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100字

2020-12-25 03:0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100字

  《日本帝国的衰亡》是一本由约翰·托兰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28.8元,页数:1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帝国的衰亡》精选点评:

  ●即使仔细从战争开始看到战争结尾,了解这场浩劫里对立方的每一个个体的细节,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在那个时期,那个民族会像疯子一样执着着奇怪的武士道,相信着扭曲的观念。本书不会给你解答,但是却将这场战争里美日双方的历史尽可能公正、完整的展现。二战结束70周年,花了一个月看完本书,算是对我国一直以来对这场战争不全面展示的一次补课。历史的作用并非让人对某件事某个人心生崇拜或咬牙切齿,而是让你尽可能的不偏不倚的把握那个时代,作为整个民族乃至世界的借鉴。

  ●修行16th,书中对中国战场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的态度,卢沟桥南京长沙衡阳滇缅加起来能有两千字吧,日本与美国之战是全书主旋律,细致的讲述了日本海军的覆亡全程以及太平洋岛屿上日本陆军的凄惨命运,美国以物资后勤生产能力致胜的特点被展示的十分突出。日本误国之罪本书中归结为东条为首的陆军,这没什么争议,而参谋的举止行为又被忽略,石原与辻的名字没被提起几次就不太好了。除了以美国为绝对主角外,对日本军民悲惨遭遇的直观描述也是本书一大特点,考虑到作者是美国人,包含对中国的忽略的这些特点也就合情合理,此书已出四卷本新版,不妨一试

  ●作为外国人对日本认识算是比较客观的

  ●毕竟日本女婿,有过于美化昭和天皇的仁德的嫌疑?关于天皇处置等部分内容是错误的?

  ●战争是愚蠢至极的一件事。

  ●  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出发描述一段我们熟悉的历史,也从中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细节,绝对值得一度

  ●本书主要叙述的是太平洋战争,对日本侵华只一笔带过。另外,此书的亲日不光是因为作者拥有一个日本老婆,作者在前言就声明了“是要从日本人的角度”来写这一场战争。

  ●看哭了T.T 好书,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历史书

  ●这本书在介绍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迈向战争的历史上, 超过了任何一本唯物主义史观的论述. 很多在看"正统"历史读本里觉得含混不清或者简单归咎为一小撮人对世界野心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很合理的解释. 约翰托兰本人对日本人也许是同情的, 但是他对历史的描述在很大程度是更客观的.

  ●20块钱在西大交通医院旧书店淘的,可读性非常好。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一):是谁说托兰是世界公民

  不知道为什么把世界公民这个称号加到作者头上

  至少我没找到有这方面的资料

  英文的wikipedia里也没有

  既然没有这个事实

  为什么要用这个不存在的头衔来评价这本书呢

  我们的读者为什么读书呢?

  是要从各种角度来了解历史方方面面的呢,

  还是期待着作者以能满足你自己的观点来读书呢?

  世界上的事情就怎么简单,难道只有是和非好和坏正和负吗?

  你以为你知道的是全部

  其实你知知道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

  不欲立场

  以平常心来读这本书吧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二):偶尔想起

  那天去逛书店,想买纪实性的二战小说来看,斟酌犹豫、不曾有中意者。

  偶尔想起高中时父亲有一套《日本帝国的衰亡》好看,曾被同学昧去不还,也不敢确定是哪一个借去(由于好看,借阅者多多),失去后非常惋惜!

  此时在书店想起此事,故索性找一找。不错让你猜中了,那么久的东东,怎么可能找到。但越找不到欲望就愈发强烈。所以找到这里来了——豆瓣评论。

  这本书的内容印象不深了,只是有种感觉,当时暂时放下了对日本人的鄙视而被作者拉着,随着作者的写作角度不停摇摆着(一会儿从日本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会儿从美国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战争的描述吸引我总是找地图来看战争形势、敌对态势。。。。。

  不说了,现在只想找到这套书,20年后重读这部书。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帮助。谢谢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三):摇摆不定的作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初中二年级,有一次所谓的海峡书市上面,那时候疯狂的热爱二战历史,购买了一系列关于二战的书籍,其中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三帝国的兴亡》,看得十分过瘾,但是关于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本书,则是翻看了一遍后就丢掉一旁,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者的观点和我不对路,也许是我带有对日本的严重的偏见,所以其中的许多观点我不赞同。

  也许是由于有一个日本老婆的原因,托兰的书中间弥漫着一种对日本的惋惜和同情的意味,本来看起来就是很荒谬的逻辑也被解释成为合理,对于日本式思维方式的不解,直接导致了作者对于日本人的很多决定的误读还有一厢情愿的理解。

  虽然标榜“客观主义”,认为是一个世界公民的立足点,但是由于自身的限制,托兰的作品里面还是带了明显的倾向性。对于日本的残暴和对于被占领区民众的暴力压迫都是略略带过,但是对于日本的内部斗争却着力颇多,尤其是对于中国部分,完全是略略带过,轻描淡写,这也许是由于在这本书完成的时候,他还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中国对于日本的意义所造成的吧。

  大部分的二战历史学家尤其是欧美的,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于亚洲的战斗和真实历史并没有花大力气去了解,去挖掘,也没有真正的理解东方的思维哲学,因此他们往往忽略了事实的真实地一面。

  《升起的太阳:日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这本书的价值远远比不上这本书本身的名气。普利策奖很多时候虚有其表。

  《日本帝国的衰亡》读后感(四):太平洋争霸战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与美国之间长达四年的太平洋战争,虽然也夹杂了中国、英国以及苏联几个配角,但主角或者说作者描写的主角始终是日本和美国,书名即使叫太平洋争霸战也很合适。

  全书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中国的贪欲开始,在详细记述了二二六事件之后就开始讲述战争。当然是从中日战争开始讲起,不过作者对于中国部分的战争描写很是简略,大概作者觉得中国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贡献主要是牵制了一大部分日军,以战果来看,实在是乏善可陈。

  日本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以前只了解到这些,看过本书才知道,日本人对战争是做了充分准备,几乎在轰炸珍珠港的同时,日军也袭击了菲律宾的麦克阿瑟率领的美军,基本上歼灭了麦克阿瑟的航空兵。与此同时对位于新加坡的英军也进行了成功的压制。

  战争的初期进展顺利的吓人,极短的时间内日军就拿下了诺大的东南亚。中国汪精卫政府、菲律宾、缅甸几大傀儡政权相继建立,与满洲国一起给日本摇旗呐喊。很难说这几个国家的人是抱着什么心态与日本人合作,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殖民者变成另一个,他们想要的是在这混乱中谋求民族独立。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赌注获得了巨大回报,仿佛他就成了一代名将。美国的初期表现实在是太差,对日军将要发动进攻美国是有心理准备的,可他们大概没想到日军会来这么华丽的动作,直接去袭击珍珠港,全面压制整个西太平洋,只能庆幸天佑美利坚,航母们当时不在港里。菲律宾的美军更是吃进了苦头,被日军围困,七万多人成了俘虏,经历了九死一生(夸张点,死亡率当然没这么高)的巴丹死亡行军,那个高喊我会回来的麦克阿瑟很不名誉的抛下将士当了逃兵。

  现代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像古代那样靠一两次经典决战来奠定胜局,日本人的思路已经落伍,妄图重现对马海峡歼灭俄军主力的光辉,可时代变了,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可怕的敌人,工业生产、原材料、人力物力方面日本都和美国差了老远。战争前半段美国与英国都把重心放在欧洲战场,日军与美军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上互有胜负。闻名遐迩的中途岛海战虽然日本损失惨重,可也算不上伤筋动骨,美国的损失也不小,一度在太平洋上只有一只能够战斗的航母。越往后双方的差距就表现的越明显,即使双方损失一样,美国能够很快补充,日本却不行,后期瓜达尔卡纳尔、塞班岛、莱特岛、硫磺岛更是纯粹成了消耗战。等到冲绳岛陷落,美军轰炸机扔下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苏联趁火打劫撕毁协议入侵东北,这仗就真的没法打了。

  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在讲海战,航母战斗群的PK,一架架战斗机呼啸着直冲云霄,日本的几艘巨型战列舰武藏号、大和号的沉没标志着大炮巨舰时代的结束。对于对航母有浓厚兴趣的中国,回顾下太平洋战争很有意义。即使我们造出了一只航母舰队有怎样,清末北洋舰队何其强大,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何其惨痛。

  苏联人一如既往的阴险狡诈,抗战刚开始时坑了蒋介石,等到战争快结束时,同样坑了日本人。最后日本的投降也是相当不易,日本人一开始打算透过苏联人做协调来商议停战,谁知道等来了苏联人的宣战书,一百多万苏联红军涌入东北,洗劫一切值钱的战利品,讽刺的是这些东西相当一部分成了后来援华的贷款。不少日本陆军官兵都对投降抱有极深的抵触情绪,天皇的那段著名的播音播放前更是发生了几乎成功的兵变,所幸和平时真的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