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的读后感大全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是一本由吴晓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一):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很长时间没有如饥似渴的看完一本书了,这种感觉很久违也让我怀念。我不需要太勉强自己去念,手指却不住地上下滑动,再看一页吧,下一页再下一页。我看到了,生为女性我和作者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一样的困境,一样为外貌焦虑过,一样曾厌恶过那无所不在经血,有过暗恋,也失败过,也有过漫无目的游荡。以为青春永远不会结束的时候,30已经向我逼近了。可能大家都一样的,经历了叛逆的青春,终究会走向成熟,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二):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说实在的,作者的文风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本对于一切有矫揉造作之嫌的文字都退避三舍。因为是友人的推荐,读下去了之后找到了非常多的共鸣:小学时候抽屉里深深藏着的虐恋言情小说,同班男生的指指点点,母亲成长过程的艰辛等等,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书,来说女性的故事,从自己,到女性友人,到母亲,到母亲的母亲。每一代女性之间的关系,同代女性之间的关系,虽探讨不深,但每一章节都深入人心。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三):可否让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1.太过喜欢一个人常常会让自己感觉卑微,可谁又会喜欢一个卑微的人呢?2.为难的女人常常是女人3.你所在意的人将会以任何形式离你远去。4让你变形的原因就是因为去,他,的,就太在意了。5.终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童话比现实更残忍。6.婚礼是婚姻的开始。7.没有感觉,才是更为可怕的。8.“我们”并不总是一个美好的词。9.真庆幸,我们错过了应该错过的人。10.与“大孩子”结婚,那是童婚!11.珍惜生命,具体方案之一就是汝不可宠坏他人。12.等待,忍耐,都是母亲们精熟的技能。13.除了黑暗,我还能拥抱什么?14.只要这个人存在,就足以对某人造成伤害。15.身为肥狗,我很抱歉。16.女神的陷阱。17.在胸臆储存一些会咬人的回忆,没那么可怕。18.为什么要逼着被生活狂揍一顿的人马上站起来?19.当一个人心有彷徨,便不适合做出任何影响深远的决定。20.道歉,是给对方原谅你或不原谅你的选择。21.知识的存在是用以认识自己,而不是否定来历。22.值得谅解。23.当你的学识低于妈妈时,你们是能够和谐共处,共同进步。为何当你的学识高于妈妈时,却单方面关上了那扇门。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四):其实你我本无异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彰显个性的书,因为想证明别人都喜欢可自己偏偏不喜欢。但看下来却不是这样的。作者以一个女孩的视角,娓娓道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快乐、伤痛或是那些悲欢离合。尤其作为一名女性,想要在这个社会立足明显更加不易,单是和普通男性站在一样的位置就要付出更多。母亲因为祖母的重男轻女在作者一岁时冒着危险怀孕生下弟弟,在与作者旅游过程中央求女儿一定要去摸一下“得男佛”,尽管作者非常优异也非常努力,看似也得到了家庭一视同仁的重视,但在内心深处,身为女子的烙印仍旧会伴随一身。祖母的偏袒,外人的眼光,而这一切不光是发生在作者身上,也同样发生在许多女子身上。当女孩儿过于优异从而盖过了家里男孩的风头时,甚至被家人称为“肥狗”,应当肥猪结果却不小心“肥了狗”,这样恶毒的言语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而同样因为作者的优异,和弟弟之间的感情也是若即若离,明明深爱却又保持着距离,像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这背后的一切,只因为是女生,是女生应当承受的痛苦?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在讲男女性别偏差,更多想体现的,我觉得是一个人自我的认同与和解。即便社会有如此多的不公,终究也不是个体的过错,作为女性,更应当自强自立,更应该相互理解和支持。其实你我本无异,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他男女或者你我,我们本质上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要总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最特别或者最委屈的人,而是应当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选择自己认同的和可以坚守的。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五):人可以偏偏要,偏偏喜欢,也可以偏偏不要,偏偏不喜欢
今天看完2021年的第一本书《可是我偏偏不喜欢》,那天跟老白聊起,他说你现在都看的些啥书,后来他查了查,评分好像还不错,也就没再说啥。
书名乍一看,确实有种少女时期的叛逆,想要与这个世界作对或是带着些许倔强的感觉。书的篇幅不是很长,微信读书上显示的总阅读时长为4个小时左右,看的有些断断续续。很多内容有些模糊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一次和自己的母亲在书店里一起看书时,自己有一些文字看不懂想请母亲帮忙阅读,母亲答:“妈妈也在自己读书,你可不可以挑一本更简单的,自己读?”并在之后为作者专门准备了一本字典。“她认为,工具已在自己手上,不能更不应动辄依赖别人的好心” 读到这部分的时候,确实有被这种教育方式所惊到。 有谁又绝对规定了妈妈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爱好与时间来满足孩子的爱好呢?不如教给他们工具,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以至于作者在今后看到书本上每一个经由自己查阅出来的生字都记忆犹新。这种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的欢欣以及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求知的能力是很多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行路有伴当然好,但无论有伴还是无伴,最好的终究是自己得在,自己自在。与一个人相处,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势必得能做真实的自己,能让自己在复杂的社会中卸下伪装,心灵能有栖息之地。
重新翻了遍阅读时候做的笔记,内心有很多涌动的东西,但却没办法说出来。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并且在不同年龄段阅读时都会对其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六):也许符合标准的人生很好,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8.6吴晓乐 / 2020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也许符合标准的人生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这句话出自于作者吴晓华的笔下,也符合了我们正想表达的心声。
吴晓华的这本书里有21篇随笔文章,其中有关于母女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有阐述自己的爱情观、还有自己工作上的一些反思…她的每篇随笔多多少少都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问题,也能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
很喜欢书里面的一段话:对女性而言,成就如玫瑰,半是浮华,半是苦刺,手放错了位置,是会扎出血来的。真烦啊,小时候考得好明明会被大人摸头的,长大后却反而成了被怪罪的理由——你不该那样突出。有时实在很想抓着头发嘶吼,还让不让人活哪!
她的文笔同样也很细腻,下一本我要读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嘻嘻(这本书同样也让我想起了最近刚刚看完的台湾剧《俗女养成记》,也是一部很不错、立意很深刻的剧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七):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一个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在读完这后,感触最深的一个句话。也是近几年在做很多事情时,一直在提醒自己的话,诚然,我做的不好,但是在努力。
是怎么想起看了这么一本书?大概是书名吸引了,再接着我在序章里看到了一个独立,有自己思考的作者。更在这之中找到了一种认同感。所以再读前半书时,是那么的轻松,大抵是我也有同种的想法。与作者不谋而合。但是奈何我阅历和学识终是太浅。更深层的含义也是说不出了。”孩童的存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也要活在未来。我一直觉得孩童时代对人的影响巨大,这一点被作者的这句话,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的母亲是一个能够做到不愿放下心之所向的母亲,这对作者的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是比较相像的,但我的家并不重男轻女,相反,出生在21世纪的我,偶尔听到别人家的孙子大声叫爷爷时,他们的大声应答,有些恨为什么不是男孩子。我在想也许这样的爷爷奶奶会更加开心。但是我却知道他并没有这样的想法。这时我是在想我爸对我说的那句话,你这“脑袋里到底都在想什么”我到底在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懂那种有些想法不被理解的感受。
人可以偏偏要,偏偏喜欢,也可偏偏不要,偏偏不喜欢欢。这本是一种属于每个人的本性和权力,却在这个社会,不如说代代传承的社会下,形成一种习惯和理所当然。作者从自己的孩童时期,叛逆时期,长大成之际的几个时期,剖析了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以及当时所所想。尤其是作为女孩子,也许注定是要在一些事情上多承受一点,这点看似无伤大雅,也并不多么烦杂,但是足以让我收敛起一些东西,更加“温和”的去面对世间之人,之事。
但我始终相信,不同于他人之人,身边注定是有一个也有自己想法的人,比如那个只上到小学的母亲,她从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始终在能够满足自己心之所向的事情上。做着自己的努力。从她和作者的相处和谈话中,让我明白了作者的那句话,“知识的存在是用以认识自己,而非否认来历。”他就好像是你对抗某些事情的利器,让你可以大声的说出:“可是我我偏偏不喜欢!”也告诉可以我们:“若某天,你受情势所逼,而没有足够勇敢,你依旧值得一份谅解。” 看完整本书,我是长呼一口气的,因为有些情节和话语实在是太戳人了,让我能够想起当时的自己。“常人能够轻易放下的,我总是挂念很多年。”这句话就好像是一记耳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但我希望日后,我能够做到“想自由自在,首要条件是自己得在,无论别人如何不给不许,自己偏偏得在。” 记住,遇到相悖的事情,可以说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八):為我過去的愚蠢與錯誠懇道歉,對父母的包容與愛真誠道謝
近兩年來讀的第一本出自台灣作家的隨筆集。 3.5 顆星
隨筆集的內容自然是談東說西,隨筆之下卻字字有義。文章涉及內容,即作者在後記所寫「過往的漫長歲月,身為女子的偶爾煩心與苦悶,被認定為小家子氣的討論,大家不必放在心上。我們該重新檢討這種謬想了」。於是這本書的十數短文,有關台灣當代社會的「重男輕女」思想,家庭生活中與父母及手足的相處點滴,大城市里打拼的辛酸與去留種種,皆是近年來不論書籍作品還是新聞媒體都常提及的議題。
作者吳曉樂,如她自己在本書的序曲《書寫的起源》所寫,「這個作者有很好的觀察力」。她對她以及周遭他人的觀察相當細緻。這本隨筆集也正因此,從她的人生經歷中脫胎而出。使得你我,尤其是亞洲社會中眾多女子,對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歷中,覺得不對勁,不公平,不喜歡的事與感,躍然于紙上。
但2020年末,接連看了齋藤茂男的《飽食窮民》與趙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這之後再讀《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除了認為後者所寫題材新鮮不再,更覺得其文字的犀利度與深度不及前二者。因而作為讀者,內心的觸動也隨之少了些許。
此外,單單品讀《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不難感受到作者在字裡行間偶爾流露的良好自我感覺:是序曲中,她借一則網絡評價,稱「這個作者有很好的洞察力」;是正文里隱隱顯顯多次提及的工于學業,還有還有。作者的文字有時故作矯情:她在《正果與他們的產地中》中寫道:‘分離的戀人,也該享有一次修成正果的掌聲」;又常半文半白,如《聖母病再見》:她說「珍惜生命,具體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寵壞他人」。
先抑後揚。說完一些不喜之處,來談談令我落淚的的兩篇,《叛逆期》與《等待父親》。前者講得是作者與母親的故事。故事有兩則,一是小女孩晚歸卻不告知母親,故意讓其擔心;二是對母親的問詢,回以「不關你事」。青春叛逆期,我們想要自由,厭惡管教,因此無理取鬧,將內外狂氣發洩在親人身上之事常有。二十多歲,讀著這篇文字,回頭看過去對母親的所作所為,心中羞愧,眼淚便止不住得掉。「我突然覺得十分對不起她,她那麼傷心,還是得一小格一小格地重建這個家的安全與秩序」。
《等待父親》一文,講的是作者父親在其小時,對待她萬般疼愛,二人感情甚篤。而後父親遭騙,多年積蓄一空,他因此關閉心房,對生活的熱情不再。女兒深切渴望著重溫父愛,卻口不擇言:「你儘管打,反正你也不在意我,只在意我的成績,因為你自己沒什麼可以期待的了」。早些年的我,性格和文中的小女孩一樣犟,臭脾氣比起她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的話語帶刺,刺痛最疼愛我的父親。但年幼無知,年少輕狂,都不能作為我傷人的藉口。「讓一個你也愛的人如此傷心,你怎麼可能隨之輕盈」?
或許有一天,我的父母會看到這篇讀後感吧。我想,為我過去的愚蠢與錯誠懇道歉,對父母的包容與愛真誠道謝。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九):男女之间,没有威胁这一说法
杨笠“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上热搜的时候我特地把视频放给L看。
他的反应是:“就这样?”
我说:“对,就这样然后被骂上了热搜。”
L说:“那她火了呀,肯定广告接到手软吧。”
果然每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各有不同,L并没有放大杨笠的话感到被冒犯,反而关注娱乐圈靠“风口浪尖”圈钱的游戏规则。我是觉得男性们第一次在网络上诚实的暴露了自己的“玻璃心”。相比长久以来女性在生理结构上被男性恶意辱骂或低俗玩笑,这算哪门子伤害。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书名读出来就有一种建立在无奈之上的叛逆,像是要挣脱这个社会对女性约定俗成的偏见。原以为作者会像杨笠般直言吐槽,没想到言语之温柔,力量同样直抵人心。譬如她对女生生理期的描述,是用自己节食导致月经不调的经历来说明其中之要害。男生是永远都不会懂我们为月经操着半辈子心,毕竟那也是自己的血肉。来也烦躁,不来更烦躁。影响女性生理周期的因素太多了,压力、睡眠、饮食和情绪,稍有不慎它就不正常了。记得在豆瓣上看过一篇日记,一位国外留学的女生患有多囊卵巢,而医生给她的建议是:“月经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有权利决定它来不来,如果你觉得这样很自在可以不用刻意管它,如果你想它变得规律咱们就吃药调理就好。”读到这里,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仿佛拿了一块免死金牌,“不来又不会死!”
我一直觉得男性的过于自信和女性的过于自卑都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主观原因,抛开性别,首先我们都是“一个人”。只是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才有了各自的强项和劣势。原本“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最peace的生存模式,偏偏人们喜欢用女弱男强、女强男弱去评价一段关系,就衍生了男女地位之争。
朋友要带父母去旅行,找我帮忙规划路线,他强调了很多细节,比如妈妈怕冷,爸爸晕车,一个喜欢散步另一个腿脚容易疲劳之类的。搞得我压力特别大,感觉一不小心就要影响人家的家庭和睦。一开始我是按普通旅行爱好者去规划线路,后来想明白了,去哪里和风景都不是重点,一家人出游才是核心。于是沿途的每个地方我都只推荐一个景区,让他们享受呆在一块的慢时光。提议买同款卫衣,吸引路人的眼球也是让长辈幸福感倍增的方式。在线路的最后,我附上一句:仅供参考,方向盘在你手里,你随时可以改变速度和方向。记住本次旅行的意义,好好享受沿途不经意发现的美吧。
有人说杨笠的脱口秀表演之所以让男性感到刺耳,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在这个事件里,我再次看到了男同胞们的团结。我们女性真的没有威胁的意思,我们只是在夺回尊重,同时也希望女同胞们像男性学习一下,不要做和自己同一性别的对手。
如果你不希望被看作生娃工具、保姆甚至玩具,那就不要去催婚、催生和看不起女博士、女强人,也不要用“女人就应该......”的句式,同时不要嘲笑任何一个喜欢安逸接受平凡的男性。不存在谁威胁谁,请把每一个人当“人”看。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读后感(十):一次友善委婉的控诉,对他人,对自己。
读《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吴晓乐的散文集,题目乍看会以为是叛逆少女的内心自白,但是吴晓乐的笔触和视角并没有以极端愤怒和不满,来谴责当下生活中的种种偏见和桎梏,而是对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进行抽丝剥茧,在一趟一趟反思和回忆中引领我们进入不同讨论的语境,在揭露种种伤害的同时,也体恤着每一个身不由己的角色,温柔又宽容。也许是教师职业的影响,全篇循循善诱的气质让我第一次觉得,表达对抗也可以用很平静的语气诉说,套用她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次友善委婉的控诉,对他人,对自己。
一口气读完,折页很多,中途还停下来忍不住跟我妈发了个消息:我要送你一本书。吴晓乐在书里写女孩在传统世俗的地位,写亲密关系,写婚姻,有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有自己的独到观察,她用伶俐的言语割开那些一直被保护得很好的“冒犯”、“失礼”、“打击”,干脆利落且很有风度。
她写重男轻女的人类:
即使校园的生物课已指出孩子性别的决定机制,知识却阻止不了人类渴望逞欲的心。在知识与干话如万马奔腾的场面之中,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实在戒不了伤害人的快乐。
她写女性的自我压抑:
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那些教条如空气一般,随着我们的呼吸而深刻地绕行与我们体内,如双股螺旋般反复缠卷。女孩们是如此娴熟于裁切自己,好兑取社会的认同,把自己修得乱七八糟还不够,也把别的女孩给剪得泪流满面。
她写不想结婚的人: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和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而分离的恋人们,也该享有一次修成正果的掌声,他们也修成了正果。这颗正果,拥有自己的形状与香气。
她写关于爱人:
我们在描绘爱心时,倾向把爱心绘制成一封闭的曲线,以为爱是饱满、完整的,可是爱,时常关乎练习。练习坦诚,练习隐藏。练习在乎,练习渐渐不在乎。练习紧紧抓牢,练习悄悄放掉。
......
吴晓乐具有台湾创作者身上格外突出的丰富想象力和比喻能力,绝不单点叙述,而是一定要构建出一个画面和完整的场景,从身边随手抓来一些零件组合成自己的乐高,作为话语的承载体。文笔细腻且富有延展性,有时候还会被她突然的玩笑呛到。目光敏锐,扫描外界的红外线从个人辐射到周围环境,让看完的人频频点头:出问题的绝不仅仅是对立的性别一方,也绝不仅仅是某一类人,自我审视和反省外界,是需要拿着大喇叭同步呼号的。
“可我偏偏不喜欢”,当然不是让谁为了展示与众不同而站出来,而是鼓励我们要争取每一种自我存在的可能性。不要轻看自己,不要伤害他人,每一种关系的相处过程中都有泥沙和珍珠,记得把珍珠留下,把泥沙冲干净,在反复淘洗中,尽量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真诚的人。
温暖又真挚的文字,适合昏黄的灯火和落寞的冬日。
谢谢@大鱼读品Big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