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7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经典读后感10篇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是一本由曹雪芹 / 霍国玲(校勘) / 紫军(校勘)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页数:10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一):红楼梦重读简记

  不久前重读了这本书,发觉每次读的注意点和感触不同

  最初读时,关注的是情节人物诗词重点想知道主要角色们做了哪些事,才华性情是怎样的。有些过于家长里短且与主角距离较远的回目就草草翻过去了。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判词、红楼梦曲、题对额、结社、联诗这些内容

  后来再读,开始留意作者的叙事技法以及书中的常理人情,比如甄士隐的家灾、刘姥姥的两次走亲戚、协理宁国府、建园、归省、宴请和还席、兴利除弊这些情节,还有批书人的感叹。

  最近重读,比以往更有意识去注意书中的言辞行止、规矩习惯、器物饮食以及财务收支这些细节,第一次有读通了全书脉络的感觉(即刚刚大体上读明白作者每一回为什么要写这个)。

  “一本书看过后,至少要隔半年,重看起来才有新的感觉和发现。”

  这一次读,(因以前忽视)而今格外欣赏的一对人物是林红玉和贾芸,这也可能是通部书中为数不多结局尚好的两个年轻人。书中初出现时,两个人年轻、聪敏(机灵),虽身份低微,却上进而不失品性;此时两人机缘巧合,暗生情愫;若后半部确实如推测那样,两人携手给落难中的贾宝玉等人雪中送炭,那可真是珠联璧合,让人欣慰

  看到有人说“绛芸轩”的名号也许有点明“红”“芸”二人的意思,一阵欣喜。当然,这说法只是推测,欣喜只是读者的情愿而已;况且“绛芸轩”的名号曾更改多次,也有“紫芸轩”“绛云轩”等写法,或许作者在修改中也有不断增添寓意

  阅世渐深,越发能体会治家和教育(不管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下一代)的难处。看贾家的兴衰故事,除了赞叹姑娘们的风姿各异,有时确实忍不住叹息一下贾宝玉这个“废物”;尤其是探春的英明果断,被批书人赞为“若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越发反衬出宝玉的优柔寡断不务正业。猜想,作者写此书时,除了“悼红”,或许也有自省与悔恨?然而世事难两全,温柔尊重、拒斥流俗与杀伐决断、成熟可靠,在如今也是难平衡的事。

  关于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次读印象最深的是对人物和事物的多角度补充描写(不知道专业名称叫什么),在不同回目交错展开,既避免前文繁琐,又贴合后文补充出新的内容,进而使描写对象更加立体生动。比如描写大观园景物、荣府的日常习惯,都是这样。这似乎又是艺术呈现的必然道理,因为生活一时说不尽,也不宜说尽,最好细水长流,不断生长出新的意味同时又是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

  至于这个版本的书,因为最初读的就是这本,以致到现在都没有看过百二十回的续书,脑海中形成的印象就只有原作和评语共同编织出的一个不完整情节(如梦般朦胧)。

  就目前而言(未有新的文献发现之前),我觉得看一个汇评的八十回版本,对于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的普通读者,是个不错选择,既能尽可能贴近作品的原貌,又免却直接去爬各种不同的原始版本。

  可惜这本书的前言部分私货过于雷人,内容也有校订不细的错处。最近在Kindle上买的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不知道怎么样,有待来日测评。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二):一别红楼十五年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是十五岁,如今已经三十了。当年就看序言上写,红楼虽是少年就爱读,然而要老了才能读懂。如今才知道此言不虚。我虽然还没有读懂,然而比起十五岁的时候已是懂了不少。

  话说贾府虽是大家族,然而到了贾政已无爵位可袭,需要科举出身。他的下一代更是需要通过科举才能继续维持这样一个家族的显赫。贾赦的儿子贾琏不是读书的料,俗务上倒有些能耐,何况娶了王熙凤这个能干老婆,也算如鱼得水。贾政的大儿子贾珠颇通文墨,且好学上进,被家族寄予厚望,然而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估计是压力太大导致的过劳死。这个时候贾宝玉的位置就有些尴尬。他刚出生的时候,大伙儿还有贾珠这个指望,何况贾宝玉衔玉而生,被贾母视为珍宝,当个大玩具似的宠着,养在内帏,抓周的时候又遭贾政唾弃,料定他将来无心功名。所以贾宝玉是“富贵闲人”,生在富贵人家,又不需要为这种身份承担任何责任。他的性格价值观都开始成型的时候,贾珠却死了,贾家只剩他这棵独苗(庶出的贾环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他被迫要走另一条路。对于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贾宝玉是千万个不愿意接受的,纵然贾政严加管教,又是打又是骂,然而贾宝玉的性子早已野了,很难改变

  贾宝玉生长在女人世界。这并不仅仅指他成日生活在女人堆里。在古代,养家是男人的事,考取功名当官也好,做生意赚钱也好,女人都不需要插手,只要生孩子打理家务就行。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女人更是闲着,赏赏花儿,听听曲儿,享受这世上一切美好东西。贾宝玉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

  林黛玉也理所当然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虽是独女,然而出生诗书世家,女人又不能去考功名,所以不会把任何生存压力加在她身上。母亲去世住进贾家之后,也不需要她插手任何俗务。她虽替贾家担心后手不接,然而一切有凤姐姐管着呢,什么时候轮到她了?

  薛宝钗则不同。薛家是做生意的,薛宝钗的父亲早亡,哥哥不上进,诸事不问,只知喝酒寻花,倒是宝钗需要过问柜上的事。薛宝钗对林黛玉说过,自己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什么禁书都读。然而父亲的死使得这个家族的重担直接压在她的肩上。她也因此增了见识,连价值观都变了。薛宝钗是生活在男人的世界里的。

  就是命运决定了三个人的感情归属: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自然而然会走到一起的。薛宝钗和贾宝玉价值观差距太大,他们夫妻间的角力早在成亲前就开始了。薛宝钗多次规劝贾宝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直接被贾宝玉白眼了。

  贾母最疼爱的孩子是贾敏,也就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死后,贾母立刻把黛玉接来贾家住,而且跟贾宝玉养在一起。宝玉和黛玉在贾母的一手安排下,亲梅竹马,两小无猜。

  贾政年幼时跟贾敏的感情应该是不错的,也自然不会排斥贾母这个安排。实际上,他对未来儿媳妇的才情是上了心的,也是很欣赏的。

  这事儿本来顺风顺水没啥问题了,坏就坏在贾宝玉有一个极有心机权力欲的母亲。

  贾府内部事务的权力架构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母和王夫人婆媳关系极为淡漠,其实是两人心里明白面上不发作罢了。王熙凤是邢夫人那房的媳妇,然而这里完全没有邢夫人什么事儿。贾琏如何娶的王熙凤不得而知,但是这门婚事里,受益最大的是王夫人。王熙凤跟邢夫人婆媳关系自然难处,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亲上加亲。贾珠的老婆李纨是个没用的,王熙凤掌权以后诸事直接向王夫人汇报。邢夫人再不爽又能怎么样?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姨侄女,不仅能干,比起王熙凤还更懂得随分从时,用来克制王熙凤真是太合适了。薛宝钗要是嫁给了贾宝玉,王夫人真是左膀右臂风生水起,不仅贾母是个空架子,即便贾母死了以后,王夫人也一点不用担心大权旁落。

  拥林派和拥薛派在跪舔他们的女神时,最喜欢的就是把她们完美化,比如“林黛玉也是很入世的,她不过是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罢了”,或者“薛宝钗也是很出世的,她简直就是一尊观音”。我觉得曹雪芹从来没有试图完美化任何一个角色,为什么不能接受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有缺点的呢?真想集黛玉之风流与宝钗之妩媚一身,那只能是在梦里。

  黛玉和宝玉从小耳鬓厮磨磨出来的感情,却因为孤身寄人篱下而极没有安全感,担心无人替自己做主,怕跟宝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何况宝玉小时候有个很傻很天真梦想,就是他死后尸体要被女孩子们哭他的泪水汇成的河流浮起来,顺着河漂走。宝玉认定这世上所有的女人都是爱他的,他要是看到了美女,比如薛宝钗,也会想摸一摸舔一舔什么的。于是黛玉整天吃醋赌气,折磨自己折磨宝玉。后来宝玉终于明白这世上的女人各有所爱,他只要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眼泪就够了。二人的感情才慢慢归于默契平静

  其实黛玉是幸福的,虽然结局悲惨,然而在那个时候,又有几个女人能拥有她那样的爱情呢?相比之下宝钗真的比她惨多了。宝钗原来被安排去宫中选秀,这也不失为复兴家族的一种方法。以宝钗的资质,选秀本不该有什么问题。然而,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她那不成器的哥哥打死人命,直接影响到她的选秀。选秀失败以后,她的婚事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选秀前家人肯定不考虑她的婚事,现在父亲也去世了,哥哥也没啥上道的朋友,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又能有什么人脉?谁来替她张罗这事啊?再说以她的家世,要找个年龄相当又没订亲的门当户对男孩子本就没几项选择好嘛!不嫁人?现在这么开放的社会,当个剩女都能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唾沫星子淹死,何况那时候,不嫁人简直可杀。

  所以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母亲娘家姐妹了。有个贾宝玉,虽然比她小,也勉强合格了。王夫人也欢迎的很,姐妹俩合计了打个金锁给宝钗戴上,就住到贾府去了。

  然而去了贾府,一切不是想象的那样。以薛宝钗此时的见识高度,哪里看得上贾宝玉?再说贾宝玉早已眼里心里只有一个林妹妹了,宝钗还要戴着金锁硬生生的插进来,唉,说多了都是泪啊!为了家族,为了自己,只有忍了。然后各种装,以她的年龄阅历,装一装实在容易了。何况林黛玉孤高自诩,大伙儿立刻被薛宝钗笼络了。就连宝玉也“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林黛玉处处针对薛宝钗,薛宝钗虽装不知道,其实对林黛玉也并不友好,不过要装的大面儿上过得去罢了。薛宝钗一点不觉得自己会输给林黛玉。可惜,她能笼络得了所有人的心,却唯独抓不住宝玉的心。当宝玉在梦中叫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的时候,宝钗怔住了。宝钗爱宝玉吗?她从没有为宝玉哭过,得知自己在宝玉心里根本毫无竞争力也没能让她哭。她唯一一次哭,是哥哥说他看上宝玉了。宝钗忍辱负重说到底是为了谁,又是谁害她落到如此境地,她还要背上那样的骂名,无情如宝钗也哭肿了眼睛

  自从梦话事件之后,宝钗似乎灰了心,不再勾着宝玉,反而和黛玉套起了近乎。然而薛姨妈大概并没有死心。她哄着黛玉说会在老太太面前替她说媒,实际上只字未提。由于续写的原因,我们没法知道曹雪芹对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的。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败。家族衰败很正常,原因无外乎支庶不盛子孙不肖,这是自然规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曹雪芹生长在家族衰败的阶段,对他的人生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贾宝玉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花只愿常开,今宵有酒今宵醉。林黛玉的态度是那花如果会谢倒是不如不开的好。薛宝钗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王熙凤妄图凭一己之力永保无虞。秦可卿一语道破天机: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周而复始,非人力所能常保。但若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这大概是曹雪芹悲观人生里的一点积极力量,亦是给我的最大启发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三):13年夏-漫谈红学

  去广州之前就看完了八十回《石头记》,又相继看了《巴金等:我读红楼》,端木蕻良《说不完的红楼》,宋广波《胡适与红学》,《俞平伯全集》第六卷,《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张爱玲《红楼梦魇》,周汝昌《红楼夺目红》,因此便想写点什么。

  我记得自己初中的时候,在CCTV-4“百家讲坛节目中听刘心武先生讲妙玉,说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第六位,由此产生了兴趣。那时脑中对《红楼梦》的印象不甚清楚:唐宋时期的故事?越剧里的戏文“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当时,同学手里正好有一本黑色封面的百二十回版的,我借来便罢手不了了,课上看,回家躺在床上也看。那时是深秋时分,在山里家中那张雕花旧床上,下午淡蓝色玻璃外的光线显得阴冷寂寥,我眼见要读完了,心中不免惆怅起来。要读高中前的那个暑假在路边一个书摊上寻到一本盗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趁那段空闲时光细读了一遍。还记得高一同桌因我在语文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认真听而嘲讽我。因这《石头记》是未完稿,然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使得我因无法窥其全貌而十分遗憾。看刘心武先生探佚后三十回的书,总觉得忠顺王,北静王等扯得太多,我反而不喜欢了。这四五年来得空也不时翻一番,虽直到这个暑假才又完整一遍读下来,但之前也并未完全撒手,去年年末自己心血来潮还做了个宫崎骏动画的人物儿与十二钗配对的趣事来,现今所看的这些书也是早前上网在一个豆瓣小组里留意下载PDF来的。然而初中毕业上高中之际那股热情劲确实未曾一直延续下来。

  这个暑假又是一个与石头相遇的契机,人有空,手有书,正好可以写点什么。

  讲红学,胡适是开山鼻祖,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考证出作者是曹雪芹,继而又研究曹氏的家族背景以及生卒年,关于后者至今还没确定是壬戌还是癸亥。我想脂批总比懋斋诗抄靠谱吧。作者确定是曹雪芹后,胡适乃至后来的周汝昌等便探索《红楼梦》是否为作者的自传,乃至愈演愈烈,将曹氏家谱与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去对应起来,还扯到康熙年争夺皇位的事来,小说之位小说必是有虚构的地方,就论这大观园,现实世界哪里去找呢?刘姥姥来贾府时凤姐所说的茄子作法也未必行得通,况且《红楼梦》很有可能是曹雪芹综合之前的创作经历的集大成者。秦可卿,尤氏姐妹,贾瑞的事就有《风月宝鉴》改编而来的痕迹。所以,自传是不恰当的。但是,若没有自身的切身亲历,万万是无法写出这么一部鸿篇巨著来。《红楼梦》是曹雪芹对已逝年华的艺术加工后的哀悼和缅怀这般描述比较恰当,由此才能捕获那么多读者的心。至于今日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家所说的影射政治,我想对此曹雪芹牢骚是有的,抱负就未必了,还是着眼于他自己所讲的“哀金悼玉”这一层吧。

  胡适的另一重要贡献是考证出《石头记》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的。这大概源于胡适对《红楼梦》版本的重视。《红楼梦》版本众多,因为《红楼梦》初期是抄录问世的,因而各版本有些部分大同小异,百二十回的程甲本,程乙本妄自删改了很多,加之又删去了脂批,虽流传甚广,价值不免低了些,较为有名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康辰本,戚序本。甲戌本最早,且脂批较多,质量较高,然而只有之前28回中的16回;己卯本只有前三十八回和两个半回,脂批也不多;庚辰本批语最多,共78回,缺64,67回,这也是近人觉得这两回不是曹雪芹本人所写看法的源头吧;戚序本出得最晚,虽整齐,但有一个缺点,出版前被正书局删改过许多脏话,而且夹批不多。综上所述,我觉得当以庚辰本最优,原文应当保留惯有的俚语。《金瓶梅》尚能传世,何惧这些细节,而且脂批也应当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脂批中有作者亲为之这一点,我也赞同。现在通行的是百二十回,历来有百十回说,108回说。我倾向于108回说,脂批中后三十回可以是一个概数,且38回处三分之一有余也不矛盾,更重要的在于全书在54回与55回之间基调突然就变了,54回之前是荣华富贵之景,55回之后琐事渐多了起来,这也暗合上下半部之分。而且108回暗合十二钗之数。曹雪芹也必定看过《水浒传.》的。

  高鹗的后四十回向来被人诟病。我自初中看过一遍后再也未瞧过,后四十回的情节基本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也未必不好。后四十回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一节令不少人叫好,可是黛玉月夜赴水先死,宝钗后嫁才为书中原旨。宝玉在芳官,菂官那一节中所言当暗合此点。还有许多人物如小红等都写丢了。家道中兴之类也不合原旨。其实续书也有好多,前阵子刘心武先生不是还续了嘛,从网上摘抄的看似乎惨不忍睹,勇气可嘉。有一种续书结尾道:宝玉做了更夫,一夜,过一桥,小憩,一只渔船过来,有一女子探出头来说:‘呀,这是荣国府的夜行灯啊!’,这渔妇便是湘云,最后宝玉和湘云携手而去。宝玉最终和湘云结为夫妻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回目。从判词上讲,湘云的婚姻是离散的,然而我仍然是赞同宝玉与湘云最后结合这一观点,诚然有自己主观希冀所在,但若说宝玉与宝钗,湘云与卫若兰这两对夫妻都因逝世或其它因素拆散,宝玉与湘云最终结为夫妻也说得通。有人说这般显得团圆了,写成相聚后宝玉又撒手悬崖也可以,这白首不见得到老年,意为最终恰当。周汝昌先生是史湘云的忠实拥泵,甚至说宝玉的真爱是湘云,脂砚就是湘云,然后讲了好多,连芳官春燕都能扯到此点来,依我看来,多为捕风捉影之谈,湘云若像他所言在书中所占如此重要的位置,怕也过了,不合常理。

  可卿之死也是争论颇多的一点,依照刘心武的政治影射解读来讲,秦可卿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是皇室的寄养女儿,所以葬礼的规格才如此隆重,所以爬灰的事万万是没有的。周汝昌先生大抵是个内心纯洁的学者,妙玉的为娼说就为他痛斥,如今见此,也赞同贾珍和儿媳妇乱伦是万万没有的,否则就沦于《金瓶梅》的格调了,还讲从天香楼联系至桂花,桂花联系至嫦娥,嫦娥联系至秦可卿,刘心武先生的研究方向一点共鸣感也无,而周汝昌先生特爱钻牛角尖,许多看法虽独到但也略显扯淡。秦可卿之死,依照俞平伯的看法,毫无疑问是“淫丧天香楼”。秦可卿与贾珍在天香楼偷情,被丫头撞见,秦可卿触柱而亡,之后贾珍如丧考妣的失态也印证此点,虽然作者删改了,脂批行文还是留下许多痕迹。如秦可卿的谥号是三品而不是五品。依照书中所描述贾珍的品行来看,以及考虑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很可能改编自《风月宝鉴》。贾珍和秦可卿乱伦是很有可能的,作者虽然改去了,但依然引导读者往此方向思考,我想此也是有意为之。《红楼梦》中这类似是而非笔法的运用是很多的,如王熙凤唆使胡太医治死尤二姐一节,这大概是作者忆起往事,对某些曾经的事不忍心写又不得不落笔矛盾的产物吧。

  作者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改写的过程,像张爱玲所讲,不仅可卿之死删改了,54回至55回间老太妃之死很有可能是元妃之死改写过来的,我想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元妃之死放在《红楼梦》剧情发展的转折处是合情合理的艺术构想。另外行文细节中,彩云和彩霞,巧姐和大姐,培茗与茗烟这一类大都是不断改写的痕迹,并不能简单认为是抄录过程中的错误。综上言之,《石头记》的创作背景大概是这样的:曹雪芹自己确实是经历过一番人事变故,听长辈唠叨亦许多,曾经也写过《风月宝鉴》,看过《金瓶梅》,时常缅怀过往无法自拔,在畸笏,脂砚一干朋友的支持下着手创作《石头记》来,心中本有丘壑,写一部分,流传出去一部分,曹雪芹不时听取朋友的建议,对之前所写的进行增添删改,有些是自己主观构想出现了新的艺术灵感,有些是碍于客观因素。但不幸写了八九十回逝世了。所以《红楼梦》绝不是自传,所然掺杂许多自身往事,如凤姐梦“锦缎”,但一味去寻求契合是走弯路的,如去找老太妃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晴雯的虚构成分就很多,性格模样更多是作者臆想出来的。张爱玲所讲,晴雯和金钏儿本是同一形象,后来才分开成两个人物。虽然是艺术创造,但通过撕扇子,补金雀裘,送扇子诸多描写中把晴雯刻画得很立体,她模样精致,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品行光明磊落,存在于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周汝昌先生说宝玉的真爱是湘云,从晴雯的刻画过程来看,作者最衷情的仍莫过于黛玉。曹雪芹的叙述中,怡红院丫环之间的倾轧是很严重的,如从林红玉的塑造过程看,身为宝玉身边第一等贴身丫环的袭人历来就褒贬不一,晚晴以来大多对其持鄙夷看法,俞平伯就说袭人阴险,倒是周汝昌为袭人平冤。我初看时,觉得晴雯可恶,袭人甚是好,后来才渐渐察觉作者的春秋笔法,如何至斯?我想袭人是很有可能存在原型的,俞平伯曾说过晴雯有黛玉的影子,而袭人绝不是宝钗的附属,正是因为作者自己思来对其是爱是恨也不甚清楚,才导致对她看法分歧严重,这也是《红楼梦》伟大之处,鲁迅就称赞《红楼梦》中的人物不脸谱化,而且结尾不是大团圆,与历来小说不同。甚至说贾雨村,虽借平儿之口谓之野杂种,可作者描述下来大致是温和基调,并不偏激,一副爱憎分明的样子,这也是胡适说《红楼梦》是自然主义的缘由吧。我觉得贾雨村或是整部小说一个提纲挈领的人物。

  自十八世纪中叶曹雪芹写成《石头记》一书,已过二百五十余年了,王国维,胡适,鲁迅,俞平伯,张爱玲,毛泽东,周汝昌,刘心武众多学者都曾对它评述过,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它的“稿未成”是不幸还是大幸还不好说,甚至有人讲后三十回是作者本人砍去的,如若此,那曹雪芹真是高明得令人难以言说了。对《石头记》评价不高的也有,如胡适。我认为《红楼梦》作为一本小说而言,是十分伟大与不朽的。但若作百科全书来看,还是言之过及的,小说里的诗不见得好得很,堆砌滞涩气重了些,像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及湘云的柳絮词那样浑然天成的毕竟少了些。

  看过《石头记》也已三四遍了,我下一次完整地再去读一遍又是何时呢?只是忆起从前初中毕业那阵子的热情,总是令人怀念,因而今夏才会重拾,保重。

  2013年8月26日于余姚

  2015年2月28日于余姚抄录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四):八十回石头记

  2004年我第一次看红楼梦,那是青少年白话版的,加之当时高中年少,又无一定人生阅历,所读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转眼十年过去啦,2014年5月,因为待业有足够空闲,忽想重拾红楼梦,左思右想:决定只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不看李少红版新红楼梦;只看石头记,不看一百二十回程高通行本!首先看红楼梦之前,看了一遍87版央视红楼梦电视剧(36集带字幕)以及红楼梦人物关系梳理,然后图书馆借了《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百度下载蒋勋的《细说红楼梦1-80回》MP3音频,此书从五月二十几号到六月底,花了将近一个半月,四十天,阅读方式通读加部分情节精读!因为涉及很多清朝的风俗习性,主流意识观念,所以看此书配合蒋勋的《细说红楼梦1-80回》MP3音频(将近210个小时),四十天里面马不停蹄听这个音频!整个过程以蒋勋音频为主,石头记书本跟进阅读两条主线!后期配合视频观看,一为新解红楼梦视频16集,二为王蒙-王蒙的红楼梦解说14集,三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百家讲坛》44集!像王蒙说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电视,原著,音频,三类相关视频,总共花费我,从五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我想人生以后不会再有这么宝贵的时间来分分秒秒静心赏读这本古典名著啦,相当珍惜!刘心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述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的展示广阔人生图景的社会性小说,并不能简单认为爱情小说,蒋勋说,他把《红楼梦》当做佛经来读,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它也是描写青春的小说!这两点都认同!红楼梦是一体多面,鲁迅也说过类似话这就不多说啦!不过我倒是冲着《红楼梦》展现很多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思想,心态,处世方式!这些人物处世教会我们怎么面对青春,面对成长,面对人生!对于一个生活有心,希望改善生活,改善人生的人,像我,重点喜欢《红楼梦》里面这些做人做事的描述!这次立体式,基本全面懂啦红楼梦!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五):不可复制的林黛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重拍《红楼梦》的大型海选活动如发生一场7.8级地震般在全球华人中掀起巨大反响。貌似梁山一百单八将,红楼准备的108个角色都将在全球华人范围内选出,PK噩梦又要开始了。我倒不关心海选活动的炒作程度,我期待的只有一件事:到底是哪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来扮演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要么一飞冲天,要么被唾沫淹个半死。众所周知,86版的红楼中,由陈晓旭出演的黛玉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她就是林黛玉的全权代言人。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到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不喜欢黛玉这种“药罐子”型,也没有闲情逸致陪她去埋香冢,如果选择爱人,他们宁可要宝钗,甚至袭人。但我自是偏爱黛玉的,茕茕孓立于贾府,她柔弱、清高、多愁善感,甚至有些小心眼儿,但在曹雪芹的梦里,黛玉却是灵河畔一株绛株仙草,“十二金钗”中的翘楚。雪芹誉之为风露清愁的芙蓉。提到黛玉,就避不了宝钗。宝钗是十二金钗中唯一能与黛玉媲美的人,高贵出尘,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对黛玉的讥讽听若罔闻,连曹老给她的签花词都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可谓“小惠识大体”。我认为她甚至比两面三刀的王熙凤更有心计,笼络人心能使对方毫无察觉,如坐春风,处处藏愚守拙,八面玲珑。但终究是“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黛玉的签花词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她有很多缺点,小心眼儿、尖刻,处处得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做人”。但她美,她真,她纯,即便在雪芹时代,黛玉这样高洁的人格也是一种柏拉图境界。但今天,这种理想渐渐都不被认同。其实,黛玉也可以很世故,以她的聪明和智慧,什么都看得破,什么都能做得好。她能一眼看穿凤姐的花哨,袭人的狡猾,和“槛外人”妙玉的凡心。只是她不愿意,也不屑于那样做。但她在长辈面前却从来不会缺了礼数。所以,黛玉有最聪慧的头脑和最单纯的心灵。这就是黛玉。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终究,芙蓉花落,香消玉殒。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六):老而弥坚

  quot;我想读红楼的、研究红楼的,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里面,没有这些,也大可不必读书了。但不管作者在前序后记中作何猜想,正文之中增删一字也是几经校对,不敢妄改。红楼梦留与世人一个梦、一团谜,也许永远无法解开,也许并不需要清晰地解开每一丝、每一环。我并没有认真的研读过红楼梦,但我想说书店的书架上占据主流的仍是高鹗所续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那至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应该承认这本书的价值。我不知道霍老是否年已古稀,楼主这么说,那是不是不应该失去对年长者起码的尊敬——人家的书你不喜欢就不喜欢,是另一码事。"

  二楼的,我态度是不端正.我知错了.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七):《红楼梦》是一部有正反面的奇书

  《红楼梦》是部奇书。奇在何处?奇就奇在该书有正反两面——表面看是一部小说,而在小说背后还隐写了者一部历史。

  曹雪芹为了说明自己的书有“两面”,打了个比喻——该书如同“风月宝鉴”一样。“风月宝鉴”是两个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照正面,是个美人;照反面,是个骷髅。《石头记》一书由正反两面:正面是空虚幻设的假话,背面是不敢稍加穿凿的真人真事。、

  这部《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只有八十回,表面看似不完整的故事,实则是一部完整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脂砚斋批语的指引,即可从前八十回的内容看到小说的结局;又可从正面小说看到其背面的历史。即本书虽只有八十回,实则其正面是一部由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其背面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石头记》的问题,脂砚斋为读者留下了数千条批语。如脂砚斋批道: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予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谬误。

  《 红楼梦》一书以宝黛两人的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书中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各自有着悲惨的命运。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如污淖陷渠沟”,奈何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最终泪尽而逝。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从前碌碌却为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产生了厌世的思想,最后“悬崖撒手”进入佛门。阿凤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然而当贾家势败人衰之后,即遭到被休弃的下场,正应了判词中的话“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薛宝钗慧心灵性,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宝钗嫁给了宝玉,劝宝玉“觅封侯”,结果使自己空守闺房。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在家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还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只知自爱,而并不考虑他人,终至夭亡。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然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她最后的结局却是嫁与戏子蒋玉菡。

  香菱病殁,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嫁给了宝玉,谴嫁袭人,元妃夭逝,贾母筹终正寝,探春远嫁蕃国,史湘云跳塘而死,妙玉屈从枯骨,迎春夭逝黄泉路,惜春出家为尼,凤姐被休, 李纨亦夭逝,贾家被抄,宝玉最后“悬崖撒手”进入佛门……《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完这部名著,每个人心中也许都会有自己的一般见解。而这一切,只能留给大家去探讨了。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八):楼主万岁

  在某一个夜里,曹霑未必吃的很饱,只窝在坑上发呆。

  那时还没有电脑,这并没有妨碍他发贴的冲动。他在想着过去的那些姑娘,他们一直如影相随,时时轻叩回忆。于是,曹霑决心开始挖一个巨坑。

  他穿上了“曹雪芹”这件马甲,在角落里疯狂的码着字。帖子还没有大清论坛的斑竹或者书商捧场,所以点击量很小。

  但“脂砚斋”这个ID却是来每天一顶的,写了好多回复。

  她常见的回复是 『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等等。这让我不得不疑心她是位伤感的mm。楼主把每一个沙发都留给了她。据说脂砚斋很可能是湘云mm的马甲。

  另一个常来的马甲是畸笏叟。还有一些只看不顶的潜水员,他们的被BS,这一点古今无不同。

  然而盖了好大一座楼后,楼主曹雪芹总是死了。

  马甲们的顶贴依然继续。畸笏回复道『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而脂砚斋就更伤心了,『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而后,连顶贴的马甲们也纷纷挂了---『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这也许是帖子的最后一条回复。

  曾经,楼主还在时,他们会回忆说『“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卅五年矣。』或者『作者今尚记金魁星之事乎?』,诸如此类的。不知楼主看了是否曾会心一笑?

  可见他们本就熟悉,帖子里的那些人和事,许多都是彼此共同的经历。也许他们就是劫后余生的湘云,麝月,卫若兰等人。他们之间因为这个帖子带来的悔痛和爱怜,也必倍于我们这些看客。

  曹霑挖下巨坑的起始,是那些姑娘的身影纠缠。而我怀疑,他十年的盖楼,未必就不是因为这些朋友和他们的跟贴;因为这个帖子本身的纠缠和意愿。

  让我嫉妒的是,这些老货们居然是基本看完了帖子的!

  曹雪芹基本写完了帖子,但是天杀的服务器居然丢失了数据!据说,这可能是论坛的最高层故意搞得鬼。大清论坛的老板乾隆,让一个叫和绅的网管在后台把第八十分页后的内容删了。而后又雇了五毛党里面的高手,就是那个ID叫高鹗续了帖,为得是让这个渐渐走红的帖子更和谐。

  高鹗把帖名也改做《红楼梦》,自己续了一个和谐的尾巴。 那些版主自然是积极给红脸,置顶,点击量也暴涨了好几个亿。渐渐的,只余下八十个分页的老帖子也少人去翻了。

  具体的真相,我们恐怕永不能知道了。但每每想到这居然他妈的是个太监帖,嫉妒和愤怒就按奈不下。所以我宁可相信,这是网管的阴谋,和谐的恶果。

  当然,那个夜里的曹霑并不知道这些。当时的他只是想写些什么。他身边那些默默的潜水员和寥寥的粉丝也不知道这些,他们只是想和楼主一块儿回忆些什么,或者只是想表达一下对楼主的滔滔敬仰。  

  正如我们只是无聊的吼一声“顶” ,他们也会发一些诸如『岂敢』『不错』『有理』这类的垃圾回复。 这让我感到很亲切。

  甚至有回复说『亦作者欲瞒看官,又被批书人看出,呵呵 』。

  这个“呵呵”实在就是我们今天的语气。它穿越许多年,让我突然感觉到那些马甲,连同那些人物,是和我一样的真实存在。真实的几乎可以顺手给我发个msn消息。

  不管怎样,他们的跟贴汇成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论坛里默默流传,即便论坛的老板也已几度易手。

  有什么关系?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帖子照常存在,而巨坑无敌、楼主万岁!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册)》读后感(九):霍国玲《红楼解梦》浏览下载网址

  这本书的遗憾,应该采用繁体字的,而不是现在使用的莫名其妙的简化符号,脂砚斋的评论应该标在文旁,用朱笔。

  这是我最感谢的:霍国玲女士的《红楼解梦》,nun买得全套《红楼解梦》,不时品味,感谢天主,终于有人解出千古红楼梦,选出部分,以飨文友。

  由于艺苑论坛的规定,附件必须注册登陆后才能查看。

  霍国玲《红楼解梦》:

  http://bbs.openow.net/showthread.php?t=4590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