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摘抄

2022-05-27 02:0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摘抄

  《Four Texts on Socrates》是一本由Plato / Aristophanes著作,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3.5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our Texts on Socrates》精选点评:

  ●Widely adopted for classroom use, this book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我竟然觉得Aristophanes’ Cloud最好. How to educate? Who has the right to educate?

  ●我脑袋疼

  ●应该是翻译的最通俗的一本了。。。

  ●Euthyphro / Apology / Crito 最佳英譯本

  ●读不了希腊文...只好拿英文来凑数。为明年春天就要上地 Plato的研讨课做准备。

  ●jerk

  ●下了clouds的seminar遇见别人:he is such a genius, incredible.

  ●the first book for Mansfield's class, about 10 more to come...Getting used to this wise old man's slow and elegant tone, sometimes dramatic and playful~

  ●nice translation with a useful bibliography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一):值得收藏

  非常忠实原著的译本,非偏文学性翻译,适合研究者

  注释详尽,有些许关于原文翻译的note,故适合学过希腊语或是classics的童鞋们

  4 texts按dramatic date 排序

  从euthyphro --- apology----crito----phaedo 完整原现了Socrates接受审判及自我辩护的前前后后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二):2014.May《Apology of Socrates》&《Crito》

  2016年2月重读此两篇:

  ————————————————————————

  《Apology》是Socrates在公民大会上的演讲,说是自我辩护的辩词,但其实这其中自我辩护的成分没有多少,而《Crito》则是Socrates向Crito声明他坚持不逃走的一篇对话,此时,时间已经临近Socrates的死亡了。

  一、Socrates的信仰

  ocrates的行为有时候很让人费解。他曾提到他不愿意做unjust的事情,于是当暴君要他及另外几个人去逮捕杀害一个无辜者的时候,他逃跑了。但是之后,他既没有阻止其它同行的人去作恶,也没有对无辜者通风报信,而是让自己从这个事件中摘了出来,便可以了。也就是说,Socrates自己绝对不主动作恶,但同时,他不会阻拦别人作恶,而通过《Apology》中的辩词,我们又知道,他也没有办法阻拦别人对他作恶,同时,他接受Athens要他死亡的这个判决。这难道不是有些奇怪么?

  在《Crito》中,Socrates模拟了一段law对他的劝诫,也可以理解为Socrates的自言自语。而往往,这种self-persuade最能反映出真实想法。Socrates决意遵从这个law,但是想一想,这个law究竟是Athens的common law还是Socrates自己的self-law?他又为什么这么坚决的一定不逃离,要遵守这个law走向死亡呢?

  至今,也读过不少plato对话了,每一篇对话,Socrates都是非常有自信的,尽管他会说自己无知,然后请教对话的另一方来教他,但是哪一次不是以无知的身份将对方驳倒呢?更有意思的每篇对话的结尾,无论是Gorgias,meno,republic,mysetry和god出现了一次又一次。虽然Socrates从未说过他信什么,但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和自我行为准则,这是无疑的。与其说是law对它的劝诫,不如说成自己的信仰对自己的说服。保持灵魂的洁净,期待来世的幸福,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至少要保持自己不作恶,且不能自杀,却没有任何要求说干涉他人的作恶行为。这是不是Socrates的信仰呢?

  我一直不明白Socrates是因为知道了太多,然后相信了自己知道的东西还是因为Socrates有了自己相信的东西,因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也许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两者在一个圆圈中都不断得到加强。然而,在他的思想成熟的后期,我个人认为他的信仰以知识的形式出现,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理解Plato对话中的Socrates要明白他相信的先,才能明白他与人对话的逻辑。

  二、无知与有知

  《Apology》的演讲中,Socrates很招人嫉恨的一点是,他不断去“挑战”那些世人认为或自我认为很聪明的人,然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这群人都是无知的,连我这个自认为“无知”的人都不如。而向法庭提出要审判他的那群人其中一个point就是,Socrates总是用一些发言的技巧,让一个weaker的观点变的stronger,从而要别人信服他。但其实重要的是Socrates说话的方式和技巧么?不是的,从根本上来讲,Socrates眼中的weaker和stonger本身就是与其他人相反的,于是他只是在给自己认为的stronger做辩护,他的理由往往充分且使人信服,于是就有人大众眼中他会说话的形象。

  看Socrates每次都说自己无知,真的要反思一下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不知道。记得有位先哲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Socrates大概已经意识到了知识的广阔,所以才只承认自己的无知吧。

  《Apology》是篇非常精彩的演讲,值得再读。

  还是最后分享opening question:

  《Crito》,51d-52e,How Socrates see Athens? What's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city?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三):2014.Apr《Clouds》

  这本书收录了Plato的三个对话,以及Aristophanes的戏剧。本篇记录是探讨戏剧《Clouds》的。

  版本

  《Clouds》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可以帮助读者判断译者对本戏剧的理解,就是两个穿插在Socarates和Strepsiades之间的两个你来我往辩论的人物名称。因为,翻译是译者理解的直接表现,通过这个简单的名称翻译,也能一窥全豹了。

  还有其它版本,翻译的是good logic和bad logic,这个翻得一般。

  我喜欢just和unjust的表达,选了这个版本。

  喜剧?

  《Clouds》是个喜剧,有同学问喜剧的目的是什么?让人笑么?这个戏剧,它的结尾既不是什么happy ending,剧情中让人笑的东西里也充满了讽刺的意味,我还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个喜剧。相反,从Socrates和Pheidippides的荒谬对话里,觉得很是悲伤,似乎能预感到雅典之后的堕落。台词很是funny,剧情也挺搞笑,可惜最后笑不出来,大概是因为我已经知道Socrates的命运就如同被预言一样,以“败坏青年”罪被判死刑。真是怎么读都觉得这不是个喜剧。

  ocrates的悲哀

  上课和班上的同学针锋相对,Socrates是不是属于新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是,我认为不是。后来课下想想,两个人都只看到了一半。Socrates身上有它所坚持的道德,这部分是通过传统的习俗保留下来的;而他想要获取道德的方式,则是通过有逻辑的辩证和带有智慧的理解,而非不问缘由的习俗,这是一种新世界的表征。Socrates想要通过一种带有智慧和知识的方式去重新定位道德的由来和意义。然而问题在于他所理解的东西并不是每一个雅典人都可以理解的。这个过程中,要破坏之前固有的道德想法很容易,但是要重新构建理智的道德却很难。Socrates也正是失败在这里。他可以很轻易的让Pheidippides接受新的神,但是他没有办法让Pheidippides理解新的神是通过怎样逻辑被定义的。而对于Strepsiades,此人通过观摩just和unjust的辩论,自学了一套逻辑用以对付讨债人。在这个案例中,Strepsiades学会了一种方法,然而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道德方向,因此也走上了歧路。感觉Pheidippides和Strepsiades分别是Socrates注定会失败原因的两个象征,一种是接受表面的知识,不探究内里的逻辑;另外一个则是接受了内里的逻辑,却不用于正途,最后造成的后果比前者更加严重。于是,在现实生活中,Socrates的想法注定难以实现。

  ocrates在两个教育案例中失败的体现,也揭示了他本人与当时雅典城的冲突。他之所以在云上,也是因为他自己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城邦接受他道德观念的人,一同坚持的是传统的习俗;城邦接受他逻辑辩论的人,个个都试图用此新的、还未被普遍理解的技巧来谋私利。然而Socrates又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认为逻辑是好的,然而被误用不能怪他。但最后正如戏剧结尾所暗示的,早晚有一天,他会被失去理智,或者说没有理智的人,推卸责任到他身上,借以洗脱自己无知的罪。

  哲学家多少都有些脱离现实,有些清高,然而社会中大多人都忙碌于世俗事务中,Socrates觉得Pheidippides和Strepsiades都无法沟通,反过来想想看,他在雅典人眼中又何尝不是一样呢。生活在世俗,思想在云端,不接地气的Socrates最后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了。可惜了他,也可惜一代人。

  ocrates形象在plato对话与戏剧中的对比

  有人非要区别《Clouds》中的Socrates和Plato对话集中的Socrates,说这不是一个人。观察视角不同,形象不同,只是一个人不同面而已,在此没必要纠结太多。需要注意的是Plato对话集中,与Socrates对话的人可都是有一定知识量的,虽然感觉也是Socrates一个人在传授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对话的另一方是能接收并且顺着思路一同前进的;而本戏剧则不同,是Socrates与平民老百姓的对话,甚至连“对话”都说不上吧,完全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感觉。如此的两个Socrates又怎么可能保持一致。

  Just,Unjust的对话

  两个character的辩论最后以unjust的胜利告终,但是just和unjust到底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呢?just完全就是以传统的习俗和想法去对话的,而unjust则是有因由有根据的“坏逻辑”,前者是一种时间的沉淀,后者是方向歪曲的逻辑,从对话开始,前者就注定失败,因为这个方式本就是unjust的一部分。

  另外有意思的是Aristophanes是怎么定位unjust的。在两个人辩论的最后,unjust问just如何看待public advocates, tragedians, popular orators等等,全都得到的否定的答案,这何尝不是Socrates眼中,这些人的形象;这有何尝不是传统思维中,认为是“unjust”的一部分,即与习俗不相融合的一部分。由此也可看到传统与新世界无法契合的部分了。

  还是最后分享open question:

  Line 655- 680; Line 735-785 What did Socrates try to teach and how did he teach?

  《Four Texts on Socrates》读后感(四):2016.Feb<Plato's Euthyphro> (Kiki读书讨论后记)

  本文为2016年2月5日Kiki读书讨论后的笔记。

  1、故事发生地点:王宫前廊

  地点如何揭示了游和苏对虔敬的理解和态度

  ==> 待查 亚里士多德《雅典建制》对王宫前廊功能的描述;对话开始的偶然性

  2、苏格拉底被公诉在此篇中的解释:

  根本起诉点:【3b】创立新神,不信旧神

  表象:【2d】(新神)使得青年败坏 (败坏可理解为对旧神的不虔敬)

  ==>待查 新神和旧神的具体诠释,在后续行文(申辩等)或相关文献(喜剧:云)中的阐发

  其他因素:【3d】其它智术师在传授修辞手法的同时收取一定薪资的,而苏格拉底则是完全免费公开的传授他的学识。此种行为可能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人以其它理由发起公诉。

  ==>待查 苏格拉底其它被起诉而未曾言明的原由,譬如与三十僭主之间的关系,与民主当权派的关系等等。

  3、苏与游产生对话的起因、过程与完结:

  游叙弗伦前往法庭进行一场关于子告父的诉讼,在常人眼中,游的行为是不虔敬的表现,而游却认为自己对神是很虔敬的。苏希望通过与游的对话,了解游认为自己子告父虔敬的逻辑,从而在自己的公诉中应对对自己不虔敬的指责。

  苏认为在游认同子告父虔敬的逻辑中,首要的关键点是关于虔敬的定义。

  假设虔敬的定义中能够明确一个判断标准,使之说明对游父不当行为的合理处置 -高于- 或 - 无关于- 游与游父本身的父子关系,那么就可以说游子告父的行为是 -虔敬- 或 -与虔敬这个话题无关的-。

  (第一次考察:案例定义式)游叙弗伦对虔敬的理解中开始并没有具体给出定义,而是在【5e-6a】举出了希腊信仰的神明宙斯弑父的故事。众神的规则是,凡是不虔敬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处罚,而众神之王宙斯曾经弑父,众神不以此为恶,宙斯没有受到处罚,自然这个弑父的行为并不是不虔敬的。而游只是状告父亲而已,就更加称不上对神的不虔敬了。明显,苏不认同这种通过描述某个例证定义的方法。

  (第二次考察:等价定义式)苏格拉底渴求一个严谨的回答,在苏的推进下,游说出了苏想要听的话,【7a】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敬的,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敬的。其实这个定义是【6e】苏诱导所用句子的变形。苏接下来对此的反驳是众神并不能绝对一致的喜欢或厌恶某件事(因为希腊的多神信仰),所以按照游的定义来说,虔敬和不虔敬而是混沌未明的。因此,苏将游的结论改为【9d】让神所一致喜欢的是虔敬的,而让神一致厌恶的是不虔敬的。注意这个改动也是首先从苏的口中说出的,而非游。之后苏非常绕圈子的考察了这个说法,主要逻辑是这样的:

  【11a】虔敬和神一致喜欢的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对虔敬的解释:

  A虔敬(的人)pious 因为他对神的虔敬(行为或属性) being pious,神喜欢他(结果)。

  对神喜欢的解释:

  神喜欢(的人)dear-to-the-gods 因为是被神喜欢(特征)being loved by the gods,神喜欢他。

  如果说虔敬和神一致喜欢等价,那么,

  由A推导 神喜欢(的人)dear-to-the-gods 也因为它是神喜欢的 being dear-to-gods, 神喜欢他。==>合理

  由B推导 虔敬(的人)pious 同样也可以因为被神喜欢(特征)being loved by the gods,神喜欢他。==>不合理

  这相当于验证逻辑中的必要充分条件一样,虔敬可以推神喜欢,但是神喜欢不能反推虔敬,而等价必须是充分+必要同时成立,所以说虔敬和神喜欢是不等价的。

  (第三次考察:部分与整体式)紧接着苏迫使游放弃前一个说法,再从头考量虔敬的定义。苏在【11e】提出应该考察虔敬pious和正当just之间的关系(注意又是苏提出的,游并未反驳),之后苏在【12d】提出,虔敬应为正当的一部分。而游顺着苏的逻辑说 正当中对神的趋向部分是虔敬tendence of the gods,而其余部分是为对人(古希腊人都不考虑环境自然么=。=)苏通过他的言语【13a】将“事”tendence对应到精通与之相关术的人,然后提出具有tendence的人在实践中都会使被tendence的对象受益。然而神并不因为人对神的趋向tendence而受益。于是游在【13d】中对自己的解释加以修改,将tendence这种趋向定义为slaves tenders to their master,即奴仆对其主人的服侍。之后苏列举主人(将军、农夫)被(兵卒、牲畜)服侍后的成就,追问神被服侍后的成就。游在【14b】回答说 侍神的人是虔敬的,则会保家卫国。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可以发现,苏一直在用相似类比的方法,将关于神的问题转化为相似事物的问题,通过归类相似事物的某种共性,提出神的问题不能满足此类共性的特点,由此反驳最初对神的问题的思考。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有一个预设的,苏的反驳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关于神的问题,相似类比到其它世间之物是可行的。而有意思的是,游也并未对此进行反驳,这背后所反映的是古希腊人对于神的态度。他们还尚未将神抽象化,尽管神与人是不一样的,神与人还是有类似的行为(本文中宙斯弑父、神有喜好、神有厌恶),神并不能脱离世间而存在,因此发生在神上的是事情,是可以用猎人、马夫、将军等类比的。如果有人跳出这个认知,譬如拒绝承认神和人的共性,将神抽象为完美的存在,那么苏和游的这一番对话自然而然就变成了荒谬的诡辩。

  (第四次考察:概念与其表现形式的定义式)苏紧接着在【14d】又提出一个新的角度的思考,即虔敬和祭祀scrifice、祈祷pray的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祭祀与祈祷被抽象定义为与神之间的交易。此处的交易隐含对前一个虔敬定义的反驳,因为服侍和交易并不是一种关系,再上一个看法中,人服侍神并不期望从中受益,也因此游对此并不满意,重申他认为不应怀有取利的想法,提出应怀有感恩之心gratitude,且虔敬是‘what is dear-to-the-gods’(此处dear是最珍视的意思),苏则将之前关于虔敬和神喜欢的不等价关系拿出来反驳了这个观点。此次考察又宣告失败。苏试图继续同游讨论,而游借故离开。

  从文本中看,其实游是一直被苏牵着鼻子走的。第一次考察时游自己主动说明的,是在用具体事例解释的方法,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而显然苏不满意,期望更加圆满的定义方法,所以他提出了三种定定义的方法:一、寻找等价概念,以等价物来解释,但是失败了,因为虔敬pious和dear-to-the-gods不是同时满足充分必要的等价关系。二

  寻找概念的整体,并用整体特性来概括部分的特征。即虔敬作为部分,而正当just作为整体,倘若这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正确的,那么明显整体的特性可以应用在部分上。游其实通过修改认为正当的特性确实可以应用在部分上,然而被苏岔开,在下一种定义方法中,通过两种合理的定义方法所产出结果之间的矛盾给瓦解了。三:概念和表现形式,虔敬是概念,祭祀和祈祷是所表现的行为,即表现的形式。对表现形式祭祀和祈祷的考察本身与部分整体的定义矛盾,又最终将问题绕回了等价概念中的矛盾,因此这个方法也失败了。

  这里面也有一个预设,即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理性方式下的考察应该是可以自洽而非矛盾的。在这个预设的基础上,苏格拉底才可以通过前后不同方法结果之间的矛盾来攻破定义。而我觉得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虔敬pious和神所喜dear-to-the-gods不等价,并不能说明,没有和虔敬等价的事物,如果寻找到那个真正可以和虔敬等价的事物,后两种方法的考察未必会产生矛盾。另外,是否存在与虔敬等价的概念也是值得怀疑和思考的。如果虔敬是个独一无二的概念,只有相似的概念存在,而没有完全等价的存在,那么苏格拉底所运用的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虔敬究竟是什么呢?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用理性去考察的么?

  本篇对话最终是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答案的,是否这个结局也预示了用语言描述和理性思考此概念的不可行?在《理想国》的第十卷中,苏最后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说一个神话。发生在非人间的事情,又如何通过理性的手段去辨别真假?苏只是因为他相信这个神话,因此这个神话是事实,其实他自己都不能用理性来证明这个神话是事实。同样的,虔敬既然与神相关,而神本身是可以用理性理解么?又应该如何用理性去定义虔敬?为什么苏和游的对话中又可以将神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类比,这之间所反映的是否矛盾,希腊人是否此时正在纠结神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位置呢。

  ==> 待查:《理想国》关于前九卷同第十卷是否连贯的讨论。第十卷中的神话内容是否能够代表苏格拉底的想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