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1000字

2020-12-27 02:1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1000字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是一本由吴晓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一):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一个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在读完这后,感触最深的一个句话。也是近几年在做很多事情时,一直在提醒自己的话,诚然,我做的不好,但是在努力。

是怎么想起看了这么一本书?大概是书名吸引了,再接着我在序章里看到了一个独立,有自己思考的作者。更在这之中找到了一种认同感。所以再读前半书时,是那么的轻松,大抵是我也有同种的想法。与作者不谋而合。但是奈何我阅历和学识终是太浅。更深层的含义也是说不出了。”孩童的存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也要活在未来。我一直觉得孩童时代对人的影响巨大,这一点被作者的这句话,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的母亲是一个能够做到不愿放下心之所向的母亲,这对作者的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是比较相像的,但我的家并不重男轻女,相反,出生在21世纪的我,偶尔听到别人家的孙子大声叫爷爷时,他们的大声应答,有些恨为什么不是男孩子。我在想也许这样的爷爷奶奶会更加开心。但是我却知道他并没有这样的想法。这时我是在想我爸对我说的那句话,你这“脑袋里到底都在想什么”我到底在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懂那种有些想法不被理解的感受。

人可以偏偏要,偏偏喜欢,也可偏偏不要,偏偏不喜欢欢。这本是一种属于每个人的本性和权力,却在这个社会,不如说代代传承的社会下,形成一种习惯和理所当然。作者从自己的孩童时期,叛逆时期,长大成之际的几个时期,剖析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以及当时所所想。尤其是作为女孩子,也许注定是要在一些事情上多承受一点,这点看似无伤大雅,也并不多么烦杂,但是足以让我收敛起一些东西,更加“温和”的去面对世间之人,之事。

但我始终相信,不同于他人之人,身边注定是有一个也有自己想法的人,比如那个只上到小学的母亲,她从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始终在能够满足自己心之所向的事情上。做着自己的努力。从她和作者的相处和谈话中,让我明白了作者的那句话,“知识的存在是用以认识自己,而非否认来历。”他就好像是你对抗某些事情的利器,让你可以大声的说出:“可是我我偏偏不喜欢!”也告诉可以我们:“若某天,你受情势所逼,而没有足够勇敢,你依旧值得一份谅解。” 看完整本书,我是长呼一口气的,因为有些情节和话语实在是太戳人了,让我能够想起当时的自己。“常人能够轻易放下的,我总是挂念很多年。”这句话就好像是一记耳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但我希望日后,我能够做到“想自由自在,首要条件是自己得在,无论别人如何不给不许,自己偏偏得在。” 记住,遇到相悖的事情,可以说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二):当我们谈论女性,我们在思考什么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总结得很好。

封面的底色是一大排标语,各个都是当今女性无比熟悉的:“女孩要乖、女孩要美”,“你不是胖,是不够瘦”,“没有儿子的女人,还是会被人说闲话的”,“年轻人就是要在大城市拼搏”等等。

在封面的中心,有一个面目模糊的女人坐在虚空之中,托着腮、作思考者状。

她在思考什么呢?

我猜她在思考:①女性要如何成为自己,尤其是在这个男权社会成为自己;②女性如何面对其他女性。

在这本书里,吴晓乐回溯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随笔的形式,逐个敲击女性生命里必然出现的关键词:月经与身体、性别的自我认知、青涩的爱情、言情小说与性启蒙、重男轻女的祖辈、亲密关系的模式(PUA与圣母病)……围绕这些话题、或者说生命经验,我们看到吴晓乐作为一个女性的成长,她如何挣扎着审视和重新审视自己,也重新审视自己和亲人的关系。她以一种难得的敏锐抽丝剥茧,在一些很容易就在政治正确中流于符号化和口号化的主题里抽出更为复杂、却也更加真实和符合人性之矛盾的东西。

比如她写她与母亲的相处。十三岁就被外公逼着去工厂做工的母亲,她的要强与聪颖启蒙了女儿的女性觉醒之路,但却也是这个要强的母亲拜妈祖以求生男、并在釜山一再劝说女儿拜一拜生男的佛。两代人对厌女的抵抗和妥协来回推拉,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或标语所能承载的。一如《俗女养成记》的作者在本书的推荐序里所说:

……因为社会结构的缘故,经常是母女,越是害怕触电的母亲,越常禁女儿,因为舍不得心爱的孩子在行走间受到更大的伤,干脆自己先打,打怕她。母亲们经常忘记两件事实,一是女儿活的是她自己的命;二是女儿年轻,而且强壮。女儿未必遇得上母亲曾经遭遇的电击即使遇上,未必经不住。有些人甚至智勇双全,能挺着疼痛找出电源开关,一拳捶爆那些伤害过自己母亲的东西。

吴晓乐写她同弟弟的关系。幼时的亲密无间被周围人的势利一点点染色、变形。奶奶永远只看着弟弟,鸡腿和蛋永远是弟弟的。奶奶的凝视把姐弟俩一切为二,一个成了受害者,另一个成了既得利益者。而当姐姐在学校名列前茅,弟弟骄傲于姐姐的成就,却也就此落入姐姐的阴影里,好好的亲姐弟,在他人的凝视中,一个成了没用的“瘦猪”,一个成了抱歉的“肥狗”。闽南俗语说“猪没肥、肥到狗”,该肥的那个没有肥,该有出息的男孩比不过姐姐的成绩,不该肥的那个女孩却有了出息。既得利益者也成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被默认他得超越她的成就。而她的高飞也染上了一点愧疚和抱歉,丑小鸭怎么可以变成白天鹅,你让隔壁那只以为自己是天鹅的鸭子怎么办呢。

世上最严酷的警总,在女人心里。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意识得到自己一人分饰司令与嫌犯,刑求与招认,倾轧与窒息。父权社会对女人采取电击项圈式训练,多数女性早年就能学会,在一趟鼻息之间完成自审自囚的程序,不僭越世道不肯给的权益,而且因为发生得频繁,久之还当是呼吸的一部分,行有余力并且不忘提点她人凡事自罪,这个“她人”得用女字旁。

当然还有别的主题。 我读过吴晓乐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此对她会怎么写身为女性的体验有所预期。吴晓乐没让我失望。但我没想到她也是个养鹦鹉的人,因为这个而对她又多了一层好感。她的笔力一如既往地犀利,总能发掘事物的关窍。比如她写都市的人和宠物的情感,这句话戳中了我心很深的地方:

狗不在了,女人的日子却满是狗的齿痕,女人离开家,她内心有个洞穴是那只狗挖出来的,除了那只狗,谁都进不去。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三):吴晓乐:书写的起源

  

从小,你就被人家说是个过于纤细的孩子。对你而言,人情寒暄底下的伏流,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能听见那些微弱的潺潺声响。仿佛被扎了太多天线的基地台,时常得接收那些信息,也不管你愿不愿。只要心思缓缓沉降,仔细凝睇眼前的光景,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乖离与疏和,仿佛鸟,你辨见了寻常人看不见的颜色。可能你的幅宽只比寻常人才多上一厘米,但生命中众多哀乐就跟着那一厘米,如同爆满的广告传单,随着取递而散落一地,不多看一眼都不行。不止一位长辈形容你,这个小孩不像个小孩,太早熟了。语气是棉花里头裹一根针,你没太认真,掌心向上去接,你很乖,人家说拿礼物要双手向上,你双手向上去迎接长辈的话,后来掌心的那枚血点,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就疼,你始终放不下。

那时你的父亲即将迎上人生的转折点:被密友秘密挪运他累积已久的积蓄。那位先生,体形胖大如瓜,笑起来和蔼如果蜜,父亲携着妻子与一对儿女同行时,那位先生也懂得送上几把甜糖,你却彻底讨厌这个男人。后来事情发生时,父亲暴怒且不可置信,你对父亲的不可置信感到不可置信,怎么可能?父亲难道没看见那双被脂肪推挤的狭长眼眸底下飞快掠过的贼光吗?无论如何你是看见了,但你的预言都被“童言无忌”四个字给吞没。父亲不信,一个孩子能懂什么。你对那位先生的坏话经常在社会的因循苟且之下,被解读为某种娇宠的表征。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阴谋被完成,酒瓶成了花圃的新植被。父亲其实不沾酒的。母亲为了填坑,卸了你与弟弟的定存。

也曾有一次,挚友向你介绍邻居男孩,唇红齿白,隔壁几班。三个人坐在麦当劳的圆桌前,眼观鼻,鼻观心。待挚友起身去领取餐点的间隙,你开口问男孩,你喜欢我的朋友吗?男孩的脸色你至今都搁在心上,一副内心世界冷不防被谁打穿,又望上一望的恐惧。男孩瞪着你,好一阵才恢复镇定,先确认,这是她自己跟你说的吗?你摇头,很老实地说,不,我看出来的。男孩又问,为什么?没有人看得出来,好几年了,我喜欢她好几年了。你又摇头,不知道从何抽绎这问题,也许那是信息的搜集、合成与堆栈之术。从男孩与你朋友说话时,语气时常反复回旋,或是发表言论后,害怕自己过于坦率而只好微笑,微笑背后是隐隐的忧伤。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清楚一件事,暗恋的人,都好辛苦。当我们喜欢一个人,仿佛不彻底地贬低自己,就无从证明这份情感的高贵。把自己反复折叠,终至渺小,只求能嵌进对方生活的可怜兮兮的模样。后来你成了男孩的树洞,男孩细细诉说他每一天的联想。有时你几乎要产生幻觉,这也许是男孩最幸福的时刻,薛定谔的暗恋,盒子被掀开之前,什么都有可能,可能喜欢,可能不喜欢。这段交谊随着男孩转学而失散,离别前,男孩跟你坦承:我是个朋友很少的人。只能默默地喜欢我的邻居,谢谢你陪我这么久。

小学六年级,你喜欢一个女生——筑。筑肤白,大眼,喜欢绑两条辫子,一个人到底得多漂亮才有能耐编这种发型而不惹人心烦。你嫉妒筑,又不真正嫉妒筑,筑太漂亮了,若嫉妒她,似乎显得自己更丑了。你于是说服自己,喜欢筑,久而久之,还真动了意。筑的父母日日对着彼此咆哮,他们深信与对方结婚是自己此生最愚蠢的决定。筑想逃离那对名为父母的陌生人,她流连网络交友,认识了一位干哥。干哥抵达校门口那天,筑央求你一起去校门口见他。初初照面,筑仿佛身上的骨头都断了,不止一次地往干哥的怀里倒去。

你反而很受不了干哥看着筑的眼神。教室的布告栏前,曾有一树栽,上头栖着好几只凤蝶的幼虫。老师说,这是为了让你们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微蹲,撑着膝盖,注视虫以小小的口器吞服嫩叶,注视它们蠕行、慢吞吞地前移;几天后,虫肥了,几个男孩兴高采烈地拿筷子和水枪攻击虫,粉粉的虫躯流淌出绿色浆液 —生命的意义。男孩看虫的眼神,干哥看筑的眼神。你觉得太像了。一个会在网络上跟十一岁女孩谈到性的男人,究竟算什么?你很不安,你的感官老是给你搜集太过巨量的信息,信息又自作主张地在脑海中结构成一些什么。人们怎么称呼?直觉?预感?

唉,你觉得筑好危险。

几日后的外扫区,钟声响起,还有两三分钟的余裕,筑问你,你觉得干哥是个好人吗?你看得出来,筑渴望一个心想事成的答案。连日下来,筑都在说干哥有多么好,多么懂她,比她的父母更爱她。筑的父母忙于推卸筑的监护权,筑想得很美,父母之间,她可以选择干哥。你决定对筑诚实,或许因为你喜欢筑,更重要的是,你认为你的喜欢比干哥的喜欢更健康。你说,干哥不是一个好人。你还想说些什么,没说,筑承受不住了。她凝视着你,过一阵子,筑张口了,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跟你在一起很可怕,你好多想法、好多感受,怪人。你仿佛被贯穿的布偶,毛毛细细地绽出棉絮。“怪人”,多懒惰的字眼,你为筑做了这么多,筑把你批得这么俗。不用说你老是记得筑的生日,筑要别人提醒,才软软送上一句“生日快乐”。你后来疏远了筑,毕业之前筑可能要去干哥家住了,你不再介意,干哥会等筑长大吗?掌心的那枚血点刺痛起来,你的胸肺胀痛,寻思,我这过细的心眼,老是看得太过清晰的心眼,除了让那些画面反复磨心,这副心眼可曾应许过一日的承平?赏赐一日的从容?没有。都没有。看得出谁喜欢谁,谁即将欺凌谁,谁又意想着利用谁,一点都不好玩。心如同感光纸,那样轻易就变色。

筑把你关上。

你于焉变得浑噩,如调整显微镜焦距般调移收受外界景物的清晰度。你怔怔地过活,像是近视的人不挂上眼镜,又看着没有声音的电视。没有感觉,叠加起来就是很舒适的感觉。你以为自己会这样不问是非地快乐下去。高中时,遇见了《流离》,封闭的作家,却打开了你。你踉跄地拾掇着黄宜君的文句,即使是简单的标点符号都让你失神昏眩。这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把生活中渗痛的枚枚血点穿成线,线又织成面。艺术多脱胎自两种心情:觉得太痛了与太美了。电影《大话西游》中,观世音告知至尊宝:“你还没有变成孙悟空,是因为还没遇上给你三颗痣的人。”有些人之所以能亲近艺术,无非是因为他们太苍白脆弱,太容易给谁在命运上熏了三枚血点,只能不得不或书写,或描绘涂画,或雕刻,或歌舞,或拨弦鸣击。你第一次那样鲜艳地察觉到,这世俗之上,有一些志业恰好专属于那些 —心如同感光纸的人。

你开始写,写下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如何经过你的心,显影在纸上。

很多年后,你在网络上看到一则评价,很短,一行:这个作者有很好的观察力。

掌心的血点如被撒了土粉,缓缓合成一枚痣。

如同一只没完没了地飞翔的鸟,终于目击了一块礁岛,你缓缓潜入低空,尝试以微小的角度向前俯冲,如同梦境中你演练的无数次着陆,如今你可等到了。迎角增大,终至被紧锁,深失速,你倾跌在岛上,反作用力自地面深深拥抱着你,痛也是快乐了。你数着呼吸,即使岛上一片荒芜,也是你的全部了。

*本文收录于《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四):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在打开这本《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之前,凭着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印象,以及“弹幕”式封面上的文案,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严肃周正的议论文,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棉柔中带着长针的抒情文。通篇娓娓道来,有时会令人沉浸于作者细腻、雅致的文法,但贯穿全文的长针会时不时戳你痛处,虽不见血,但足以震慑周身。

有位读者这样写道,“久了,觉得她其实不如表面般温柔,那份温柔不是来自内核,不是本来如此,而是某种自我砥砺,更若「我尽可能当一个温柔的人」。就算是责备,她也尽可能顾全对方的阶级、处境、条件,是什么困陷了?又是什么束缚了?自省于自己的清明目光,受益于什么阶级及学识恩惠?”

不要被她学生气的外表迷惑了,作者吴晓乐,有着出人意料之外毒辣的眼光与笔法。

本书开头的创作缘起,便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作者坦言自己能听见“人情寒暄底下的伏流”,就像一只能辨识寻常人看不见的颜色的鸟,即便幅宽只是比常人多了一厘米,但“生命中众多哀乐只跟着那一厘米。”

作者的书写是偏个人化的,书中大多数篇幅最初发表于她的Readmoo专栏 https://news.readmoo.com/author/wu/,刚看到有读者回应自己时,她将之描述为“如同一只没完没了地飞翔的鸟,终于目击了一块礁岛…如同梦境中你演练的无数次着陆,如今你可等到了…你数着呼吸,即使岛上一片荒芜,也是你的全部了。”

但你看她讨论的主题,与父母的对抗、重男轻女、月经羞耻、女性困境、大城市的蜗居、打破婚姻幻象,几乎每一篇,都直击时下年轻人的痛点。所以她的所谓“个人化”,不过是因为多出的那一厘米,使她看到了流俗生活之外的风景,才至于不随波逐流,才敢于说出“你说的那些,进修、考公职、存头期款,增加竞争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而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她身在其中遭遇着一切,又能置身事外地旁观,并且讲述这一切。

她写生而为女的痛楚:

想想这真是让人感伤,我们(女孩儿)就这么领教了。像是学习,走物为狗,翔物为鸟,在街上裸裎着肚腹的为猫,被人渴望的存在为儿子。而我们以上皆非。

写女性的外貌焦虑:

去问每一个女生,你有多讨厌自己,她们会交给你一整首《长恨歌》。女人们都很清楚自己五官、外貌、个性的瑕疵。那是她们一路走来,旁人怕她们“搞不清楚状况”,好意提醒她们的成果。女人们得在很久以后,才能站在镜子面前而不急着遮掩;不在四下无人时,祈祷换成另一张脸、另一副更窈窕的身躯;不再歆羡别的女人那看似更圆满的婚嫁。爱自己,若听来太深又太浅,不如抽换成另一套说辞:不应有恨。

近来脱口秀演员杨笠的一句“他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广为流传,这句话有多么地被人津津乐道,女孩儿们的“长恨歌”就“恨”得有多么深切。这由自身出发的体察,最终发出的是所有被审视的女孩的痛楚,而私语化的表达则更能让人切身地体会这酸楚。

“女孩们是如此娴熟于裁切自己,好兑取社会的认同,把自己修得乱七八糟还不够,也把别的女孩给剪得泪流满面。”“我也时时因着自己无法真心诚意地爱着每一位经过我生命的女孩而感到迷惘、困惑。我明明记得在游戏开始以前,我还年幼而她们亦复如是,那时我们并不在乎彼此的身体是否够乖巧或足够引起男人的欲望,我们腻在一块时只想着,我想跟你好。我真的很想今天、明天、后天都见到你。”

她写女生读言情小说,“几秒后,她痛苦地吐出问句,你会看言情小说吗,色色的那种?”女孩间小心翼翼的对话,正视女性的欲望,又不高高在上,仿佛对面站的就是那个和你一起躲在角落里读言情小说的女同学。

她写所谓的“修成正果”不是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在经历无数的迎来送往之后,在与无数的生命碰撞、分离之后,安静下来的自己,那种不管你在不在我身边,多少人陪着我走了多远,每一个“我们”,都曾经是最真实的“我们”。

正确的结果从来不只结在新娘的那束捧花上,正果也喜欢落在,察觉自己没办法再爱的恋人的门前。那种正果熟成时,少了目击证人,种种的发生是静哑的,没有夹道拉响彩炮的亲众,没有华服,没有酒汁从堆栈的香槟杯如地毯铺泻而下。甚至,发生时你并不知晓已经发生,难过的人,只解得出这是“我”的悲剧,非得晚到数年之后,方后知后觉,这原来是“我们”的大喜。好险在我的生命中,曾经让错的人错过。负负得正,正果有时需经沉淀,任时光发酵,尝的时候有些酸浊,却对身体很好。

其中只有一篇,我明白作者的意图,但也许是理解偏差,其中部分表达我觉得没有击中问题的实质,她将为了家庭、孩子、丈夫默默牺牲,奉献自己一切的女性形容为“圣母病”,“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莫让一个人本来能轻缓向终章熟成,却被你永恒封存于青涩的扉页。”这样的指责恰好是没有看到这群人背后所受到的规训,局外人此时要做的是点醒她们不必如此,而不是指责她圣母。她们所谓的“宠爱”出自非真正自愿的”自愿“。

《如何永远拥有一位女神?》后两三篇相较于前章稍逊一筹,《在台北练习起飞与降落》一篇,则又有回升,年轻的人们在大都市点燃自己,给城市带来精神上的香气和富足,而自己却要蜗居在逼仄的空间里,和几户人家共用卫浴。将蜗居的人与大都市的矛盾描绘地细腻又讽刺力十足,“我不是为了爱情而同居,而是为了独立的卫浴。

我闭上眼睛勾勒,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年轻的谁拎着皮箱与几堆杂物来到这儿,而这座城市半垂着眉眼,默默给这新人进行分类,思忖着如何料理这时鲜的精魄。吊诡的是,给这座城市咽进去又吐出来,那些亮铮铮的细白小骨头,排组起来,可能比我们一开始的肉身,更显得矜贵。寻思至此,我简直要为这城市的慷慨而感激了。

但她最动人的,还是冷静却温柔的共情,“这些女孩,为什么如此温驯地喂养这座城市呢?”

所以这部随笔集与其说是作者吴晓乐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如说是她以个人真切的生命经验,与现实社会碰撞出的超乎个体命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观察与反思。

吴晓乐有一句自我概括的话,“喜欢观察那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事。”这句话也是对她作品最好的注解,她关照的是所有人,以及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者说问题。

她的两本代表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便是根据自己八年的家教经验写作而成。

吴晓乐高二时开始兼职做家教,台大法律系毕业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家教行业中,共给至少五十个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功课辅导,在见证了无数原声家庭给人带来的伤害之后,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写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

吴晓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写作时并不会预想自己的读者,并没有期待哪些人一定要看到,只是觉得“有话想说”。但即便她本无此意,这本纪实短篇故事集,已然成为了一部亲子教育反思录。

而她的第一部小说《上流儿童》则将这种反思聚焦到了更高的社会层面。吴晓乐在采访了数位家长,尤其是全职妈妈之后,写出了长篇小说《上流儿童》。在这本书里,她塑造了一个处心积虑,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上流社会”圈子的中产阶级家庭。尤其是这个家庭中的母亲,因为要融入“贵妇圈”,而小心翼翼压抑自我,努力把自己套进别人打造的言行模板。

与聚焦于畸形的精英教育的影视剧《天空之城》相似,吴晓乐也展示了“上流社会”中的“教育鄙视链”,戳破了光鲜背后种种精心打造的虚幻泡泡,写出所谓“上流社会”建立在他们内部标准上的竞争,以及生怕自己跌落的焦虑。

所以说吴晓乐的写作是私人化的,或许有些不太公平。因为且不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这种聚焦他者的作品,即便在这部《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中谈及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所讨论的也都是自己所处的这一时代,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曾经遭遇过的问题。

其实吴晓乐多多少少曾透露出一些使命感,她说如果自己有勇气尝试拓宽对不同职业的想象、认识、塑造,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就可以证明下一代能选的路越来越多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把田间小路走宽走顺一点,让家长不再对孩子说,高速公路最便捷,别的路太辛苦。”

正如本书中与书名同题的一篇中,她说道,“你说的那些,进修、考公职、存头期款,增加竞争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所以与其说她在关注教育问题,不如说她在关注这个社会上所有人所承受的桎梏,她想做的,便是首先终破这桎梏,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做出更勇敢的选择。

总之这本由个体经验出发写就的书,之所以具有普世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作者站在流俗之外的体察,我们感到疲惫,感到焦虑,这背后有多少是出于自己的助力呢?大多时候我们没有说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大概率是把自己丢了,而正如本书序言作者江鹅(《俗女养成记》作者)所说的,“想自由自在,首要条件是自己得在,无论别人如何不给不许,自己偏偏得在。吴晓乐,偏偏就是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