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摘抄

2021-01-01 00:0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摘抄

  《不和世界讲道理》是一本由曹晟康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一):盲人曹晟康受邀去西雅图,去后他却陷入华人故意设计的骗局

  

美国西雅图一位叫G哥的华人,在很多媒体上看到中国盲人曹晟康一句英文不会说,就敢去东南亚及美国旅游,感到很是惊讶和钦佩。于是他便主动打电话邀请曹晟康到西雅图,希望能尽下地主之谊。

曹晟康接到这个邀请,万分激动。待他攒够了这次旅途的钱,就乘坐飞机出发了。下机后已是晚上21点左右,西雅图5°的温度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他知道G哥会在机场等他,这种期待让人觉得心里暖融融的。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曹晟康如坠冰窟。

曹晟康给G哥打电话,没想到打了几次都没打通。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士十分不耐烦的声音:“G哥早上出车祸了,没法接你了!你自己安排吧。”说罢,就把电话挂断了。

此时,曹晟康想G哥既然出车祸了,自己理应前去探望,没准就是为赶来接他的路上遭遇了不测。但由于他是视障者,什么都看不见,又不会英语,每到一个地方他都靠耳朵听到有中国人说话的声音时,再拼命拄着盲杖朝那声音过去,然后靠同胞说国语帮他指路前行。

他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听”到了一位华人出租司机说话的声音。当他和司机说起一位叫G哥的华人时,没想到司机认识G哥并且有他的微信。

司机说,G哥是西雅图小有名气的明星,这里的华人几乎都知道G哥。他早上还看到G哥发了一条要接一位盲人来做客的朋友圈,怎么到了晚上就被撞住院了呢?怀着疑问,他当着曹晟康的面,打了G哥的电话,没想到还是刚才挂老曹电话的那位女士接的,只见司机老道地说:“我这边有场商业演出,想邀请G哥做主持人,出场费10万美元,请问G哥最近方便参加吗?”

“啊,您好!方便的,一会儿我让G哥给您回个电话好吗?”女士和颜悦色地说道。

不到5分钟,G哥就回电话了,司机故意问他早上朋友圈里说最近要接待一位盲人旅行家,参加商演会不会有时间冲突。

没想到G哥立刻说:“什么盲人旅行家,不就是个满世界骗吃骗喝的人吗?我看他是想红想疯了。不管他!把他晾在大街上冷静冷静,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出来行骗了!”

司机通过这通电话,认清了这位明星的真实嘴脸,他看曹晟康实在可怜,就把他接去自己家睡了一晚。第二日,曹晟康在当地华侨组织的帮助下,住进了一对80岁夫妻的家……曹晟康是安徽人,8岁前,他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能够有说有笑地上学、嬉戏、打闹。但8岁后,他却因一场意外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失明后,无法上学的他只能去工地搬砖,帮家里老人干些农活,后来听收音机知道盲人还可以做按摩师,他便去了大城市,踏上了按摩求学之路。

30多岁时,曹晟康因遭遇重大挫折,他想到了死亡。一位朋友劝说他就算死,也要死在西藏这片净土。老曹毫无留恋地踏上了去往西藏之路,没想到,他成为第一个爬上布达拉宫顶端的盲人。正是这次登顶,不仅让他消除了死亡的想法,还让他找到了未来人生的目标——去世界各地旅行!

虽然他不能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去看这个世界,但他却说“可以让世界看见他”。

对于没什么存款也不会说英语的正常人来说,出国旅游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曹晟康,这位视障小伙,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人只要有勇气,只要你想实现梦想,就一定会成功!

曹晟康在这些年,一共去了六大洲,35个不同的国家,他的旅行经历可称之为当代“徐霞客”再现。

刚才所述的西雅图发生之事,只是他多次旅途中很小的一个插曲。

G哥作为一个影响力广泛的名人,却做出如此让人义愤填膺地哄骗视障者事件,且不说这件事会对他本人造成多么大的不良影响,单说他这么做哪怕对一个普通人,也有失公允。

一般人若是感到自己被涮了,肯定会心有不甘地找对方理论,去讨个说法。但对从小就饱受冷言冷语的曹晟康来说,G哥的事只能让他在机场心寒一刻,毕竟,旅行还要继续,人生也不能因为这一次恶作剧而放弃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在我看来,在街上遇到视障者,就算我们不能帮助他,至少也不应去嘲讽他或刻意给人家制造困难。对于曹晟康这位视障者的全球旅行,就算你不能帮助他,不看好他,但至少不该去阻碍他。每个人都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利,你看不上别人的梦想,觉得他是在装,那都是属于你个人的观点,你只需保留自己的看法即可,没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希望每个残疾人都能勇敢追梦,希望每个健全者都能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把手,让他们感受到你最善意的关怀。

曹晟康的每一次旅行,一旦有人请他白吃白喝白住,他就会用学过的专业推拿技能为其免费按摩。经他手按摩的人都说他是个优秀的技师。懂得回报,不白白索取,这就是这位视障者带给人们的坚定态度。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二):前言

  

我叫曹晟康。像你从前面了解到的那样,我是一个盲人。

盲人就是有些人口中的“瞎子”,但你最好不要当着我的面说这个词,哪怕你是无心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个词是对所有视障人士最大的侮辱;第二,如果被我听见,你会永远失去我这个朋友。

有的人天生就看不见,这在我们盲人眼里是一种幸运。别觉得我在说瞎话,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没得到过某个东西,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么这个东西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又怎么会为从未感觉到的东西开心、失望、兴奋、难过呢?

一个盲人最大的不幸,是他曾经看见过光、看见过颜色、看见过周围人的笑脸——他看见过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那年我 8 岁。

不是所有人都能记得自己 8 岁时的事情,尤其对于大多数成长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农村的孩子来说,8 岁的日子太普通了。在那个年代,8 岁时的事情无非是在上小学二三年级,无非是早上和一帮小伙伴叽叽喳喳地上学;无非是盼着早点下学,好“扔”下书包和小伙伴出去撒欢;无非是期盼黄昏进门时从灶上飘出来的饭香味,要是有肉香味就更好了,可惜太少了。

许 多 男 孩 子 在 八 九 岁 的 时 候 都 是 极 不 成 熟 的, 不知道浑身上下哪来的一股倔劲儿——可能是天给的。如果遇到芝麻大的小事,一句话合不来,他们说翻脸就翻脸,说动手就动手。

我 8 岁时就是这样的男孩子。我当时太瘦了,站在男孩子堆里像根绿豆芽。直到从 14 岁时开始练武术,我才逐渐长成了一个身强体壮的男孩子。这是后话,我以后再说这段经历。

我当时太瘦了,吵嘴倒没什么,动起手来准是吃亏的那一个。现在想想不能说不后悔,我实在是太犟了,还敢对着一个比我大两三岁、一把就能把我推到路中央的强壮男孩要犟。

或许上天给我这根“豆芽菜”的犟劲儿也比其他孩子多,在此后的一生里,我吃苦也是因为这份犟。要说我之所以能做成什么事,更是因为这份死心眼的犟。

那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所在的村子的颜色主要是黄、灰、黑。黄色的是村子里的土路和路边收割过后的秸秆。灰色的是天,是云朵,是人们的脸色——当时人们在冬天就是这么惨兮兮的样子。黑色的是煤块、烟囱和烟。淮北的冬天很冷,人们靠烧煤取暖。

这是我最后看见的世界。因为一件现在想不起来的琐事,我被一个男孩子一把推到了路中央,正巧被一辆路过的拉煤的拖拉机撞倒了。那时候村子里的拖拉机不多,但偏偏有一辆拖拉机经过,还恰巧撞倒了我。我居然没有被撞死,上天给我留了一条命,但右胳膊粉碎性骨折,一双眼睛越来越不顶用。

后来我妈说,她看见那个男孩子推我了,亲眼看见的。那个男孩子躲在家里一个星期,没敢上学。按照今天的做法,我们应该起诉他,并要求赔偿,或许我们接下来的日子才不会这么苦。可是我的父母没有这么做,他们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想的是,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连找上门去理论一番都没有。

我不知道父母后来有没有为自己的善良,或者说懦弱,而感到后悔。后来我做了好几次手术,从当地医院一直到省城合肥的大医院,治疗时间长达半年。这些治疗花光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所有积蓄,还导致家里欠了一屁股外债。

在治疗眼睛的这半年里,有件事是我不太愿意提起的,我甚至不敢回想。因为每想起一次,我的心就像被改锥扎过一遍似的,有那种滴血般的疼。

其实在合肥治疗的过程中,我还没差到现在这种程度。我还能看见两三米以内的人影,虽然分不清男女,也辨不出颜色,但好歹不是完全看不见,还算有点希望。

我应该不吭声,默默接受这种视力就是最好的治疗结果,然后跟着爸妈出院回家,带着这点希望一般的影子,小心翼翼地窝在村里过一辈子。

可当时我没有这么做,我年纪太小了,无法理解眼前多彩的世界为什么突然只剩下了影子。我又哭又闹,成天吵着要上学,要回去和小伙伴一起玩。

我的父母没办法,除了哭泣和叹气,几乎没有别的回应,他们是那样老实巴交的农民啊!后来我听收音机里说“一夜愁白了头”,他们当时是不是也把头发愁白了?我不知道,也没办法知道了。

隔壁床的病友或许一直把这些看在眼里。出于好意,他对我的父母说,他有个舅舅在上海的一家大医院里做眼科医生,让我的父母带我去看看,或许事情还有转机,毕竟我才 8 岁。

我的父母听后十分高兴,立马拜托这位病友写了介绍信,还准备了大包小包的家乡土特产,然后就给我办理了出院手续,准备带我去上海。

我其实不太想去。我是说, 我并不想去下一家医院,去喝那些苦药汤、打针、闻刺鼻的药水味。更重要的是,待在医院里的我什么也干不了,躺在床上像一只死猫,只能看看眼前经过的影子。

我想回家,想回去继续上学,继续和小伙伴一起学习,过和以前一模一样的日子。父母知道我的想法,于是告诉我,去上海的大医院治一治,一旦治好了,我的视力就和以前一样了。我心里一激动,就这么跟着去了。

到了上海,那位所谓的名医看到了他外甥的书信和我的病历,立即夸下海口,说我这都是小问题,好治,在他这里治一治,过不了多久我就能回去上学了。

我在一旁亲耳听到这句话时,乐坏了,更别说我的父母了。我心里想着家乡的小伙伴,想着学校。后来,不管是多苦的药汤子、多疼的针尖,我都忍下来了。我太想回去了,太想看见村子里的小伙伴了。

没想到才吃了几天药,打了几天针,我的视力不仅没变好,反而越来越差了。原来在两三米之内我还能看见个影子,现在只要超过一米远,就算大象在我眼前晃悠,我都看不见。

父母见我这样又急了,赶紧找这位“名医”问是怎么回事。名医倒是挺淡定,说这在医学上叫“反复”,也就是治疗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时好时坏的状况。他让我们不要灰心,要坚信情况一定会好转的。安慰完了之后,他又开了几个疗程的药,又让我打了几天针。

我们都信了。我们没办法不信“名医”啊。我记不清就这么过了一个月还是两个月,总之,我的视力还是不见好转。父母再一次把我带到那位名医面前,这回他倒挺干脆的,告诉我们说,其实在第一次见我的时候,他就意识到我已经来晚了,应该从一开始就找他治,那样的话治愈的概率会更大。他当时没有拒绝我, 是可怜我,不想让我太失望。现在这个样子,神仙也回天无力了。而且,眼前这点影子以后没准也会消失。

我的父母听完后愣在那里了。

在今天来看,这算不算医疗事故呢?我不知道。可是在当时,他只说了一句:“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我看病,你们不要挡在这里碍事。”我的父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然也没有上去就和大夫动手。我说了,他们是那样老实巴交的农民啊!那个医生只用了一句话,就把我们一家三口支到了走廊里。

我们在医院里站了一个多小时,我看不见父母的表情,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就那么站着。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听到了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叫喊声、痛苦的呻吟声……还闻到了那股医院特有的刺鼻的药水味。我害怕极了,问父母我们现在要干吗、要去哪儿。我其实想回家,可是我已经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父母依然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说。他们一向老实,甚至可以说是懦弱,只能把这半年来的疑问、委屈、心酸、痛苦,连同双眼再也看不见的儿子一起,默默地带回了家。

那时我年纪太小了,预料不到我以后要历经多少艰辛。听见“回家”两个字时,我就已经忘掉自己失明的痛苦了。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今后要作为一个残障人士来面对这一生。

从回到我期盼已久的家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变了。

完全变了。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三):我没错 为什么要道歉

  

有时经历这样的事:

路上遇到随意变道的司机,瞬间怒气冲天;

工作中很多的时间被琐碎心烦所纠缠;

总是因为身边的人待自己不够好,就自我抛弃,随意将幸福扔掉······

幻想着人生一路明媚,遇到不顺心,就马上放弃努力,并附带一句“这就不怪我咯”。

我不踩刹车,因为是那辆车违规了;

我为什么要努力工作,那个谁整天也不干活;

我为什么要变好,变好父母就不愧疚了;

我今天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他。

是啊 我没错,为什么要道歉。

如果你卡在这种思维怪圈中停滞不前,那很推荐我们一起读这本《不和世界讲道理》。看这本书,你会获得更宝贵的东西:

重新开始的力量

用心欣赏世界的美

坦诚而愉快地接受身边人的帮助

不多言的行动力

01 多说无益 世界自有安排

15岁时,我立下了一个志向:多说无益,想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物,先要做一个能养活自己的盲人。

8岁的曹晟康失明了,面对上学的艰难、同学的嘲弄、父母的管束,他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谁转的,它有它的安排。不会因为你善良,遇到的人就善良。世界并没有因为曹晟康努力学习,父母老实本分,就给他一个平静的生活。世界也没有因为曹晟康身体不便,让他少吃一点苦。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曹晟康很少抱怨,从开按摩店一点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02 一开始只是想去最美的净土

一路打听着,我终于站在了向往的布达拉宫的脚下。我仰起头,朝着布达拉宫的大致方向站了一会儿。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人很多,除了各种语言的嘈杂声,我还听到了有节奏的、打在地上的砰砰声······风吹过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旺盛的香火气息,我感到非常真实。这里可真是净土。

按摩店已经开了四家,生意非常好。但由于投资失败,他赔进去几十万,那时他有了寻死的念头。朋友的一句“现在天天醉生梦死,不如去拉萨看看,那是中国最美的净土”,就这一句话,让曹晟康带着简单的行李踏出了旅行的第一步。旅行一次接着一次,5年的时间,他走遍了6个大洲。除了旅行,他还尝试了帆板和帆船运动,探索世界的好奇推动着他一次次挑战着原本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03 用心感受世界

虽然我不能看,但我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触摸,还可以用舌头尝······说不定我的旅行体会,比正常人的还要深刻呢!我的人生从此有了奔头,我是个可以旅行的人!我要赚钱去旅行!

人在冥想、哭泣和许愿的时候会闭上双眼,因为在体验重要时刻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我们大部分人的旅行过于匆忙,把时间都留给了拍照,而忘记闭眼静静感受一会儿,可能几秒钟的安静都会让很多人抓狂,我们拼命地往自己身体里面塞各种的东西,然后告诉自己,我过得很充实。在曹晟康的一个纪录片里,经常听到他说“我可以听到你的脚步”“这是马的声音吗”“这是溪流的声音吗”,这种用心体验的旅程大概会比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更为深刻,局限在这种时刻,也似乎是一种不一样的福气。

04 要幸福而不是公平

人样不是别人看到你的样子,而是自己心里期待自己成为的样子。过着内心踏实又充实的生活,偶尔能体会到热血沸腾的感觉,每天睡觉前都期盼着第二天赶紧到来,这才是我想要的“人样”!

曹晟康因为按摩的手艺在旅行的路上换来了很多免费的食宿,他的旅程是和世界紧紧相连的,因为他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这中间,不光是世界充满爱,还有许多冷嘲热讽,甚至欺骗和伤害。曹晟康面对冷漠、欺骗和不公,他从没有过多得伤感和纠缠,他只是说: 那些不理解甚至讨厌我的人,我不为他们而存在。 如果他总是想:他们这样不对,应该要关爱我的啊,那或许,他也就不会再继续追逐梦想了,因为前进的路上,幸福和恶龙都会存在。

而曹晟康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要对错还是幸福,这个选择权在自己。

因为“盲人旅行”而阅读了这本《不和世界讲道理》,看完之后,给了我心灵很大的震撼,脑海始终有一个画面:曹晟康背着背包,带着墨镜,一根登山杖,他默默地向前走着,不管周围多喧闹,他都保持着坚定和安静,他时常聆听周边的声音,时常和同行的人交谈。他的幸福并不是因为没有伤痛。

  《不和世界讲道理》读后感(四):5年游历6大洲,这个盲人旅行家是如何过得比大多数人还精彩?

01

如果你的世界突然陷入一片黑暗,你将会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这个世界?

光是想想这个问题,就让人有一种窒息和绝望的感觉。

这两天读了一本特别的小书《不和世界讲道理》,这本书由盲人旅行家曹晟康口述,宋瑶编辑整理而成,讲述了中国第一位盲人旅行家曹晟康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游历六大洲三十五座城市的心路历程。

曹晟康在书中坦言:“一位盲人最大的不幸,是他看见过光、看见过颜色、看见过周围人的笑脸。”

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是啊,如果你曾看到过这世间的美丽,却又被突然剥夺这项权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02

曹晟康是在8岁那年不幸失去自己的视力,那年他与小伙伴发生了争执,被小伙伴推向了路中央,好巧不巧一辆拖拉机刚好驶过来,曹晟康当场右胳膊粉碎性骨折,两双眼睛开始视力模糊。

在随后半年的治疗中,因为遇到庸医,曹晟康的眼睛最终什么都看不到了。

曹晟康不得不退学在家,在整个少年期,孤独、自卑和绝望充斥着在曹晟康的人生。

如果说同龄人的欺负和嘲笑尚且可以忍受,那最亲的家人则是压垮曹晟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废人”,没多久就生了二胎,有了弟弟之后,曹晟康的处境就更加槽糕。

一家人吃饭,曹晟康不小心把菜掉在桌子上,就会被父亲责骂:“这菜好人都不够吃,被你这么浪费了。”

水缸的水打不满,父亲便骂天骂地,抱怨老天爷为啥让自己的儿子变成一个废物。

骂也就算了,曹晟康还经常被脾气暴躁的父亲毒打。

03

虽然没有家人的疼爱,也没有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曹晟康是一个倔强的人,眼前的种种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

于是求知若渴的他通过收听收音机,听新闻、评书,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后来,曹晟康决定练习武术,不仅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健康的体魄。

偶然的一次机会,曹晟康知道了盲人可以学习按摩,于是他立刻出发,去往不同的城市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曹晟康掌握了按摩的基本所有方法,在一个朋友的资助下,曹晟康甚至在北京开了几家按摩连锁店,生意好得不得了。

曹晟康说:“当我离开父母,离得越来越远后,我反而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只能对自己提要求,不能对父母提要求,对其他任何人也一样。”

真是太了不起了,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无法自拔时,有人早已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

在曹晟康看来,不管想要什么,自己一定要去争取,不要想那么多,先干了再说。

多去想怎么能做到,而不是一再向别人证明为啥自己做不到,还心安理得享受自己的碌碌无为。

04

说起曹晟康的旅行之路,那要从他炒股失败后说起。辛苦数年开连锁店赚得的利润,随着股市的浪起浪落消失不见,曹晟康本来想靠炒股赚一笔资金买房结婚,谁知,钱没了,女朋友也与他分手了。

万念俱灰下的曹晟康决定结束这一切,怎么结束呢?

朋友看他状态不对,问他选好地了吗?要是决定了,可以去西藏,那时中国的净土。

朋友的激将法激起了曹晟康的兴趣,于是他决定去西藏,没想到自己去了西藏,跪拜了布达拉宫之后,曹晟康反倒不想死了。

脑海中有个强烈的念头挥之不去——既然我看不到世界,那就让世界看见我。”

曹晟康决定要成为一个盲人旅行家,让更多的盲人朋友看到自己,带领更多的盲人走出那片狭小的空间,去体验世间的美好。

西藏之行之后,曹晟康会工作三五个月,赚取一定的盘缠后再上路,就这样,他在五年内游历了6大洲总共35座城市,带给万千人无数的感动和力量。

05

除了旅行家外,曹晟康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中国第一位盲人帆船帆板运动员、世界第一位登上“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的盲人、残运会短跑运动铜牌获奖者……

有人问曹晟康是如何做到这么多事情?他简单回答:想做就去做了,没想那么多。

让人醍醐灌顶,对啊,为啥你的人生如此复杂,有如此多的矛盾和限制?难道不是自己的心把自己限制了吗?

想要什么,就去付出对应的努力呀,行动和向前的力量,总是比抱怨强大。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到底能不能成,人生,不留遗憾就好。

最后以《不和世界讲道理》中曹晟康的一段话结束:“什么才是‘活出人样’呢?是有车、有房、有钞票,老婆孩子热炕头吗?这些目标固然美好,可是实现了之后,我就真的满足了吗?回想起那段当运动员的时光,我终于明白,人样不是别人看到你的样子,而是自己心里期待自己成为的样子。过着内心踏实又充实的生活,偶尔能体会到热血沸腾的感觉,每天睡觉前都期盼着第二天赶紧到来,这才是我想要的‘人样’!”

人生是一场体验,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早早地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而要为自己的真实感受热烈地活着。

如果你觉得人生迷茫,推荐你读《不和世界讲道理》这本书,从书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动力。

阅读他人,即是救赎自己。

我想对你说:

这个公众号的愿景是写满20年

陪你一起阅读

在这一辈子里体验万种人生

用内心的丰富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

关注我我们一起出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