化对不同项目的影响,永远不会是支撑企业业务变化背后的企业战略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的战略含义。

  (2).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内涵。资产结构中以经营资产为主的企业,其战略内涵十分清晰:以特定的商业模式、行业选择和提供特定资产或劳务为主营业务的总体战略为主导,以一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为基础,以固定资产、存货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市场的关系管理为核心,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

  (3).投资型主导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内涵。资产结构中以投资资产为主的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投资主导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是清晰的:以多元化或一体化的总体战略为主导,以子公司采用适当的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特比是财务战略中的融资战略为基础,以对子公司的经营资产管理为核心,通过快速扩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

  (4).投资资产的识别:企业往往通过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这两个通常被认为是经营资产的项目向子公司提供资金。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与母公司相应项目之差(合并报表小于母公司报表相应项目部分)大体反映了控制性投资占用的资源规模。

  (5).在决定企业发展前景和方向的关键性因素中,相比资产的规模与结构,资源的来源结构(即负债与股东权益的结构)更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作用。根据取得资源的途径,分为四类:经营性资源(企业通过经营性负债的方式所取得的资源)、金融性资源(一般是指企业从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获得的债务融资)、股东入资资源和股东留剩资源(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6).站在全体股东的立场看战略要避免不良资产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占用。这里要强调的不良资产是指不能按照预期利用、不能发挥应有效用的资产。最典型的不良资产是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这并不是指资产的物理质量很差,而是指相应的资产不能为我所用。另外,单位产能成本过高的固定资产也是不良资产,他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当然,公司大股东或兄弟公司对企业资产的长期占用(如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的大规模占用)更是典型的不良资产。

  3.“八看”看经营资产管理与竞争力:

  (1).制造企业报表上的存货金额是不是一定引起预付款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的变化?当然不是,我们所讲的产品成本的“料工费”,除了原材料之外,还包括折旧和人工费用。报表上的存货资产金额多大程度来源于上述几个项目,取决于存货的加工转换成本有多大。

  (2).不要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价应收账款 这个公式计算,原因:企业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收款项共同推动了企业的营业收入;企业的营业收入是不含增值税的,但是企业在收取销售款项的时候,要向买家收取增值税;报表披露的应收账款是减去坏账准备以后的净额,而企业债权周转的是原值,不是净值。

  (3).要注意企业的应收款项、应收票据以及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结构所包含的竞争力信息: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结构中,质量较高的应收票据更多,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结构中,对清偿有更显著强制性的应付票据更多。

  4.“八看”看效益和质量:

  (1).期初存货➕本期增加存货=期末存货➕营业成本;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这两个关系特别重要。如果出现了实物积压,就要考虑应该改善的管理问题;但如果是数字“积压”,并没有对应的实物存货,则是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问题。

  (2).要特别警惕的现象是:毛利率下降,存货周转率也下降,即降价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存货的周转。

  (3).费用率反映的是同样的费用所带来的不同的效用。[费用率=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营业收入;“实务中对毛利率重视有余,而对费用率重视不足,这在轻资产时代是非常不可取的。”摘自《财务诡计》推荐序]

  (4).不论是母公司的经营资产,还是子公司的经营资产,在三张报表上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关系,经营资产—核心利润—经营净现金。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脉络,通过这条脉络就能够看清经营资产的整体质量。(核心利润=毛利➖三项期间费用➖税金及附加)

  (5).在每年的存货周转速度超过2次的情况下(季节性差异、经营周期差异可以得到消除),良性发展企业的核心利润应该能产生相当于核心利润1.2至1.5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为经营现金净流入量有很多用途,要分红、补偿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支付利息,等等。如果有利润无现金,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只是数字,而不是可以支配的资产!所以说经营现金流入量是检验核心利润质量的试金石。

  5.“八看”看价值:

  (1).价值评估最常见的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收益法)。成本法原理:净资产评估价=资产评估价-负债评估价;收益法是考虑了账外价值的评估方法,起原理是不关心企业现在怎么样、历史怎么样,只关心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

  (2).方法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法既然忽略了大量的表外资源,就只能适用于表外资源较少或者表外资源虽然丰富但不能为企业的盈利作出贡献的企业;收益法既然考虑了表内和表外的资源整合,考虑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就适用于盈利能力较强、发展状况较好的企业。

  (3).小金库是指应该入账而没有入账的账外资源,在一些企业又被称为账外账。如果有小金库,一定会严重恶化表内业绩和表内资源。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迹象对小金库的规模进行判断:第一,报表反映业务流转环节不完整(制造业普遍存在的边角料);第二,有异常高的资源消耗;第三,报表与现场出现显著反差,例如财务报表现实效益不怎么样,而员工感觉良好的表情就是企业可能存在小金库的信号。

  6.“八看”看成本决定机制:实际上很难找到一种绝对正确的成本分摊标准,而且在很多时候准确并不重要。除了选择标准外,还要考虑管理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由不同的业务部门来经营。如果生产成本的分摊导致经营不同价位白酒的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绩效评价出现严重的苦乐不均,则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和部门间的和谐产生不利影响。(推荐一本稻盛和夫的《经营与会计》,其中有一些对标准成本法和成本核算的思考挺有意思)

  7.“八看”看财务状况质量:

  (1).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是对前两张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第三张表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理论家还没解决好。我认为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起点在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的补偿机制分析。

  (2).“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现金流出量”的补偿机制:由投资活动未来流入量(“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收到的现金”,即残值收入来补偿)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补偿,补偿速度取决于折旧或者摊销速度。加速折旧就是加速补偿。

  (3).企业的巨额其他应收款一定是向关联方提供的资金。如果是向子公司提供的资金,则其本质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如果是向自己的母公司和兄弟公司提供,则属于外部关联方占用资金。但是,不论是哪方占用,都不属于本公司的经营活动范畴。因此,在考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充分性时,应剔除巨额其他应收款的干扰。

  (4).经营资产报酬率=核心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经营资产;这个关系式告诉我们如何提高经营资产报酬率,从提高盈利角度看,应提高毛利率,提高费用的有效性;从提高资产周转率来看,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资产占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

  8.“八看”看风险:金融负债率=(短期借款+一年以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中的贷款部分+长期债款+应付债券+其他流动负债中的贷款部分)/资产总额;企业的负债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金融负债率。金融负债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

  9.“八看”看前景

  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的框架,并以格力电器2015的年报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总之,作者非常有心和认真,并且学识深厚,表达的也很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财务报表的同学看。

  《从报表看企业》读后感(四):《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读书笔记

  

张新民老师的《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3版]是相当不错的一本财务报表入门及进阶读物。整本书的结构清晰而简洁,他在前半部分写得特别好,先介绍了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作用,接着以简单的示例生动地讲述了企业设立、生产、销售、投资等方面的过程,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接着,张新民老师就具体谈到如何分析财务报表。这部分可以说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论,他提出,实际上就是“八看”企业:①看战略,包括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扩张性投资的撬动效应等;②看经营资产管理与竞争力,包括企业对于货币资金存量管理、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等;③看效益与质量,主要关注核心利润,以及利润的质量如何;④看价值,对于股东权益价格的评估等,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⑤看成本决定机制,关注企业经营中成本的决策因素有哪些,机会成本是否考量、边际成本是否注重等;⑥看财务状况质量,通过一些重要的比率,关注货币资金的质量、商业债权(包括应收和预付)的质量、存货的质量等;⑦看风险,关注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中特别要关注金融性负债比例过高的风险;⑧看前景,从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预测企业的发展。

没想到,从一堆数字堆集的财务报表里,竟然能看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数字背后的秘密”!

于我而言,看过此书,也是收获匪浅。具体来讲:

(1)报表中的“综合收益”。综合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净利润,另外一部分是非利润引起的资产增值,就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对于后者,一般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股票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或者企业自有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但这类项目并不多。

(2)企业有利润并不等于有现金流量。原因是利润表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则是现金收付制。

(3)母、子公司的资产总计的差额,反映了母公司利用控制性投资所增量支配或者撬动的子公司的资源——体现企业对外控制性投资的综合投资效应。这种“综合投资效应”或称“资本撬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项:母/子公司其他应收款差额、母/子公司预付款项差额、母/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下面以海康威视(002415)2019年半年报为例来加以说明。

1)海康威视合并报表总资产为719.4亿元,母公司总资产552.1亿元,差额为167.3亿元;

2)海康威视母/子公司其他应收款差额为10亿元,表示母公司以“其他应收款”的方式,划拨10亿元资金给子公司(可能是一家或者几家)使用;

3)海康威视母/子公司预付款项差额为-2.8亿元,表明在这项科目上,母公司没有“付出”资金,当做0处理;

4)海康威视母/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为54亿元,表示母公司对子公司(可能是一家或者几家)的股权投资总计为54亿元;

5)于是,资本撬动效应=167.3/(10+0+54)=2.6(倍),说明母公司用约64亿元的资本(也称为“控制性投资”),撬动了超过167亿元的资源,扩张效应明显。

(4)几个净利润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核心利润的计算公式。

在财务报表中,有三个净利润的数值,分别是“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合并报表的净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它们之间的大致关系用一个图表示如下:

另外,“核心利润”一般表示为: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毛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三费”-研发费用。

(5)营业外收入包含的项目。通常,“营业外收入”主要有两项:一是处置非流动资产(如变卖固定资产、转让无形资产等)的处置利润(有时也叫“利得”);二是政府的补贴收入。

(6)销售(收入)确认与成本确认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销售活动是企业的销售人员或者业务人员日常完成的事情,成本确认则往往是企业在会计期间结束时由财务会计人员完成的。即销售活动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的销售人员或者业务人员,成本确认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的财会人员。

因此,在会计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反映上,是从销售和成本确认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的。

(7)商誉不计提折旧,但需要减值测试。由于商誉没有期限,因此不计提折旧。但企业应该定期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当发现减值时,就要计提减值准备。

(8)企业利润的结果是资产。即是说,一旦企业盈利了,它的利润最终会体现在资产的质量提升上面,最明显的就是货币资金规模、留存利润地不断增长,以及短期借款规模、长期借款规模减少等方面,可以说,“利润散落在各项资产中”;如果企业盈利了,却没有改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盈利”可能是虚的,需要特别引起警惕。最常见的就是净利润虽然增多了,现金流却始终没有改善,很有可能该种利润只是带来应收账款的增加(未必能全数顺利收回),或者存货的增加(存货增加/积压会降低营业成本,从而增加净利润)

对于后者,需要记住一个重要的等式,“期初存货+本期增加存货=期末存货+营业成本”。因为从会计的角度看,被卖掉的存货转化为营业成本;如果某个报告期,企业的营业成本突然降得很低,存货却很高(造成了积压,特别是“数字”上的积压——即实际上已经卖出存货,但账上没有及时地结转成本),那很可能企业是在操纵利润。

(9)在企业经营中,很多表面上正常的事情,其实背后隐藏着企业管理不到位或者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比如资产减值问题,有时,企业存货价格出现下跌,需要提取较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事情有时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的问题,可能是存货的存量管理上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在经营环境较差的年份(类似于新冠影响的2020年),过高规模的存货提取了大额的跌价准备,造成对净利润的损失。

(10)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最虚的利润,因为这些收益通常“能看不能用”,比如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股票的收益(属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未出售股票之前,那些不过是账面上的东西,可能很快随着股价的起伏而化为乌有。

(11)企业经营中,牢记两条“利润-现金产生线”:经营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核心利润—>经营净现金;母公司控制性投资资产—>子公司的核心利润—>子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在存货周转速度超过2次的情况下,良性发展的企业的核心利润应当能产生相当于其1.2~1.5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2~1.5*核心利润;否则,就要仔细查找“侵蚀”净利润的问题出在哪里。

(10)被并购的企业一定要有合理的资产结构,并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否则很容易变成“不良资产”;并且注入资产时,因为不是货币(现金),通常存在评估溢价,有些是比较离谱和不靠谱的,尤其是使用“收益法”评估的时候(还有一种是成本法评估,则可能低估)。

(11)要区分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主要存在于呆滞的存货、难以回收的商业债权(应收&预付)、其他应收款、包含潜亏因素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闲置的固定资产等。另外,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在不同的时点,可能会转换。

(12)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问题实质上是经营问题和短期融资问题。但如果预收款比较高时,企业的流动负债会被夸大。

(13)资本结构的“四大财务动力”。我们把资产负债表结构整合后,列示如下:

将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分为四类,分别为现金及类现金、经营相关资产、生产相关资产和投资相关资产——这些属于“表内资源”,有时候,企业还有更重要的“表外资源”,如企业的品牌价值等;右边也分为四类:商业债权人贡献、金融债权人贡献、股东贡献和企业自身利润积累的贡献,将之称为企业的“四大财务动力”。正是这四大财务动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推动企业发展和成长。然而,四大财务动力的贡献度不相同,会导致企业负债水平不同,盈利能力不同,以及融资能力的差别,在面对具体企业时,需要具体分析。

……

读完本书,意犹未尽。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又增长了不少财务报表相关知识,也愈发地发现,要深入解读财务报表,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