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摘抄

2020-12-29 01:3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摘抄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是一本由边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精选点评:

  ●还不错

  ●从法国的文化,到法国的历史。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太多平时不会与人提起,或者不会有人关注的事实。原来法国是这样的,原来我们根本没有了结果它。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能够让我们看见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我读过没几本游记,这本富有人文气息的游记是最能感染我的。

  ●序言直接降低阅读体验,读了序言差点放弃了,没必要写那么绕的文字。实际上正文不错,法国历史文化有可学习可借鉴处,把法国历史和现实一面能呈现出来就可读了。至于作者本人的思路倒不是很重要,还是太绕。

  ●图书馆就是好。纸厚,书沉,地铁阅读不方便一手掌握。

  ●似乎只有“垮掉的一代”偏爱这座城市那被娇宠坏了的“颓废”;那在色衰与妩媚间摇摆不定的“淫荡”;拿在午夜梦回时伸出无数触角捉住你的“阴柔”。一战放血后的巴黎是“女人气”的,这座城市每一次想变得“阳刚气”一些,必是灾难临头的时候。一代文人在这里的破街陋巷捡拾着他们的灵魂,痴人说梦般地将地狱的每一瞬间变成传奇。

  ●装逼利器!

  ●看完好辛苦,纯粹手力活

  ●关于法国文化的旅行笔记,挺好的一本书。

  ●难怪法兰西一向文化自大,有底蕴啊。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一):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是重温旧人的故事。不是一排排的在建筑前,将露出八颗齿的笑容凝固成胶片,而是用心灵去体味一座城市的精髓。

  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人。是人赋予了这些静物灵魂和生命,是人让一切变得意味深长。不要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要用心灵去抚摩城市干净的肌肤。

  一座城市,装备了一人、一生、一时、一世。在旅途中感受别人的城市,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别人的日常,或许会收获微妙的共鸣,近而产生细小的感动。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海明威、魏尔伦、兰波、卢梭、伏尔泰……是他们给法国披上了睿智的风衣。没有奢华的珠光宝气,只是淡雅而忧伤的诉说往事。也让我们记住她,边芹,这个讲故事的人,是她将这些散落在法国的五彩珠子串联成一枚精致的笑脸,美丽了每个读者的心。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二):老实话,边芹《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

  这本书的佳处在我看来是老实,用“老实”来形容此书,边先生或许会生气,但在我心中,“老实”是很有看头的因素,我将摘录一些能体现“诚实”精神的字句,从而来抒发我对此书的喜爱。

  “我们往往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将我们并不太说得清的东西,笼而统之地装进去,似乎有点不太负责任。”

  “原谅我,翻成中文已失去了大半的味道。”

  “卢梭对自然之美有着超出常人的敏感,并且第一个将这种敏感引入文学。……在触碰这个世界时,往往能触到二三层以下,甚至更深,心口永远带着先于人多少步的伤痕,这就是卢梭。”

  “瞬间的闪光要胜过一个世纪在黑暗中的飞行。

  “命运最绝妙的一笔是意想不到的死亡。……人类所有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面对死亡得来的。”

  若塞特:“存在要趁早,年轻并不是本钱。”

  马尔罗:“除了死亡这一绝对的现实,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说起来很奇怪,到法国这么多年,竟然一直拒绝去先贤祠。这可能是我对‘伟大的’、‘壮观的’、‘英雄的’这一类东西一向敬而远之的缘故。”

  “……人在某些基本行为上的宽容才是催生诸如自由之美的基础,舍此并无捷径。自由往往是你放弃某些权利时才有的东西,它恰恰不是一种全面占有身外世界的概念,而是懂得自己可以得到什么的概念。……伏尔泰有一句我以为的至理名言:‘和平的价值要胜过真理的价值。’适当地放宽对‘为真理献身’的理解,并不是丢掉真理,而是多一把解释真理的钥匙。”

  “幸福的人生好像是不值得书写的,我们往往只能在悲惨的人生中嗅到那么点永恒的味儿来。”

  边芹:《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二00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三):带我去巴黎

  1951年海明威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如此深情地写道:"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当时20出头的他还是《多伦多星报》驻巴黎的一名普通记者,生活拮据,有时候还得挨饿,但他很快迷恋上了这座古老城市,他的生命被它天堂一样迷人的光芒照亮了。

  很多年轻人向往巴黎就是因为海明威。比如我。也许还有边芹。因为在《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她这本旅法文化随笔集里,第一篇文章就叫《寻找海明威》。也许这种安排只是无意的,也许她去巴黎并不是因为海明威,但却一下子拉近了相距万里之遥的两颗心的距离。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去参观海明威的旧居的情形,但我都快到27岁了,这是海明威离开巴黎的年龄,还是没有等到一点点去巴黎朝圣的机会。好在,我看到了边芹的文章。

  于是我开始了追随她的巴黎之旅。行走在巴黎蜿蜒曲折的地图上,寻访着那一个个在心里默叨了千百次却依然陌生的地名。乐穆瓦那红衣主教街74号,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林荫大道上的露天咖啡馆,奥得翁街12号的莎士比亚书店。同样的地点在三个年轻人心里激荡起的将是多少相似几多不同的情感呢?边芹和我都无法重新体会当年海明威的心境,但隐约可以触摸到昨天的灵魂。那灵魂游荡在八十年之后的巴黎。那被娇惯坏了的"颓废"的巴黎,那在色衰与妩媚间摇摆不定的"淫荡"的巴黎,那在午夜梦回时伸出无数触角抓住你的"阴柔"的巴黎。

  巴黎是迷人的。它的迷人不仅仅属于海明威,还属于卢梭、伏尔泰、拿破仑、马尔罗、魏尔伦、兰波、萨特、巴金,是他们给巴黎带来了无数的故事、传奇甚至是战争。而边芹,一个虔诚的中国青年,一个旅居法国的自由撰稿人,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名人的浮光掠影,因为她依然坚持文学应对周围世界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她不辞辛苦地行走在巴黎的大大小小的街道,甚至日夜兼程地走在巴黎远郊,只是为了置身那孕育了伟大心灵的空间,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息和味道。她的文字也因了这点点滴滴的滋润充满了灵性,暗香浮动,直指人心。

  她在孤寂的旅途中穿越着时空,体验着自己的劳顿之苦和名人的曲折命运。在这山重水复的交错中,她难免在行走的间隙抒发对命运的感怀,那是清澈却冰凉的认识,有时候让我感到绝望。比如她清醒地谈她热爱的写作:"一生的写作,就像造一座冰山,活着的时候,这座山哪怕巍峨壮丽,死后它也会化掉,化得一干二净,到了最后,多大的山都会化掉。"

  尽管这样悲观到底,好在,边芹并没有弃笔而走。她还在清洁地写着,因此我们才看到这面神奇的在法国漫步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你不仅可以看到中法文化交流中的误读,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那一颗颗灵魂艰难的天路历程。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四):历史的倒影

  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游记。

  首先是费劲。一本32开的书,内页纸质不错的,一般用的是75-85克双胶纸,此书内页起码有95克。因为厚,翻起来总像有一股韧劲跟你对着干——不禁让人想起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开篇提到的一本德文书的名字:《它拒绝被读》。

  然后是费神。主题选择的是法国历史。在旅行的脚步中,穿梭时光般地,叙述在几百年的历史中所浮现的人物命运:诗人、贫民、华人劳工、思想家、革命家、将军、画家、帝王……令人唏嘘的沧海桑田,能让当下一段浅薄的空暇,慢慢变得与历史一样厚重。

  出版的时候,很低调。就像作者边芹。看其文笔,我一直以为是“先生”,最近才得知是一位女士。关于她的资料寥寥无几,只知道是旅法作家,有几本翻译的作品,如今为香港《文汇报》专栏撰稿,没有再多了。到目前为止就只有这么一本自己的书。我是在图书批发市场某个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一看就喜欢上它的语言,透着书海里少有的诚实,朴实。

  她这样解释书名——司汤达说:“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是镜子自然是既照到别人,也照到自己。并且主要还是照自己。所有反射出去的东西,最后都会回照回来的。也许我无须声明一下这批文字并非小说,人笔下的世界多多少少都离小说不远。这只是一面起中介作用的镜子,可以带着你在法国四处漫游。在地理的旅行上,有时间的旅行,时间的旅行之上,还有人文的旅行,人文的旅行之上,便是心灵的游荡。那是不需要签证的。

  此书我买了四年,到最近才真正读出点味道。因为当中涉及许多自己不了解的历史知识。但边芹是耐心的,用尽可能详细的篇幅,娓娓道来。感觉它跟《瓦尔登湖》一样,需要一颗很静的心,一双专注的眼,才能随作者的思路走进去。

  她一个人旅行着。虽说是游记,但我感觉她肯定是在法国定居多年,甚至说她是法国历史研究所的人员都不为过。那丰厚的历史认知背后,蕴藏着她对法国多深的情感!许多不为当今法国人所道的历史细节,她都一一放在心里,遇到特定的情景,历史的影像便在她笔下喷薄而出,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命运纷纷扰扰地交织在数百年前,她居然都描绘得刻骨铭心,如同亲历。于是街道不是如今的街道,建筑也不是现在的建筑了,都印记着清晰得心寒的历史事件,而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浪漫情怀——“我看街景常常看不出浪漫,有时整条街只让我感到人的生存负担(《60年代的故事》)”。

  然而身为中国人,她之于法国又是清醒的旁观者。更特殊的是,她在漫游法国历史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清醒认知。对于这一点,她很有自知之明:像我这样的人,恐怕两头都不讨好,中国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打碎了他们的梦;外国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说出了真相。话说到这份上,似是有些绝了,但她知道该怎么办:“故事还是要讲下去。”书的封面有一幅小图:一座倒转并歪曲着的巴黎铁塔,我在这里终于明白了其意义:历史的倒影总是歪曲的,她就是一面把歪曲点找出来的镜子!

  路在继续,我相信她的笔也没有停下来。我期待并寻找她的第二本书,一无所获。也许她所有要说的话,都已经说了;堆积在心里的情感,都在这里一览无遗。聪明如她,知道文字在这个时代是快速消费品,经不起浮世的朝秦暮楚。一本就够了,再多都是多余。

  读完这本书,感觉好不容易,不是其他,而是读出了一种长途跋涉的累和之后的解脱。她的语言说不上简练,但很诚实,就是这种诚实,比浪漫轻松的旅行散记更能打动我。一个人处于一座城市之中,不仅仅是路过,驻足欣赏过而已。更深层次的旅行,在于寻找,不是寻找风景,而是寻找能够反照出自己的那一面镜子。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读后感(五):流沙中的一株荆棘

  流沙中的一株荆棘

  ——阅读边芹的《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

  爱尔兰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曾说过一句话:“文字……穿透寂静的无声的水滴。”这穿透寂静的水滴,滴穿的是时间,随随便便就滴穿了一百年、两百年。“时间是无痕的,什么都可以过去,但用痛苦交换来的那一把文字,力透书页的每一记灵魂的颤动,飞越年轮,飘然而落,不沾一粒尘土。”文字总是最朴质最忠实的,灵魂会一点点暴露在文字里。时过境迁之后,一切的现实都不再有意义,只有文字,它的神奇的力量,它所生出的传奇。

  边芹在《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的序言中写道:“这也许是写者唯一的作用,远远地抛出一根细线,这根细线甚至连文字与现实间的这面哈哈镜都穿不过去,但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可以接住。”

  然而,边芹是否真正地相信文字的力量?她有些犹疑——多数人都只定格在一个时代里,不要说走不出去,人家就愿意呆在里面,你又有什么办法。而如此快速变化着的世界,又给我们增加了一种惆怅,就是那种不再能抓住什么东西的感觉。边芹感慨着,“如果一本书是流沙中的一株荆棘,那么即使最终是垃圾的命运,也还是值得轮回一圈的。”

  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说:“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让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是边芹的玫瑰,也是她所希望的流沙中的一株荆棘。而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些关于城市——一个孤独者的城市、诗人或是树林的故事,或者仅仅是作为一场文字和视觉的盛宴。

  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这是司汤达的话。

  我们看到那面印在封面的镜子,印着埃菲尔铁塔弯曲的倒影。这面镜子在照到别人的同时,也照到我们自己。所有反射出去的东西,最后都会回照回来。它在反射着人的灵魂和身体知觉所有微妙细小的层次,甚至直达所有或隐或藏的潜意识层面。它是略带哀愁的笙歌,是用节制纯净的笔触在书写着她思想原野上奔跑的野马。

  我们仿佛能觉着,在那里,从春天黑暗的泥土里,那些隐藏的忧郁在开出花来。那些尘埃,那些喷泉,那些飞奔的尘土,在洁白纯净的书页上弥漫和流淌。这是灵魂之旅,心灵之旅——纯粹的,沉思的,絮语的——我们在这旅程中触摸着时间和流水的痕迹,赢得了片刻心灵的安静。在那些优雅而节制的文字中,我嗅到了乡愁和沉思的忧伤。

  这是一张在文字中展现的灵魂漫游的地图,又是一面清澈而令人怀疑的镜子——我们看到了巴黎斜阳细雨下拎着晚餐往家走的老人;小村子里的喷泉;阵雨过后的塞纳河堤岸;洒满白色阳光的墓地;孤鸥、岩石和大西洋,城堡、暮色与倒影,云、灯塔和地中海,还有月下的新桥和西岱岛;那些像旧明信片一样保留下来的巴黎过道;兰波故乡夏尔城的回廊,仿佛幽幽的旧时的那个身影还在。那些优雅的旧街灯,盛满了旧日的时光,像一杯浓浓和绿色持久微带晕眩和幻觉的苦艾酒,在月亮淡淡的影子中,反射出我们所有的记忆。

  是的,就像甘斯布所唱的,“我过来跟你说,我走了。你想起旧日时光,你哭了。”这是怎样一种湿湿的忧伤的笔调,可又是这样的使人温暖。

  边芹在《被脱掉的脏衣服》中写道:“默东森林是一片栗树林,在巴黎西南角,从我们家开车出去十来分钟就到了。我那时秋天来捡栗子,春天来看看新绿,冬天偶尔也会来,看失去叶子的枝杈高高地在天上绘出任何画家都提供不了的图案。然而这只是我的旅程,我内心版图上的一条线,与他人无关。”

  可是文字的诱惑力是持久的,尽管边芹清晰地意识到,“我会让那些我使之产生欲望的人上当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心甘情愿地上一次当,做这样一次诗意的远行。边芹是谦卑的,被她用镜子照到的一切都是纯朴的,直达本质的——“大地和它的恒久力量,让我们这些过路人,显得异常渺小。我常在这时,被一种什么力量呼唤着,要谦卑一点。” (《魏尔伦的一条命和兰波的两条命》)

  清醒是诗意的杀手,而边芹却既是清醒的,又是诗意的。她在这两极之间寻找着平衡。她的视线和我们的视线倾斜、融合、交织在一起,穿过无穷的季节之门,穿过无数风吹过的屋宇——

  “天,在这屋顶之上,

  那么蓝,那么静!”

  这是一片怎样的天空?又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安静啊!有什么时候我们能这样地靠近自己的心灵,倾听到内心泉眼清脆而微弱的声音。诗人兰波却在《地狱一季》里任性地写道,“时钟最后只能敲响极至痛苦的那一刻”,拉马丁一直在唱:“ 诗人就像过路鸟,他不在岸边筑巢。” 这就是诗人么?以天才的敏感和脆弱洞悉了人世间一切黑暗和虚伪的诗人。他们拒斥所有清醒者的伪善和糊涂者的真诚,任性地要求整个世界对他们毫无保留的爱。他们如同火焰般燃烧和挥霍着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却在这悲惨的人生中嗅到那么点永恒的味儿。

  边芹说,“我时常感叹生命就像漏勺一样,有时在顷刻间就失去了它全部的意义!” 在诺曼底的小镇和公路旁,没有人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只有六月的阳光异常明媚地打在雪白的十字架上,那样耀眼……拉罗什富科说过:“死亡和太阳一样,都让人无法正视。”(《六月里的一天》)

  在逝去的人和我们之间,应该有一些比记忆更久远的东西。事实上,一切的一切都只在逝去的人和我们之间才有意义。就像边芹在《蒙莫朗西和一个人的影子》中写到的,“我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我要寻找的。”

  所有的文字不都是对这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吗?关于回忆,关于城市,关于爱,关于死亡……

  边芹的文字是一种对心灵和回忆的征服。文字的阴柔和妩媚,就像一座城市的雨水和气味给人灵魂烙下的印迹。它就像模子一样塑造了一个人, 一寸寸浸染人的灵魂,被浸上的人是很难褪色的。

  于是,边芹在《没有纪念牌的让-保罗•萨特》会淡淡地写着:“夏日黄昏,最后一抹斜阳打在广场教堂钟楼上的时候;冬日晚上,细雨街灯一起打在石块地上的时候,都是让旅行者心动的瞬间。可惜我的词语是没有颜色的。然后你可以拐进广场周围任何一条小街,街角总有什么在等着你,那只能是你的过去。”

  我们的过去,就藏在那些飞扬的尘土、暗淡的街角和清澈的喷泉里呢!等待着回忆或是希望,不就像望着那永远达不到沙丘的海浪一样吗?只是,我们还能够微笑。尽管,是这样的惊鸿一瞥!

  乙酉年深秋十月廿二日于上海沐月斋

  作者/石墙 转载请勿删改,通知作者注明原始出处!

  http://blog.sina.com.cn/u/149253428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