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锦集

2020-12-30 02:4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锦集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16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一):“刘心武品红楼”的价值在哪儿?

  

刘心武属于,自打开始品红楼,就自带槽点,被圈里圈外无数人黑成筛子的。具体黑点就不说了,太多。我早年读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时,也忍不住会慨叹一句“你没事研究啥《红楼梦》呢?还不如安安心心写小说,省得被人骂不务正业”呢。

我读刘心武品红楼系列,要比他上百家讲坛时早得多。彼时我还在念高中,而刘心武出的红楼相关文章,也多是散文。当年感觉——这人讲红楼还挺有意思,不管有道理没道理吧,有新颖的角度。

后来他火了,随着他火的一拨人,还有阎崇年孔庆东袁腾飞之类——学术走上大众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表达——“百家讲坛”的存在,可以说掀起了此类文化潮流的第一个高峰。

这里我就需要简要唠一唠“刘心武品红楼”的价值了。

比如,刘心武让一些原先“不出圈”的东西,出了圈,逐渐为受众所知。

要知道,《红楼梦》除了小人书连环画连续剧电影以及若干通俗人物故事品评之外,其实相对于九十年代末、世纪初的文化环境,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们是摸不着的。比如红学几大分支——探轶学(发掘红楼梦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曹学(八卦作者和作者家祖宗十八代);版本学(复制粘贴了多少份改没改怎么改的以及源文件在哪里)等等,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大量的诸如古本、清宫档案、奏折、古人“回忆录”和信件上的,以当时的出版环境,普通人别说去买来看了,都不一定知道。

但是刘心武,以现代媒体以及自己的作品为载体,引导人们将目光移向了它们,并且促成了一系列资料的出版和为大众所关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脂学”——研究脂砚斋批注的。以及,脂批本身。

刘心武之前,“脂学”只有小圈子里的小圈子里的小圈子里的人们才拿来玩耍,我们这些大众根本接触不到(我们想玩儿也没资料看啊)。我手头有一本甲戌本脂批红楼梦,那是刘心武对妙玉、秦可卿的研究刚刚引人注目时出的。搁在以前,谁知道呀?一个不到二十回的残本有什么好看的?

但是,熟悉刘心武品评红楼的读者都知道,刘心武的绝大多数分析,都是建立在脂砚斋批语的基础上。这么个非常小众的东西,经由他和百家讲坛媒体,搞到现在,那就是你也引脂批,我也引脂批——就连骂刘心武的,还要引脂批。

对刘心武,不幸;但对《红楼梦》,万幸!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延续,正在于后人的解读——或者说,还有没有人愿意继续解读,有没有新的角度。

刘心武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很多确实自带槽点,我也不全同意(甚至不同意的地方比较多)。但是,他能从中摘出很多问题,持续引发关注,这就是意义。比如,秦可卿原型是不是废太子的女儿,刘心武的结论,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秦可卿身份为何”这个问题存在,它值得人们去研究。

当年我读了刘心武品的红楼(当然不光他,也有胡适王国维周汝昌王朝闻等等老前辈),深刻感觉到——《红楼梦》真好玩!《红楼梦》真有魅力!它永远都有谜题,永远都是迷宫,永远呈现出不同的姿态面对不同的读者,一如松柏长青。这对于读者和作品本身,是多么幸运的事!

大众传媒同学术对接的效果,就当时来看,其实争议是蛮大的。但是时代的潮水是往前进的,刘心武品红楼之后没多少年,中外“公开课”满天飞,直到今天,知识付费越发成为一种潮流——庙堂之高的学问逐渐走下神坛,大众可以随心所好地摘取自己可以理解、也愿意了解的那一部分。

对我而言,刘心武的品红楼作品,更像是我阅读年轮中的浅浅一条环,但它背后,却能听见大众传媒往前行进的声音,以及新媒体时代众声纷纭的隆隆语雷。

PS:先锋这个版本我个人比较推荐,算是刘心武品红楼系列作品收录得比较齐全的版本。感兴趣的话,基本上收这一套就够了。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二):《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抽丝剥茧探原型,寻踪觅源还真相

  

几年前,知乎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生前数度易稿都养不活自己,晚年终日穷困潦倒。在他身后却令无数“红迷”如痴如醉,更有甚者,衍生出一个“红学家”的专属概念,他们凭借着对这部皇皇巨著的孜孜钻研,名利双收。

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先生半生致力于红学原型研究,不仅人物原型,还涉及事件原型、细节原型、话语原型等方面,空间原型、场景原型、物件原型也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研究,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亦是相当明确:这是一部具有自叙性、家族史性质的巨著。不是有句话说,一部《红楼梦》,半部乾隆史吗?虽然,曹雪芹并不是直接书写其自传,但他笔下的故事空间布局,从生活素材出发,经过或合理或夸张的想象描写,已经升华为一座人间难得一见的准仙境。

新华先锋出品的这套《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正是其半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自《红楼梦》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不断,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者依然如雾里看花。醉心红学多年的刘心武先生,将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姹紫嫣红的红学“大观园”,抽丝剥茧探究真实原型,寻踪觅源还原事实真相。

在笔者看来,刘心武揭秘“金陵十二钗”原型中,最光彩夺目、最匪夷所思也是最富争议的一个人物,无疑非秦可卿莫属。这位于书中第五回出场,第十三回便魂归太虚幻境(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yin丧天香楼》),被记录在“薄命司”中的薄命人,在刘心武先生看来,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对整个贾府的兴衰荣辱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心武先生在书中多次引用并借鉴脂砚斋批语,以示其解读有理有据有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脂批入手,沿着他的思路分析,脂砚斋说,“秦可卿yin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称作者在初稿中曾以“秦可卿yin丧天香楼”作回目,写秦可卿与贾珍私通,事泄后羞愤自缢于天香楼。尽管通行的程本中,曹雪芹将秦可卿之死改成了病死,但依旧掩盖不住yin丧的事实,比如张友士给其诊断,留下的那张古怪药方、焦大骂醉(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瑞珠无故撞柱而亡、贾珍在秦可卿葬礼上哭成泪人等等,都让秦可卿之死蒙上了一层层谜团。

刚才的内容中,笔者已经提及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原型,按刘心武先生的解读是很有争议性的。首先应予以承认,他把对秦可卿的研究推进了很大一步,许多观点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假设其原型就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女,弘皙的妹妹,从小便被寄养在工部营缮郎秦业家中,那么争议点主要就在于不管如何论证,刘心武先生从秦可卿的出身,在荣️宁两府的受重视程度(包括其卧室的奢华陈设),以及蹊跷的死因和身后葬礼的隆重排场这些方面入手,种种蛛丝马迹都表明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绝不可能只是一个工部营缮郎的女儿这么简单。这种人家的女儿是不足以配给宁国府长孙为正妻的,哪怕容貌倾国倾城。在那个封建年代,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更多看中的是门当户对,容貌、品行、受教育程度都在其次。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直接或间接证据能够有力证明刘心武先生的论证,乾隆朝也没有任何贵族之家的小姐能够与其秦可卿这个人物对等,所以就只能作为一种合理推测,给今天的读者研读《红楼梦》留下了一个最大的谜团。

此外,笔者认为刘心武先生关于迎春出身的解读是比较合理化的。这是一个几乎被众人忽略了的、生性懦弱不争的女性,她是贾母的孙女,宁国府贾赦的女儿、贵妃元春的堂妹、贾宝玉的堂姐,后因为父抵债,不得已嫁与“中山狼”孙绍组,同样也落得个“终身误”的下场。通过刘心武先生与阿婵女士的对话,我们能切实感受到迎春这个人物在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所带来的具体而深刻的意义。

在这部《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中,刘心武先生以多年研究红学的心得,对书中八十回后的故事进行了推演求证,一定程度上揭开了《红楼梦》八十回后之后读者所不明白的一些谜底,将红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境界!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三):抽丝剥茧寻真踪,刘心武妙品红楼梦,瞬间打破固有思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提起曹雪芹的《红楼梦》,人们总是感怀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然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唯一一部自成一学的长篇巨著,它虽然是以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绝不是只写他们的凄美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群像小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在有的章回里面,可能是一个很次要的人物,但到了另外一回,可能一下子上升为那一章回的主角。同时,它也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制度、人情往来、诗歌、建筑、价值观等从多方面呈现给读者。

红学资深研究者刘心武说,《红楼梦》是一个公众共赏的古典文学宝库,红学也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因此,当他把自己经过仔细钻研以后的心得,很诚恳地通过《百家讲坛》栏目告诉大家,才会引起那么热烈的轰动,也由此衍生了“红学”中“秦学”一支。

先锋读书会出品的《刘心武妙品红楼梦》正是刘心武多年研究的成果之作,它从众人都想不到的角色——秦可卿入手,从细微处大胆考证,并进一步揭秘了贾元春、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以及各自的命运。

真事隐,于秦可卿婚配看身世

古人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更何况是金陵历来互结姻亲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然而,嫁给宁国府贾蓉的秦可卿却是个例外。从表面上看,秦可卿出身寒微,是营膳司官员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

不过,在众人眼中,她却一点没有小门小户出来的自卑和怯懦,反而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把一切处理的井井有条,不仅令贾母和王熙凤一众主子满意,也在丫头仆人中深得人心。最关键是贾府上下对其尊敬而又宽容的态度,好像事实本该如此。

刘心武正是看出了这丝不寻常,才揭开了秦可卿出身实际上高于贾府的身世之谜。当真实历史资料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相契合,隐藏在背后血淋淋的政治争斗也就呼之欲出了。

变故多,贾府年轻男女情丝长

经过对秦可卿身份的揭露,很容易给读者造成《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假象。对此,刘心武早有预料。在他看来,《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和故事虽然是有原型的,但是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既关心政治,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却又能超越政治,去讲述那些纯真美好的事情。

比如,宝黛初相见;比如,湘云醉卧芍药丛;比如,黛玉葬花;比如,宝钗扑蝶;又比如众女多次举行的诗会等。这些场景都很有画面感,也能感受到在贾府没落之前年轻一辈的无忧时光。

当然,伴随着这些岁月静好的小日子,一种异样的情愫也在贾府悄然弥漫。有人情根深种,有人懵懂无知,有人默然相恋,有人注定单相思一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若都只如初见那该多幸运啊!

一朝散,人生多坎如旧梦一场

当繁华落尽,贾府众人各自离散,乃至生死两隔,便是彻彻底底的悲剧。《红楼梦》果然是一场旧梦了,而梦醒之后,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甚至于落井下石,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冰冷残酷。

虽然曹雪芹遗留下来的《红楼梦》版本只有前80回,但是依然足够惊艳世界。而与此同时,脂砚斋的注评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透过它,我们才得以进一步窥见小说80回后诸人的最终结局。

在《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这套书里,作者刘心武用大量的笔墨,进行反复论证,逻辑清晰,思维大胆缜密,使读者可以重新了解《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也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这部奇书。

认真读过《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会有惊讶,也会有惊喜,更会有重读《红楼梦》的冲动。我想,这就是作者的终极心思吧。

  《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读后感(四):《刘心武妙品红楼梦》编辑手札

  

去岁将尽,刘心武老师将毕生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妙品红楼梦》全五册交由我出版。去年出了刘老师两本书,让他极为满意。我趁势办了一场签售会,久不出席活动的刘老师慨然应允。我客串主持人,与他畅聊了一次《红楼梦》。那一天场内人满为患,气氛热烈。活动后,公司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晚宴,老板、总编与我作陪。老人家兴致很高,喝了两杯红酒,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逸事,让我大有所获。

“这套书就给刘钊出版吧!”这是刘老师助手焦老师递来的他的原话,我大为感动,一位文坛耆宿肯垂青于我这个出版界的无名小卒,将这么重要的一套书放心地给了我,我不该辜负了老人家的信任与期许。

收到百万字的书稿,我在兴奋之余也生惶恐。我虽出版过“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著作,出版过刘老师的一部单本“红书”《画梁春尽落香尘》,出版过一位年轻畅销书作家以现代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新红学作品,但我不敢说是了解《红楼梦》,不敢自诩“红迷”,遑论对于红学有什么心得。出版这样一部重要的红学著作,严格来说,我是不够资格的。这是个艰巨的任务,是个莫大的考验。

这些年我在出版上遭遇的考验不算少,第一次谈选题,第一次见作者,第一次登门邀稿,策划第一本书,第一次做新书发布会,第一次偕同作者参加书展……这些第一次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坦无虞的。我在遇到困难时不会先全盘否定自己,先做做看,以我以往的经验,那些看似无法克服的重重困难,终会在进行的过程之中大化小,小化无。但愿这次也是。

随之而来的疫情是谁也不曾料到的,过了假期,复工遥遥无期。但这套重点书不能耽搁,我在居家隔离办公期间安排审稿、报选题、撰写文案等事宜,这真是我入行以来一段难得的体验。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我的工作中还掺杂着其他的出版任务,但我的核心精力倾注在了这套书上。

四月复工后,我立即投入到更紧张的出版工作中。刘老师本身是小说家、文学家,文笔极佳自不必说,但这部作品毕竟是红学著作,严格来说算是学术书籍,理应该具有学术书的严谨性、科学性。刘老师在行文中会穿插大量《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语句、段落,这时就必须回归原著,仔细核对,纤毫必较。而众所周知,《红楼梦》版本众多,版本学是红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诸版本文本间差异不少,刘老师所引用《红楼梦》原文,大多依据周汇本。周汇本是周汝昌先生用十一种古本逐字逐句比较,从中选出最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字句,连缀成的一个善本,其中选字选句多有与以往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不同之处。

在文字编辑与我审读完书稿后,我务必将书稿再依周汇本核对一遍。平常繁琐的工作占据了我大块时间,平均每个月要出版两三本新书,我只能利用工作时间校对书稿。我坐在周末寂静的办公室里,伴随我的只有翻动纸张的簌簌声和笔端流出的沙沙声。这套作品偏学术,但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越读越上瘾,越读越好玩,是我审读稿件的经历中难得的清爽美妙体验。我走入刘老师精彩语言交织的红楼世界里,与大观园儿女同泣同笑,共舞共乐,一时流连忘返,不知夜之将至……

周末的大块时间,加之平时挤出的小块时间,两个月,我完成百万字校对工作。出版社审稿、申请书号等事宜进展得倒是顺利。我开始思考这套书以怎样方式呈现,即装帧形式。在送审的书稿里,我在每本正文前面各插了四幅清代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场景图,每幅图片均照应各本书中的内容。我若以这种方式呈现,是最省钱最稳妥的办法,因为这些图片早已公版,随便使用,任谁也不会说什么。但我思来想去,总觉不妥。正因为是公版图,市面上但凡有关《红楼梦》的书,从封面到插图再到宣传海报、各色衍生品,总会用到。我做的《红楼十二层》一书便用的这系列图片的第一幅“大观园”做的封面,想来读者早已对这些随处可见的图片产生了审美疲劳,失去的新鲜感,再激不起半点儿兴趣。我偶然看到工笔画大师赵成伟老师的红楼人物画,大为倾倒。他所绘制的红楼人物画不同于一般的红楼仕女画,他让红楼人物穿上了清装,这与这套书的内容是相吻合的。《红楼梦》一书虽模糊掉了朝代,但据刘老师考证,写的就是康雍乾朝代的事儿,以乾隆朝为主。赵老师的画作,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当年经周先生指点而画成,周先生与刘老师在红学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套书放上赵老师的画作,真是再合适不过。我从赵成伟老师手里取得了十五幅画作的授权,缀于每本书前头,为新书增色不少,与文字相得益彰,仿佛是为这套书专门创作的插画。

我还不满足,另寻了清代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将第一幅图片“通灵宝石·绛珠仙草”做成一枚精致的藏书票,贴在第一册第一页。这幅画的内容,展示的是《红楼梦》一书的开篇场景,也预示着宝黛纠葛缠绵的爱情故事,既具收藏意义也照应内容。

《红楼梦图咏》里不只有改琦绘制的人物图,还有清代一众名人雅士为相应的人物图题的诗,书法各异,或灵动飘逸,或庄重严谨,极具观赏性,而且每一首诗都写出了某个人物的经历、性格、命运。我选出几幅,同人物画一同放在书里,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签约之初,焦老师与我商议要做精装,我自然允诺。现在市场上的精装书多是双封形式,在硬壳外面再套一层外封。因这五本书是一个书号,需一同置于书盒里塑封,若再加一层外封,显得啰唆,思虑再三,我决定做成精装单封。这种形式,现在大多出版社不愿做,因为若用纸不当,书的勒口和凹槽处易爆边,但我为了这套书以一种完美清爽的形式呈现,力排众议,坚决采用这种形式。

封面设计历来是一大难题,重中之重。虽入行多年,我还是一时之间难以以专业眼光评判一个封面的优劣。其中来回折腾设计师,几易其稿,争执不定,自不必多说,最后呈现出的这一稿是较为令人满意的。在我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刘老师发来信息“就用这版封面”,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当一切准备就绪,新书即将下印厂的前一晚,我对着办公桌上一摞半米高的蓝纸拍了张照片发圈:“今年最重要的一套书终于要下厂了”。可以暂缓一口气。

然而,工作远没有结束。纸张厚度与预设用纸有差别,需重新调整书盒尺寸;印厂将书宽度减了两毫,说是行业标准,影响了封面整体呈现效果,强烈交涉中。这些事情直至此刻还有待解决……

这就是做书,痛并快乐的过程,在没拿到样书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当我依然在周末坐在寂静的办公室敲出这些字,可能为时尚早,但我这段日子的紧张、疲乏、忧虑让我不得不以文字来排泄分解。

做书近六年,让我唯一感到庆幸的是,我依然怀有一颗要做好书的初心,我要对得起每一个买我做的书的读者。接下来的宣传、营销、活动、直播等诸多事宜不会轻松,只要我自信内容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一切自等闲视之。

2005年,刘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反响强烈。

2011年,刘老师出版《续红楼梦》,震撼文坛。

近十年后的今天,我希望这套书能再次在国人间掀起一股《红楼梦》热潮,就如刘老师在这套书的序言里说的:“我主要的用意,并不是想在红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不起的功业,而主要是为了向广大民众,包括青少年,推广《红楼梦》,首先引起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红楼梦》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红楼梦》,在有生之年,至少要通读一遍《红楼梦》。愿这套《刘心武妙品〈红楼梦〉》,能让开卷的人士获益。”

刘老师的研红道路并不平坦,热烈追捧者有之,嗤之以鼻者也不在少数。我自人微言轻,但还是想对所有读者及红学研究者说上一句,红学研究是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谁能垄断这个空间里的话语权,抑制别人发声呢?“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这是刘老师在书里反复提及的一句话,深有其理,我受益良多。

期待这套作品走向市场后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其中某个观点,某句话若能引起你一点儿读《红楼梦》的兴趣,便是我最大欣慰和幸福。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接住她,这是一个父亲在捧着自己的新生儿。

2020.9.5 于中国锦草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