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宪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由宪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2 03:3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宪章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由宪章》是一本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宪章》精选点评:

  ●打工者和老板到底是谁在决定就业政策

  ●以前两个小时翻完后还在那里和谢从高老师各种瞎扯

  ●整个8月都在潜心阅读本书,终于有了一个了结。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成为自由主义者的信念。整本书体系非常清晰,做笔记时很方便,分别按照政治哲学、法理学、经济学的脉络,从抽象到一般阐述了自由的价值。哈耶克在前言中说他想要写一部著作来尽可能阐述“自由”的发展、价值与意义,我觉得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当之无愧的学术大佬,学术思想的启迪名师!

  ●第一遍还不太懂 继续学习

  ●老哈此书,是对自己自由观念较为系统的陈述,包括了自己与苏格兰启蒙的连续关系(P84),对捍卫观念重要性的强调(P162),财产权在极端环境中的限制(P914),紧急决断权的必要(P345),小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范围(PP352—355、P410),工会对财产权的侵犯(P419),累进税制的荒唐(P474、P491),环保思维的错误(PP550—553)等。最后,老哈讲自己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需要注意的是,他指的“保守主义”,是托利右翼,而不是柏克。换言之,老哈认同的是西方的“小保守”传统,反对的则是“大保守”,不能理解为老哈反对一切保守。

  ●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总能帮我认识这个世界自然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虽然在特定时期决策方面他不能战胜凯恩斯,但作为底层小知识青年的我来说,却丰富了权变圆滑的决策要素

  ●哈耶克实在是钟爱非线性式的行文风格。这样的风格相对于线性式文章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触及更多的议题和内容,虽然这是以相对牺牲在某个议题进行深度发掘为代价的。阅读起来也会造成额外的困难,虽然确实看起来精彩。同时这样的行文风格也给笔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非要用线性式笔记的话,最后就会变成笔记的时间不比阅读时间少。 哈耶克这本书还是想触及一些自由主义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说自由的定义,渊源,发展,相关领域的交叉讨论等等。但是这本书真的不适合初入门自由主义的读者。主要是这本书要求读者拥有一定的法学基本常识,否则书籍中段的关于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由法的讨论简直就是天书一般难…… 不过我自己考虑如果是挑选着来阅读自己感兴趣、能读懂的部分,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学术大牛不敢评价,只能说第一篇收获最大,第二篇次之,最末第三篇,一礼拜读三本哈耶克,囫囵吞枣但还是收获颇丰。

  ●哈耶克的书确实是写得很深刻~~作为自由主义的信仰者,哈耶克永远是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

  《自由宪章》读后感(一):百科全书式的思想荟萃——再读Hayek

  阅读时间:2019年1月17日-1月31日,并用了节后三天的时间复盘本书。

  在节前给校内导师拜年时,我与其交流过本书,导师盛赞哈耶克是真正的思想家。《自由宪章》之前,从未有人对自由主义思想原则的整个哲学基础作全面的阐述,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单纯依靠专门经济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确立了在哈耶克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声誉。

  本书的第三部分涉及了社会、经济等各种涉及人类生活的部分,甚至有些“人类简史”的意味,其中的许多包括注释部分的内容均值得品味,如:

  休谟说,不要通过精益求精的方式追求幸福和完美,以至于背离我们已接受的行为准则太远;

  人类更适合狩猎生活,人类是在经过了50万年的狩猎生活后,不久前才开始采行这种生活方式的,它酿成了一些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贝利《论意见的行程和公开》的前言说,为了掌握哪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必须得学会许多无用的东西。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每一步行动都急功近利,既然确信总结果将是有益的,那么过分注重每个人努力的直接价值实在是不明智。掌握那些鸡零狗碎看似无用的东西,常是重大发现的必要准备。 个人所能明确掌握的知识只占帮助他达到目的所需知识的很小一个部分。利用他人掌握的知识也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达到个人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文明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不能等同,这种知识局限于科学的知识,唯有将知识解释为人们借助过去的经验去适应环境的一切方式,才可以把知识的增长和文明的增长等同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指出,很少有人在25或30岁后还受新理论的影响,因而政治家煽动的用于说明当今事件的思想不大可能是新思想;

  失业是某一个行业工资过高的直接后果,原因要么是工会把工资抬得过高,要么是该行业正在衰弱;

  社会保障制度诱发了通货膨胀,历史数据来看,价格水平每23.5年加倍一次,在一个人的工作寿命期间,工资水平会翻两翻;

  累进税阻挡了经济进步,导致了僵化; 今天有些东西被看作是奢侈,甚至浪费,无非是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而多数人做梦都不敢想。但这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如此,这种生活方式最终会让多数人接受;

  受多数人意见引导是文明生长所依赖原则的倒退。

  致敬!

  《自由宪章》读后感(二):我的“自由”启蒙

  我 的“自 由”启 蒙 ——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

  对我这个哲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都非常贫乏的人来说,哈耶克的《自由宪章》读起来颇为艰难,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我断断续续用了3个月才读完。然而,书中旁征博引的论述,逻辑严密的推理,明哲睿智的思辨,使我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那是心领神会的共鸣,那是思维共振的快乐。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可以影响我“三观”的书。

  这部全面阐述自由主义理论的鸿篇巨著,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泛,我的受益和感受都很多,所以写读后感很不容易,漫天的麻雀,只能选几只大的抓。

  自由的含义

  “自由”是一个人们广泛使用而又歧义颇多的一个概念,哈耶克在本书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研究人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中他人的强制被尽可能地减到最小程度。可见,“自由”的对立面是“强制”,而引发歧义的“选择自由”“政治自由”“内在自由”“意志自由”“力量自由”都不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由”概念。

  人类似乎天生就具有爱好自由的本性,但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随意,也并不是总会给一个人带来好处。“我们尤其必须认识到,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可怜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事事皆好,自由的确可能意味着忍饥挨饿、铸成大错或舍命冒险”。因为自由的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上责任。 “自由”常常被滥用,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打着“自由”的旗号侵害自由。法国大革命期间在断头台上被斩首的吉伦特派领袖罗兰夫人临刑前的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就深刻揭示了这点。

  自由和民主

  自由文明的创造力

  哈耶克的论证是以其知识观和文明进化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的有限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尤其是在社会领域,人类“具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无知”。并且这种无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因为现代社会的自我协调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哈耶克的文明进化观说起来有点复杂,要点就是:因为人类的无知(知识有限),人类理性无法掌握分散的全部知识,因而人类不能理性地设计未来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化是“通过有选择地剔除不太适合的行为而最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或适应方式都是首先局部地、自发地出现的,它不是人类理性设计的结果。这种自发性成长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根据自己的知识、兴趣和其他因素设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自由主义所说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文明进化的速度就会被大大地延缓。现代社会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文明成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近代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这种自由。

  哈耶克基于以上两个基本观点,在书中对“社会主义”,“理性主义”做了批判,指出其失误就是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无知,相信个别超凡脱俗的人的智慧、理性,可以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世界。哈耶克批判以自然科学的“决定论”来规划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是“致命的自负”,而由少数“超级大脑”计划每个人的目标、需求、行为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自由与责任

  真正的自由主义从来没有主张过绝对的自由,他们所说的自由总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总是和法治联系在一起。“个人自由的范围同时也是个人责任的范围”,“法律之下的自由”,这些是我们在追求自由时所必须具备的。

  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和承受选择的负担,它还意味着个人必须承担自由行动的后果,并接受对自己行动的赞扬和非难。自由和责任不可分,自由强加给了人进行选择的负担,也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承担责任,这在当今社会里成为了某些人不满的源泉,也使得某些人仍然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分配制,怀念那种被奴役的没有自由的时代,因为那样的时代不要对自己的命运承担责任。 这种对责任的惧怕其实也是对自由的惧怕,因为建立自己生活的自由,既是机会,也是一项永无休止的任务,意味着要想达到他的目标就必须强迫自己不断努力,所以许多人害怕自由,宁愿受人奴役。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自由!

  自由与法治

  “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者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展自由。”“何处无法律,则亦无自由。””自由意味着,一个人在他应该服从的那些法律所允许的限度之内,对他的人身、行为、财产及他的全部所有物拥有任意支配的自由,而无需屈从于别人的专断意志,而是自由地遵从他自己的意志。”以上约翰.洛克的论述清晰地说明了自由和法治的关系。

  由此看来“法治”是一个内涵很深也容易被混淆被忽悠的一个概念,没有一个高于立法、司法、行政的宪法和独立的宪法法院,很难保证公民的自由不受到侵害。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合法就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明白真正的“法治”应该是怎样的。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夜.小雨

  《自由宪章》读后感(三):《自由宪章》里那些有意思的脚注

  《自由宪章》读后感(四):关于哈耶克《自由宪章》的读书笔记,如何理解“自由”(一)

  微信公众号链接:

  关于哈耶克《自由宪章》的读书笔记,如何理解“自由”(一)

  关于哈耶克《自由宪章》的读书笔记,如何理解“自由”(一)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针对第一章 自由与自由的诸种含义),旨在对接在对真理的敬畏之下,就我们的基本命题——何为“自由”以及“自由”的诸多定义,构建起开阔性的理性认识能力,做一点自己粗浅的尝试。

  这里引用下苏格拉底的名言——承认无知乃是智慧之源。此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具有深刻意义。由于我们人类的理性是局部的碎片的非整全的有限的理性,以至于永远抵达不了“全能的”“整全的”“无限的理性”,所以只能保持绝对的敬畏,这是我们理性认识上的悖论又是我们思想上能够获得持续更新的动力,我把它称呼为在对真理的敬畏之下,个人智慧上开阔性的理性认识能力。

  《自由宪章》的开篇我认为就表明了哈耶克写这本书的非常重要的目的之一:

  “我们探寻的不是尽善尽美,众所周知,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尽善尽美;我们要寻找这样一种人类宪章——它带来的不便最小,也最可原谅。”——阿尔杰农·悉尼

  自由不仅是一种特定的价值,而是大多数道德价值的源泉和条件。接着为了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带感情色彩,哈耶克对一些我们经常混淆和模糊的概念,做一些自己的梳理。诸如“强制”(coercion)、“武断”(arbitrariness)和“法律”(law)这类术语。

  然后做了7小节对自由的诸种定义作相应的辨析:

  1.研究人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中他人的强制被尽可能地减到最小限度。【对自由的传统解释是:“不受他人武断意志的支配”。自由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行其事。在多大程度上他能够自己确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所执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根据别人为实现其意图所设定的强制条件去行动。一个人是否自由,并不取决于选择范围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能否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说,他人能否迫使他按照他人的意愿,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因此,自由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具有自己有保障的私人空间,在这一空间内,有许多事情是别人无法干预的。】

  2.对追求个人自由和追求自己所属的群体自由,做一些概念上的区分。在一般人看来,自由首先是指“政治自由”,亦即人们选择政府、参与立法和控制行政的权利。然而这种把自由的原始意义运用于作为整体的人群而形成的一种集体自由,是对“自由”的一种误读。因为“自由的人民”并不一定是“由自由人构成的人民”,而且人们并不一定非要先享有这种集体自由才能获得个人自由。当在认同政治秩序和享有个人自由之间寻求联系时,是造成自由一词概念混淆的原因之一。哈尔克进一步解释道,【诚然,任何人都有权“将自由等同于……积极参与公共权力和制定公共法律。”】同时,【如果以为人民同意的政治制度,便肯定是一个自由的政治制度,那么我们讨论自由的价值,就毫无意义了。】谨慎地说出,多数人选择出来的政治制度,可能是受制于暴君,【还为恣意限制少数派成员的个人自由提供了口实。】,即追求个人自由和追求群体自由(比如民族自由)是要区分开的。

  3.对“内在自由”和哲学上关于“意志自由”的概念相互混淆做的区分。即指出“内在自由”主张需要【根据自己考虑成熟的意愿、理智或持续长久的信念,而不是根据一时冲动或形势来行事的程度】和【个人面对多种选择能否机智地做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决定,与个人是否受到他人意志的强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同时也驳斥了【认为只有当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才是自由的】这类谬论,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内在自由”(或者说“知识使人自由”)和哲学上关于“意志自由”的概念混乱有关。

  5.对“将力量意义上的自由混同于原始意义上的自由必然导致将自由等同于财富”做的辨析。指出,自由并不是指代【供我们选择的机会是多还是少】,【在讨论自由时,若想使用词更加精确,就不能以所有人是否都把这种自由看作是好东西为基础来界定自由】。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两个问题:大多数人从自由之中获取的好处,是否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自由所提供的机会;自由的存在是否取决于大多数人出于自身之需要对它向往。】进一步指出,【我们尤其必须认识到: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可伶的。】然后让我们堤防语言陷阱,即【力量意义上的自由,政治自由和内在自由都与个人自由是不同类的,甚至不能靠稍微牺牲某种自由,以更多换取其他自由,最终获得自由的某些要素。】这是【属于哲学上极其粗糙的唯实论(realism)】。

  6.对所说的“自由概念是纯消极的”做的辨析。哈耶克强调,【然而,“和平”也是一个消极概念,还有“安全”、“宁静”、“没有障碍或邪恶”等也是消极的。确实,自由就属于这种消极概念,它表示我们的行动没有某种“特殊障碍”——即他人的强制。】然后指出,【只有通过我们的运用,它才能变消极为积极。自由并不确保我们拥有特定的机会,但它只是使我们有可能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去决定做什么,它能让我们自己决定如何利用我们自己发现的机会。】指出,自由是能与“不能做某些事情”相容,同时对照奴役作进一步的梳理,【一般而言,实现自由应具备四项权利,而那些释奴令给予前奴隶的权利也是四项:第一,“一个受保护的社会成员的法律地位”;第二,“免于随意的逮捕”;第三,“自行选择工作的权利”;第四,“自行选择迁徙的权利”。】指出即使认为自由的消极性丝毫不会降低自由的价值。

  以下,再次作下自己的梳理:

  关于理解何为“自由”的命题,一个有限理性之人,首先需要对齐至终极的观念,即对上帝的信仰观念,这是构成我们认识所有命题的视角、基准点和参照系,同时也是分析工具。

  自由,首先是真理(上帝)赐予人类的普遍自由,这是自由的首要前提,用我们的传统语言表达即是“天赋人权”的范畴。第二是人的自由意志,指向自由的过程,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即哈耶克所说的“不受他人武断意志的支配”下的自由,在一定的空间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自己的行为偏好的自由。第三,自由的边界性命题,这里的边界,我粗浅的理解为不构成对他人自由的侵犯,即人的行为有限性,也即与“不能做某些事情”相容。

  所以思考“自由”的命题,首先思考前提,其次是过程,最后是边界。而边界意识思维,构成了一个人的责任、激情和使命。再者,“自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悖论性的存在,特别是当作用于“人”这个主体上,因人性的幽暗性是一个事实,而且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同时,如何理解“自由”的命题,如果一个人打算尝试以“肯定式”的范式去定义“自由”的含义的话,这个人要么是无知的,要么是愚蠢的。因为基于人的有限理性认识,我们对“自由”的认识,同样也是处于局部的碎片的非整全的认识,当然我们可以借助迈蒙尼德的“否定式”思想,即类比在如何理解“何为真理”时,以“否定式”的范式去理解。诸如,“自由不仅仅是不受他人武断意志的支配的自由”、“自由不是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的自由”。而对于“受法律保护”、“免于随意的逮捕”、“自行选择工作的权利”和“自行选择迁徙的权利”,这些只是自由社会下的事实性结果,而原因是大于结果。

  结合哈耶克在第一章引用亚伯拉罕·林肯的话【关于自由一词,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定义,而美国人民现在恰恰亟需一个定义。我们都宣称信奉自由,但用词虽同,所指迥异。……这里就有两种东西,不仅不同,而且相互冲突,但它们都叫“自由”。】

  最后,如果把人放在“死亡”命题上思考,即人最大的不自由是死亡意义上的不能选择的不自由——即人人终有一死,然而死亡同时又是所有人的“自由”——抵达“灵魂的永恒”,当然前提是一个人对真理的信心,由于对人性保持绝对的怀疑,这里倾向于根本没有人有这样的信心(一个巨大的忧伤)。基督信仰意义上的陈述是,上帝是道,充满恩典有真理,人死亡之后有终极的审判,只有通过耶稣的救赎才能抵达灵魂的永恒——这是终极的自由。

  以上,保持对真理的绝对敬畏,同时对哈耶克大师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

  参考资料:

  《自由宪章》【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著

  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来卷老杨

  2020年1月29日(修改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