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30 00:4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是一本由杰弗里•延森•阿内特 / 伊丽莎白•谢菲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读后感(一):When will My Grown-up Kid Grown up ——一生都在成长的路上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会当父母的,读了《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我更加了解了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是一场修行,而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在这场修行中不断学习、探寻其中的奥秘。 全文分为十二章,从曲折成年路一直讲到了成长最终篇,期间作者引用了很多畅销书《斯波克育儿经》里的知识,令人受益匪浅,可以说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只要是成长中的人,看《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这本书,并从中汲取知识,学习父母与孩子间的相处之道一定错不了! 现代新青年与父母一代的代沟,很多体现在在价值观上,而本书开篇就点出了这个世纪大难题——50年来年轻人生活方面的变化。其中一位22岁儿子的母亲讲述道:“22岁订婚,23岁结婚,我们一周工作六天,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靠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房子,而我的儿子花钱却是大手大脚。”这位母亲的阐述说明了两代人在金钱方面的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发展。综合上述的种种变化,本书作者得出了结论——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往那样,二十出头就一跃进入成年,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这一阶段于2000年被杰夫命名为新成年期。接着本书讲述了如何研究家庭与新成年阶段年轻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为家庭的和谐构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接下来本书从新成年期一直讲述了大学阶段会遇到的亲子问题,成年孩子回家住如何处理的问题,爱情不可操之过急的问题以及求职的问题到最后的成长最终篇。举个例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再次回家住的成年孩子呢?这涉及到再次重新讨论空间共享、餐桌、垃圾处理、私人感情、个人隐私等问题,这些事情一旦不能完美的解决,那么双方的这种冲突可能激起家庭矛盾,导致争吵,感情破裂等重大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书中给了完美地解决方案。 首先,在孩子回家之前必须要问他们十个问题:一、孩子住在家里是否有计划?他们是继续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网、找工作、做兼职还是是志愿者?二、他们在家住有截止日期吗?还是无期限待在家?……以此来测试孩子们有没有做好回家的规划以及心理准备,若做好准备则一切问题基本可以避免,若并没做好准备则需父母制定好规则,只要想在家住那便遵守,若做不到那便不能允许他们在家度过过渡期,这样就可以完美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可以说《长不大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这本书可以做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路上的百科全书。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读后感(二):“放手”而不是“撒手”,相信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力量

  

01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信每个父母都有下面的经历:

在孩子小的时候,和孩子朝夕相处,对于孩子所要面临的问题处理起来也很得心应手。

倘若孩子不开心时,只要买一个棒棒糖或者变出一个恐龙玩具就可以让他们开心。

但当孩子进入二十几岁时,他们或许会暂时脱离家庭,但他们还是家庭的一部分,偶尔也会在家里小住一会儿,或者打电话问长问短。

虽然这种陪伴让人很欣慰,但相比之前的蹒跚学步时期、十几岁青春期,二十几岁的这十年更具挑战性。

尤其是看到孩子面临财务紧张状况,失恋后精神不振,找工作频频碰壁,情绪大涨大落等问题,很多父母却不知所措,很困惑在这个阶段如何做好父母?

02

当我看到《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这本书的书名时,不由觉得很暖心。

如今的年轻人,随着竞争加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背负的责任也多。

面对这些,他们会迎难而上、会主动向其他同龄人求助。

可是对于自己的父母的过度关心,他们可能会如龙应台所说的一样: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此时受到冷眼与拒绝的父母,面对孩子的任性与执拗,决不能站在原地,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是要运用书中作者所说的方法,尽快追、用力追、努力追,帮助孩子们安然度过这个精彩的、多事的、时而让人困惑懊恼、时而让人着迷的人生阶段。

这是写给新成年人父母的一本书,不仅关乎新成年人的发展,也关乎他们父母的发展,有一些新的名次和观点都很吸精。

03

在书中,作者将十八九岁到二十几岁这个崭新的阶段,称为“新成年期”。

这个阶段既不是“青少年期”,也不是“成年期”,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时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人称为“新成年人”,他们具有5个特征:

一是身份探索:大概到了18岁之后,年轻人会探索一些身份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该如何融入社会?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奇怪,但探索这些却会让新成年人心情愉悦。

二是不稳定性:新成年人会以惊人的频率换工作,换生活环境,换恋爱对象等,正如年轻就是改变的资本,这些不确定性,在年轻人身上真的太常见了。

三是自我关注:现在社会,很多人对于年轻人的标签大概就是自私、自我、没有担当,太自私等。但事实上,他们只有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先理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才有能力进入成年人的激烈的竞争领域。

四是有一种过渡感:新成年人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或青少年,但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个成年人了。相反,他们感觉自己介于两者之间,不想长大,又期待长大,在矛盾中前行。

五是可能性:90%的新成年人都会相信最终会得到我想要的生活,所以不管当下生活状况,他们是否满意,他们都会有一种信念,未来一定会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04

在生命这趟旅程中,父母和孩子是最忠实的伴侣。

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处于新成年期,只要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爱相杀就一直伴随终生。

只是不同年龄,父母所面对孩子的课题不同。

当孩子进入“新成年期”,会在长大与逃避之间徘徊。

相应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

即在放手与给予的度上,要注重分寸感。

当孩子年幼时,父母用爱满足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他,给他安全感。

当孩子成年后,父母就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适时介入与退出,让他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比如孩子买房,工作,结婚,生子,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但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等到他们向自己征求意见时,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不要期待他们全盘接收,仅仅让他们参考而已,毕竟他们要靠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其实和新成年人相处,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也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力量。

正如书中所说:

相信你自己和你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踉跄,会踌躇,会猛冲,也会退群,会猛冲,也会退群,但最终大多数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不管怎样,一定要相信,你和孩子的未来会更好,以此共勉。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读后感(三):终身成长年代,成年的孩子与还未退休的父母,迎来共同的成长时机

  

1.新时代的成年人,晚婚晚育的一代

时代变化很快,以前的那辈父母,因为受教育的年头短,普遍20岁就已经结婚生子。可正是这一辈的父母,他们辛劳地把孩子养育到成年,却发现孩子们还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新阶段,才能独当一面。大多数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还在上大学,有的人甚至会读到硕士,读到博士。

读书增进学历,固然是好事儿,但不能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身为父母,多少还是会担心。想起自己刚刚毕业的那几年,也是各种手忙脚乱。从什么都不会做,到慢慢学着自己独立去生活,这个时间被拉长成了一个人生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注意到这一点。很多中年的家长,当他们意识到孩子还需要时间去进行成长的时候,焦虑反而缓解了很多。

这一代的年轻人,毕业晚,结婚晚,生孩子更晚。而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他们又恰好赶上了延迟退休政策的到来。可以说,彼此都很忙碌。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很多家庭的和谐。

2.《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

当我看到《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就觉得很是贴心。如今的年轻人,并不是像他们的父母所想像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他们的压力也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背负的责任也多,需要调试的可能性也更多,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年头更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差。

《长不大的孩子和变老的我们》,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杰弗里·延森·阿内特和伊丽莎白·谢菲尔,他们结合众多的相关案例,为大家整合出了一个成长的新概念,叫做“新成年人”。这本《长不大的孩子和变老的我们》,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目标就是为了这些新成年人的父母,提供一套全新的父母指南。

在这样一个宝贵的时期,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

启动期:18-22岁,新成年人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普遍特点,就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依靠父母。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还在大学学习,当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作为他们的后备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索期:22-26岁。这个阶段的新成年人,他们对自己更加的自信,他们学会了基本的独立,学会了自己做决定,学会了自己承担后果和责任。他们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大学的文凭,更多的人,已经找到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初尝自由的感觉,让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心气十足,也更有梦想。

着陆期:26-29岁。这个阶段,他们会找到自己的爱情,也逐渐成为工作的主力军。很多人结婚生子,背负起家庭的责任,成为了真正的大人。

这三个阶段,在每个具体的年轻人身上的体现,都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大体上会是这样的进程。父母了解这样的进程,会缓解他们焦虑的心态,同时,也能让父母更合理地安排自己之后的生活重心。

总的来说,大部分的父母希望放手,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独立承担风雨,这是每一个成年人所不能逃避的责任。但因为现实的原因,适当的照顾也不是不可以。最重要的是,现在是一个终身成长的年代,没有谁可以就此停滞,孩子的长大,正好给中年的父母腾出了空间。终于有时间可以做自己,虽然和年轻的时候没法比,但多方的尝试,还是非常有价值。

3.终身学习的社会,一起进步的机会来临

我总觉得这个年代的中年父母很辛苦,他们上要侍奉父母,下要辅助孩子,甚至还要给孩子看孩子,他们透支自己的青春,却没有一个安然的晚年。繁重的工作,让他们不能喘口气。我常常看到督促他们学习的文章,就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不是我们都该转变心态,毕竟时代如此,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当孩子逐渐独立,正好是一个一起进步的契机呢?

试看周围的人群,也确实如此。现在的中年父母,拥有较好工作的那一群人,他们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老而无用,相反的,他们很注重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好多人在孩子上大学之后,开始重拾爱好,竟然还做出了一点成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当孩子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给予援手。当孩子快乐自得的时候,他们不去打扰。

这样真的是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

当一个人,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他就会更有力量,而不是无尽地抱怨。

4.真正成年人的三个特点

在加拿大作家杰弗里·延森·阿内特和伊丽莎白·谢菲尔合作创作的这本《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一书中,为我们揭示,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他们通常具有三个特点:承担责任,独立做决定,经济独立。

这三点,扪心自问,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吗?如今的年轻人,有父母帮助,该是多么的幸运。如今的父母,也别慌乱,你们的孩子只是推迟了长大的过程,但最终都会长大的。

与其担忧未来,不如守护现在。无论是对于刚刚成年的孩子,还是中年压力倍增的父母,这都是一个考验。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这个阶段的延长并非坏事,分别就在于我们如何看待。

长不大的孩子,也终究会长大。变老的我们,虽然老去,但并不讨厌。希望每个家里的孩子和父母,都是关系和谐的。这才是成长的美妙之处。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读后感(四):不结婚不生娃,一言不合就辞职,现在年轻人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文/阳光小房子

这个时代变了,很多年轻人不想要被束缚,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结婚不生娃,一言不合就辞职。

而在21世纪之前,很多人成年的的标志就是受教育,离开家,结婚生子,从此走向独立之路。

前些年90后还没有30岁,大家都在说,现在的90后越来越没有责任感了,可如今这种声音渐渐消失了,因为他们多数人也独立了,成年了。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人更晚熟了,这让很多父母既开心又担忧。

20多岁的孩子,还经常在家住,每天见面能聊聊天,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这自然是很好。但同时,父母会有这样的担忧,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当一面,等自己老了,他们该怎么办?

我们之前谈养育孩子,只谈的是孩子小时候,以及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因为之前的时候,孩子大学毕业之后,会分配工作,之后就会成家立业,但现在状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因为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父母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少有人会给这个阶段的父母出谋划策,教他们如何和18-30岁之间的孩子相处。

最近遇见了这样一本书《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杰弗里.延森.阿内特和伊丽莎白.谢菲尔,这本书就是一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跟新成年人应该怎样相处。

杰弗里给新成年人的父母的建议是:

要相信自己和你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踉跄,会踌躇、会猛冲、也会退缩,但最终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新成年人,正经历着父母没有经历过的时代

杰弗里把18-30岁之间的成年人,称为新成年人,这段时期成为是新成年期。

当然很多人都认为西方社会里,孩子到了18岁就会被“赶出”家门,独立的生活。

但当下,并不是这样,这些孩子可能跟中国的孩子一样,他们大学毕业要考研,要考公务员,或是在尝试各种职业。也许有的职业,父母连听都没有听过。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新成年人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身份探索,大概到了18岁之后,懵懵懂懂的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自我这东西很奇怪,其实它不是固定的,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也会截然不同。

但做一番探索又是很有必要的,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很多新成年人会做的事。

不稳定性:要不要考研,考研的时候要不要换专业,要选哪一份工作,要不要跟现在的恋人分手,这些不确定性,在年轻人身上真的太常见了。

自我关注:前几年里,大家对90后的评价肯定有人还记得,说他们自我,没有担当,太自私等。实际上,他们只有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先理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才有能力进入成年人的激烈的竞争领域。

有一种过渡感:在20多岁的时候,羡慕成家立业人们的稳定,但对于那种固定的生活又会心生恐惧,所以新成年人不想长大,又期待长大,在矛盾中前行。

可能性:不管当下生活状况,他们是否满意,他们都会有一种信念,未来一定会更好,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会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会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因为世界的样子变了,所以父母之前的经验,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他们需要自己去摸索,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孩子的迷茫,父母的仓皇失措,都是正常的

我朋友圈就有个95后,她没有固定的工作,会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北京生活一段时间,西安生活一段时间。

我记得她去年过年的时候,发过一个朋友圈,父母知道她没有固定工作,想让她在家多留一段时间,但她不想,毕竟即使是自由职业,也要有敬业精神。

她的父母很担心她,但似乎又给不了她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只能放她走了。

她曾经跟我说过,自己也很迷茫,但最起码一个人勉强能够养活自己,实在不想找个稳定的不喜欢的工作,耽误了自己人生宝贵的时光。

而她每次回家,父母好像想跟她说什么,但都说不出口。也许说不出来的,是对她的婚姻和事业担忧,也有可能是想让她留下来,至少当下父母能够照顾她。

因为人的寿命普遍延长,以前能够活到80岁的人寥寥无几,现在已经成为常态,所以父母们也有一些仓皇失措,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撒手人寰,也不知道当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

有些60岁的老人,还在学习写书、画画,但有些同龄人,早就不进步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再投入时间在学习上面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中年人还会面临婚姻危机,职业危机,财务危机等等,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可能要维持很多年。

我奶奶去年才去世的,我爸爸60多岁了,在他之前的那一代里,其实没有经历过这么长的中年期。

书里把中年人的这段时期叫做三明治,要照顾父母,引领孩子,还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想想确实不容易。

但赶上这个时代,谁也逃不掉,不如勇敢面对。

终身成长,是新成年人和中年人都要具备的能力

不管你的孩子是不是处于新成年期,只要你是父母,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你面对孩子的课题会改变。

其实和新成年人相处,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总觉得自己的经验比孩子多,就能压制他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支持,但又不是那种没有边界的支持。

比如孩子要买房,但是首付不够,父母要不要帮忙,当然可以帮,但要在自己的能力边界之内帮。

至于孩子们会不会结婚,要不要孩子,是不是同性恋,他们的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这些真的不要干涉他们,毕竟他们要靠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孩子大了,不用再经常给他们做饭、洗衣服了,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时间,虽然偶尔会不适应,但这又是必须面对的现状。

中年人可以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也可以好好想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做什么调整,自己的业余时间要做什么,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满意度。

中年人的底色不一定非要是油腻,可以是人生第二曲线的开端。

年轻人会有自己的生活,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打着要管孩子的名义,倚老卖老,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生活。

说到这儿,特别想分享《终身成长》中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只有这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其实做父母本身就是一个挑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挑战一直在改变,面对孩子的混乱,父母们要发展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转换方向的能力。

不管怎样,一定要相信,你和孩子的未来会更好,以此共勉。

  《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读后感(五):吃力不讨好的中年父母,拿什么降服这群20-30岁的新成年人?

  

1

前段时间,壹心理就原生家庭的【语言暴力】,采访了蔡康永老师。

在21世纪,不少家长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动不动就以【你是我女儿我才骂你,只有爱你的人才会骂你,陌生人会管你死活吗?】等理由据理力争,强调【我是为了你好(你却不理解我)】的委屈。

在蔡康永看来:

父母之所以会把“我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其实是他们不知道,人不能改变别人,觉得只要付出了就是高贵。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的“我是为你好”,是以为我知道什么叫做对你好,我比你更懂什么是对你好的事情,你还要听我告诉你怎么做。

因为从出生那一刻起,作为儿女的一方,需要父母付出心力与财力,进行长时间的抚养。

一方面,他们肯定父母的付出,觉得父母将自己抚养成人不容易,需对父母遵循孝道;

另一方面,父母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进行的人生绑架,令他们无所适从,想尽快逃离这个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的家。

简单心理Uni谈及这种中国式父母现象,他表示,我们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可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多父母在想要控制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I want to do a good job as a parent.)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家里刚好有一个令人头疼的二十几岁孩子,看到这里也不必焦虑。

毕竟,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第一次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养育成人,如若在过来人身上,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合适解决方法,不如花点时间看一看杰弗里·延森·阿内特和伊丽莎白·谢菲尔合著的《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

它将引导父母们,帮助孩子度过他们的20-29岁这个时段,同时也指引父母们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是20-30岁的年轻人,正处于这种「想要和父母“和平分手”,却不忍心“抛弃”他们」的矛盾情况中,自己纠结+痛苦,而且更多时候是雾里看花,并不能理清家庭中的动力和关系。

这时候,参考书中对这个阶段年轻人的研究,可以打破这种怪圈。

2

显而易见,《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是一本育儿书,只是针对的并非儿童、青少年,而是20-30岁的年轻人。

本书作者杰夫,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称为【新成年】,他解释说,从十八九岁到二十几岁是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既不是“青少年期”,也不是“成年期”,而是一个前所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时期。

考虑到这些年轻人正在通往成年期的路上,但还未到达目的地,所以将处于这个时期的人称为“新成年人”。

根据杰夫二十年的研究,这些新成年人具备【身份探索】【不稳定性】【自我关注】【处于青少年和成人过渡期】【对未来可能性的憧憬】五种特征。

如果父母想和这个阶段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还需对新成年人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包括18-22岁的启动期,22-26岁探索期、26-29岁着陆期。

即使有些新成年人可能需多花一点时间来探索自我,直到30多岁才安稳下来,父母也无需焦虑,批判自己的孩子比不过隔壁老王家。

随着孩子的长大,中国父母发现自己越来越管不动孩子,二十多年来建立的亲密关系也在慢慢疏远,有时候一个月就打一次电话,一年才回一次家,面对父母的殷勤问候,孩子往往表现出一脸不耐烦,或是随便编个理由塘塞过去。

在美国,按照既定成长路线,18岁后就应该独立的孩子,却还住在父母家里,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需要父母帮忙补贴日常生活开支。想抽身而退的父母,本想在孩子成人后计划环游世界的父母,却不得不继续努力工作,操心着孩子的一切…

中国新成年人越来越独立的个性、美国等发达国家新成年人对父母的依赖性,则越来越强。面对如此敏感、充满不确定性的群体,父母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都过得舒服呢。

在《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书里,作者从大学受教育阶段、结婚、职场、金钱观、父母离婚等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成长事例,帮我们总结了应对不同成长阶段新成年人的解决方案,不仅能让20-30岁新成年人更加了解自己,也让父母们找到了与孩子健康友好相处的方向。

3

大部分的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每逢家里吃鱼,妈妈总是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把鱼肉留给孩子。久而久之,每次吃鱼时,家里人总是默契地把鱼头留给妈妈。不曾料到,妈妈病重,在临终前向儿子坦白,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鱼头,我喜欢吃鱼肉。

儿子听了后很难受,愧疚了一辈子。

以前这个故事,经常被宣扬成父母深沉的爱。黄执中却在一期《奇葩说》中点醒了我们。

他说,不要用自己的牺牲感去兑现伴侣的内疚感,觉得牺牲很大就不要去牺牲,开开心心的生活,让自己的幸福感溢出来,这种外溢才是对伴侣最好的滋养。

好比父母离婚这件事,早已耗尽情感的父母之间,迟迟不离婚,还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为由,将自己的徘徊与懦弱、不得已的牺牲,归咎于孩子身上。

为了避免父母因为一段失败的婚姻做无谓的牺牲,同时不给子女灌输婚姻不长久的观念,书里引用了心理学家、离婚问题国际权威专家朱迪丝·沃勒斯坦的建议。

在面对离婚这件事上,一定要对孩子坦诚相待,你可以说,“我想让你知道,你不是我,你将来能够信任某个人。” 然后,你承认自己的过错:“我出轨了,背叛了婚姻,却没意识到后果。”或是“你老爸天天酗酒”。同时,离婚的父母,不管内心多么委屈或愤怒,都不要在自己孩子(无论大小)面前说另一半的坏话,避免孩子处于不得不偏袒一方的痛苦。

而在对待孩子的另一半时,如果你对成年孩子选择的伴侣感到不解或担心,作者建议父母尝试从子女的视角看待这段感情,问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有什么是我没看到的吗?”再者,他们也给出了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早一点开始一起讨论,和孩子搭起沟通的桥梁第二:保留重大观点,你可以帮忙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但是请让他们自己决定这段感情的未来第三:一法不可通用,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方法

有数据表示,女性和男性的平均生育年龄分别是26岁和28岁,晚于五年前的22岁和24岁。在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进入三人世界的年龄更迟:女性30岁,男性31到32岁。

在传统文化里,孩子迟迟无法解决婚姻大事,会被父母视作一件自己未完成的事情,在《中国式相亲之父母篇》婚姻观调查报告中,关于子女单身这件事,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会感到焦虑。情感咨询师周佳称,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建立边界感,这与书中提到的沟通方法不谋而合。

作者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向父母表示,每一个子女有他的人生节奏。作为父母,保持联系和提供支持,同时要学会退后一步。

4

然而一谈到职场问题,可没那么简单了。

一位28岁儿子的单亲母亲吐槽说,我不愿承认这一点,但我儿子真的认为他可以通过线上扑克游戏大赚一笔,然后以此开始创业。一位22岁儿子的父亲求助,我们22岁的儿子大学毕业了,没工作。他整个夏天都在解压。夏去秋来,他还是经常嗨到深夜,接着睡个大半天,赖在沙发上不起来。我和妻子非常失望!我们该如何激励他去找工作呢?一位独生女的母亲十分苦恼,她希望女儿从事法律或医学等有价值、高薪的职业,而她却想当演员。对我们来说,演员不是一份好工作。我们该如何劝她放弃这个计划呢?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作为父母,可参照书中列举的具体问题,引导新成年人进行思考:

例如,什么样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利用我的才能和兴趣?

为了做我想做的工作,在生活水准上我愿意放弃多少?

我想做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利益?

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我能平衡工作和生活吗?

当新成年人开始思考经济需求与坚持梦想之间的平衡关系时,父母不妨后退一步,先观察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有爱的作者又帮父母们捋了几项注意清单,以让父母更好地支持和指导新成年人找工作。清单如下:

1.记住是他们找工作,不是你

2.即使孩子的职业决定与你的不一致,也应该给予支持

3.帮忙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让年轻人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4.协助建立就业咨询网络,让他们掌握主动权

5.怀有同情心并给予支持,但不要过多干涉

另外,在书的末尾章节,作者还帮家长们罗列了躁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成瘾的症状,这将有利于父母、新成年人更了解自身情况,从而对症下药,以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

而且,中年父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灰暗,这个阶段标志着结束,但也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就像书里所阐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并不是令人沮丧的泥沼,而是生命的黄金期、最佳点。进入后父母阶段并不意味着可以卸下责任,而是自我发展和重塑的新时期”。

总结: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提及,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不遗余力地呵护,才能健康成长。“他们长大后,会从这些积极的心理中不断获益,如同虐待和其他消极心理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样。”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呵护孩子,才能既让自己感到舒服,也让孩子乐于接受呢。

在我看来,《长不大的孩子与变老的我们》就是这把【锁】的专属钥匙,无论是苦恼孩子疏远自己的中年父母,还是陷入原生家庭无法自拔的新成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是@二狗和奶牛,喜欢读书与分享的姑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