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遺書》读后感1000字
《蒙馬特遺書》是一本由邱妙津著作,聯合文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9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馬特遺書》精选点评:
●「我總是只知道自己有能力如此,只知道自己愛欲的形貌與意義,而從不能遇見有相同能力的人,或是我所愛過的人從未有能力給予出這種被知道或自知」「關於東京的回憶,是櫻花,是黃昏的夕陽,是早晨她窗戶的光,是烏鴉的啼聲,是雨夜里的暗屋巷景,是她情愫甚深的,臉……」
●真真是绝望
●字里行间只有一个爱、爱、爱,太过纯粹热烈到彼此都难以承受的地步,以至于自毁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出路。爱,最后变成可怖的梦魇。不忍细读。这样的爱,还是算了吧。没什么比内心的平静自足更重要。与其爱一个人,不如爱全世界。邱妙津是继太宰治、耶茨之后列添我的黑名单上的第三个作家。
●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这本盛名在外的书并不能使我青睐有加。太过炽热不懂得收敛的情感难免会让身边的人灼伤
●我生命中最精湛处,最深邃处,惟有你有天赋理解。
●完全无感啊。。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猫小球 // PL2954.3.U25 M46 1996
●羡慕变成“你”,即使空欢喜,至少被惦记。就像自己在讲话,木哈哈。
●讀這本書,是因為這是這個靈魂是男生的人的遺作。內容沉重而內心,可能很多我理解不到,但仍被這麼強烈的感情觸動著。
●絮,我想自杀,因为艺术和德行留住了我,但艺术教会我去爱人,用灵魂相爱
●您传给我的经典。。。
《蒙馬特遺書》读后感(一):用无私为自私加冕的无法称为悲剧的必然性悲剧
我欣赏邱妙津的坦诚与执拗,但恕我无法欣赏她称之为爱的需索,或说是给予的需要,要知道,这是需要另一个人舍弃自身来配合成全的啊。她极想爱,极需爱,她需要絮做她24小时的情人;她懂得细水长流、希望长久相守,但那也只是想法和愿望而已。用爱人来满足自己去爱、被爱的愿望,用爱来为自己的生命编织桂冠,用爱来使自己生活在美中…这样还认为自己的爱是纯粹的吗?
《蒙馬特遺書》读后感(二):梦想主义者的绝望
太过脆弱的理想主义者,承受不了痛苦,逼到的绝境,选择了死亡……
多自我主义的邱妙津,可是她的文字,却能让人撞击到心底底底里的那根线……
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是有多排斥女同性恋,至少,在今天的社会里,他们或者她们是多么被认可及接受,甚至都带着一种盲目的崇拜,邱妙津是绝望的,可是逼死她的,却不是社会,而是她自己,承受不了爱人离开的痛苦,没有勇气再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这便是爱吗?
《蒙馬特遺書》读后感(三):[no]-name
我只能站在离你好远的地方,
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的哭泣。
【我】
像患了血癌的孩子,
毫无抵拒地受这世界一举一动的抨击,
早就心痛得目盲了。
与是,
我只能站在离你好远好远的地方,用我的双眼,替你哭泣。
我不会再回来了。
【妳】
初潮的血液低落水面,扩散彷如曲扭的薄紗,
将视线固定在,水血尚未融合之前,专注得像要溺斃在你发怔的容顏。
你的人生,由不忠走向更加不忠。
【我们】
我们的爱情,
看起來或许十分廉价而平常,
它的重量是我们模拟的虛像所給予的
即使只是幻觉,也可以使我们顛狂地喜悅,
如同掛在你中指第一节的戒指。
『我们结婚好不好?』
『再见!』
《蒙馬特遺書》读后感(四):太衝動
(2001-11-27)
三年前我向朋友借這本書, 在睡前一口氣讀完, 整個人立即陷入震驚與婉惜裡. 事隔多年, 我無意中在報上看到這本書的名字, 就立刻覺得我仍能在此刻寫下我的讀後感. 這真的是作者的遺書, 在讀的時候一想至此就不僅肅然起敬(這好像有點用詞不夠準確, 或許應該說毛骨悚然), 作者最後在酒精的麻醉下, 獨自一人在異國的房間裡, 以刀刺入自己的胸口而死. 這種死法是否太情緒化一點? 酒醒後她是否會後悔? 但談後悔也已來不及, 即使不清醒的選擇, 也已不能回頭了. 書中的情緒是所有曾在感情上受措的人都能體會的. 有時候錐心刺痛, 覺得全世界都背叛了我; 有時候又覺得自己能看的開, 雲淡風輕. 有時候好恨對方, 覺得他是全天下最壞最狠心的人; 有時候又覺得他真好, 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樣的了, 求著他回到我身邊. 這種情緒的起起伏伏, 像強酸侵蝕著作者的心, 她時而清醒, 時而喪失理智. 尤其在異鄉, 孤獨的感覺使人格外脆弱, 流浪的心情讓你隨時都能慨然赴死, 以當做一個淒美的句點. 我相信作者是才華洋溢的, 但我沒有看她別的書. 我相信她的別的創作中, 一定是清晰的, 不會像這本書這樣充滿了四處亂竄的濃烈情感. 但這本對我來說已太沈重, 它提醒了我曾有過的痛苦, 為什麼當時的我在喝醉時沒有死去? 我很慶幸我沒有. 6/18
《蒙馬特遺書》读后感(五):有關靈魂相連
作者寫完一個月後便自殺了,簡單點來說是因為跟最愛的人生分了。
很多裏頭的想法曾經深刻於心底下、透過脊髓處,那是還未開始重新動筆的時期;
要不,字句和比喻也會一模一樣。
人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段成長期。
如果嚴格地把「進步」和「成長」分開的話。
往後,我可以跟一輩子的伴侶有深刻的默契;
但一起「成長」的意義是,因為基礎一樣,想法自會相近,根本不必再培養「默契」。
當然不必先跟自己有默契才會懂得自己的想法,那太荒謬了。
可能那跟作者所理解的「靈魂相連」相類。
一起成長的人在對方心裏也會有「永在性」,尤其之於愛情關係;
直到現在也深信,那是深刻的、生根的並存,甚至不相信會有人要把這拔走;
但「永在」、「絕對」、「佔有」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理解才有意義;
或許,那是自欺欺人的說話,但我不認為。
人啊,可不能太死心眼;
既然我捱得過那段時間,便能體會,「靈魂相連」當然是絕對的完滿,但這世界在大部份情況下也不是二元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道路不多,也往往不止一途;
更何況,路是人走出來的,沒經驗過不等如不存在。
** ** **
一直對同性戀的性生活存有好奇,尤其之於女女之間,我想我是會恐懼與女生肉帛相見的。
看過作者淋漓盡致的描述,也算是有個了解;
而且也多少點燃起我的情緒,當然,也不會是對女生的欲望。
書中不少人也持一種說法,對我來說很新鮮,很有趣:
身體就是身體,可以單純地享受身體,不應太固執於器官的成見。
恩……是嗎?
2005-03-23