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陽光充沛的读后感大全
《西岸陽光充沛》是一本由亦舒著作,天地图书出版的2003/11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岸陽光充沛》精选点评:
●移民的故事
●搬家的故事...适应...
●女人结婚不行,琐事太多,失去自我。不结婚也不行,一个人寂寞可怜。追求充满激情的爱情不行,因为不够安稳,循规蹈矩的家庭生活依然不够好,因为没有新鲜快感。
●家庭中母亲的角色确实牺牲很大
●隔段时间就想读本师太
●离乡,还是分了
●这本好一般…
●移民。那时节,港人多移民,羡西岸阳光充沛。此时的我们呢?
●1.宜室宜家 2.新移民 3.“一年又过去了" 4.看的言情小说永远比学术书多~
●无论去到哪里,要紧的是让自己的心适应。
《西岸陽光充沛》读后感(一):亦舒作品里我相当喜欢的一部
亦舒的书我最喜欢后期的,前期的亦舒有点模仿张爱玲,语言上我不喜欢,情节上更是小女生爱来爱去自怨自艾而且还清高(这个说的可能有点过了,不过我是爱之越深,要求越高嘛)
中后期以后,亦舒从文笔到思维,都越发圆润清晰,越来越喜欢
这一部大约创作时期在中期偏后,对时事、人物等各方面把握越来越好,相当喜欢
力荐
《西岸陽光充沛》读后感(二):男人没有事业等于失去一切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男人不能没有事业。
尚知是位大学教授,与妻子宜室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并育有琴、瑟二女。家庭的矛盾产生于全家移民前往加拿大,而此时尚知面临失业的危险。不巧的是,正当宜室疲于家庭生活,她远在加拿大的初恋情人频频发出爱的信号。尚知在温哥华失业,靠妻子从父亲处获得遗产过活,夫妻生活陷入困境。宜室与初恋情人偶遇,发现已经物是人非。有些时候,初恋之美好不在于那段感情,而是当事人所处的心境。当人们缅怀初恋情人时,最最恋的不过是初恋时的自己。
尚知在多伦多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一度分居的夫妻关系慢慢愈合。宜室一边感叹“家庭主妇一定是最先牺牲,最后一个被想起的家庭成员”,一边收拾细软随夫移居多伦多,与丈夫女儿团聚。
宜室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一如亦舒笔下的其他女子。她们最精明之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舍得去放弃奢望。与尚知一起的婚姻生活对宜室而言,就像一件贴身的旧外套,或许不那么光鲜,但是舒服。
《西岸陽光充沛》读后感(三):生活重在折腾!
一开始,我以为英某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后来,我发现我想差了,师太只是想要讲述一个女人在移民这件事情上的心路历程,和爱情无关!
百度书名的时候发现,也有人讨厌宜室的,觉得她不成熟,觉得她自私,觉得她幼稚……
可是我不讨厌这个女人,能挑能提的现代女性,在遭遇过变故的家庭长大,处理好一切,这一切容易么?
不过,还是有些感触,这生活,真的重在折腾!
为什么这么说?
从香港搬去温哥华再搬去多伦多……
最后宜室终于明白,其实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环境的改变并不会修改家庭的结构和生活习惯……
好像真是这样,在厦门搬家已经四五回,可是蚊帐还是那个蚊帐,电脑还是那个电脑……连不一样的厨房里,还是同一个锅煮同一种味道的泡面……
我想,再怎么折腾,其实还是我吧!
生活,有些事情还真的是和爱情毫无关系……
《西岸陽光充沛》读后感(四):逝者不可追
看过她不少本书,其实这篇并不太出名,却一直留在脑海里。大概我们总是因为书中的什么与自己际遇相合或有共鸣而念念不忘。
一直记得的是暮色中汤宜室看着他,曾经相熟,“凯斯咪大衣撇开着,(犭京)皮鞋子上都是泥迹,宜室忽然心酸了,她老了,他没有,这个正当盛年的男子,走到哪里不受欢迎?
她低着头急急下车,走到一半,才回头,高声说“再见”。”
“他靠着车子看她,向她摆摆手。
宜室知道他看的不是她,而是儿时一段回忆。”有谁没有体验过这种辛酸惆怅,有时并不因为见到旧友,不因为过去的一段恋情。他是我们已过去的青春时光的代表,他依然高大英伟,看到他,像是与我们的青春年华猝然相逢。有时不是他,当一切和青春有关的猛然来到眼前,毫无准备之下,哪能不心惊。稍一沉着,又转为心酸。
本来时间慢慢流失,一天天过去,我已开始慢慢慢慢忘记了二十岁的自己究竟什么样子,与自己和平相处。可突然有人有事有物跳出来向你展示本已模糊的青春,那么逼真那么鲜亮,清楚地告诉你:你已经失去它了!
是啊,我失去它了,它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我还在迈着大步离它越来越远,生活总是这样,一切还得继续。虽然惆怅偶有刺痛,但彼岸明天阳光充沛。
-
《西岸陽光充沛》读后感(五):月亮圆,走四方
去年底起养成了失眠时被窝里读亦舒的习惯,不知不觉也便读了近十本。师太高产的书目列表中这仍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倒是模糊形成了。《西岸》却是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女主美仍然是美的,但这似乎不是重点。言情不过点缀,困惑才是主线。风格上更接近于张爱玲,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基调永远是荒凉和绝望——这么说可能过了点,换了个时代换了个主题,大背景却自有相似之处。
故事主线不过围绕“移民”——太太宜室的算盘,先生李尚知的矛盾,公司、孩子学校、亲戚……家长里短不算多,纠缠琐事不算少。“‘宜室,你为何要匆匆忙忙的走,’尚知去拉开窗帘,指着对岸灿烂的霓虹灯,‘开仗了吗,住不下去了吗,你的一切烦恼,是否一到西岸,会得自动解决?’”
真个费尽千心万苦办成移民来到温哥华,宜室却发现最不适应的是自己——李先生虽然工作不很体面,至少每日公车上工。孩子们自不必说,小孩的适应力本来就是最强的,很快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圈子,开始长大开始社会开始有男朋友。而她则一人担起家中所有家务。“坐办公室的时候,铁定七小时工作,一小时午膳,一年大概有那么三五七趟,超时赶死线,上司感动得声音发酸,几乎连天使都要出来唱哈利路亚,工作完成,大老板必发公文致谢。现在? 天天做十六小时还是应该的。”
她开始想念自己的初恋——英世保仍然是挂念着她的,而今身在加国的他却早是功成名就,活脱脱一个“钻石王老五”,成了华人圈无数未婚女子眼中的香饽饽。如果当初是和他而不是和老实朴素的学究李尚知结婚,命运又会如何?走岔一步,路途万里,人生经不起这无数的假设。心里一活络好比海底地壳运动,生活上便起海啸,波及范围远非本可预测。
说这是从揭示某一类华人移民的生活也好,是感慨宜室当初的婚姻选择也好,是感叹一代人的困惑也好,是体现家庭主妇的无奈也好,总之这远非一部言情小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一类人有一类人的困惑。你许不解我单身女人的自由选择与对将来不确定的恐慌,我也不解你携夫带女种种纠结中的烦恼。这边是英文流利厌倦了都市拥挤纷繁,那头却是寂寥无限不耐蓝天碧海下的冷清。对于宜室这样的人来讲,生活总在两个极端间游走,她不快乐。而对大量渴望满足却又总欲求不满的现代人,生命又何尝不像叔本华的钟摆,总在不满的痛苦与满足的无聊间游动。
你只知道选择的当口会有无数的声音,来自你自己,你的至亲,甚至泛泛之交。走?还是不走?不是指望一走了之,待问题自动解决,而是深知考虑得越远只会越发无奈和犹豫不决。不如走一步看一步,先行再说。至于之后,自然盼望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宜室最终是认命了,人到中年,漂泊的生活却才刚刚开始。温哥华——多伦多——纽约……故事的最后却是反高潮,宜室的异母弟弟也移民了,同事也移民了,上司也移民了,加国最终却成了香港生命的另一版本——还该是一样的圈子,一样的八卦,一样的情绪,日复一日,好像什么都不曾变过,不过生活换了个背景,其他的,对她来说,还是维持了原样。琴瑟二女年纪尚小,许再过多年,习惯了漂泊,接受了教育,倒会是更像宜室那潇洒的妹妹宜家。但对宜室来讲,生命早已定型,再换,纵也是换不出另一种活法了。
走四方,去流浪……因为外面的月亮圆。然而,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从未变过。一样的心境,一样的视野,或许,从这种心境与视野定型始,宜室的月亮就注定永远是这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