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年灯》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7 00:1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年灯》的读后感大全

  《十年灯》是一本由张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灯》精选点评:

  ●当年必定是标题党来着

  ●精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跟王宏图老师的趣味相去甚远,为什么还为本书写了篇不咸不淡毫无重点的书评……

  ●行文像格非,长得也像格非,但里面少了点玄妙高深的东西,多了份书呆气,却也可爱,更纯的文人

  ●在三联,当时一眼就决定要买这本书,来来回回翻了好几遍,那种心境确实能够体会到,所以才喜欢吧

  ●题目很有含义,内容一般般。科班出身的人总是有一股怪异

  ●十年灯,有点像舞舞舞

  ●张老师。

  ●一部平庸之作。技巧的棱骨太过显明而使叙述丧失了它的切身性。前30页灵光一现,之后整部小说的叙事都依托于一种疲于经营结构和安排小说人物位置的写作惯性之中。我想,不论对于作者本人还是读者,阅读都成为一次没什么风景可看的,明知终点在哪却仍旧要随便走走看看的疲惫旅程。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卡朋特和U2以及那个80年代。

  《十年灯》读后感(一):十年。

  这是他们的十年。

  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

  有人说书中透露着浓浓的书卷气。

  或许中文系的人容易有颗敏感的心。

  我喜欢看到他细腻的描述。

  看到他对周身和自身的局境徘徊。

  然而,却对后来书中的成人世界感到唏嘘。

  或许这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

  我更倾向于温暖感性一点的文字。

  一口气读完小说。

  却也容易留下眷恋的气息。

  或许这一刻,你还沉浸在那故事中,沉浸在他们的十年中。

  《十年灯》读后感(二):评

  《十年灯》,封面上写着“召唤伟大的汉语文学”,起先我还以为是多牛逼的书,读完以后还是那种感觉:受骗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魅力怎么就那么大,书中所有他认识的女子都自愿和他上床,三句话不离“感伤”、“哀愁”、“国计民生”、“泪流满面”,其实也就一剽客兼嫖客。最后无比牵强地上那些女人和朋友一个一个地死去,最后就剩下他自己“寂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牵强,太牵强了;俗套,太俗套了。这是被中国知名不知名的,二三四五七八流的小说家(中国没有一流小说家)写烂的套路了。在中国作家没有被招魂之前,召唤伟大的汉语文学是不是显得太可笑了?

  《十年灯》读后感(三):江湖夜雨十年灯

  本来对这本书没有看好,只是因为名字起得有点意思,才借来看了。开头觉得有点啰嗦,透着股书呆子气。但渐渐地,随着故事情节不经意地展开,我被吸引了进去,一天看完了这本书。

  书里描写的男主角的名字和作者同名,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作者生活过的地方,这使人感觉故事似乎是真实发生过的。

  作者一直用一种淡然而困惑的笔调在叙述,这很适合主角张生的个性。他是全书中最无目标和理想的一个人,他的朋友,因为生活目标太明确,而在实现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各种打击,而后疯的疯,死的死。张生说他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一直都是迷迷糊糊地随波逐流,经历了朋友们的种种变故后,虽然内心已是千疮百孔,却依然是活着。也许张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而他的那几个为了梦想放弃生命的朋友反而是个例。

  通篇贯穿了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歌词,是九十年代初曾经流行过的。主角张生虽然已经活过了2000年,但他的灵魂显然已经打上了上个世纪末的烙印,心灵早已停顿在那时,之后只用身体生活了。那些没法只用身体生活的人就只有选择退出。

  这里面唯一顺应潮流的人是大胡子。他由原来的个体磁带店老板到唱片公司经理,一直是追逐甚至引领流行的一个人。也是张生唯一既没疯也没死的朋友。他是一个商人。这很有些隐晦的含意。

  从全书行文看,隐隐有大师的风范。既有哲思,也有幽默,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下隐藏的却是惊涛骇浪。是一本让我看了后会有很多想法的书。

  《十年灯》读后感(四):青岛·《十年灯》——属于将来的过去

  这两者其实没有任何关联,只是由于我去青岛出差,带这本书在身边。来回的飞机上,各看了一半。该书以十年的眼光,见证了青岛之行我的感慨。恰好,下个月我将大学毕业满十年。

  青岛会议,活脱脱众生相。除了感慨,还有失望。再一次发现,人活得多么不自在。而权力真的便有那么重要和有效,即使小小的一点,也可以令人折腰。能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的人,少之又少。而我,竟然也突然多言起来,喋喋不休。我总在瞬间,发现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仿佛有个灵魂离体而出,我变得如此陌生。假如你真的明白,请不要把语无伦次的“我”当作我。此刻,我也不知为何如此。然后,这一切掀开了寻找“自己”的又一个序幕。

  寻找“自己”,我以为便是张生《十年灯》的主题。这也许可以视为一部存在主义小说,书里的人都在寻找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是可以确确切切感受到的自己,人生便因此充满了变数。折腾,人真是不可救药的东西,累人害己。我有时候会特别痛恨这种感觉,所谓“我”自己,所谓思考。

  张生说,以前他的作品都流于概念化,在这部小说中,他试图用自身的一些经历,用感性化的叙述表达出来。显然作者的文笔尚未彻底达到状态,但是他显现出了很好的潜力。尽管概念化依然存在,作者并且一一用黑体字将它们标示,但是相若的年龄,共同的年代,对“自己”类似的疑问,以及作者极具感情色彩乃至有点矫揉的口吻,于我产生强烈共鸣。

  作者这一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当我们想到过去时,我们想要的那个过去,其实是再也不可能回来了。我忽然意识到,它的命运将只属于将来……和现在相似,我将不可能再重复它本来的面目,我只能重新勾画它,演绎它。也即我只能想象它,而不是回忆它。”

  我们所想要的过去,并不是已经过去的“过去”。过去了的“过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过去。但是在将来,它即使被我们实现了,可也是未来的。于是,它便不能回忆,而且它甚至什么也不是。过去了的,怎么能重现呢?

  《十年灯》读后感(五):张生之《十年灯》

  在书摊上流连 无意中翻开某书 序言里的一段话吸引了我:

  是什么东西在发生作用?又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作用?是我们看见的,听到的,还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事物改变了我们,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

  我将惴惴不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始终无法实实在在地抓住一些东西,每一天都在模棱两可中挣扎,我为过去哭泣,也为将来彷徨,因为,我找不到一条回到过去的路,更找不到一条通往将来的路。我只能停留在现在。我只能漂浮在半空,像个游魂。别无选择。

  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小说 张生 《十年灯》。因为,在读上述那些点滴的话语,我发现,那些想法 和与我那些碎琐的思考或自语,惊人的相似。我们茫茫然的 不知觉的 就走到了今天。可是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是在朝自己的目标走,还是被人一路推推嚷嚷的走到了这里。

  很多人,从小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并一路走来,他知道他需要什么,往哪个方向走,该怎么走,不管目标是龌错的,还是恶俗的,还是伟岸的、理想的,可毕竟他 抓住了未来的路。

  而,又有很多人,一路走来,像是被扔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闹市里,看不到方向,人流涌动,他也不自觉的在动,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只是成为随波逐流的一滴。而突然,熙攘的繁华景象变成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他才发现,他站立的地方,是如此的陌生,随遇而安的人,或许会一下子适应下来,并在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枝枝蔓蔓的生长了起来。而我,突然的茫然。原来这一刻,我才会思索,才会驻足徘徊,想想以前那些没有想过的东西。

  张生把他和方湄的人生作了对比,方湄靠不断得选择来寻找和证明着自己,而张生却通过不断地放弃和拒绝来保护自己……

  我何尝不是通过放弃、拒绝来保护那个可怜的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呢。可是时至今日,有些东西已经稳稳在在地融入了我的性格深处。即使是挣扎,挣脱,尝试改变,也是徒劳。等到意识到了,我已经是这样的 这种的人,那时候,想再去改变,换个人生轨迹。。已经是不可能了。

  是什么,让自己从懵懂无知的自己,变成了今天这样的自己。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作出有意识的选择?还是一直的逃避,拒绝,给弱弱的自己营造了一个安逸的温室,从不让他出门 避免阳光的暴晒,风雨的吹淋?

  或许,更多的时候,那些无意识、或是下意识的逃避、拒绝,让我保护的那个自己,现如今,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