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发展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城市发展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4 01:5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发展史的读后感大全

  《城市发展史》是一本由芒福德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发展史》精选点评:

  ●横跨人文社科的巨著(重量也是)。站得足够高,才能看得足够清。可惜中国依旧在重复巴洛克城市中的错误之处。未来会好吗?

  ●从灵活的“杂乱”到死板的典雅。。。。

  ●必读,好书!

  ●结合文明史观和城市论,以城市文明发展为牵动一切的基轴。现在反思这种从刘易斯芒福德到伊尼斯再到麦克卢汉的写作方式,其中过于散漫、缺乏文献功底与方法训练的缺点,在刘易斯身上更突出。本来也是夜校出身(如其所想夜校更活跃),熏着布鲁克林的风只想以作家成功谋生的野路子专家。27岁出版《棍棒与石头》,这就和踏踏实实累积到52岁才有媒介环境论的多伦多大学优等生、剑桥文学博士不同了。

  ●期待好译本

  ●酱油

  ●我觉得翻译的可不好了都看不懂。但是看到大家的评价都是五星我都不敢打了。。

  ●百科全书式著作,信息量大,是古非今是所谓人文主义者的通病,阅读重点可放在中世纪部分。

  ●怀念有经典的时代

  ●当时读的是蓝皮的老版,读完也没觉得如何。现在发现第一句话就有用,真是惨惨惨…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一):汗颜~

  说读过这本书其实还是比较汗颜的,因为没有读完.不是不想,而是读了很多次,每次读了一些就读不下去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阅读经典著作时的普遍问题(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的).不过我想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翔实,但可能是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不太一样,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有些乱,可读性不是很强,不能让我有一种深陷其中、意犹未尽、大彻大悟之感,也有可能是我比较驽钝,离大师的境界太远。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二):人群的心理,人群的城市

  大四因为课程原因买来的一本砖头,本想硬着头皮研读,没想到其中流畅的文字,让人拿起就放不下。

  城市是群体人的城市,城市发展史也是人,以及他们对于世界、自身理解的发展史,是一部群体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史。整书呈现的是一幅宏大动态的画卷,涉及城市的方法面面,而其围绕的核心,是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甚至心理分析,而城市本身就像是这种状态和取向的具象化。这种解释方式,对我这种热衷于心理学的人来说,是格外合胃口。

  深入浅出的文字,让人通读全书后,似乎从未被什么体系框住,却能清晰了解他所阐述的全部。这大概也只有像芒福德这样博学的社会学家才能驾驭。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三):城市与生态系统

  城市是一个容器,融进了整个生态

  好的城市,其中生态是自然生长,达到平衡的,每个参与者,都凭借双手,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

  坏的城市,有超出自然力的力量,打破原本的平衡。工业化、资本等等,无限制的扩张,无限追求“增长”,创造超过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整个生态就被其改变。如果把自由的平衡看作良币,工业化和规模化便是劣币,而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是像癌细胞一样,超速繁殖,直到改变生态的结构,破坏原有系统。

  生态系统的控制,离不开人为干预,遏制超越其他参与者的工业化、规模化,保持系统的平衡。

  完全平等的乌托邦是不长久的,如希腊追求了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有着不错的成果,但最终也是低效,而被罗马终结。大的生态系统,最终会逐渐走向不平等,不平等下的平衡,更加稳定。

  城市,或者说足够密度的生态,承载了文化、知识,让这些成果得以传承。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四):芒福德这个老头儿呀

  终于看完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在美国、欧洲乃至中国,这本书都是建筑城规专业的必读书目。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著有《技术与文明》、《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等众多书籍。虽然学界将他归类为理论研究者和哲学家,但个人认为,他与卡米洛·西特相类似,都十分‘怀念’雅典时代或中世纪时代的村庄及城镇,与勒柯布西耶等人不同,属于城市研究的复古派和保守派。 《城市发展史》,也就是本书,从古人类讲起,以时间顺序,依此讲述了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远古时代(城市的起源与诞生)——古希腊时代(城邦的诞生)——古罗马时代(享乐与放纵)——中世纪时代(基督教的时代)——巴洛克时代(统治与炫耀并存)——焦炭城时代(工业革命后,大型工业城镇的机械化建设)——郊区时代与大都市时代(当今)。 文中分析了不同时代衍变的原因及优缺点,对中世纪时代赞扬居多,对当今的大都市群、与顺着公共交通不断扩张的郊区蔓延现象贬义居多。 书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著于1960年代,却准确预见了技术发展下新的交往形式、运输形式和沟通形式,远程办公、跨国公司、全球尺度的信息共享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现实。也成功预见了当今城市发展中人与人的疏离和归属感的缺失,他强调:‘当今城市要体现的,已不再是任何君权神授的统治者意志,而要体现市民自己的以及共同的意志,体现他们追求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现的崇高目标和意志。这些要素都须汇总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市民活动的核心将不是实业,不是赚钱,而是教育。评价任何社会活动和职能的标准,首先看它能否促进人的进化,而城市本身不过是为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自然、自发邂逅、冲突、困局以及相拥相爱,提供一个活跃舞台。’ 书籍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正值二战结束,因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战争形态和新的城市形式,使得芒福德对于大都市的诞生存在一些程度上的偏见,他认为大都市是城市盲目扩张的毒瘤,必须进行制度上的革新和规模上的分散,才能停止这一畸形现象毁灭人类自身。但发展至今,中国的城市化率早已破半,大都市贡献着大量gdp,并生机勃勃。 文中的部分理论与格迪斯的城市生长发展从村庄(原始城市)到特大城市到死亡城市的观点有诸多类似之处,Peter Hall 在《明日之城》中,认为芒福德平淡无奇,将其视为格迪斯理论的翻译者和整理者并不是不无道理。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五):城市是一个容器

  芒福德的书读起来着实艰深。他的书旁征博引,从多个维度去讲述城市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的深刻意义。我是硬着头皮啃下来的,半知半解,希望随着自己的阅历增加和更多思考能够让自己了理解更多吧。

  芒福德把城市比喻为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里面盛放着人类的文化,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社会的记忆和人们的生活等等。然而这个容器并不是像一个瓷器一样是一个固定的物体,然而是在逐渐地变化着的。不过正如芒福德所担心的,如果城市发展速度畸形,一个容器与其内容同样快速地变化着,那么什么也不会保存下来。芒福德在书中最后的讲解现代城市的发展的部分,多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城市朝向一个错误方向发展可能对于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担忧。

  城市并非从乡村发展而来,而是自有开端。乡村是从若干务农的家庭的联合开始的,而城镇则从庙宇及纪念碑起始的。庙宇是宗教的代表,吸引了人们聚集,聚集的人们开始了货物的交换,于是市场最开始是在庙宇的附近开始的。之后,由于市场的需要,又有了作为室内交易场所的大厅,后来则演变为城市管理者办公的地方市政厅。城市并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庞然大物,而是不断地变化着。作为容器的城市,一方面促使着其容纳的内容的改变,同时容器自身也在缓慢地变化着。

  城镇发展到今天,从小的城市发展到了超大的大都市,其中一些特点还保持着,另一些特点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诸如博物馆,教堂,市政厅等依然起到了城市发展初期的庙宇的作用。而在资本的加持之下,大都市快速地扩张,拥挤成了发达城市的特征。然而,这样的发展方式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应该说是对人类社会有益还是无益,益处多些还是害处多些?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也许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很主观的,若你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得幸福,那就是好的,如果你在其中生活得很难过,那就是对你而言不好的。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者选择改变。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提及电网等服务的网络化可能是超级大都市发展避免其自身问题的一个可能方向。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城市服务可以去中心化而形成网络化,这样人们就不在像之前一样需要依存于超级大都市,人们可以不那么着急涌入拥挤的大城市,而可以在小一些的城市中享受到相似的便利。

  我出生于城市,生长于城市。我已经依赖于城市的存在,我依赖城市里的图书馆,音乐厅,我依赖城市里的超市,餐厅。聚集的人口带来了拥堵,也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自由发展和合理规划应该去结合起来,来创造出人世间的天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